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北京的春节》教案3
教学目标:
1、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看(课件),“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中国的传统节日数春节最热闹了,但在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还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文化。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预习了吗?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课文的作者是老舍。(介绍作者)、词语
2、北京的春节十分热闹。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把这些日子快速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2、不愧是大作家,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哪些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些日子很热闹,写得很详细。)
3、品读体味,感受年味
选择这三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想想从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 )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舍主要描写了春节的那几天?
二、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热闹的除夕
从除夕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团圆的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分述“热闹”?
从“味、色、音、情”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写香味的是哪一句?
(1)指名读:你能把这香味读出来吗?
(2)评价:你们闻到这酒肉的香味了吗?
(3)再读-男生齐读师:这就是浓浓的年的香味呀!
写颜色的是哪一句?写了哪些颜色?这色彩、这景象让人一下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1)指名读:能通过朗读把喜庆传递出来好吗?
(2)多喜庆呀!女生一起读
写声音的是:引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联系你们的除夕夜,在这灯火通宵的夜晚除了鞭炮声还可能有什么声音?(歌声、笑声、谈话声等)这个晚上大家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就叫——守岁。知道守岁意义吗?(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除夕也是团圆之时呀,引读——“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团圆饭,守岁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年的情味儿。
闭上眼,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热闹团圆的除夕之夜吧!
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声,听着这欢快的音乐声,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回忆起怎样的画面?
除夕真热闹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看屏幕,读——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这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就是简炼。
2、正月初一
过渡:如果说除夕是繁忙、热闹的,那么正月初一就是——悠闲、快乐的,所以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都写了有哪些悠闲、快乐的事?最快乐的是(逛庙会)逛庙会,这也是北京老百姓过年的一个传统风俗。谁知道什么叫庙会?
(出示课件) 一起逛逛庙会吧!庙会是小孩儿和年轻人的快乐世界。可买一大串的糖葫芦和棉花糖,可以欣赏无数的彩色风车,可以看各式各样的表演。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齐读第九自然段,一起再感受一下初一的快乐。
3、元宵节
过渡:如果说元宵是春节的一个**,那元宵的**就是——(花灯)找出描写灯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指名读)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出示课文插图)引读——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元宵的红火、美丽,读出这浓浓的年味。
同学们看过我们今年元宵灯会吗?老师拍些灯会上照片请你们欣赏欣赏,能用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写你看到的花灯吗?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阅读练笔,课外拓展
1、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到北京的春节那浓浓的年味,这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
2、拓展阅读:其实不同的人感受的春节是不一样的,梁实秋就不特别喜欢过年,斯妤又觉得过年是大忙特忙。课后请大家读一读“阅读链接”。
3、小练笔:你眼中的春节又是什么样的呢?写下来。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为序 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作业设计
1、 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北京的春节》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课堂实录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北京的春节》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案03-11
北京的春节教案08-24
《北京的春节》 教案04-02
《北京的春节》教案07-28
《北京的春节》教案模板08-12
《北京的春节》语文教案09-25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09-26
北京的春节教案15篇08-24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8篇)02-17
《北京的春节》 教案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