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渴望生活》读后感(通用19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渴望生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渴望生活》读后感 1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让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梵高先生》
看完《lustforlife》(梵高传:渴望生活,作者欧文·斯通),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我被深深感动了。梵高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我不善于看太苦情的书,本来以为这本书我会看不下去,但是我最后却是一口气读完的。
1927年,美国人欧文·斯通24岁的时候在巴黎看了梵高画展后萌生了为他写传记的想法,他追随梵高的脚印采访了很多当事人,26岁写成这篇传记,于1934年出版。他写得很美,似乎梵高把贫困的日子过成了一首首诗和一幅幅画。他说,除了他杜撰了对话,其他都是真实的。
这篇传记的问世,也进一步提高了梵高的知名度。在这之前,梵高的画虽然有他的弟媳妇乔安娜做推手举办了七次画展,但只有在最后一次画展后才算打开了一道门。后来,乔安娜整理了梵高和弟弟提奥的来往书信出版才稍微赢得一点知名度。
文森特·梵高出生在一个荷兰的画商世家,他父亲是一个牧师,他的三个叔叔和一个弟弟是知名画商,他的妈妈是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名媛。但是文森特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获得成功,以致一直不能赚钱养活自己,也使得他深爱的两个女孩都不肯嫁给他。更由于他同情穷人,甚至混迹于下层社会中,最后梵高被自己的阶级彻底抛弃了,在家里也被大家所嫌弃。幸亏他有个好兄弟提奥一直资助他,使得他能够安心学画和画画。
他就是这样不和现实妥协,不被黯淡无光的生活所压倒,在这样被歧视的环境中生活着,每次别人问起他为什么不能去赚钱养活自己,却还要靠着弟弟来过活,他是这样回答大家的:弟弟现在只是预支薪酬给他,他的画全部归于弟弟,弟弟会把那些画卖掉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得不到任何人的谅解,除了他弟弟提奥。
其实他也渴望有个安定的家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个能帮助他料理生活的妻子,可以让他能够安心作画,不用常常被贫困所迫而需要节衣缩食忍饥挨饿。
但是也有人说,要不是那些孤独贫困的日子激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激情,他就创作不出那些美丽的画了。
最后也是因为弟弟提携印象派画师们的画被老板发现,老板以他的收益日渐变差为由要他辞职,文森特知道后不无担忧,因为弟弟除了负担他,还要负担弟媳妇和新生的侄子小文森特(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侄子),如果他失业了,真是天要塌下来了。再看看弟弟房间里那些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的画,他就一点也不想再画画了。就是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文森特开枪自尽,倒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
后来提奥并没有得到哥哥那些画所给他的收益,他在失去哥哥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半年后也离开了人世。最后小文森特得到了那些画,而他也一直没有出卖画作,即使他伯父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在73岁的时候,因荷兰政府提出收购梵高画作,于是把他伯伯留在家里的所有油画和素描以及跟他父亲的往来书信以600万美元的打包价,全数给了荷兰政府,条件是建一个博物馆来收藏这些画。当时小文森特的孙子要一副素描都不被允许。
也正是梵高的画流通得少,所以价钱越来越高,他的画生前一名不文,身后却到了天价,每一副画都超过5000万美元。
以下文字来自QianXue:
梵高的画,为一切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所热爱。他独特的笔触和色彩,痛苦而又热烈地展示了我们的心灵悸动和渴求;并且,在他笔下的瑰丽星空中,梵高将这种悸动和渴求,幻化成为永恒。
我们都曾是那理想主义的一代,热爱梵高,热爱尼采,热爱罗曼罗兰。对于我们短暂的生命和我们所处的不尽如人意的时代,这实在是莫大的幸运。
以生活的黑暗,画下笔尖的灿烂。
看清世间磨难,却依旧热爱它,
至美的灵魂,至爱的梵高。
《渴望生活》读后感 2
天上的星星常灿烂,常安宁,却不曾想它也是一块石头,一块能发光的石头。
《渴望生活》是美国作家欧文·斯通二十六岁时的作品,讲述的是画家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一生。作者仿佛把梵高写成了一颗太阳,把他的晨曦、正耀和最后的日落,都极其细腻地刻画展现。
梵高的一生是极其曲折郁苦的,他渴望爱情的滋养,但却又一次次沉进拒绝的深沼。他疯狂地往画布上涂抹着颜料,可他的画作却总被搁置在最黑暗的角落,堆积起一层灰暗的尘土。他是一团无比炽热的希望之火,却被冰冷的现实河水渐渐浇灭。
