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通用1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巴菲特之道》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1
近来,将《巴菲特之道》这本书读完了,合上书本,细细思量,感觉收获满满,似拨云见雾,又感觉道阻且长,需理性投资,可能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吧,就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和和平》中所说的“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的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一样,投资之道需要的恰恰就是时间和耐心,若要明白这两个的重要性,需要的恰恰就是理性。什么是理性,书中也做了阐述,理性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决策的能力。巴菲特投资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巴菲特很小对经商就有些浓厚的兴趣,并且付诸于实践,他卖过巧克力、香糖、汽水、杂志等小商品,他将他父亲书架上所有的书读完之后,又读了当地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投资的书。11岁的巴菲特买了他人生的第一只股票,熟悉他的朋友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当他宣布他的投资金额为120美元时,大家还是震惊了,这对于一个靠自食其力挣钱的小朋友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见巴菲特有多努力,也可见巴菲特确实有经商的天赋。巴菲特对他买的第一只股票信心满满,他还说服他姐姐多丽丝一起加入,他们各自支付了114.75美元各买了三股城市服务优先股。可是股价一度下跌30%,多丽丝天天来问巴菲特股票的损失情况,这让人有些崩溃,最后当股价回升到40美元每股时,巴菲特将其卖出,终于挣了5美元。可是,卖出后不久股价就飙升到202美元每股,这令巴菲特懊恼不已。要知道,他用了5年时间才挣到120美元,他算了下,他整整少挣了492美元,这次错失令他损失了20年工作所得。这是痛苦的一课,这次经历估计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许11岁的巴菲特就已经明白了耐心得重要性。
巴菲特依然在如饥似渴的学习投资方面的理论,同时依然在卖商品或服务挣钱,通过各种努力,到巴菲特高中毕业时,他已经积累了9000美元的财富。他一度不想上大学,因为这将影响他的商业计划。不过在他父亲的劝说下他还是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可沃顿强调的是商务理论,而巴菲特感兴趣的是实操层面~如何挣钱!两年后,他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一年修完了14门功课,1950年毕业时他还不满20岁。毕业回到他的家乡奥马哈,他依然在不断的阅读学习,一天,他在当地图书馆看书,读到了刚出版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新书《聪明的'投资者》,他描述当年的情景:“就像看到了一道光!”。当他得知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投资课程,他迫切想要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巴菲特的最终学习成绩是A+,这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给出的第一个A+。事实证明,巴菲特也没辜负老师的期望,成为了格雷厄姆最为出色的学生。
格雷厄姆究竟教了巴菲特什么?格雷厄姆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开价值投资之先河,他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可以有可靠的理论方法,而在此之前,它是像赌博一样的伪科学。自从11岁第一次买了城市服务优先股,巴菲特花了生命中一半的时间研究股市的未解之谜,现在他终于得到了答案。巴菲特最初认为“股票就是一张张可供交易的纸片,现在,他知道股票是其背后真实企业价值的代表符号。”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2
最近接触的股票书籍挺多的,接触的越多,就越有点后悔,大学期间也看了很多的书,却对股票的书籍敬而远之(觉得自己不行,也没实力),只可惜,当时没有这样的意识。
这本书理论偏多一点,有些理论读起来比较难懂,我尽量试着先记住它,在脑海中留点印象,等后期见到再次加深理解。有些理论暂时也用不到,我只挑拣一些对目前的实践有用的。
看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更见坚信了一个理念:投资要靠持续的学习、调查研究、独立思考。读书,多读、兼听、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人生阅读的真意义。
学习巴菲特,学的更多的是理念以及心态,玩股,更多的是要把握好人性,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渐渐的,就会发现,股市也会给我们一种力量,让自己心态稳,也会刻意去规避自己性格中的弱点,让自己实现一次一次的.成长。
感谢巴菲特让我知道:我们需要长远的眼光,做价值的投资,看到人生与事业的长期价值,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导;自己要学会独立思考,听取别人的见解后,要去验证思考,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即使自己的判断有时候会出错,选择错了,也不怕,思考的过程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坚持自己所选择的,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相信的力量,有执行力。
愿这一切可以伴我成长。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3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考CFA二级,那是一个关于金融分析师的考试,考的基本内容是现代金融常用的财务理论和分析技巧,共分三级,考到第二级的时候所有现代的理论和技巧基本也就包括了。虽然由于工作原因,我准备时间不足,与通过二级失之交臂,但自己也是对现代投资理论系统地学习了一遍,加上刚读完MBA没多久,所以觉得自己一下子可以去做投资了,信心满满。于是从薪水里挤出一小笔,打开选股软件,准备按照考试当中所学到理论去做一个漂亮的投资组合,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泄气了,因为看着这一排排的股票名字和代码,我脑子里不断地闪现各种名词和数学公式,可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让我去做选择。之后没过多久,我就接触到了关于巴菲特的这本书。
市面上研究巴菲特的书不说上百种,也至少有几十种,在投资领域巴菲特是被当做神一样的存在,所以对于选择哪本书来了解巴菲特,我犹豫再三,通过书评、网评等等看了又看,才最终选择了这一本,因为如果选的书不好,不仅浪费了买书的钱,最重要的是浪费了读书的时间。全书正文267页,对于研究巴菲特来说显得薄了点,但毕竟不同于自传,没有那么多或杜撰或回忆的细节,而是从采访者的角度来客观解读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哲学。作为初步了解而言,这本书算是精品了。
