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2-01-28 15:28:18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

《活着》读后感1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让你读着,想笑却笑不出,只想哭。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那些动荡不安,但是我们这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却是听着那些故事长大的一代人,所以看《活着》就感到很熟悉,不陌生,甚至就像回到小时奶奶讲的事情一样亲切。

  曾记得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玉米和红薯是我们的主要粮食。难得吃一顿白面馍,吃得连手中的馍渣都舔净,如果吃一次白面条,饭后那碗干净得就不用洗了。但是必竟那时我们的社会已经稳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来就又过起了天天吃白面,经常吃些鸡蛋和肉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生活离我们是越来越远。远得我们有些忘本。只有在我们有时把剩馍头扔了,剩饭倒掉了,才会听到老年人对我们的吵嚷“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像话,还是在前些年让你们吃没有的吃,饿得吃树皮,才不这样乱糟蹋粮食啊!”依稀记得那时的我们总是顶嘴说:“啊呀!现在可是不一样了,都改革开放了,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忆苦思甜呢”。渐渐的,就是父母他们也不再吵我们了,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好起来了。以前离我们更远了,远得很少有人再想起来!

  我们不愿意回忆往事,是因为有些苦我们经历过。我们想把那些不高兴的事情忘掉,但历史是不可以抹杀的,我们越想忘怀的事情,越会发现那些事情在眼前直晃。怎么能够记不得整年没有新衣服穿的岁月啊,一年到头的捡姨妈们穿下的衣服,又肥又大的,只看见衣服看不见人,整个的一个大水桶似的,哪里有什么少女身材啊!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觉得那时的人还是满纯真热情的,邻里乡里的觉得很亲,现在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陌生。那远远的过去就使我们有种淡淡的怀念。不过谁也不愿意再过以前的生活却是真的。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是福贵老人说的话。也是对整个社会做人的一个总结。真是简明扼要。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人多,你看看到时处说的是什么?谁谁是骗子,谁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个人;还有的就是什么情人了,二奶三奶之类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不过现在人人都见怪不怪了,这种事情就成了一种现象。成了一种现象啊!真值得人深思。

  社会进步过程中,看来是免不了要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的。浪费成风的现象就像古人所说: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不改旧家风。人人都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不过好在这只是一阵风,刮过去就平息了。现在不是到处提倡节俭吗?我想那些不良现象也会渐渐平息,成为一阵风很快的刮过去。在物质充实的今天,让我们的精神也充实起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活着》给了我这样一种启迪。

《活着》读后感2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故事,这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更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在城里赌光了家业落得一贫如洗的境地,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上却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两年后被解放军所虏,回到家乡才得知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却因一次高烧不幸变成了哑巴。然而,故事没有结束,真正的悲剧才开始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几乎不能下地;儿子为救县长夫人献血时因抽血过多身亡;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后,产下一男婴,却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安然去世;二喜在城里施工过程中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在乡下生活,生活艰难且常常食不果腹,福贵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时隔几年,再一次重温这部充满沧桑与悲情的经典著作,心中的想法也发生了细微变化。起初不明白为什么福贵在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迁后还能悠然地活下去,换做常人,倘若亲人相继离去,或许早就没了活下去的勇气,更何况福贵曾经经历过三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身之痛。在作者的笔下,福贵的人生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悲剧色彩,亲人的相继离去有时会让读者觉得现实的人生并非如此,甚至不相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与福贵有着同样遭遇的人,然而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有读者评论说福贵的一生不是“活着”,而是“幸存”,对于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的确,福贵的一生是凄苦的,是充满着令人窒息的绝望的,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都没有向生活低头,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宽容和坚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反观现代社会,物质的富足和亲情的关怀往往使生活中偶尔出现的挫折和失败被过分放大。面对挫折,有些人能够泰然处之,而有些人则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做出偏激的行为,给自己和周围的亲人朋友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殊不知,与福贵相比,他们的生活竟是如此莫大的幸福!福贵的一生,经历过大富大贵,经历过一贫如洗,经历过动荡的社会局面,更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悲痛,然而生活的种种磨难都没有打倒这位老人,福贵用一生向我们书写着人生下来的使命就是要勇敢地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3

  说实话,读完《活着》,内心真的被余华给震撼到了。是怎样的一个人,经历过什么,才能写出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品。它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惨淡生活,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残忍与底层百姓的无奈。同时,主人公福贵的不幸遭遇也令我感到痛心,尽管之前他有着种种陋习,但在社会背景下,终究学会适应生活。我惊讶于他于生活的勇气,敬佩于他对命运的无畏,也因此懂得了活着,不仅仅是活着。

