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精选20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
虽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中国的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其“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用空间大,智能化程度高,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
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道舱可留轨半年,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这种独创性的大胆设计,为今后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8%和99.7%。如同它那个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长征一样,几十年来,它始终是令中国人自豪的伟大创造。
1992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短短十几年中,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开始启用;苍凉戈壁滩,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陆场……
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从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到“飞天”舱外航天服,载人航天征程中涌现的一个个奇迹,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标志性创造。
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飞天之路上,曾一度远远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国的后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梦想到现实,其间跨越的何止千山万水?
这跨越的基石,就是独立创造的精神。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刚刚开始。但,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国人特有的创造精神必将托举着已经起飞的神舟飞得更高、更远。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2
走艰苦奋斗的“追星路”。航天事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青年干部要能够俯下身子学本领,挑起担子干事业,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找准上下结合点、工作着力点、难题突破点,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敢吃苦、能吃苦、会吃苦,勇于担当,敢于超越,要成为那“乍起的风”,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走勇于攻坚的“追星路”。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干部在面对急难险阻、矛盾问题时,要继承和发扬航天人探索不止、攻坚克难的精神,知难而进,在重重困难前决不退缩;顽强拼搏,在道道难关前坚持不懈。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作风,用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万难,用自己的行动彰显青年干部的朝气和活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走开拓创新的“追星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青年干部要将航天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到自身工作当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青年干部要在实践中创新,以优秀创新管理制度作为基底,党的政策方针作为导向,将创新应用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锤炼本领、拓展视野,积极开创工作新局面。
走无私奉献的`“追星路”。在人生价值的天秤上,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青年干部要学习航天人舍己为国、孜孜奉献的爱国精神,把对工作的热爱、对社会的奉献变为生活的常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中国航天人用满腔热血和实际行动谱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青年干部们也要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攀高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星之路”上走出不一样的风采。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3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从“东方红一号”的首星发射到“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从“神五”载人飞天、到“天宫”叩问苍穹,靠着航天工作者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秘籍”,我国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航天大国的历史性飞跃。当下,广大年轻干部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要接续先辈的光荣航天精神,在工作岗位秉持初心、担当作为,修炼好这份别样的“航天秘籍”。
苦练基础把式,传承攻坚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老一代航天人的发愤图强和埋头苦干,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航天事业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老一辈航天人的发愤图强和埋头苦干,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弯道超越”。如果说以前老一辈航天人是从“零”起步,现在我们年轻干部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更要传承和发扬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航天精神。要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经历风雨、锤炼意志、砥砺初心,持续提升“七种能力”,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基层一线的工作中担担子、磨性子、练胆子,练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韧,最终破茧成蝶、百炼成钢。
活练创新招式,传承探索精神。
勤练担当架势,传承奉献精神。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酒泉东风烈士陵园长眠了600多航天人;“电焊第一人”高凤林拒绝了欧洲公司的百万年薪,35年焊接了130枚火箭发动机,一心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正是无数航天人经年累月、淡泊名利、尽职尽责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献出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才有了现如今骄人的.航天成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广大年轻干部当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担当精神,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在岗位上燃烧敬业奉献的昂扬斗志,奋力书写不平凡的青春奋斗史,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4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就是“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多家主流媒体相继刊发了时长两分钟的11名中国航天员“飞天”名场面,笔者看过之后,不禁热泪盈眶,心中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我”在基层,向航天英雄们致敬。
“我”在基层,致敬“艰苦奋斗”的他们。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初是落后于当时其他航天大国的。所以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走跨越式发展路线,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工程。多少中国航天人,以苦为荣,与苦为伴,常年忍受难以承受的压力超负荷工作,最终换来了一个又一个航天胜利。我们身在基层,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样要“艰苦奋斗,就一样能够“逐梦飞天”。
“我”在基层,致敬“勇于攻坚”的他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载人航天工程是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和极具风险性的`工程。中国航天人从大漠深处到浩瀚大洋,从发射场到测量船,处处彰显了他们知难而上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赢得胜利。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保持面对困难不害怕、不退缩的勇气,秉承“方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做一个笑对一切的“小学生”,写好基层“大文章”。
“我”在基层,致敬“开拓创新”的他们。