按照书中所叙,巴菲特本人倒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从小就比较聪明,喜欢和数字打交道,有做生意的头脑,童年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磨难,使他产生了要赚很多钱的想法,成年后受教于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以及查理。芒格这些金融分析和投资的开山鼻祖式的人物,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而后创办自己的投资公司,运用与现代投资理论格格不入的投资理念将区区几千美金的资本金在25年的时光里增长到了250亿美金,而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股股价是249,660美金,市值4,130亿美金。
可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着实与众不同!之所以称之为哲学,是因为他所展现出来的已经不是技巧和经验,而是理念,而且这些理念所适用的也不仅仅是投资,对于我们如何规划、执行、反思我们人生也是非常地有帮助。当然,巴菲特本人从来没有这样去宣扬过自己,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别人的人生导师,而是我们这些学习他、研究他的人对他的解读和和对他投资理念的延伸。这本书触发了我很多的感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现代投资理论体系的再认识。现代投资理论有几大主要理论基石,最主要的是早期的MM理论、后期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理论APT以及衍生品中的期权定价公式B—S模型等。这些模型和理论的基本关注点就是风险和回报,它们对股价的历史波动进行数学量化,比如用方差来代表风险,而后对市场上所有的股票进行研究,选出风险和回报一一对应的那些股票,剔除那些风险和回报不相对应的,然后在筛选出来的这批股票中尽量分散配置资产,达到一个最优化、风险最小的组合,这就是CAPM的基本原理,而对于不同市场之间运用“一价原理“ 进行配置来防止套利,这就是APT,最后随着近代金融工程将衍生品引入市场,人们多了对冲风险、赚取超额利润的机会,于是在基本的股票买卖的基础上进行期权期货以及其它衍生品的交易,于是就有了B—S模型。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理论越搞越复杂,但基本的理念就是把风险分散,尽可能多方面地配置资产,也就是所谓的”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可是,巴菲特不是这么想,他认为这些高深的数学理论在把这些作者推入象牙塔的同时也扰乱了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无所适从,更使得人们越来越只懂得关注数字,而不是数字背后实实在在的企业。巴菲特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看上去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些基本的营收变化、成本变化、库存变化、税后利润、留存利润、现金折现等等,还有就是秉承”一美元留存利润要产生至少一美元新利润”的原则,而这些方法几乎是所有学习金融或者商学院的毕业生都明白的。在这基础之上,巴菲特着重看企业本身,看企业的历史、所处行业的情况、企业管理层的能力和态度等等,他会像这家企业的拥有者一样去观察企业的方方面面,得出自己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实实在在地选出来的企业不会令投资者失望,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长周期角度来看会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这就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理念。反观大多数投资经理所持的现代投资理论所暗含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懒人心态” 和“投机者“心态的”分散投资“理念,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如果把手里的钱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那么总会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结果,那也就没什么必要去辛苦地看每家企业的情况,大不了读一读财报,关注一下相关的新闻,人云亦云地调整一下篮子里的不同股票的比重,然后安心地去打高尔夫球。可是这样一来,经理人贡献的智慧就非常有限,对于投资对象独到的判断就没有体现,那么最后所获得的回报也就平淡无奇。(也许以后AI可以替代这类投资经理人)
第二是对长期和短期定义的再认识。投资是追逐金钱的游戏,而金钱挑逗着我们的神经,使得我们心烦意乱,急切地想把它抓在手中。这就对人的耐心提出了挑战。虽然在股市上我还是个菜鸟,而且我也认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不要去准追短期利润、不要受短期的波动的影响,但我还是觉得真金白银地投资到一家公司里,几个月或者半年之后怎么着也应该看一看它的股价变化吧,万一有个大涨大跌呢?可巴菲特不这么认为,他相信他的”投资十二准则“,相信一旦经过理性判断而选定的股票,就可以放在那里十年不用去管,甚至二十年,除非他要把它卖掉了。据说他的办公室里都没有电脑和股票报价器,只有电视机可以看新闻。这就是他眼中的”长期“。这些说起来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就太难了,人毕竟是受欲望控制的。看一看华尔街的历史,多少年都是”boom and bust“的循环重演,贪欲支配着众人,厌恶风险、”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birds in the bush“, 有谁在眼前的既得利益面前可以轻易走开而去冒险期待未来更大的收益呢?在这一点上,不但是在投资领域里的巴菲特,在其它众多有所成就的人们身上都得到了印证,那就是用理性战胜人类自身追逐短期结果的思维缺陷,从而取得众人无法企及的成绩。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希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可以克服自身的短视行为,用理性做出正确的选择,并用踏实的行动践行这一条将眼光放长远的做事原则,最终可以有所成就。
第三是对快乐的再认识。对于早已坐拥金山的巴菲特而言,物质享受似乎无异于普通人。他仍旧住在1958年的老房子里,开着老款的车,他对钱的态度是”并不是我不喜欢钱,而是我喜欢看着它们增长“。可以看得出,他对于投资这件事情本身是乐在其中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所产出的金钱。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在现代社会实在难以找出不被金钱驱动的行业和人。喜欢财富无可厚非,喜欢物质享乐同样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追逐快乐的过程中的人们却有着千差万别。无容置疑,对一件事情的全情投入带给人的持续终身的快乐是那种依靠物质和外在带来的短时间的刺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全情投入太难了。世界这么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又在不断变化,如何找到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并抵御住外界的诱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想别无它法,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般事、聚万家才”一途!