  苟活,并不是唯一的生活目标。苟且地活着,没有信念,就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肉体还在,灵魂却不翼而飞了。就像鲁迅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真正意义上的活着,不是简单的生存于世,也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生活下去,而是对生活,对人生充满着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不管他贫穷与否,但起码他精神上是富有的。早期的福贵便是苟活于世,但后来经历了大风大浪,终究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活着。对这个世界有付出,有努力,有信心,才能算是活着,活过。

  不惧命运,努力活着。这个世界,向来是不平衡,不平等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家财万贯,有的人奋斗了一辈子还是一无所有。这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命运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人活着,就是为了与命运搏斗。著名的作家史铁生与小说中的福贵一样,便是这样的例子。他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他下半身残疾,只坐在轮椅上生活。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但是他却不服命运的安排,他通过文学创作,给我们展示了他强大的毅力和生命的伟大。

  学会为自己,为他人活着。在你呱呱落地的那刹那,你注定不是一个人为自己活着的了。你有着父母,或许有兄弟姐妹,各类亲戚,所以你代表着就不只是你一个人了。你活着的意义,也不只是为你个人而活。对于父母,他们抚养你长大,教会你做人的道理,为了感谢他们,你必须要好好活着,等他们老了,去赡养他们。对于兄弟姐妹和亲戚们,要互帮互助,在他们有困难时,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负你们流淌着的血液之间的关系。小说中的福贵,最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他身边所有人都先他而去,只剩他自己时,用钱买下一头老牛,作为自己最后的朋友终老。

  活着,多渺小,而又多伟大的一个词。不同的人,活着的方式都会不同。有人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有人却迷失在世俗中,无法自拔。在读《活着》之前,我也曾对自己活着的意义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但是,《活着》一书却给了我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小说中的福贵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例子。我想,从现在开始,我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做了。

  活着,不仅仅是活着。

《活着》读后感4

  人们总会去崇尚那些优秀的作家或者伟人,但对于我而言,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对话。或许我不曾了解过他,但他用带着墨香的文字告诉我他的经历,和他的故事。

  我们都不曾经历过,那个人命贱如草的年代,而余华的一本《活着》,却打开了我无尽的思绪。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余华在活着中写到这句话。我不懂余华,更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中所发生的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庆的死。那个充满阳光,热爱跑步的他;那个笑起来有酒窝,懂事的他;那个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在医院里活活被吸血吸死的他。有庆在抽血时,哆哆嗦嗦地告诉医生“我头晕。”而医生轻描淡写的态度和对有庆生命的轻视却越发让我觉得心寒。他因抽血过多而直接去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离开这个世界,他甚至不知道,他的生命早已被人忘却而不再想起。而在福贵来到医院后,因县长是他的老战友,他并没有追究自己儿子的死。这也是令我十分纠结之处,我不懂为何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流逝,不懂为什么那时的社会穷人命贱如蝼蚁。

  生活对福贵是残忍的。生活慢慢夺走了福贵所爱的人的生命。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妻子……最后只剩这位老人和一头老黄牛。余华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我想这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死去,才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亲人们一次次的离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他身边流逝着。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要干什么,生活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一次次夺走了他的希望。读书笔记。就像福贵的外孙——苦根。外孙苦根跟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苦根没吃过饱饭,便给他煮豆子吃,但苦根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生活摧毁了福贵,也令他失去了所有。

  生死无常,没人会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人们来不及挽留,也来不及去珍惜。读过余华的《活着》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或许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福贵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对于心灵的极大震撼,也只能由自己来慢慢平复。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在坚强的活着,尽管他失去的越来越多,尽管他最后一无所有,但至少他活着。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我想是的。我们无法忍受那个时期的黑暗,无法忍受在权贵面前生命的渺小。但无论怎样,都要坚强的活着。

  你可千万别犯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活着》读后感5

  王尔德曾经说过:“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当我读完《活着》这一书后,很庆幸主人公福贵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实的活着,而非简单的存在过。

  余华所作的《活着》从福贵自叙年轻时游手好闲嗜赌成性为始,以暮年时与同样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结,期间伴随着父母﹑妻儿﹑女婿﹑外孙先后离去的失亲之痛,又经历了战争﹑土改﹑人民公社﹑饥荒﹑文革……这是他的一生,又或许可以说这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只不过相较于他人,福贵似乎拥有了更多的苦难。在阅读时我几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阅的冲动,因为当作者用最最客观的语调将残酷的现实一层层剖开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悲苦更甚﹑那种震撼愈发让人难以平静。