但放眼今日,“梵高”这个词汇已成为了艺术界的代名词,他的画作被竞拍到上百万美元,无数人仰慕他,喜欢他,痴迷他。尽管他没有等到万人景仰的狂热,但他确已成为了他所描绘的那一幅《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如神一般令人震惊、痴狂,无法触及。
现在这个世界的我们,也是循着这般的'规律而进的,没有一种人生会永远低平如砥,也没有一种人生会处于高荡的天空而永不坠落。我们总在奋力往上攀爬,然后收获山脚肥沃青葱的草地。只要我们奋斗了,努力过,为之交瘁,也为之痛苦了,总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即使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
所以,这世上,有些人生来是星星,而有些人却是石头,你不必因为你是一块石头而感到悲哀。我们也许不会成为梵高,但我们与梵高一样,都是石头,只要你如书名一般“渴望生活”,你这块石头就会成为一颗星星,照亮许多人前行的方向。
《渴望生活》读后感 3
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渴望生活——梵高传》,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
其实多数人对梵高的认知是: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画家,或者是其作品的天价拍卖,如《向日葵》卖到3900万美元。但当细细品读《渴望生活》这本书以后,梵高在人生遇到困难还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吸引着我。
文森特梵高在二十七岁前曾从事了画商、福音传道者等职业,但都他都失败了。他不断地问自己:“现在该怎么办?原以为能胜任的工作都失败了,最适合我干的是什么?我能够对世界做点什么贡献呢?”答案无处可寻,直到他又踏进矿工们的茅舍,看到迈着缓慢沉重步伐的老矿工人,他情不自禁地掏出一支铅笔画下这个小小的身影,一种新的渴望在他的心中萌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那就是绘画!
踏上绘画这条道路的梵高,再也没有任何困难阻挡他的前进。他的创作热情仿佛就像在地底下酝酿已久的熔岩一样开始迸发。从晨曦画到夜幕,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共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包括900多幅油画和1100多幅素描。
我们从书中的描写能感受到梵高的画充满了一种真挚而热烈的感情,颜色在他的手上像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精灵,将整张画板沾满,他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强烈,又是那样的和谐。
如梵高创作的《十五朵向日葵》,梵高运用了非常饱满的黄色去表现这些象征着太阳的花朵,明亮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层次感。可以看到每一朵向日葵的花瓣都是从花蕊中穿出来的,它们微微卷曲着,整个花朵就像一个个火苗一样,好像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有个性的生命。这幅画也是梵高送给高更的,他们彼此吸引着,可是这种吸引力只维持了短短一个月。相处之后,他们发现彼此的创作心态有巨大的差异。两个人的矛盾和分歧就越来越明显,高更最终离开了梵高。梵高心里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选择了自残,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最著名的《星夜》也是梵高孤身一人在精神病院治疗时作画的,这已经是他的人生谷底了。即使如此,在他的“星空”中,充满着自然的无穷力量,让人们产生对宇宙和人生的遐想。在这幅画作当中,他几乎是不调色的,这是非常大胆的选择。因为不调色,意味着色彩的纯度很高,这样强烈的颜色更能够表达出感情,更具力量,更能够带动观看者的情绪。
读完《渴望生活》后,我坚信梵高没有死,他永远不会死,他的爱,他的才华,他所创造的非凡的美,将千古长存,并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
《渴望生活》读后感 4
这篇豆瓣上看到的《渴望生活》读后感每个月都会拿出来读一遍,打动我的并不是梵高过人的才华或是巨大的成就,而是他那种发自内心的执着追求。在他看来,喜悦和金钱物质的富足无关,和美味佳肴无关,也和别人的认可和赞许没有关系。
梵高只是在画画,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受冻还是饥饿,无论抑郁消沉还是卧病在床,他一直在画,用那按捺不住的激情,和不可阻挡的执着,去享受自己创造的世界。
就像《活着》里面那句对生活的经典概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最好的演员,最好的观众,都是自己。
就像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对贝多芬的一句总结:那个贫穷,残废,孤独,痛苦,世界不曾给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那是怎么样一种豁达和境界!