与时俱进是顺应发展的需要,开拓创新是积极作为的要求。科技是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要素,面对各种尖端课题,航天科技人员始终坚持不懈,钻研航天技术,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的工作涉及到群众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政策,创新思维、积极作为,让人民群众信任,让人民群众安心。
“我”在基层,致敬“甘于坚守”的他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视频的1分16秒处,我看到了未曾飞天已经退役的首批航天员。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早见证者,可以说中国航天梦想的“实践之路”是从那一代人开始的。即便他们已经退役,仍在默默地关注与支持着中国航天事业。基层工作者,在岗时要坚守岗位、尽职履责,离开岗位后要时常惦念、发挥余热,这是航天精神的普遍“高度”,更是基层工作者的应有义务。
“我”在基层,致敬“无私奉献”的他们。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无数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毕生智慧,献出了热血泪水,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老一代人甘当人梯,新一代人茁壮成长。正是有了这么多宁可“隐姓埋名”,也要为祖国赢得胜利、赢得荣誉的“航天英雄”,才有了祖国“迈向太空”的脚步。我们身在基层,仍可大有作为。帮孤寡老人做做家务、和留守儿童一起玩耍等,能做的有很多。我们也将在无私奉献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两分钟的视频,涵盖了中国航天人一路走来的各种艰辛不易,展现了太空漫步、交会对接、太空授课等一个又一个难忘的记忆。“我”会牢记“航天精神”,激励自我,奋勇前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携手并肩,接续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5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迎来首批宇航员入住。无数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动荡年代咬牙坚持、艰难攻关,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集结号”已经拉响,广大基层干部也要怀有“上九天揽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为指引,让航天精神在乡村大地开出最艳丽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擘画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要特别能吃苦,争做基层逐梦“挖土人”。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要发挥基层“观察哨、侦察兵、瞭望台”的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细处着眼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精准把脉,提出建议,也要充分认识基层“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点,仔细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时办好群众之事,在基层扎稳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地方淬炼成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踏实当好新时代的“挖土人”。
须特别能战斗,争做无畏攻坚“铁军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事业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大工程。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攻坚克难的担当。广大基层干部,当坚定信仰,志存高远。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磨练,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用在“能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时刻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发挥战斗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坚持埋头苦干,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回炉”“充电”,充分发挥协作优势,向贤者看齐,不因循守旧、不虚度光阴,奋发图强、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无畏攻坚、铮铮铁骨的“铁军人”。
当特别能攻关,争做勇于探索“开拓人”。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 在基层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姿态,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需要眼界广脑子活,勇于自我革新,突破“路径依赖”思维,多进行一些“求解性思维”,不断拿出干劲,学践互促、学以致用,着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闯出新门道、干出新事业。并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任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文化宝藏、就地取材打造当地产业品牌,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开拓人”。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6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首批宇航员入住。从“两弹一星”腾空的蘑菇云,到“嫦娥奔月”带回的月球特产,再到“天问一号”留下的中国脚印……中国航天事业“梦圆九天”的伟大实践铸就了“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广大年轻干部要以航天精神为指引,争当乡村振兴“急先锋”,接力奋斗,砥砺前行,让航天精神在乡村大地结出香甜“硕果”。
以信仰为灯,找准“筑梦”主基地
家国情怀是航天精神的根与魂。从“东方红一号”问世到“北斗”造访苍穹,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以国为重、家为轻,以科学为重、名利为轻,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物质条件,投身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航天事业,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不断实现航天事业从“跟跑”“并肩”到“领跑”的突破,在浩瀚星空中点亮一条条“中国轨迹”。广大驻村干部要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主动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一线闪耀。
以奋斗为基,夯实“实干”发射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九天揽月、漫步星际、遨游太空……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是戈壁荒原上的`默默坚守、是深山峡谷里的风餐露宿,它们无一不闪耀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伟大精神。基层一线环境艰苦、工作辛苦繁杂,驻村干部要做好吃得了苦、扛得住压的思想准备,涵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去攻坚克难,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在基层一线辛勤耕耘,把村真正驻进群众“心坎”。
以探索为炬,点燃“创新”助推器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神话故事里“嫦娥奔月”到文人骚客笔下的“羽化而登仙”,从“两弹一星”腾空的蘑菇云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特产……古往今来,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在“梦圆九天”的逐梦路上,创新是化解危机、孕育新机的制胜法宝。“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振兴一线事务繁杂、千头万绪,驻村干部一方面是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件精神,把政策学深吃透,为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固定思维模式,善于结合乡情民意,坚持常创常新、敢闯敢试,在探索新办法中带领乡亲群众开创致富增收新局面,实现基层治理新突破。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7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8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9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0
戈壁大漠,塔架高耸,载人航天发射场内,神舟十二号船箭组合体蓄势待发。时隔五年,太空即将再次迎来中国人的造访。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预计将发射升空。此次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恰逢党的百年华诞,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中汲取经验力量、提振信心斗志,全力投入任务准备工作,书写中国航天新华章。
6月16日上午11点,执行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航天员汤洪波、聂海胜和刘伯明出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此时执行我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可谓意义重大。作为航天员,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和期待?
