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Fast and Slow经典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经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hinking Fast and Slow经典读后感1
被Decisive的两位作者骗来看这本书,快速浏览后的结论是:其实你们是意欲衬托自己作品的实用性吧。此书为理论性书籍,包含各种例证,实验和心理测试,挑出一些干货来:
冷温热三杯水原理:分别把两只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同时放入温水中,左右手冷热感不同,虽然是放入同样温度的温水中。这就是参考值reference point的作用。类比到经济学: Outcomes that are better than reference points are gains. Below the reference points they are losses. Bernoulli和Fechnsr认为在确定值和预期平均值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对数函数的关系,所以100%确定收益对应的心理值比预期可能收益的心理值大,表明人们不愿意冒险。
此理论有缺陷,问题在于没有考虑reference point以及人们喜欢gains讨厌losses的本性,据作者说这个理论是从人类进化学中得出来,人有保持现状的本能,特别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或损失时。所以在保证是gains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可能性较大的较小预计收益选项;在注定losses的状态下,宁可尝试冒险,选择可能性较小的预计损失较大选项,因为人们害怕损失和失败。
如何更好地增加幸福感:效果较持久但愉悦感温和与效果短暂但愉悦感强烈中一般选择前者。若是忍受痛苦方面,颠倒一下。原因:人们的记忆力没有想象中的长久,幸福和痛苦感都容易忘记。但如果差异大到一定程度,此理论就不适用了,并且分界线因人而异。
Thinking Fast and Slow经典读后感2
这本书的'定位有些尴尬。有一定心理学背景的读者看不出什么新东西,缺乏背景的读者看起来不轻松。语言与文体的编织也介于大众传媒和严肃科学著作,在可读性与严谨之间权衡。
两系统分类本来是为了方便理解的认知过程的理论虚拟,但整合的并不好,各个章节的内容之间有很多独立性,有时能看出来是要把本来挺完善的东西用系统一二这套说辞来“套”一下。书里的内容有些是矛盾的。比如展望理论和启发式理论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决策模型,前者和伯努利的期望效用家族是一起的,后者属于司马贺的有限理性家族。但作为介绍来说都非常好,而且难得的严谨。这点难能可贵。心理学是个容易出神棍的学科,读者区分不出理论和修辞不是错,作者有意识的混淆两者才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快与慢》里大量的实验细节不是败笔,而是尤其精华之处。如同书里写的:重要的不是结果怎么样,重要的是结果怎么来的。系统1系统2本来就是一种比喻修辞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标题写的倒不是书里最重要的东西。
书里写的东西也不是全无争议,毕竟科学一直在进步变化。至于道德伦理问题更麻烦,因为都是真实的两难。用韩乾的话说,电车难题是个真正的伦理难题。小看这些抉择的分量是不对的。
我猜卡尼曼的意思不是让我们瞧不起自己与生俱来的进化工具包,而是认识到其局限性。知其所能为、所不能为。再者,看了这么多人类认知决策的一般特点,我们的第一直觉经常是“说的不是我”。假如就这么得意的接受了这个结论,书就算白看了。
【Thinking Fast and Slow经典读后感】相关文章:
fast无线路由器设置04-10
fast无线路由器怎么设置11-04
英语四级作文:快餐店-Fast-food Restaurant08-06
《学写读后感》教案12-11
英语读后感怎么写09-27
《理智与情感》英语读后感11-08
《力与运动》英语读后感11-08
《美国之梦》英语读后感11-08
关于学案教学设计的读后感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