活得如此敞亮的人不多,梵高是其中之一。
人们都是一样的,贪恋现世的繁华与美好,谁愿意重复梵高的人生?那被断然拒绝的爱情,那被饥饿缠绕的身体,那活着一幅画卖不出的挫折,那依赖别人生存的悲凉,那被恶意评论打击的神经,那趋近崩溃的癫狂……尽管他的名字将会照耀人类的艺术史,尽管他的色彩给过无数陌生的灵魂带来力量,尽管他的作品价值连城……尽管如此,依照现世的标准,他在有生之年,却活的一败涂地。
然而,在我内心深处,总是有一股强烈的质疑在跳跃:也许,不是梵高败了,而是我们败了?败在对成功,财富,强权的信仰上,败在短视功利的结果论面前,被光鲜亮丽的包装弄晕了,被及时行乐的原则弄晕了?
也许,是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那套顺应社会潮流和大众标准的体制,败了。
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名誉和金钱来的越多越好,贫穷和痛苦滚得越远越好;
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赢比输好;孕育出成功的失败,被津津乐道成传奇,而没有最终通向成功的那些,则一钱不值毫无意义。
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被别人尊敬远远比自我认可重要,或者说,自我认可这条软弱的藤蔓,注定依附在公众意见的参天大树上才能生长。
在我们内心的那套体制里:我们不是自由奔跑的'灵魂,而是负担累累患得患失的囚徒。
依照那套体制里来看,梵高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生前籍籍无名落魄贫穷,失败透顶;死后盛名远播身价暴增,达到成功的顶峰。按照那套体制的逻辑,迟来的成就永远敌不过现世的得意,所以,没人愿意重复梵高的人生。
而我敢断言,在梵高的内心中,并不存在这样一套的现成的体制。
他的潦倒、贫苦,均是个人担当的自主选择。其实他家境不错,随时可以退回体制内,做个老老实实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稳定并且体面得生活。
退路如此宽敞明亮,他的选择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去那人人羡慕的境地,不回去那舒舒服服的日子,只是继续画,在贫穷中画,在痛苦中画,在寂寞中画,然后死去。
对于他来说,苦难虽然刺痛难耐至于精神崩溃,却远远敌不过在追求自己的过程中,内心翻涌起的激情和喜悦。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单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度过一生。
读完这本书,我总有一种感觉:并非梵高的天赋成就了梵高,而是梵高的勇敢坚韧成就了梵高。绚烂的向日葵,以及静谧的星空,并非天才的一撮而就,是梵高在每一次饥饿、挫折后煎熬的产物,是和着泪水的高歌,味道浓烈,饱含苦涩。他的伟大,除了画作之外,还在于他一生的抉择,都证明了:他并非一个轻易妥协的懦夫。这,已经值得无数人的脱帽致敬。
《渴望生活》中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段落,让我这样对自己说:我的确无法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也无需如梵高那样的生活。但是至少,应该学习着打碎那套陈旧不堪的内心体制,学习梵高那么点不管不顾的劲头;怀着更谦卑的心,拥抱一种更自由的姿态。
就把我们自己想象成一个画家,窝在通县某个小院里啃着馒头画画,顶着一张布满痘疤的脸,一头很久没洗的肮脏长发,把眼睛和热情从标价上移开,放在画作上。
没有人知道,我们到底是在浪费颜料,还是在创造历史。
《渴望生活》读后感 5
一幅StaryNight使梵高以后印象派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梵高生前籍籍无名,完全是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在潦倒、误解、疾病中坚持创作,为画画呕心沥血,甚至癫狂,在对艺术的痴迷中度过了他短暂的一生。
作者以梵高生活过的几个城市为主线来展现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一生,笔触简洁,较少抒情,但表达生动,情节推进连贯,通过文字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拿起便欲罢不能。在读的过程中,当我多次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心已经随着梵高的经历悬了很久。同时,梵高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决定了这是一本能量密度很大的文学作品,在读完整本书的那一刻,我竟产生了仿佛自己已经亢奋地“战斗”了很久的疲惫感。
