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高山清渠》观后感

时间:2022-08-10 09:19:0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高山清渠》观后感(通用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山清渠》观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清渠》观后感(通用8篇)

  《高山清渠》观后感1

  2022年7月16日,区教育体育局接到通知,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推出的29集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原名《黄大发的奋斗史》)定于7月16日20:00在CCTV-1开播,号召广大党员学习收看。接到通知后,区教体局积极响应,立即转发,广泛宣传,组织全区各学校的全体党员教师积极观看,学习黄大发同志的事迹,讴歌这位平凡的英雄。

  当代愚公凿天渠。区龙泉街小学党支部积极响应区教体局号召,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观看《高山清渠》,并写下所感所悟。该连续剧讲述了草王坝村是贵州遵义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常年缺水的小村落,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村支书黄大发自六十年代起带领全村人绝壁凿天渠,中间经历的种种失败、种种磨难没有将他击垮,反而一次次激发出他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豪情。最终,黄大发克服一切困难,耗时三十余年,完成了一条跨越三山九崖,主渠长七千二百米,支渠长两千二百米的水渠,为山村引来清渠。共产党人黄大发用其一生勇于担当、坚强不息的奋斗践行着当年入党时许下的诺言,“让山里人过上好日子!”,使穷山恶水的草王坝变成深山明珠,被人们称誉为“当代愚公”,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道德模范勇担当。自2022年7月16日以来,每到晚上八点,区魏风路中学全体党员就准时坐到电视机前,打开中央一套观看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推出的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这部剧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36年的岁月追梦跋涉,9400米绝壁天河。区魏风路中学全体党员教师观看电视剧后,感触颇深,纷纷在群众讨论,发表见解。大家纷纷表示,要发扬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不见清泉誓不罢休的追梦精神,寝食难安的为民情怀。看完主人公的事迹,大家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和信念,今后无论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何种困难,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勇于担当,敢做敢为,砥砺前行。

  党支部书记任春旺说道:“黄大发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在黄大发身上,我看到了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思想提高,学习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更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时代楷模讲奉献。区二高响应中组部、区委、区政府的号召,按照区教体局通知及时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高山清渠》,认真学习“当代愚公”黄大发坚定信念埋头苦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通过观看该电视剧,区二高全体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黄大发精神:心系群众、为民服务;埋头苦干、不屈不挠;不畏困难、敢于担当。

  区二高的党员教师纷纷表态:在今后的工作中,让黄大发精神付诸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不断锐意进取、克难攻坚,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高山清渠》观后感2

  作为一个遵义人,黄老的事迹我一直是知道的,而今,以贵州省“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于16日已经上映。黄老的感人事迹再一次浮现在眼前,感触颇深。

  这部剧改编自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报告文学《山神》,主人公原型是集多种殊荣于一身的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发,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拥有“时代楷模”和“最美奋斗者”称号,在建党一百年之际更被中央授予“七一勋章”,被誉为“当代愚公”。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他带领群众历经长达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和铁锤,全靠人工苦力,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变了村子“穷根”的命运,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

  “我认识他是5年前的事。那时他已82岁,不到一米六的个头,站在我面前,让我看到山一般的坚毅,从此再没改变过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位乡亲对黄大发的描述。

  真的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黄大发他们,面对30多里长且绵亘蜿蜒的石渠,是如何保证水能在渠道里越走越畅,一直流到草王坝?但正是由于黄老前辈不甘心、不信命,和大山较劲的这份毅力,最终,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为山村引来清渠并解决了水的问题后,黄大发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带领全村人种水稻、坡改梯、盖学校、拉电线、修公路,用岁月和汗水带领村民们朝着幸福之村大步前进,不断提高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剧中提到过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诚然,老天是不会辜负每一个正在努力奋斗的人,当你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你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即使在最后你没有得到你期待的结果,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难得的际遇。任何一件事都有舍有得,只要你坚持,不放弃,做好当下,每天前进一小步;正所谓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总有一天会滴水穿石。行者常成,为者常至,如果一直处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状态,又何以体验感悟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的大风景?