聂海胜是一名航天员,也是一名有着近35年党龄的`党员。成为航天员的20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飞行,由舱内工作到太空漫步,由短期停留到中期停留的发展过程,也亲身经历了载人航天工程全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每一个光辉时刻。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增添了壮丽篇章。“我们前进的每一步,也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我们每向前一步,也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都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聂海胜说。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1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就充满着遐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太空。但质疑的声音也逐渐传来: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劳民伤财呢?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太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gps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2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员们每一次飞天,都标定下中华民族向更远星空迸发的崭新高度。2003年10月15日,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今年,三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又驻留中国空间站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多年来,一项项记录的刷新、一座座里程碑的'建立,都是我国航天工作者奋斗不息、拼搏不止的业绩,他们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迈向航天强国扎实脚步,不断向世界亮出中国航天新名片。
即使飞向高远的星空,航天员也因有着坚强的后盾,与祖国大地牢牢连接。为了给三名航天员铺开一条更顺畅、更安全的回家之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次采用多项经过验证的新型测控手段;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着陆之后,东风着陆场搜索回收队迅速抵达;航天员出舱后,医护团队第一时间与航天员进行沟通,对航天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每一次丰功伟绩,都是无数攀登者、奋斗者勠力同心赢来的。在轨工作的“太空出差三人组”,一直凝聚着世界的目光。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我衷心地希望社会各界携手,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3
一个晴空万里的午后,妈妈告诉我要带我去航天北斗应用中心参观学习,我内心燃起了无比的渴望和向往,真想一个箭步直达那里啊!
来到航天馆,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幕屏,上面正播放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和神秘太空的视频,一股无比的自豪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这时,讲解员徐老师拿着一件航天服走了过来,说:“小朋友,你好。欢迎你来到咱们北斗应用航天馆,把这件航天服穿上,开启我们的神秘之旅吧。”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十分利索地把航天服穿上。
只听老师一声令下:“集合!”我们从四面八方跑了过去。徐老师笑眯眯地对我们说:“小航天员们,咱们今天的航天之旅正式开始。”接着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我最喜欢的火箭馆,给我们介绍了五种火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征2号F火箭”,这是一个载人火箭,上面有个尖尖的塔——逃逸塔,里面坐着的'是航天员。通过这个火箭,航天员们就能升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如果在飞行中发生意外,他们可以通过逃逸塔来逃生,这个火箭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也梦想着成为一位航天员,坐着火箭,飞上太空,发现更多宇宙的神秘之处。
参观完火箭后,我们来到教室,一起做“月相盒”。通过“月相”变化的观察,我知道了“月相”在一个月内从新月到上弦月到满月再到下弦月最后回到新月的过程,真是一个奇妙的变化。制作“月相盒”,把实际看到的月亮记录下来,看看是否与“月相盒”一样,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到了自由参观的时间,我又观看了迷你火箭发射场景,还戴上了虚拟眼镜,看见了火箭舱里面的布置,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的好棒!
