《画坛点将录》之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坛点将录》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坛点将录》在西安出售时,已经是第二次印刷了。文化古都在接受文化信息的节奏上,还是因为地域的原因显得迟缓。但这却可证明,该书是一本比较畅销的书——八卦类的书总是有市场,聪明的陈传席并没有将自己的思考罗列成论文,这是我所喜欢的。多少次,一看见期刊网上无穷无尽的“构建”“叙事”“解读”,我就感到困惑,感到“深入浅出”真是一种境界,现在的规则只能制造故弄玄虚。
扯的远了,还是回来看看陈传席是怎么“点将”的吧。“点将”意取梁山泊英雄按照星宿排座次。在这本书里,陈传席分别介绍了李瑞清、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禅、吴冠中、张大千等等大家,他说他们的画风与性格、成功与不足,他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把我们崇仰的大家分析得真实具体。散文化的笔法写得酣畅淋漓,让普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读陈氏的`作品,震动不在于某个画家的地位、名声和市场,而在个别画家的精神和行为。比如“清道人”李瑞清知道离开南京后,在上海生活将穷困潦倒,但他依然将数十万金交付敌手,不取分文;比如吴昌硕在51岁时的1894年,毅然携剑出关,准备抵御倭寇;比如吕凤子拒绝接受孙中山授予高官,倾心艺术教育;比如一生沉重的陶博吾筑庐彭泽,怀思故妻……在这里,犀利的陈传席给我们传达的依然是亘古不变的规理:文,贵乎情;人,贵乎真。
人在画外,并不在画本身;正如许多名人的字画有好的行情,却并不是因为字画本身的艺术含量。陈氏评的是“名家”“大家”,他评的不是“名画”“大画”,所以他非常注重画家的品行、性格、逸趣、磨砺。这在他别具一格的《自序一》中就显露无疑。本来是一本写关于画家的书,他却阐述了半天“什么是知识分子”,看来是颇费苦心的,他的锋利藏在机智之中,他的深刻藏在正文之外。他说,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以创造或传播文化为职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批判精神;独立人格。他认为,是否具有“批判精神”,是衡量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标准;“独立人格”乃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品质。他断定,“一身之弱在乎元气,天下之兴衰在乎士气。一个国家的制度也是依托于一代文化而成立。所以,一代知识分子之强弱也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天下的兴衰”。在这里,陈传席思考得深刻,表达得忧郁。
但陈传席又是诙谐的,机敏与情趣洋溢着睿智。他在《自序二》中说,自己发表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但并不会影响“安定团结”,也不影响地球速度的运转,科学家考证地球运动是加速了,但“他们并没有说地球运动速度加快是我文章影响的结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没有这样讲过”。这样的文风,怎不让人欢欣?当然,陈氏不是给你说笑的,他的文字的精髓散见在对多个画家的评论中。他没有给你讲理论,但你还是可以将那些零碎的言论的拼接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思想。比如他说古今第一流大画家没有不通美术史的,因为非如是,便不能登高望远、知前解后,有所突破。他说,好的画家应该首先也是一个好的书法家,因为对线条的敏锐是成就大家的必要条件。他还讲到,好的画家应该多易其居,获取不同地域文化的滋养;应该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应该历经一定的磨难等等。他说,“画面上那一点‘气’,十分难得。清气、逸气、狂气、霸气、文气、野气、不食人间烟火气,往往和无‘气’的画只差一点点,实际上已是天壤之别”。
在零散的理论之外,陈传席也有自己的归纳,比如他对“大师”的界定:就作品而言“包前孕后”;就作用而言,树立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开启一代新风。比如他认为“优秀”作品应该具备的特征: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时代的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管是内容题材,还是风格特点,都要与前人拉开距离;民族的,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看就知是中国的,或西洋的,而不是“中西合璧”;个人的,即作品具有画家个人的鲜明的风格特色。
当然,陈传席还讲了许多内行话,我这个外行的就不能多说了。
【《画坛点将录》之读后感】相关文章:
少年之成长录中考作文05-23
别让中国画坛沾上江湖习气05-10
《沉思录》读后感08-04
树之回忆录初二作文08-27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04-07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12-29
《忏悔录》读后感05-21
《传习录》读后感05-11
深思录的读后感作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