书中描写的梵高的两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年轻的梵高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牧师,他经过刻苦学习后,终于得到一份为生存状况惨无人道的煤矿工人布道的工作;他通过自己的付出和虔诚,得到了煤矿工人的信任;就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布道下开始相信上帝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他意识到,所谓的信仰,其实对煤矿工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放弃了他原本的坚持。二是梵高和一群画家朋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了一个“共产主义colony”,就在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月没有画画了,他忽然想到自己最初的、本真的理想是拿起画笔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而不是一名为画家服务的管理者,于是他解散了colony。
书中叙述的梵高的这两次“断舍离”,读起来也让人有几分惋惜,毕竟梵高起初都以为他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值得的、有意义的,于是为之全心全意地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在梵高认识到矿工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和自己的无能为力时,自己曾经的信仰被现实无情推翻,如同生命忽然被掏空,尚未热爱画画的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虚无。
梵高的这两段经历让我想到了“沉没成本”。我们常感叹“断舍离”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我们常常不舍得放弃一段感情或一个目标,因为我们已经为它付出太多,哪怕明知它是错的或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我们还是常常会犹豫、会纠结,有时还会自欺欺人地以为再坚持一下可能就会有奇迹出现,其实是在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尽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很难有像艺术家一样的狂热,但我们仍会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梵高对艺术一样执着和坚持,也要在方向发生偏离时有梵高一样的“断舍离”精神。正如同书中曼德斯告诉梵高:“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另外摘录两句书中的原文:
“……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今天,伦勃朗的作品给全世界带来的艺术享受全部都是无偿的……他死去时,他的一生堪称是完美成功的一生……重要的是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品质,而不是他的作品的优劣。”
“生活本身有时也是一幅上面什么都没有的、茫然无际、使人沮丧失望的空白面,就和这幅空白的画布一样……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这片空白的,他跨步进去,他采取行动,他一笔一笔画下去,他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到最后,那幅画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丰富的生活画面。”
《渴望生活》读后感 6
梵高得到的爱少之甚少,他渴望得到人们给予的爱与关怀,社会给予的温暖。所以他曾追求过爱情,但却从未获得过。他为爱情所做的事无疑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
他,是博爱的。他会感受爱,同时也给予爱。但他没有像他的弟弟一样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相反的是他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所以,他的`一生得到的爱少之甚少!