航天之旅燃起熊熊的烈火,为梦想而努力,坚持奋斗的精神力量充斥着我的内心深处,“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4
听说桂林要办航天展,我特别兴奋。以前都是在电视上见过,这次终于可以近距离观看它的模样了,所以很开心。
星期一早上8点,母亲用柔和的语言把我从梦中叫醒:“儿子,走,我们去展览馆。”
一进航天展馆,呀,人山人海!来观看的人有:老人、大人、小孩,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小学生。在展馆中,最抢眼的是49.7米长的'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火箭在其一级外部捆绑有四个直径为2.25米,高为15米的助推器。长二捆火箭的近轨道运载能力达9.5吨,全箭净重460吨,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全箭由箭体结构、动力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分离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等组成。从火箭的整流罩开始,一直到末端的一级推进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发出感叹:“哇噻,好大呀!”“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看见的!”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第四个发动机——喷火点,它有四个喷火口,旁边还有四个燃料罐。
吸引不少学生眼球的还有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伞很大很大,打开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宽。伞是由红白伞布用手工缝制而成的,虽然很薄,但它还是经过特殊处理,可以耐高温、高压。一根细线能承受300公斤重力,能让太空舱安全地降落地面。展出的还有“嫦娥一号”的排气管、返回式卫星、火箭残骸、太空食品、太空育种植物等等。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四个小时。我特别佩服这些科学家,他们真棒,他们能够发明这么神奇的东西。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将来也像这些科学家们一样能够上天,制造出更加神奇的产品,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
走出展厅,我还不停回头看看,依依不舍,心情难以平静。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将来争当科学家打好基础。
……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5
今天下午,幸观看了“天宫课堂”,太空真奇妙。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首先有可爱的小同学情绪饱满的为我们展示了飞船与卫星对接的过程;然后又有“感觉良好”三人组为我们介绍太空生活,跟随他们深入全面了解我们的太空家园。宇航员们给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与地球上的'各种不同之处,每一项实验都令人震惊,教室中掌声不断、震耳欲聋,代表着同学心中与我一样深深的触动与震撼之情。
通过这次课堂,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的发达、实力的强大。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我们能与祖国共同进步,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6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直播,三位宇航员当了我们的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种种有趣的实验。
令我印象最深刻地的.是双重成像实验。宇航员王亚平阿姨用水做了一个水膜,再不断加水,使它变成了一个水球。原来是在太空中水的表面张力大大增强,才使水不至于滴下来。抽干了水球中的小气泡后,就成了一个凸透镜,王亚平老师的脸就变成了倒立的,真是太神奇了。随后,叶光富老师又在水球中加了一个大气泡,使凸透镜中又有了一个凸透镜,从这个水球前看,就有了一个正立的,一个倒立的像,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大显神威。这种双重成像在地面上,几乎是看不到的。
当镜头转向正在地球上方的中国空间站,而那和蔼而清朗的女声又一次自屏幕中缓缓流出时,当年王亚平老师的太空一课依然历历在目。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7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馆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8
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以及设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的地面分课堂同步进行。神舟十三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共进行了8项太空授课项目。
天宫课堂的首次开课为何选择这些项目作为授课内容?每一项实验背后又蕴含着什么知识点?在9日进行的太空授课中,三位航天员首先为大家展示了在太空中转身的神奇现象。这个原本在地面上难度系数为零的普通动作,在太空中却隐藏着很高的物理知识。
我了解到,太空转身实验的核心关键词叫做角动量。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这个试验所展现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的情况下,类似于理想状态下验证“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航天员上半身向左转动时,按照角动量守恒的原则,下半身就会向右转。
另一个动作是航天员伸展身体的时候,因为质量分布得离旋转轴比较远,转动惯性比较大,所以角速度就减慢,通俗地说就是转得慢了。而当把四肢收回时,转动惯性小,角速度就会增加,直观感受就是转动速度变快了。
此次太空授课,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亚平学姐学习,将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19
12月9日下午15时40分,我校师生们聆听了一次特别的课堂——“天宫课堂”,同学们不但了解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还了解到了很多神奇的科学知识。
“天宫课堂”将三尺讲台放置在无垠的太空,背景是深蓝的宇宙,星辰闪耀;课堂上是惊羡的眼神,心驰神往。
在课堂里我们了解到了航天员们的生活状况,太空奥秘在今天我们得以印证。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让我们沉浸在科学的国度里,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同样的实验,在太空与地球上操作会有不同的效果,感受到了科学的无限魅力。
“天宫课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航天员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天宫课堂”是一把钥匙,为队员们打开了科学的.殿堂,又是智慧的火种,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来自太空的一堂课,点燃了流峪镇中心小学队员们的梦想之灯,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独特魅力,激发了队员们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空事业的热情,长大后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 篇20
我们乘车来到航天展门口卖了门票,就去里面看航天展。刚进门就看见一条很长的红布。上面有很多人签上了字,我也签了,作为留念接下来又看了“神五”的试验舱模型,我们问了工作人员,他们说:“神舟五号,长2.5米,高也是2.5米,重达1600公斤,试验舱的外体是用钢化玻璃制成的,结实而明亮,航体上的“神舟”字样和喷绘的五星红旗,给人以强烈的'自豪感。”
然后我们展览了“酒泉发射场”,是一个12多平方米的大沙盘。我不仅亲眼目睹发射塔的威然矗立的英姿,也可以亲自体会笼罩在“神五”发射控制楼里面那种神秘,也可以通过沙盘背后声光具全的大屏幕,再次感受“神五”飞天时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
最后,我们看了航天员的事物,还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等等。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优秀观后感】相关文章: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范文04-24
中国航天日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范文(精选16篇)05-08
2022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直播观后感(精选16篇)07-19
2022同上一堂“冰雪”思政大课心得体会(通用11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