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几个“看见”

时间:2022-07-20 20:22:20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几个“看见”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几个“看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几个“看见”

  没有看过“看见”这个节目,先看了《看见》这本书。我这一直固执地认为文字是最好的情感宣泄,没有动作、语言、神态,却如同杜甫的家书,一字抵万金,字字有我,有世界。柴静的这本《看见》亦是如此,正如她序言中所写:“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

  被选进书里的是事件无一例外都是轰动全国的“大事”,许多人在节目的结尾都以为“哦,原来如此。”但真的是如此么?也许是节目所得出的结论,还也许是书中再提的“秘密”,更也许是无人知晓。

  甘肃双城一案,众说纷纭

  尽管有关部门闻讯后迅速做出处理:武威市双城镇学生接连服毒自杀和靖远县靖安中学老师打人事件的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相应的处分,但大家仍心有戚戚焉。为什么总等事情发生后才幡然惊醒,亡羊补牢呢?

  ——引自《西部商报》

  在双城镇中小学发生这样的连续自杀事件绝不是偶然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双城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培养中小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情感纠葛,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入手,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遏制类似事件的重演。

  ——教育专家观点

  一个人究竟有没有选择死的权利?其实这是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在法律的范畴内,各国也不同,除了少数国家将自杀规定是一种犯罪行为,多数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法律的考虑可能是:自杀主要是对自己生命的处分,并不涉及对他人的.伤害。但没有疑问的是,在道德的范畴内,自杀行为都是社会不提倡的。

  多数时候的自杀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对生者的影响是剧烈而持久的,有时是难以弥补的。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是因为对自杀者的崇拜和模仿,走向自杀之路的;自杀者有时也是自私的,其自私就在于无视这种对生者甚至是亲人的伤害。

  在发生自杀事件之后,还有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去抚平生者为此遭受的创伤,不要再为死者的死对他们进行太多道德上的苛责,应该提供他们一些专业性的帮助如心理咨询等。对生者的抚慰可能是一个和预防自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段冬梅

  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自杀事件并没表现出多少惋惜,他们对“死亡”的概念还没有认识,“死亡”在他们眼中就是心情不好时把农药喝下去不想后果。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我想死了就是睡着再也醒不来了。

  其实谁也不想死,但在学校,那么多的功课都得学好;在家里,父母都盼望我们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再不受苦。可他们想过没有,就算考上了,昂贵的学费他们负担得起吗?所以,对于身边同学的自杀事件我感觉无所谓。

  ——双城镇学生声音

  柴静在节目里曾做了一个为孩子擦眼泪的动作,她在书中提到这个争议性很大镜头——“表演性主持”。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个镜头。评价记者的专业性,冷静是其中很大一个参考值。置之度外以求旁观者清,这的确是一种最真实还原事实的做法,但记者是人,观众是人,新闻亦是人,“有人就有江湖”这句经常在武侠小说里提到的话,同样适用于新闻。你用心告诉我,我用心去感受,最大的迷是我们的内心。

  柴静在甘肃呆了九天,带回来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在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更清晰的无解,早恋,闺蜜,三角恋,聚会,死亡,酗酒的父亲……更细密的人性真相紧紧压裹着。可能有人会觉得“才十二三岁怎么这样?”可是正如她说“我们十二三岁亦是如此。”

  第六章“沉默在尖叫”

  “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安华刺了丈夫二十七刀,一屋子都是血。小豆用铁棍把丈夫打死了,一棍子,他挡都没挡。燕青拿起枪,给了丈夫一枪。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直到我们采访时,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他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姐,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不会遭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法学会有一份报告,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男人,死了;女人,活着的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柴静说,这是她心中放不下的事,也许是每一个看过的人心中放不下的事。家庭,当夜幕降临,每一盏窗户影射出不同的身影,人们再次在此团聚,原本应该亲密无比,可是为什么有一些确实带给彼此最残忍的伤害?没有人知道答案。

  看柴静的《看见》亦是自己的看见,新闻中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经意间某点重合。我喜欢这个记者,有温度的旁观者。我喜欢这本书,有温度的新闻。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章,每一章都是一个“湿漉漉”的新闻,不是辩解,不是愤青,只是新闻,夹杂着人性的温度。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你如何报道自己,我如何看你。《看见》的几章略看,为《看见》铺垫。

  《看见》看见新闻,《看见》看见柴静,《看见》看见自己。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几个“看见”】相关文章:

柴静看见经典语录02-05

柴静《看见》经典语录05-14

柴静《看见》精彩语录05-05

柴静《看见》读后感1200字05-12

关于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12-19

看见02-02

看见散文06-17

看见作文04-22

《看见》读后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