一生中爱情频频受挫,感情困顿,仅仅卖出了一张《红色葡萄园》,他在痛苦、绝望与孤独中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悲而又辉煌。
是苦难,造就了这个天才.是苦难,滋养了他的灵魂。是苦难,铸造了他的辉煌。
《渴望生活》读后感 7
渴望生活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梵高比人和人都热爱生活,比人和人都在努力的去生活,但是他不应该属于这个时代或者说这个世界,因为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天才就是不被理解,除了一直为他提供资助的提奥。但是无论周围人怎么看他,他都在为了他脑海中的那些片段努力作画,只是没人理解他太痛苦了。
从这本书中梵高强烈对生活的追求和其他人为了生存委曲求全的对比非常鲜明,无论梵高是在矿场当一个默默无闻的牧师,还是在巴黎寻找艺术之路,他比人和人都要认真,所以他看到的画出的是当时很多人都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为此他成为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疯人院。如果是高更或其他人,一定不会在为了追求某种感觉而不顾一切,但即使在疯人院中,梵高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他最有名的作品机会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梵高《渴望生活》不是渴望简单的吃饭喝水挣钱的生存,虽然他的画在死后才慢慢被人接受,但是他渴望的终究实现。
和现代人相比,我们缺少对生活的渴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一直提供资助的提奥曾经建议他是不是改一下画风,这样至少会把作品卖出去,但是梵高拒绝了。高更嘲笑梵高总把槐树画的好像燃烧的火焰,梵高并不理会。没有人能像梵高一样,从不改变自己,不与周围妥协,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感觉而付出一切。也许他是天才,也许他是天使,是派来人间带给我们新的一种艺术风格的人,在他完成所有这项责任之后他自杀了,应该回到天堂去了。
这本书很让人感动,感动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点滴事物的细腻观察和他的善良单纯。
《渴望生活》读后感 8
最近读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书中讲述了梵高从21岁到37岁的经历:做过销售、当过牧师、潜心画画、开枪自杀……梵高独特的天赋与个性决定了他的独特人生。
读此书时,我总在反思:在梵高当时的生活环境中,我还能否坚守本心去读书写作?难——难以在食不果腹中献身,难以于饥寒露宿里坚持,难以当而立之年不顾现实。我想,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人皆是如此。这就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梵高何故?
冯骥才说:“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名利皆空,情爱全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当他饱经现实的打压甚至于质疑上帝时,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决定坚守自己的热爱,尊重自己的天赋——画画!
坚守热爱、尊重天赋的前提是热爱与天赋的已知性,这是一个方向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现在网络上太多的人在讲认知差,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而造成了阶层差距,从而循环往复造成阶级固化。这说的是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当人们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时,这种认知差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假设认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尝不是一场社会灾难?社会的稳定,一部分就是源于阶层的稳定。我们今天所说的是“内在认知差”,即对于自身认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认知差”实现阶级固化,而“内在认知差”实现阶级突围。
我认为,每个人出生即为天才,至少说出生即有天赋。多数人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其原因在于对自身天赋的无知,当然,这种无知的原因有很多,并很可能以客观因素为主导:所处时代、出生家庭、成长环境、所碰机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释。很多人也在坚守,但坚守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也说不清。若你所坚守之物并非你所爱之物,那你的坚守又有何意义?或许有人会说坚守是为磨炼意志,在我看来,这种无谓的磨炼是对生命的浪费与亵渎,没有方向的坚守是极为低效而难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坚不可摧也再无青春的激情与创造力,与生而来的天赋对于你也就没有意义了,这岂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对于真正热爱的坚守,是随心所喜而有所乐的坚守,是有意义、有成果、不断创造的坚守。
热爱与天赋的已知性决定了坚守热爱、尊重天赋的方向,那么其已知性从何而来?一个人很难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该往哪方面努力,那么对于天赋的主观探索和对于热爱的主动寻找就成了我们该做的。
青年人首先应该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应”,走出舒适区,多一些尝试才会对自己多一些认知,将探索天赋的道路压缩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学习、坚守和创造。其次,不论做何尝试都要不断反思、不断寻找方法,即使最终这种尝试难以继续发展,你也不会浪费了生命,每一种经历都或许对你的天赋有用。最后,不要轻言放弃,很多事不是刚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纵使你天赋凛然。请耐心对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对待你一样。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运的。他的不幸在于世俗的烦恼,他的幸运在于对天赋的尊重与释放。我们也是不幸而幸运的,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远高于梵高当时,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热爱的坚守是否无愧于生活?