不受条条框框、不惧权威、遵从内心,找到真正的快乐并全情投入,不被短时诱惑所困扰,我不是巴菲特,但我可以学习他,我也不用成为他,我只需要成为我自己,快乐地、认真地生活就好!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4
1、关于理性
理性,妨碍投资成功的很多障碍与人们的情绪有关,市场有效假说理论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很少满足于客观理性的标准。巴菲特对情绪感染具有绝对的免疫力,当事情变好时,不会喜形于色,当事情变糟时,也不会叹气沮丧。
解读:大多数人在股价上升时变得自信、兴奋、贪婪,他们不是变现获利,而是去追逐赢家,买入更多;相反在股价下跌时,他们变得郁闷、恐惧,他们不是买入,而是打折抛售,争相逃命。而巴菲特具有非常完善的人格,情绪不为市场左右,这一点,市场中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知易行难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市场起伏、公司变化、利益攸关而产生情绪波动,这方面需要长期修炼。
2、关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特立独行,杰出的投资者会反潮流而动,能够坚持备受煎熬的状态直到最后的胜利来临。巴菲特善于逆向投资,他甚至陶醉于此。他观察到高收益债券(垃圾债券)有时被标出鲜花的价格,有时被标出杂草的价格,他曾经说过:“我更喜欢他们被标出杂草的价格。”
解读:随波逐流在市场较好时有一些收益,但一定无法取得卓越业绩,而市场不好的随波逐流容易招致亏损,不过大多数人因为从众心理会随大流。要获得卓越的投资业绩,一定是和多数人不一样的,经常需要逆向思考。有时候仅仅与众不同也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懂得别人在做什么,懂得他们为何不对,懂得应该怎样去做。
3、注重能力圈范围
不关心短期股市的走势如何,强调公司内在价值和公平安全的价格。注重能力圈范围,从不投资于能力圈之外的公司,巴菲特指出,在40年生涯中,12项投资决策的结果使他与众不同。
解读:重大的投资决策,平均几年才有1次。正如巴菲特所说,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谨慎打孔,一生不需要打多少次孔,就能决定人生走向。而重大决策无一不是建立在严谨调研的基础之上。有个小例子可以说明。早在1950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就是盖可保险公司的董事。一个周末他独自前往华盛顿特区去拜访公司,他敲开了公司大门,见到当天唯一当值的经理人—戴维森(维森后来在1958年出任董事长,并领导公司至1970年)。巴菲特提了一系列问题,戴维森用了五个小时,解释公司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单聊方式也是菲利普·费雪特别推崇的。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的调研,对盖可和保险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够深入;后来投资且控股了多个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高管也教会巴菲特深入理解保险行业内在的运行规律。1976—1980年,巴菲特在盖可保险发生经危机时不断买入,持有盖可1/3的股票,盖可保险成为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最大持股,到1980年,这些投资升值123%。巨大的收益还在后面,1980—1992年,盖可保险公司的市值从2。96亿美元增长到46亿美元,盖可作为巴菲特一直持有的公司,成为巴菲特早期的经典投资案例。
4、对公司管理层的考察
伯克希尔购买的企业,必须由巴菲特欣赏、信任和具有竞争力的管理层来管理。“道不同,不相为谋,无论企业具有多么诱人的前景,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当巴菲特考虑一只股票时,他会尽可能多地考察公司的管理层,他特别看重如下三点:
1)管理层是否理性?
2)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3)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巴菲特给予的最高评价,是管理层像公司的主人一样行为和思考,他们会做出理性的决策以提升股东价值。巴菲特也高度赞扬那些负责、坦诚和充分报告股东的管理层,他们不盲从同行。
解读:管理准则是考察人的因素,作者引用“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成语来形容投资者与管理层的关系,非常贴切。A股市场也能见到一些不诚信的管理层,有的一贯喜欢说大话,有的在需要资本市场时便极力鼓吹并释放公司业绩,不需要资本市场时就不理会沟通和调研的需求,或为了低位推出股权激励刻意放大负面因素压制股价。上述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容易导致投资者对其丧失信任。巴菲特考察管理层有3个角度:理性、坦诚和不盲从,都是优秀管理层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巴菲特的重要导师菲利普·费雪着重考察公司的重要因子包括:1)管理能力要超越平均水平,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潜力发挥到尽头时,会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驱动销售的增长;2)忠诚可靠,担负起信托责任,考察的方法如,面对困难是否能开诚布公;
3)创造良好的劳资关系,员工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感觉公司是个工作的.好地方,干部应该明白职位的提升是基于能力、而不是上层的偏好;4)管理者的深度,CEO是否有一个有能力的团队,是否能授权下属运营部分业务。
不同于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的经营情况,这些一般都有客观的数据和资料,而对管理层的考察多通过与管理层的接触和对话进行,“听其言观其行”,有投资者主观感受在里面。管理准则要能实施好,需要与企业的管理层多接触,不但是指多个企业的管理层,而且要接触一个企业的多个管理层,因此,需充分把握各种调研机会。
5、坦诚是管理层最重要的品德
巴菲特高度赞扬那些能全面、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层,他们承认错误,也分享成功,对于股东他们开诚布公。巴菲特还称赞那些有勇气公开讨论失败的管理层,每个公司都会犯错,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太多管理层爱夸大其词,而不是诚实沟通,他们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损坏大家的长期利益。在伯克希尔的年报里,开诚布公地讨论财务状况和管理表现,无论好坏,这些年来,巴菲特承认在纺织业和保险业遭遇的困难,以及他自己的管理失误。
