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为此,教师要想真正教育好学生、真正搞好教学,首先就要了解、懂得心理学,其次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这学期,我们有机会拜读《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一本,该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实在、朴实,每个小的章节都有编者收集的各种案例,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实践与理论融会贯通,让阅读者一目了然。让我们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收获了一种心情、一种声音、一种活力和一种魅力。
一、在书中聆听到一种声音—沟通的声音
走进孩子心灵除了要有师爱之外,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多和孩子沟通,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孩子就会信任你,而你就会不仅是他的良师,更是他的益友。书中阐述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技巧,包含心理沟通、知识沟通、品质沟通。其中品质沟通确实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品质沟通就是育人,它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有良好的品质休养,那么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才会将你的优秀品格传递给你的孩子。例如:我们沟通的距离:老师可以蹲下和孩子说话,表现在不仅要有平等的视觉感,还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又如,沟通时的方式,我们觉得教师不可以打断孩子们正在说的话,有时候孩子们正在为自己辩解的时候,老师们往往是先入为主,不给于解释的机会,老师就是听了一面之词,很武断的认为他又做坏事了。因此,老师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要允许孩子申辩。这样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反之,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沟通是架起心灵的桥梁,请不要吝啬你的语言,耐心地多和孩子沟通。同样,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需要与孩子沟通。这些沟通可以是语言、动作、眼神或是心理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建立在心理换位上。正如皮亚杰所说一个人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要设身处地地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那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能够预先想想别人将如何理解自己的话语和行为,他们将从中看到什么并得到什么启示;另一方面是能够预先想象自己的话语和行为会激起别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经常与各种各样的孩子互换心理位置。
二、在书中感受到一种活力—互动的力量
我们觉得做老师一定要有激情。书中说到最能打动人的心理的是充满爱的激情。一个孩子有所收获的活动一定是个充满激情的互动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学活动你总是泛泛而谈,结束后不管是孩子还是老师,都对整个活动没有深刻的印象,那么活动是死水一潭。如果老师充满了激情,孩子在活动中就会有情感的起伏,整个活动才会有血有肉。如一位老师指教绘本《鼠小弟荡秋千》时,老师生动的演绎不仅激起了孩子观察讲述的欲望,下面的听课老师也没有视觉和听觉疲劳,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会无聊吗?这样智慧型的老师能进行现场调控,能做好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不仅如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孩子的互动。做老师难,做一名好老师真难。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孩子,更要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铸就高尚人格。因此,互动过程只有从心开始、用心去教,让教学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走进孩子的心灵,使其闪烁出迷人的、理性的光芒。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老师作为这样一个倾听者、发现者、支持者,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如,不久前云南经历了旱灾,青海受到了地震的袭击,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好奇,我们引导孩子通过寻找资料、交流来了解相关的旱灾、地震新闻。在观察图片、讲述新闻的过程中感受灾难带给人们的苦难以及人们给与的关心与帮助。再如,在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后,我们通过电脑新闻的观看再次感受了世博开幕时的激动时刻。孩子随着对海宝的了解以及一些国家馆的认识,孩子的心情激动起来。看后,孩子都用激动的话语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自己强烈的感受。同时,我与孩子每天都关注有关上海世博会新闻,请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看到的新闻故事。就在这样一天一天的交流积累中,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海世博,也萌发了自己去参观世博的强烈愿望。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孩子的行为,支持孩子的需要,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向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样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互动交流,不仅为幼儿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更让幼儿感受到了交流带来的乐趣。由此,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新一轮的交流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在书中看到了一种心情—快乐的心情
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怨自己的教学没有成效,怨自己的孩子任性调皮,怨自己的教育没有止尽,在埋怨身边一切不顺眼、一切不如意的时候,自己的心胸逐渐狭隘,这样的老师会是课堂教学中受孩子欢迎的老师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孩子需要的是知识渊博、内涵丰富、快乐向上的老师。书中的第一章就向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做一名快乐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如何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站在教学的舞台上,我们认为,首先老师要爱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需要爱,教育需要爱,其实爱是需要平等、理解和尊重,教育也是这样。正如书中有写到让孩子学会触摸幸福,幸福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们左右,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感受它,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幸福其实很简单,一个鼓励、一句表扬、一个拥抱、一个微笑都会让孩子们幸福一整天。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们说上一句话,一个不漏,即使是简单的问候今天开心吗?也会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是特别喜欢自己的,是在乎自己的,是自己的朋友,久而久之孩子们也会爱着你,把你当成自己人,这是走进孩子心灵关键的一步。也是教师获得快乐的一步,教师也要学会触摸生活、工作各种点滴的幸福体验。如逛街、旅游、运动等,都是我们的心情调剂品,只有有精神寄托的人才能不断自我调节,借机发挥自己的不满情绪。
四、在书中体会到一种魅力—反思的魅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古到今,我们都是倡导反思。面临现在日益发展的教育教学,我们更需反思。于是,反思成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活动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老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经历促进积累,反思成就希望。写反思是对自己工作很有帮助的一件事。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那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反思呢?读了《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之四十六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受益匪浅。反思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境界。反思内容有很多,如对对教学场景的突发事反思。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应记下来,以吸取教训。又如对活动中师生互动的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组织活动结束后我们应及时反馈,将师生双向的表现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把握。再如,深度反思写教育随笔。在组织完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活动的得与失、材料的提供、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幼儿反馈出的信息,写写修改建议,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或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重点考虑某个环节应该怎样处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确问题,寻找对策,使自我反思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也许就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最真实、最受益的教育随笔。其次做最好的老师要爱学习。陶行知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之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所以,目前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看书,多学习,总有一天,我相信自己也会成为既有热情,也有内涵的好老师!
最后,我引用书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你们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就让我们将看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思考将别人的观点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的,并用于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反思。这样,我们每位老师都能找到无数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走进孩子丰富的世界,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
【《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03-29
教师最需要什么读后感03-24
《教师最需要什么》读后感04-18
《教师最需要什么》读后感08-11
心理学考研有什么方面需要了解11-09
《最苦与最乐》读后感06-21
最苦与最乐的读后感03-21
《最苦与最乐》读后感08-16
心理学故事 读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