梵高是对的,没有上帝。生命里唯一的主宰就是我们的思想,请勿放任自流,请勿人云亦云,请勿愧于本心,请勿辜负天赋。
《渴望生活》读后感 9
一颗颗星星缀在空中,如璀璨明星,似明亮眼睛,像晶莹珍珠!()13.Whatistheweatherlikethismorning。《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作文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的世界.我铺开报纸坐在上面与朋友们聊天,不一会儿儿,我们收拾好零食,去寺庙玩儿,在那里,僧人和动物是和平的,在那里我们还玩仰卧起坐,可开心啦。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渴望生活》读后感 10
我想,这是本令我难忘的书。一部进当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泪的书。我与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样,并非冷漠、无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烟尘喧嚣所掩盖。能够触动心灵的,少之又少。感谢推荐此数的人。
当我看完序言,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书,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泪。单纯的,莫名的,想为这个疯子流泪。
是疯魔成就了梵高,还是他的才能将其印象癫狂的'深渊?书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种种缺点,种种疯狂,通过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眼前。
作者在附记中谈到,对于当初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筛选、删改。不知如果将其添满会是什么效果。然而,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能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是什么造就了梵高,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疯癫。
细细体味这些人,就更加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这个事情。"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还懂得了好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印象派。
《渴望生活》读后感 11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渴望生活》读后感 12
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伟人。不仅读到了他一生悲惨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读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读到了他在低谷中执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读到了他释放于画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没有完满的爱情,无数的金钱,甚至是健壮的身体,但他拥有的'是一颗渴望生活的心灵,飞向美丽的蓝天。读这本书,我为梵高受到的不公愤慨过,但我更敬佩他能倾尽生命,用爱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为梵高能有提奥这样一个弟弟而高兴,也为他们之间不辞奉献的友情而感动……
在体味之后,我对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热爱。无论艰辛、痛苦、还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应该满怀对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进。梵高并没有抱怨社会,他将倾诉和希望绘在了画板上,祈愿明天会更好;他也没有报复社会,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时间去检验,更洗涤了现代无数人的心灵!如此说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现实的不公呢?为何不在心中绘出更蓝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师的精神,欧文·斯通在本书中描写的文笔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对于一位在困苦中挣扎,并且不断成长的伟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位传记家,并没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内心编写心理,却将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转笔为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这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历程,反而起到了真实、深刻的效果。在写作中,我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描写的手法,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使之生动逼真。
《渴望生活》读后感 13
整个下午,我都在躁动不安,一会儿翻翻这里,一会翻翻那里,一会又捞起闲书翻几页。眼睛发涩,却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传》-这本我中午刚刚读完,读完后睡意全无的书。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电脑旁。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躁动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试图抵制自己为之写些什么的愿望,换来的却不过是心不在焉而已。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却是这个周末。我哭了好几次。有几次拿书敲自己的脑袋。哭是因为感动,疼痛,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敲自己的脑袋是由于愤怒,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这是多么失败的一个人。在伦敦做画店的伙计,爱上一个女人,被拒。
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其说爱上,不如说是同情于一个孤苦的妓女,与其同居,将其作为妻子来看,终因差距太大而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子却不敢挣脱家庭的羁绊,为他自杀,后获救,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在阿尔,喜欢一个妓女,在精神错乱后,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做礼物。在爱情上,他是不太走运。不过,像他这样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婚姻吧。就算有个家庭,带给亲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在事业上,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虽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师要真诚,更贴近于爱。做画家,生前仅卖出过12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书里,阿尔的烈日,金黄色的麦田,钴蓝的天空,开满鲜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大朵大朵的鲜花,没有深蓝的河水。可是我的家乡有辽阔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两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杨。虽然不是很美的景致,但是旷远,清新,可以看到天边,没有遮住视线,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我信誓旦旦说:我离开了家,才不会想念这个破地方,我也不希罕叶落归根。现在只是觉着自己的幼稚,我越来越想念这些。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将来必将回到那个地方。我常常有一种渴望,渴望在无边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松软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儿时一样。那时,我的身体将柔韧而充满力量。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书尚有余光中的译本,但大陆尚未发行。余先生以诗人而做翻译,其译笔必当不俗。已经借来复印一册,他日定当捧卷细读。