解读:巴菲特对管理层的品德非常重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坦诚,因为任何管理者都会犯错,包括巴菲特自己。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觉得这样会损害自己的声望,因此对错误避而不谈,当别人指出时,也百般狡辩,这在我们调研公司管理层时屡见不鲜。A股投资者通常也不会当面指出管理层的失误,一团和气,助长了管理层文过饰非的风气,他们以前的故事没有兑现时,会给投资者描绘新的故事。巴菲特在坦诚这个品质上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对伯克希尔这个巴菲特的旗舰企业,巴菲特也承认当初收购这家最初的纺织企业是个错误,经营多年后也无法阻止纺织业衰退这个现实,后来伯克希尔才转型为投资控股公司。
6、对重点投资的思考
认真思考一下重点投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非常重要:
1)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2)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3)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不要开始你的重点投资。
4)做重点投资不要使用财务杠杆,一个没有杠杆的投资组合可帮助你更快地达到目标,记住,在股市大跌时,一个意外的要求追加保证金的电话,会毁掉你精心设计的完美计划。
5)成为一个重点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价格特质。
解读:第2条提到,“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这是非常高的要求,这是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应该一辈子孜孜追求的目标。只有接近或者达到这个要求,重点投资才有保障。而真正理解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仅仅阅读财务报表是不够的,重要一步是从熟悉公司的人那里多发现信息,用“闲聊”的方式进行调查,如果处理得当,能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费雪跟企业的顾客聊、跟供应商聊,他去找那些前雇员、顾问、大学里的研究员、政府里的上班族、交易协会的执行者、以及企业的竞争对手,尽管人们不愿意披露当下服务的公司内幕,但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倒是毫不吝啬。
第5条,作者没有明确指明成为重点投资者需要的性格和特质,但从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身上,我理解最重要的特质是百折不挠的性格和坚定的信仰。选择投资的道路是辛苦的,只有坚定信念,迎接挑战,熬得住寂寞,才能最终收获投资的喜悦。
投资高品质成长需要坚韧的性格,耐心的等待,敏锐的行业嗅觉和刻苦的努力。在危机环境中,更加需要用坚定的信仰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路,以投资大师的经验为鉴,深入挖掘上市公司禀赋,才能发现真成长。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5
本书讲述着巴菲特个人经历,他11岁就开始了投资之路。不难看出巴菲特是非常聪明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商业经济头脑。表现出的天赋异于其他儿童,当然这也离不开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成年后的巴菲特在遇见了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也为他在传奇的投资道路中奠定了基础。格雷厄姆给予了巴菲特投资的知识基础—安全边际,以及帮助他掌控情绪以利用市场的波动。费雪教会巴菲特更新的、可执行的方法论,让他发现长期的优秀投资对象,以及集中的投资组合。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回报。
所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传奇人物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参考巴菲特的投资之路,但一定要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道路。坚持耐心并刻意练习。
在这里不得不提巴菲特股票投资方法的核心:12准则
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篇幅中“耐心的价值”。理性、耐心、时间这三点,可以是说巴菲特的“核心”“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耐心和时间是投资重要基石。
2018年贸易战、债务违约、质押盘爆仓等,使得上半年国内证券市场下跌,整个市场陷入恐慌绝望。可以说是“绿油油的一片”的半年,A股市场的底部特征逐步显现。就说我个人,看了《聪明的投资者》以及朋友的建议,于是每周开始定投,虽然定投的钱并不多,但实际观看了动画片“熊出没”,内心也是恐慌。那股神巴菲特他在自己一生投资生涯中经历的大风大浪可不是我们普通投资者所能想象。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2018年尽管是很多重大事件的关键年份,但从长期来看我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绝对是向好的。那么中国的投资者是不是也要给自己以及未来予以时间与耐心呢。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6
看完《巴菲特之道》,收获颇多,感觉其中很多道理、方法,不仅仅对股市投资,对工作事业和人生,一样很有价值,也许是因为对于沃伦.巴菲特来说,股市投资就是他的事业和人生。
首先,对于股市投资,“股神”巴菲特虽然11岁开始投资第一只股票,但不建议年轻人做。“在踏上社会在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随着本职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会超过投资收益。那些曾经20岁、现在40岁的人们过去10年、20年的‘炒股’经历,最大的损失并非股票亏损,而是由此耗去的时间与精力本可以成就另一番事业。”其实,年轻人开始也没有多少本金,如果10万以下,很多年不可能维持生活。所以,最好还是在取得自己第一桶金的时候,如果还有兴趣,再开始学习、逐步进入。
要理性和耐心,这是基于个人的能力。“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你自己花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股评家的依赖就越少,从而减少不理性的行为。”如果没有能力做出判断,怎么可能理性,怎么可能有定力,怎么可能在别人疯狂的时候全身而退,在别人极度悲观的时候大胆进入?“近来是否有愚蠢的家伙给我提供了低价买入好公司的机会?”“你必须懂得别人在做什么,懂得他们为何不对,懂得应该做什么,还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反其道而行,以及能够坚持备受煎熬的状态直到最后的胜利来临。”