  “不怕山高岩石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修公路,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幸福感越来越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是一部弘扬真善美、散发正能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党员们认真观看、学习的影视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向“当代愚公”黄大发学习,学习他的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愚公精神。这种精神激励鼓舞了我,作为一名公路人,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兢兢业业,发扬这种不等不靠、无私奉献的精神,肩负起“畅安舒美”的使命;坚定信念、敢闯敢拼,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高山清渠》观后感3

  7月20日以来,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九支队七大队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贵州省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学习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汲取榜样力量,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奋进精神。

  该电视剧用艺术的形式讲述了“当代愚公”黄大发为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带领全村人艰苦奋斗的故事。黄大发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带领群众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的“生命渠”,结束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支部书记陈龙飞观看《高山清渠》后谈到,让他受到为民服务、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等“当代愚公”的精神洗礼,进一步筑牢了理想信念之基,表示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从“开山凿渠、志拔穷根”的动人故事中读懂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初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苦练工作本领,在一线交通运输执法岗位上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交通执法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新时代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创佳绩,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当好新时代“开路先锋”。

  党员陈乾兵同志观看《高山清渠》后谈到,他作为建党百年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作为交通战线最基层的一员,要大力弘扬“黄大发精神”,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要坚定初心、恪尽职守、戒骄戒躁,在一线交通运输执法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只有持之以恒做好日常巡查,打击恶意超限运输,严格规范做好施工监管,以职责使命维护好路产,保护好路权,在抗凝保畅、防汛抗旱等特殊节点勇当排头兵,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做出应有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通过观看《高山清渠》后,党员干部职工反响强烈、深深受到激励鼓舞,干事的激情高昂,纷纷表示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立足于行业和本职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将精神源泉转换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埋头苦干、苦练工作本领、履职尽责、甘于奉献,在疫情防控、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与服务、超限运输治理、运政执法、“打非治违”、安全监管、汛期抢险救援、冬防春运抗凝保畅、“四违”等路域环境治理工作中积极地“站出来”“顶上去”,积极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高山清渠》观后感4

  近日,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黄金强档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让“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故事再现于荧幕,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以实干苦干带领乡亲力拔穷根。

  黄大发的扮演者李键,把黄大发一心为乡亲的细节演绎得准确到位。让我再次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让人忍不住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普通党员,一个普通农民成就他的“伟大壮举”,我思索着他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源头。

  人的成功有两大方面,一是为自己的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另外一种是为大众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显然,黄大发属后者。我们常说“穷则思变”或“逆境与苦难”能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及铸就其坚韧。黄大发少年苦难,幼年丧父母,这是一个人精神上巨大的苦痛,加之,他出生地十分贫瘠,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成困难。或许,正是这些铸就了他顽强的意志。

  在开渠过程中,曾遭遇种种阻挠甚至技术上的难题等,黄大发为此发誓:“渠不通,毋宁死。”从黑发人到白发人,一生为渠,矢志不渝。黄大发凿渠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动,但令我最震撼的有两处,一是由于水渠经过一段垂直上百米高的绝壁,须悬空凿渠,那是命垂一线的高危作业,且不说作业,人站在临近的高处往下看都会心惊胆寒。起初是黄大发亲自悬空而凿,后来上了年纪,叫自己的儿子上,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村里这么多人为何不叫,却要叫我呢?”黄大发沉重的回答:“如果别人遭遇不测,我赔不起啊,你是我的儿子,我不用赔呀。”这是何等之境界!另一个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他为了凑钱开渠,把家中所有值点钱的东西,甚至连自己棺材都卖掉。

  黄大发精神的动力,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一名普通党员或者是村支书一职?我想,或许是,或许又不完全是,一个人或一个党员偶尔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好事做下去。

  不管做人还是做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官必定是个好人。做官的前提首先是做个好人,一个好人的做人标准品质往往就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或者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人”,做出表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显然,黄大发是其中的杰出典范。

  黄大发坚韧顽强的另一个原因,似乎源于他因幼年痛失双亲靠吃“百家饭”成人,对乡亲报以感恩。但是,世间报恩的方式有多种,为何要付出如此艰辛?想必是他深刻体会到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他灵魂深处里流淌的就是“大善”的血液,我想,即便他不是党员,不是村支书,也同样有“大爱之举”。当然,黄大发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一个党员的使命烙印心间,似乎与他骨子里的“大爱”一拍即合。

  《高山清渠》全面展现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以及他那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们学习黄大发,要以饱满的热情付诸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工作之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无愧我心,无愧天地!