《渴望生活》读后感 14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我来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林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开始接受文学书籍。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描述了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梵高的一生经历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亢奋而绝望的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描述都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那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如同大海在怒吼在宣泄,也都是梵高内心底层最孤独无助的呐喊。他狂放的笔触、流动的色彩和喷薄而出的热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将人们的灵魂裹挟而去。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要跟命运做斗争,要努力的在滚滚波涛中找寻自己栖息的海岸。梵高是最孤独的人,陪伴他的只有永不放弃的信念,执着。没有人的理解更没有上帝的'眷顾,他唯有用自己的画笔,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这个国度里,没有无助,没有孤独,有的是有向日葵,被风吹乱的柏树,有露天咖啡座,大片的麦田和旋转的星光。正是这个完美的世界支持着他,让他对生命仍然充满了热爱。
这本书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或许有深刻的启迪。
《渴望生活》读后感 15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们说,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每天,他只会一个人沉浸在他的画中,画布、画笔、颜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侣。风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无人的麦田中画画,需要的钱再多,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将钱花在自己热爱的画画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始终一个人过着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经追求过爱情,为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以表示自己对她深深地爱。他也曾经有亲情的相伴,弟弟提奥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画画的资金都来自这个唯一的亲人,他一直都有这个弟弟的支持与关爱。
可是,或许就是因为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爱?也许连他自己也难以明白。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心脏,他掩着伤口回家,渐渐地变得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怀中离开了这个让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让那一枪了结自己的一生。他其实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阳一样渴望生命,可是,这世界让他失望了,或许正如书上所说,破碎会带来快乐。选择离开,他便可以不再绝望。
《渴望生活》读后感 16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看见《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大概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天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似乎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到底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心,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似乎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议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议论,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
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朋友——他的弟弟。
《渴望生活》读后感 17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虽然出版至今已过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确实,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梵高只不过是个疯画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惨却又辉煌,他因为爱乌苏拉变得随和,当过画商,工作认真,却又因为乌苏拉的已婚遭受打击,重新变得性格乖僻;他因为热爱上帝变得虔诚,当过传教士,帮助矿工,却又因为福音传教会认为他亲身帮助矿工的行为野蛮、不体面而解雇了他,他变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热情……
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拾起画笔,尽管起初画得潦草,却十分有灵魂,一看,便知道这不会是别人,只能是博里纳日的矿工。
一切都由此开始,尽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挠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画中别人难以画出的生动与灵魂。
《渴望生活》读后感 18
静静地合上《渴望生活》的书卷,浸没在沉思的姿态中。默默地品味那悠悠墨香中记载着的一位伟人波澜不惊的艺术生涯,心中阵阵轰鸣,文森特凡高,他用血液中燃烧的热情将自己熔化在人类的汗青中,他是一个炽热的魂灵,他是一团不朽的火焰!
郁金香上空的温暖气候培养了这个不驯的天之骄子。在和煦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中,凡高用稚嫩的思维享受着金色的麦浪、清澈的小溪、百鸟的啼鸣……
少年时代挥手过去,年轻的文森特来到了五光十色的巴黎。他沉沦了吗?不,莫奈的《日出》促使这个画廊小职员拿起相伴终生的画笔去勾勒他所亲历的.社会。但社会误解了天才,将他抛入黑暗的旋涡,让他陈尸在塞纳河畔阴晦的夜里。
但要知道,炽热是光明的代名词,于是他摒弃了仇恨,选择了热爱。他采撷阳光下朵朵灿烂的向日葵;他拜访在煤油灯下安详地吃土豆的人;他欣赏夜幕里夺目的星空;他赞美意大利女人身上开朗奔放的民族气质……
有人说:艺术家最痛苦的是不为人所承认。凡高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紫色的葡萄庄园》。他的痛苦却在不懈的创造中得到了解脱,显得如此超然与不凡。他永不停息地讴歌着生活,咏叹着亲情,正如王尔德童话中的夜莺,为了圣洁的玫瑰,唱出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命运是一块磐石,多少人避它而去,而凡高——这炽热的魂灵,将坚冰融化成火炬,引领着光明、带着坚定无比的目光,口中噙着一如既往的微笑,一如当年的耶稣,向着崇高的圣殿走去,走去……
我那迷蒙的泪光中,是他永不幻灭的身影!