要对自己能力有客观的评价,“清楚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买股票只买自己非常了解的。“沃伦知其所不知,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放弃其他。”要专注,“没有人会擅长每一件事,不断更新和学习新事物是很难的。”但现在,好像专家越来越少,什么都懂的“大家”越来越多,这不符合常理。“巴菲特相信,只有那些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才需要广泛的多元化。”
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靠智商。“巴菲特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有句妙语:‘如果你有160的IQ(智商),卖掉30吧,因为你不需要这么多。’伟大的成功,只要有足够的智力即可,不必是天才。多余的智力并不会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而是靠持续的学习、调查研究、独立思考。“读书,多读、兼听、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人生阅读的真意义。”“花越多时间阅读公司年报和行业的相关报道,你越会变成企业主一样的行业专家。”要多方面了解,要注重以闲聊的方式,这样会更客观、有更大的价值。
总之,投资及人生的主线就是:“实力,持续学习进化提升软实力(智慧和境界),通过提升软实力壮大硬实力(财富和影响力)。实力强大后像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回报社会,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到做人与人生,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要积极、坦率、追求快乐。要“与诚信且有能力的人打交道”,“不要试图成为他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永远不要停止前进。”“他投资是因为喜欢解决其中蕴含的复杂的智力问题,而名声和金钱的获得倒是这一过程中的副产品。”“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对某种兴趣的追逐,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过程之中。”“他总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一般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容易乐观,随着年龄增长,悲观主义逐渐抬头,但巴菲特似乎是个例外。”“他说‘我拥有我想要的生活,我热爱每一天。’”
简单说点本书的重点,如何股票投资。首先要强调的是:同样是买股票,投资与投机有本质不同。总结下来,就是要在好的时机用好的价格,买好行业中的好企业。“他寻找那些能看懂的企业,有着长期的光明前景、诚实且能干的管理者,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吸引力的价格。”所谓的好企业,个人总结就是“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对科研的重视”。
最后,感谢上初一的侄子,是他推荐我看的《巴菲特之道》这本书。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7
近来,将《巴菲特之道》这本书读完了,合上书本,细细思量,感觉收获满满,似拨云见雾,又感觉道阻且长,需理性投资,可能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吧,就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和和平》中所说的“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的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一样,投资之道需要的恰恰就是时间和耐心,若要明白这两个的重要性,需要的恰恰就是理性。什么是理性,书中也做了阐述,理性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决策的能力。巴菲特投资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
巴菲特很小对经商就有些浓厚的兴趣,并且付诸于实践,他卖过巧克力、香糖、汽水、杂志等小商品,他将他父亲书架上所有的书读完之后,又读了当地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投资的书。11岁的巴菲特买了他人生的第一只股票,熟悉他的朋友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当他宣布他的'投资金额为120美元时,大家还是震惊了,这对于一个靠自食其力挣钱的小朋友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见巴菲特有多努力,也可见巴菲特确实有经商的天赋。巴菲特对他买的第一只股票信心满满,他还说服他姐姐多丽丝一起加入,他们各自支付了114.75美元各买了三股城市服务优先股。可是股价一度下跌30%,多丽丝天天来问巴菲特股票的损失情况,这让人有些崩溃,最后当股价回升到40美元每股时,巴菲特将其卖出,终于挣了5美元。可是,卖出后不久股价就飙升到202美元每股,这令巴菲特懊恼不已。要知道,他用了5年时间才挣到120美元,他算了下,他整整少挣了492美元,这次错失令他损失了20年工作所得。这是痛苦的一课,这次经历估计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许11岁的巴菲特就已经明白了耐心得重要性。
巴菲特依然在如饥似渴的学习投资方面的理论,同时依然在卖商品或服务挣钱,通过各种努力,到巴菲特高中毕业时,他已经积累了9000美元的财富。他一度不想上大学,因为这将影响他的商业计划。不过在他父亲的劝说下他还是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可沃顿强调的是商务理论,而巴菲特感兴趣的是实操层面~如何挣钱!两年后,他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一年修完了14门功课,1950年毕业时他还不满20岁。毕业回到他的家乡奥马哈,他依然在不断的阅读学习,一天,他在当地图书馆看书,读到了刚出版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新书《聪明的投资者》,他描述当年的情景:“就像看到了一道光!”。当他得知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投资课程,他迫切想要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巴菲特的最终学习成绩是A+,这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给出的第一个A+。事实证明,巴菲特也没辜负老师的期望,成为了格雷厄姆最为出色的学生。
格雷厄姆究竟教了巴菲特什么?格雷厄姆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开价值投资之先河,他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可以有可靠的理论方法,而在此之前,它是像赌博一样的伪科学。自从11岁第一次买了城市服务优先股,巴菲特花了生命中一半的时间研究股市的未解之谜,现在他终于得到了答案。巴菲特最初认为“股票就是一张张可供交易的纸片,现在,他知道股票是其背后真实企业价值的代表符号。”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8