  《高山清渠》观后感5

  由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讲述“当代愚公”黄大发战天斗地,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渠,改变草王坝落后面貌的故事。剧中,黄大发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掷地有声,在轰轰烈烈的时代,做出了最轰轰烈烈的举动。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以黄大发老支书为榜样,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弘扬实干精神,要坚定初心、恪尽职守、戒骄戒躁,让“时代新人”的青春色彩更加“斑斓绚丽”,让“青春之歌”在基层“绚烂有声”,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青年干部要锤炼“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诚度,让“青春理想”在基层开出“时代之花”。“我在23岁的时候就在大队当大队长,在24岁的时候我就入党。我入了党过后,我心头,本身是共产党员,要下决心把这个水弄到草王坝来,让我们老百姓吃上大米饭。”这个决心一下,就是一辈子的奋斗与坚持,“当代愚公”黄大发之所以被授予“七一勋章”,靠的是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为人生指引了奋斗的目标,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也让人生的境界得到提高。作为青年干部,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实践的“必修课”,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与各级要求保持“同声”,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青年干部要提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责任感,让“青春激情”在基层开出“实干之花”。“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绳子下到擦耳岩用锤錾凿。”“当代愚公”黄大发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靠的是愚公移山的豪情壮志,用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黄大发不仅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走上了致富路,而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实干担当。无数实践证明,要发展,必须要实干,要在实践中扛起责任担当,在实干中锻打淬炼成钢。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放心去干、放手去做、放胆去冲,做到负责的工作使出最大力气、出手的事情达到最高水平、交出的答卷达到最好效果。

  青年干部要祛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浮躁心,让“青春风采”在基层开出“奉献之花”。每次拉水泥的车箱里撒落的水泥,黄大发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一碗水泥来补一补,他坚决拒绝!为了修渠,黄大发起早摸黑,四处奔波,排除各种困难,脚磨出了血,曾累晕倒在地,也顾不上家。修渠那几年,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就是20来万,硬是没出一分差错。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黄大发忠实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放下面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做到“去时一股书卷气,来时满身泥土香”;要鼓起一股清风,不该想的不想、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要无畏无惧,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和正确的进取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提高自身素质,抓紧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添砖加瓦,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笃实笃行才能不负韶华,才能行稳致远。

  《高山清渠》观后感6

  近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高山清渠》,用艺术手段再现”时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修渠的先进事迹,跟随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故事情节,让我再一次走进草王坝走近黄大发,去感知那段“苦”、“痛”、“赞”的燃情岁月,感悟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守和付出。

  战天斗地,怎一个“苦”字了得!60年代的中国,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困难物质稀缺。正当壮年的黄大发生活在偏远落后的播州区草王坝村,面对缺水严重的自然条件和老百姓吃不起大米饭的恶劣生存环境,他硬是凭借坚定的共产党员信仰,发挥党支部书记领头雁效应,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千方百计克服修渠资金、技术等困难。黄大发在54岁的时候,还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为修渠打好技术基础。在修擦耳岩段时,遇到一处倒悬的崖壁要修渠通过成了难题,年近60的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身上吊下悬崖开展测量,最终水渠顺利通过此地,这正是他常说的“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真实写照。修渠过程中黄大发经过一次次失败和绝望,又不断的燃起不灭斗志,终于用36年13140天的时间,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团结村缺水问题,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

  失去至亲,怎一个“痛”字了得!6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在修渠最关键的时期,黄大发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却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为了全村百姓早一天不喝望天水,能够吃上大米饭,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毅然坚守在修渠一线。黄大发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化着满腔的工作热情,融进一锤一锤的钢钎敲打声中、融进钢钎与石头碰撞四射乱飞的火花中,融进修渠大军肆意挥洒的汗水里,真正做到为大家舍小家,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旧貌新颜,怎一个“赞”字了得!草王坝村老百姓在黄大发老支书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掘天渠、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团结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近几年,在团结村建设有“大发渠”观光长廊、“大发天渠”党性教育陈列馆和星空木屋、社林边酒店、稻里野舍等特色民宿,村子环境如诗如画,村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好转。今年国庆节前,经过团结村的仁遵高速公路有望建成通车,可以为当地农产品外销和农村旅游带来新的良好机遇,当地群众收入将得增加,这是只想吃上大米饭的团结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黄大发带领团结村村民自力更生,从贫穷到脱贫再到小康,切实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大力学习弘扬“大发”精神,实践在当前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继续贡献统计调查新的力量。

