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以及有哪些习俗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知识吧。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1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2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3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其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为了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大将白起带兵攻破楚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深感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百姓们悲痛不已,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人们就每于此日投入无色丝粽子于水中。久而久之,就形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其二,迎涛神说。迎涛神是中国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故有迎涛神的风俗。中国民间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其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 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 的遗迹。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因无力救国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选择了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人们得知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却一无所获。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五月也就是夏至月,也就是午月,夏天五月的主气是少阳相火,故气候炎热。在这样的.时空环境里有什么特征呢?
请看《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是怎么说的: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说:“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伤寒例》又说:
冬至以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以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一年里的五月夏至,就是一天中的日中;一年里的十一月冬至,就是一天中的夜半。张仲景在这里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这个时候正是盛夏季节,为什么会怕冷而“欲著复衣”呢?因为夏五月之时,盛阳向上、向外,一方面阳气得到了消耗而虚,一方面盛极则反,而一阴生于内。天人相应,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故在人则“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如《素问金匱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到了冬天十一月,正是隆冬封藏的季节,盛寒在外,阳气潜藏于内,即所谓一阳生于内,故在人则表现出“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那么在临床中,张仲景是如何处理这种特征的呢?
《伤寒论》176条: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所有的伤寒注家,都认为“里有寒”显然有误,应作“里有热”。真是天大的误会,梦呓之语。
其实这里的“表有热,里有寒”,正是对“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气虚冷”的表述。这在《内经》里也有表述,如少阳司天之政,曰“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组成,张仲景用知母、石膏清热,用炙甘草、粳米甘温温中。
既然有人说白虎汤证是表里俱热,为什么张仲景不用甘寒生津养胃呢?反用炙甘草、粳米甘温药呢?真是误人子弟呀!
针对夏至这一特性,古人发明了粽子这一食品用来养生。
粽子,由黍米(即粘黄米)或糯米和大枣做成。糯米,甘温或曰苦温。《本草纲目》(卷22谷部):“暖脾胃。”黍米甘温。《别录》:“益气,补中。”李时珍说:“按罗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孟氏谓其性寒,非矣。”大枣,甘温。补脾胃。所以,粽子是甘温补脾胃之食,正是针对“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气虚冷”做成的养生保健之食品。
《吕氏春秋》载五月正是“农乃登黍”。登,进也,献也。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献黍呢?因为黍米是此时的养生保健佳品。王晖根据卜辞考证,认为农历五月夏至前后正是种黍的时候。
吃粽子的风俗在我国大概起源于商周时代,文字记载首见于汉代。东汉许慎《说文》载:“粽,芦叶裹米也。”之后,晋代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则云:“夏至节日食粽。”以后文献记载就更多了。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原因】相关文章:
端午节要吃粽子的诗句大全05-31
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原因04-14
为什么要吃清明饼11-23
为什么要吃清明饼02-23
端午节为什么又称粽子节02-22
清明为什么要吃鸡蛋11-23
重阳节要吃羊原因11-24
元宵节要吃元宵的原因02-11
为什么宝宝要吃着奶睡觉了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