《巴菲特之道》是我第一本投资类读物,读完后感悟很多。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投资导师,教授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的智慧,寻找被低估公司价值的股票,通过财报分析公司好坏。俗称捡烟头,就是烟快吸完,还有最后一点拿起来吸一口过过瘾就扔掉。
后来巴菲特遇到费雪,费雪教他集中投资和价值投资法。不过与巴菲特之前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不同的是,费雪提倡的是看企业的运营、管理层、发展前景然后再结合公司财报来投资。后者更看重公司本身,就像巴菲特说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买股票就是买一家企业,而你就是一家企业的主人。
所以说没有可能企业的CEO会随便买卖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经常见到就是很多大公司想并购创业公司,给出很高的收购价格都不愿意被收购。比方说之前有一家Shapchat创业公司,Facebook用高达30亿美金来收购,创始人都不愿意被收购。一旦你确定要投资这家公司,绝对不能立马卖掉,不然就是投机者而已。
这书讲了主要有两大块,财报分析和如何看企业。财报可以看清一家公司的运营状况,而看企业是最主要的环节,因为有些好的企业被低估了。它的价值低于股票价格时,最好立马买进持有,一般这机会都是很少的,看见一次就珍惜一次。
投资一定要先前做好准备,绝不能投资以后再做功课,一旦投资了一家差的公司时间越久,无非就是放大自己的损失。随便买不懂公司的`股票等于拿着火把走过炸药房,运气好没事,不过次数多了难免会中彩。
而另外就是理性、耐心、时间这三点,理性可以说巴菲特的“秘密武器”,巴菲特说过:“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有不少人就是看热门股一直疯涨,以为会一直涨上去,结果自己一买就一直下跌。本人我自己也中过彩,不过金额小到没什么关系,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耐心和时间是投资重要基石,价值投资大家都知道是持有数十年,如果是好的企业最好是“永远”。那些想通过短线交易股票来发财,结果不过就是收益率降低的同时,甚至还亏损,每次交易费用都会交易所拿走一部分,你投资的基金又拿走了一部分,到你手上分到就非常少了。
吴军老师说过一句话,《巴菲特之道》是一本好书。如何没有理解好结果就是放大自己的损失,投资是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买股票就是买一家公司,说多少次都不过分。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9
刚刚读罢《巴菲特之道》,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接触这本书起源于杨天南读者见面会,当时杨老师有推荐过,这是他翻译的第三版,后来在天南读友会中,亦有其他读者朋友提及,当天当当网搜索到后,连同其他一些投资类书籍共同购买,书到之后,开篇读序,评价甚高,很是期待。
阅读过程中,多次感慨,感慨相见恨晚。一般来说,我看到喜欢的书,总是一口气读完,享受读罢的酣畅淋漓。而这本书不同,我读的小心翼翼,轻轻咀嚼每一个字,同时怕读完,用儿子的话说:“舍不得”。
真的舍不得,投资这么多年,我却一直徘徊在投资的边缘,阅读的越多,越发现自身能力圈的局限性,我和老婆说:“我现在最多只是找到了投资的门口,却还是没有进入”。有人说:《巴菲特之道》是射进自身生命中的一道光,我愿说该书叩开了我投资之路的大门,这正是我需要的,而苦苦寻觅的。
学习,一定就要向行业中顶尖人学习,以免走弯路,巴菲特堪称最伟大的投资家,我为现在才找到正路而感到惋惜,感到庆幸,惋惜的'是耽搁的时间太久,时间成本浪费太多,庆幸的是我还是找到了……
巴菲特是伟大的,写巴菲特的书也很多,但能把巴菲特的伟大写的如此清晰,如此贴近普通读者的能力圈,着实不易。对,我想说: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亦是伟大的,这本书每十年一版,这已经是第三个十年,出的第三版,作者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总结的清晰到位,对普通读者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同时作者能够历数多位各领域大家,以理论及实践数据支撑自身的观点。
作者笔下的巴菲特不是带着光环,让读者以瞻仰的,而是让读者看不到距离,觉得巴菲特就在身边,我正是需要这本书,我感谢杨天南老师,感谢巴菲特先生,我更要感谢哈格斯特朗。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讲述了沃伦·巴菲特的故事,他在11岁时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
不难看出,巴菲特非常聪明,而且有一定的商业经济头脑。他的才能不同于其他孩子。当然,这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成年后,巴菲特结识了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为他传奇般的'投资之路奠定了基础。格雷厄姆给了巴菲特投资的知识基础——安全边际,以及帮助他掌控的情绪,利用市场的波动。
费雪教会巴菲特更新的、可执行的方法论,让他发现长期的优秀投资对象,以及集中的投资组合。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回报。
所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和传奇人物并不容易。你可以参考巴菲特的投资路线,但你必须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道路。要有耐心,有意识地练习。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11
一 建议
1、对于“青春资本”多于“现金资本”的年轻人而言,不必将精力过多耗费在股市上。
绝大多数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专注于主业。至少在踏上社会的早期阶段,大多数人随着本职工作技能的提高,其收入多会超过投资收益。如果你是个更有进取心的人,那么创富的最佳路径,是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最终将自己的企业上市。
2、巴菲特理念的“局限”。
作者总结的巴菲特投资12条准则,并非适合所有的对象,例如要求“具有持续性的运营历史”、“高利润率”等,这些几乎无法运用于新兴高科技类的投资,如果你想用巴菲特理念去炒买创业板,一定会大失所望。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 ,多读、兼听、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人生阅读的真意义。
二是什么成就了巴菲特奇迹?大概有以下这些因素:
1、超级聪明。
高IQ不足以让人成为伟大的投资者,具有商业思维导向以及常识或街头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具有剖析核心、直达结论、拨乱反正的能力。简而言之,他具有令人震撼的分析能力。
2、具有完整的理念体系。