  《高山清渠》观后感7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黄大发修渠引水。《高山清渠》是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32集电视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湾村按照要求,于2022年7月18日,组织本村党代表、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村干部、群众集中观看了《高山清渠》第一集、第二集。

  一是深入刻画了一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干事创业的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发一心为民,百折不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勇于担当、不怕困难,黄大发‘当代愚公’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员干部不断前进,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凉湾村建设。”党代表姚旋观看后说道。“基层工作的难度与压力越来越大,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黄大发老支书面临的客观条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内心坚定的‘信念’也是他作为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主动承担责任的支撑,也是我往后学习与工作的导向标!”支部书记刘先伟观看后说道。

  二是生动展现不怕苦不怕累,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的精神信念。“黄大发翻山越岭、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水源,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水源地与草王坝村相隔三座大山,在困难面前黄大发没有放弃,这生动展现了黄大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作为群众,我们也坚信党组织坚信支部书记能带着我们致富增收!”群众侯文忠观看后说道。“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渠,改变草王坝落后面貌,黄大发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掷地有声,在新时代,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壮举。作为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黄大发精神’,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弘扬实干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党员干部钟玲观看后说道。

  三是启发我们战天斗地,促进乡村振兴,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扬贵州精神。“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作为村干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做艰苦奋斗的楷模,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为村民群众谋幸福!”村干部徐能说道。“用生命凿渠,以党性引水。黄大发凭着一根筋、一股倔劲、力排众议,带领乡亲们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只有在学懂弄通做实、履行好驻村工作职责上下功夫,只有与村支三委一道,俯下身子,心系群众,解决村民急愁难盼之事,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待,让驻村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张莉说道。

  《高山清渠》观后感8

  “愚公移山得延续,大发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时代楷模”“七一勋章”、我们贵州遵义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台播出。该剧讲述了黄大发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带领全村人用时36年,经历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上开凿一条长达9400米,地跨3个村子的水渠,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终引领草王坝村民致富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黄老支书一生“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真实写照是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青年干部要有“瞄准目标,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决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坝村地处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还亲,没水又缺田”足以形容当时村子的困境,剧中台词“宁把闺女推山崖,不让嫁到草王坝”更是体现了草王坝村因缺水问题,但大部分村民们或不想“挪窝”,或者“挪不了窝”,于是穷就一直延续着的困境。青年黄大发多次进入大山实地勘察,发现在距离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叫螺丝河的水域,于是谋生修渠梦想,打算用双手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坝饮水之困。黄大发敢想敢干,勤汇报,找政策,筹资金,历时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挠的韧性造就清渠功业,解决了村里百姓生活和耕种缺水的困难。

  青年干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这是当上村干部后的黄大发为草王坝村民的承诺,为修渠大计多方奔走,千方百计找出路。为解决村民不愿修渠思想问题,通过干苦力活,做采石工筹集“电影费”让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电影,主动学习宣传党中央毛主席对水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放弃优先考虑自己怀孕妻子的营养补充,利用乡里对自己抓特务的奖励为村里老人买药等细节,体现黄大发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后,黄大发继续千方百计村里的发展谋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电建学校,风雨几十年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未改变,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青年干部要有“多谋善断、处事不惊”的魄力。一道万米水渠,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黄大发修渠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多次挫折,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缺技术、缺资金而退缩,反而越战越勇。54岁高龄进水利班进修学修渠技术,向乡里争取帮扶资金,面对村民质疑发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过来写。为了水渠,我愿意拿命来换”的有力承诺。以及在剧中因修渠工具迟迟不能到位、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举措做法,体现了黄大发活到老学到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升决策判断能力,多谋善断、处事不惊,主动积极处理村里难题矛盾,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践行党员干部“有事我先来”的责任担当,高山清渠就是大发精神最好的见证,大发精神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延续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学习榜样。

【《高山清渠》观后感】相关文章:

高山清渠观后感(精选11篇)08-05

高山清渠观后感(精选18篇)08-09

收看《高山清渠》观后感(精选6篇)08-05

收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精选18篇)08-06

《高山清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08-06

关于高山清渠的观后感(精选5篇)08-06

《高山清渠》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08-05

高山清渠观后感(通用12篇)08-09

高山清渠观后感教师(精选12篇)08-09

高山清渠观后感(通用8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