《渴望生活》读后感 19
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我惊呆了!原来人生还可以这么过,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从未见过更别说体会过梵高的这样的人生经历。我有很多的疑问,虽然永远无从得知真相,但我还是抑制不住的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得到平复。
这样的梵高拥有这样的人生,虽然不算传奇,但是也是极少人所能体验得到的,他的坚持不懈,一颗热爱生活的、热爱绘画的心,犹如他的画作,永远值得人敬佩。在他屡次遭受到周围打击后,他没有放弃生活、放弃自己,他选择了作为一个当时最不受欢迎的冷门传道士,专为穷人传播福音的传道士。梵高是个好心肠的人,是设身处地想要帮助穷苦人民的人,所以当他开始决心作画的时候,决大多数时间里,他的模特都是那些辛勤劳作的人民,以及在后来选妻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妻子和他一起帮助穷人的场景,而非其他。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当他决定留下帮助那些“黑下巴”(当时的煤矿工人被称为黑下巴),他自己却被“上帝”抛弃了,无论他怎么努力最后还是发现无法从根本上帮助那些穷人改变现有的生活状况,最后在兄弟的劝说下,被带回家,并且在兄弟的精神鼓励以及经济支持下开始了一心创作,然而在创作的道路中所受到的挫折真的是数不胜数……如果,没有他兄弟的坚定支持和他自己不放弃的精神,那么,就没有然后了。我看到这里时候我就在想,自古伟人多磨难!但是他的磨难是不是太多了,多的有些过分了。在爱情上,他从未称心过,虽然最后娶妻了,但更多的是为了帮助那名女子脱离生活困境,并帮助抚养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孩,从未有过怨言;在家里,因为职业的关系而不被父母理解;在绘画中,总是被嘲笑、打击及质疑,从未卖出去过一幅画,这是个多么不幸的人!我在想,如果这么多的不幸加在我身上,我该有多奔溃,肯定不会再坚持下去了,然而梵高没有放弃!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即便是在后来精神出了问题,生病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画画,他在病房里,通过病房的窗户观看外面夜晚的星空,做了很多关于星空的画作,每一幅作品里都充满里丰富情感及很多很多想说不能说的话语,见者心动闻者悲伤(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梵高的伟大不是他的作品天价,而是他坚持创作的过程,梵高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他越来越好的作品,而是在那种环境下,他还能保持一颗炽热的心,画出充满柔情的画,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众所周知,此书中并没有提到他在创作这幅画的背景,但是我猜想是他最后离开伦敦后所画。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他到底为什么割了自己的耳朵,单单是因为跟好友吵了一架?我觉得不是,我猜想是他已经到了奔溃的边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需要发泄……
我惊叹梵高的人生经历,我敬佩梵高的毅力,可我更心疼梵高所经受的苦难,但同时也是这样的苦难造就了他的宏伟巨作,如果梵高还在,如果人生可以选择,我想问问梵高,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吗?
【《渴望生活》读后感】相关文章:
渴望慢生活作文(精选26篇)11-30
我渴望的生活作文(精选24篇)12-23
《渴望生活》读后感2篇03-16
渴望的作文07-04
渴望作文10-22
渴望救赎名言12-27
非常渴望的名言12-28
渴望自由的句子01-01
渴望被懂的句子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