“你不会被不相信的人欺骗,欺骗你的人一定是你相信的。”巴菲特只投资于那些他了解和喜欢的企业,着重于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领域,避开热门公司,例如高科技。他可以忽略那些超出他投资理念之外的机会,而且即使是看着那些他曾错过的却令其他人赚钱的机会,他也能够心平气和。
3、灵活变通。
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是必须的,有时甚至可能发现更好的理念,关键在于如何去拥抱变化。巴菲特早期,他采用的是“深度价值”理论——以极低的价格买入那些被冷落的股票,然而后来,他改变了轨迹,开始着重于用合理的价格(而不是极低的价格)得到那些具有高品质、有定价权和有杰出管理人的企业。
4、理性。
妨碍投资成功的很多障碍与人们的情绪有关。大多数人在股价上升时变得自信、兴奋和贪婪,他们不是变现获利,而是去追逐赢家,买入更多;在股价下跌时,他们变得郁闷、恐惧,他们不是买入,而是打折出售,争相逃命。他们会以别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5、逆向思维、特立独行。
一个逆向投资者更喜欢买那些失宠的东西,巴菲特便是如此。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发展、利率走向以及市场波动。如果我们并不比他人更有优势,应该怎么办?可能,反周期操作会令你收获巨大。巴菲特不止一次地展示了他的能力和勇气——当人们缺乏信心时,在经济周期的底部进行投资。
6、长期的关注且不理会波动。
巴菲特曾说他的“持有期限是永远”,他“宁愿要一个跌宕起伏的15%的回报率”,也不要一个四平八稳的12%”。这让他可以长时期坚持于那些伟大的投资机会、递延税费、以复利方式增长他的投资收益,而不是每年兑现收益,每年支付那些短期高昂的税金。
7、勇于在最好的点子上下大注。
人们常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在谨慎投资者眼里,多元化配置能降低个股大幅度损失的可能。但一个高度分散的投资组合,固然减轻了输家的痛苦,相应地也减少了赢家获利的潜在可能。
巴菲特说:“我们所采取的策略,排除了所谓多元化的教条,很多权威人士会说我们这种策略比之传统的方法更具有危险,我们却认为,从了解公司运营和便利度方面看,集中投资的策略可以很好地降低它所附带的风险。”
巴菲特知道伟大的投资机会不可多得,所以他时刻保持着高度警觉,机会一旦出现并迅速出击。他关注于那些他所信任的人和公司,不会仅仅因为别人的持有而持有一些令人不安心的企业,他也拒绝仅仅为了减轻错误影响而进行的.所谓“劣质多元化”。
当然,巴菲特拥有很多杰出投资者的共性:专注、自律、有目标、工作勤奋、具有极强的数字感和逻辑性,他还热衷于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圈搜集广泛的信息。
伟大的投资者会谋定而后动,一言以蔽之:他们敢于伟大!
三投资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组成这个系统工程的五个环节是: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和适当分散。
1、好行业。
好行业首先是自己能理解的行业;其他是产业吸引力高、稳定性强的企业,比如有差异化而不是同质化、资本性投资需求小、负债少而增长稳定。行业特点往往决定了投资回报。所以钱怕入错行。行业选择排在第一位。
2、好企业。
好企业首先是指有长期竞争力,即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一点他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在定量上,他还提出了好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应该在财务杠杆不太大和没有重大资产变动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
3、好价格。
好企业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在这个环节巴菲特的代表性论述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代表性实践是每次金融危机发生时或突发性利空事件发生时的大手笔买进。
4、长期持有。
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的名言是:“如果你不想持有一直股票10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一分钟”,以及“我们喜欢持有的时间是永远”。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能力圈的问题,巴菲特说,“我不认为包括我自身在内有谁能成功地预测股市短期的波动”,而大多数股民都高估了自己的认知;另一个问题是这个策略也是建立在前三者,即好行业、好企业和好价格的基础上,巴菲特说,“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劣质企业的敌人”。千万不要以为什么行业、什么企业、什么价格都值得长期持有。
5、适当分散。
巴菲特强调集中投资,但他从来没有在资产管理中只买一个行业或一只股票。其实他的集中投资和适当分散是一个意思,指都不要过于激进,毕竟过于集中就是孤注一掷了。
对这个环节的简单表述是,投资的风险有两种,一种是系统性的风险,一种是个股风险。个股风险包括无法预料和抵御的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如果你的投资是好几个行业的组合,从概率上来说,你的风险就下降了一半,只剩下系统性风险了。后面的问题只是组合的数量要合适,不要太过分散,而且要哥哥优秀,像一支全攻全守的足球队那样是最佳选择。
另外,从逻辑上讲,这个环节显然也是建立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否则集中投资的风险更大。
四巴菲特的投资思想进化包括三重境界:
第一重:聪明投资的境界。主要表现在:
1、符合价值投资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一名纯粹的价值投资者,完全弃投机化的进程;
2、聪明地利用市场先生的错误,用极低的价格买到便宜货,价值回归以赚取差价;
3、聪明地利用相关证券确定的价格背离,进行套利、对冲、调换;
4、聪明地利用股价的严重低估和长期低迷控制企业,影响其经营管理决策。
第二重:精明投资的境界。主要表现在:
1、注重企业品质;
2、立足分享高品质企业的商业模式;
3、同时多策略、精明地捕捉市场错误带来的极低估和套利等机会。
第三重:高明投资的境界。主要表现在:
1、自知之明,投资方式和性格偏好和生活方式高度吻合;
2、无为而治,不战而胜,战之大胜:立足分享伟大企业的商业模式,让钱为你工作,管道的思维,无为而无不为;
3、灵活适应,投资方式与商业模式完美融合。巴菲特和李嘉诚殊途同归,晚年都投资消耗大量资本、回报合理、确定的非管制公用事业,就是因为灵活适应其规模巨大、浮存金较多的实际情况;
4、持续进化,能力圈持续扩大,思想更加开放,技术更加全面;
5、极高的商业洞察力,对商业模式有极高的领悟能力和风险嗅觉。
如何做一个高明的投资者:
第一,要正确区分投资和投机。当初巴菲特读了《聪明的投资者》,放弃了技术分析投机之路,选择了价值投资。
第二,了解自己的天性。正如芒格在谈到如何成为伟大投资者时指出的:“每个人都必须在考虑自己的边际效用和心理承受能力后,才能加入游戏。你必须将自己的天性和天分融入自己的投资策略中。”
第三,持续学习。像巴菲特、芒格那样,成为一台持续学习的机器。芒格说过:“如果你不学习,这个世界将从你身边呼啸而去!”
第四,持续实践。要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实践,最终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第五,持续专注。正如巴菲特所言:“高强度的工作是卓越的代价,要变富,要成为行业里面的第一名,必须持续专注才能完成。”
第六,特别强调,要进入巴菲特投资进化的三种境界,必须先成为一个纯粹的投资者。芒格说过,所有智慧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投资是经过分析,可以承诺本金安全并提供满意回报的行为。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就是投机。
五巴菲特投资方法的12准则:
1、企业准则:
1)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2)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3)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愿景?
2、管理准则:
1)管理层是否理性?
2)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3)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3、财务准则:
1)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2)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3)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4)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能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4、市场准则:
1)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2)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本书列举了9个普通股投资的案例,包括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大都会、可口可乐、通用动力、富国银行、美国运通、IBM、亨氏,以上面这12条准则对这些公司进行分析,如果感兴趣,可以到书上看案例的具体内容。
写在后面:
看完本书,有两点我体会较深:
1、“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去年前年,楼市低迷,房价走低,出售的房子长期闲置,没有人愿意买房;而今年的楼市火热,房价大幅高涨,然而出手的人还是很多。以我们居住过的一套两房为例,前两年业主放卖120万,卖了两年都没能出手,她急着要卖,说是价格可以谈,然而还是没有人愿意接盘。今年楼市突然火爆了,她在五一的时候以130万的价格喜滋滋地把房子卖了出去。可是,令她心疼的是,到国庆的时候她的那套房子已经涨到170万了。
才几个月的时间,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有人都变得很贪婪,大家买涨不买跌,在房价一片高涨时买在了高位。赚得盆满钵满的是那些在别人疯狂时恐惧,把房子抛售出去的投资者。
2、要有耐心。
在市场一片高涨时,如果你没有耐心,那你很可能就像我们那个业主一样,在市场刚开始上升时就急吼吼把房子卖出去,而不是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个人觉得楼房会突然间疯涨,却不会陡然下降,她大可以等到楼市开始降温时再卖,比如说现在这个时间点,她的房子已经值170万了,这个点要买房的人仍然很多。
回到本书,《巴菲特之道》是投资界的经典书籍,思想很值得借鉴,值得多读几遍。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 篇12
世上,失败的人各有各的不同,而成功的人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将巴菲特和盖茨这两位世界顶级富豪关于方向抉择、前进动力、环境适应和财富积聚的谈话进行一下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两人成功的原因所在,即正确抉择是方向,忧患意识是动力,与时俱进是法宝,财富积累重过程。
一、关于适应
巴菲特:在拖拉机问世的时候做一匹马,或在汽车问世的时候做一名铁匠,都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盖茨:每隔三年,我们都要好好审视一下几年来取得的成绩,这非常重要。任何一成不变的公司,都很可能遭到淘汰,我们已经有太多的前车之鉴。
巴菲特认为在拖拉机问世的时候不能做马,在汽车问世的时候不能做铁匠;盖茨认为如果一成不变,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遭到淘汰。两人的.表述方法虽然有异,但表达的观点却是相同的:只有与时俱进,适应环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关于财富
巴菲特:我所想要的并非金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他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盖茨:大家问的是如何堆金砌银,而不问为何这部机器会吐出金块。
巴菲特的第一句话,表明自己的不看重财富积累的结果,第二句话说自己看重财富积累的过程,两句话反正相辅,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占有财富的观点。盖茨的话,则指明了他人只将财富积累当作目标,而不关注财富积累的过程的错误。两人的谈话角度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主张:只有重视财富积累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才能获得财富积聚的结果。
三、关于动力
巴菲特:一早起来,我就看一看《福布斯》最新富豪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继续前来上班。
盖茨:我们拥有天才的雇员,并且时刻不忘更上一层楼,若非这样,我们早就沦为一个普通的软件公司了。这种潜在的对落后产生的恐惧,颇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对我而言,忧患意识不能被抛之脑后,应当让他时不时地警醒自己。
担心《福布斯》最新富豪排行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是巴菲特继续上班的动力;对落后产生的恐惧,是盖茨在拥有天才的雇员的前提下,仍然时刻不忘更上一层楼的动力。让忧患意识时时警醒自己,不忘更上一层楼,这就是两位巨人成为世界顶级富豪的秘诀之一。
四、关于抉择
巴菲特:如果你行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得再快也没有用。
盖茨:我宁愿在正确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也不愿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如飞。
巴菲特以一个假设复句,表明错误抉择只能产生“无用”的后果,间接地表明了自己不可能选择错误抉择的观点;而盖茨则以一个选择复句,直接表明了自己放弃错误抉择而选择正确抉择的态度。殊途同归,两人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相同的思想。
通过对以上两位世界顶级富豪谈话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人成功的原因所在,即正确抉择是方向,忧患意识是动力,与时俱进是法宝,财富积累重过程。这些成功的经验,是不是对我们的工作也有着极大的借鉴呢?
【《巴菲特之道》读后感】相关文章:
巴菲特的名言06-28
巴菲特的经典名言08-23
巴菲特名言09-30
巴菲特经典名言10-21
巴菲特的名言01-15
巴菲特语录10-21
巴菲特的经典语录06-23
巴菲特励志名言06-19
巴菲特投资名言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