  然而当我们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化为主人公的身份时,当一切的不幸变成了现实,摆在面前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福贵的快乐其实多于苦痛,甜蜜可以大过心酸。一夜输光家产从地主沦为平民,却因此在土改中逃过一劫,福贵是幸运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甘愿一生守护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恰恰印证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又聋又哑的凤霞勤快能干,最终也觅得一桩好姻缘。有庆长跑能手运动会第一,受老师表扬,作为父亲同样骄傲。二喜女婿懂得责任与担当,孝顺长辈,给凤霞以最好的生活。我们不可否认福贵生活遇见的变故之多,但我们同样应该知道这些最亲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温馨的回忆会是支撑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有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与命运相处的模式并非对抗,而是顺其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软弱与妥协。他看见了苦难也看见了幸福,尽管美好总是短暂,仅余的些许温存总是在不经意间最惨烈的方式从他生命中抽离,但他依旧选择了不断向前,不断生活。有人曾评价说“人太渺小,稀释成了平凡”,而我认为他并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种最温和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本书里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我并未从中读到福贵很多的心理描写,是悲哀自己惨淡的一生,亦或乐观的积极生活下去,这些都没有。仿佛在讲述时,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但我却感受到了传达出来的一份平静,平静的接受,平静的生活。

  就像在结尾,老人扛着锄头与同样名为福贵的老年远去时,在乡村渺远的歌声里,在夕阳沉沉的暮色里,大地正敞露胸怀无声的召唤着,苍老而又庞大,充满着无尽的隐秘感。我知道,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态。

《活着》读后感6

  直到此时莫名的沉重感和震撼感充斥在心中难以散去,想起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想来用这句话来形容福贵一生的经历真心恰到好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曾见证每次苦痛之后星星点点的亮光,像是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这些温情脉脉的细节总是让我们以为峰回路转,天真地以为噩梦终于不再萦绕他们,每每此时,余华丝毫没有犹疑,在他冰冷的笔下,角色们毫无征兆地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瞬间粉碎读者们微弱的希望。因为远离那段动荡年代,因为从未有过真正的饥寒交迫的艰难与困顿,那些生离死别对于我们来说显得那样遥远,却又在余华的笔下如此靠近。

  但我相信,余华是希望我们在这部充满无情、绝望和死亡的故事里,学会活着,学会生活。就如同故事主人公福贵,即使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痛苦绝望,也依然能够笑对人生,这就是生命的张力。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说的,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是的,在面对苦难时,福贵——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却能拾起如此之大的勇气,不禁让我们反思,现今的社会上,自杀比率的连年增高,而其中不乏被称作“七八点钟的太阳”充满希望与朝气的青年,为什么会这么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是否能够想起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一个月工资可能只有几十块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但同时顺利的生活让我们禁不起苦难与挫折,让我们往往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前人们那种顽强坚韧的生命的张力。

  生活从来不缺乏希望,就好像在失去亲人之后福贵还有那头与他同名的老牛一起走在夕阳下,当你受到挫折时,不妨想想至少你还有父母亲人和朋友,想想起码你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如果这些都没有,想想你至少还活着。

  就像小丸子说的那样,“只要活着,总会有好事发生的”。

  余华自己在序中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生命的张力促使我们,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依然要学会坚忍、顽强。

《活着》读后感7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为一部影响几代人的文学作品,的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时代特征突出,时代气息浓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乐。书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个底层民众的兴衰祸福。

  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因自爱而活着;中国武侠小说家古龙则坚持,人为承担责任而活着……而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在夜深人静,愁思万千的时候,我们何尝没有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则为了家庭,为了金钱,为了事业,大则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和平。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个目标,都有一股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但在某种程度上看来,与其说是目标支持着生存,不如说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找寻目标。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串联起来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地现实,则是人生的终极大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为了活着。

  我们太常见因为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一两次失败而灰心丧气的人,他们失意,他们堕落,他们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气。但凡是这样轻生或者只是有轻生念头的人,他们都还没有完全看透目标与活着的本质联系。而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他们嘴上追求活着的意义,追求生存的价值,愿以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行为的确令人肃然起敬。而这样的人生,却没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以死的方式来实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请记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我们是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为之的小插曲。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泰然自若。只有我们把生活的思想简单化,把生存的意识强烈化,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活着的意义——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活着》读后感8

  又一个结婚的喜讯,又一个幸福的开始,我怅然若失,每个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泪水却又坚持不懈的寻找着终点,我却依旧在胡闹着自己的人生,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日记

  暂且抛开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读了一篇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两个女人从“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进而相亲相爱的祖孙关系发展为线索,“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学,潜意识里也不自觉的传承了奶奶的人生观。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传传。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说,“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无处诉,无人诉,不能诉,不敢诉,得生生闷熟在日子里。”

  “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犹豫片刻,一句话终于破口而出,“男女之间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静了片刻,我听见她轻轻地笑了一声。

  “没男人,是守寡。”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她说。

  我怔住。

  “每个人都有不安分的毒,这毒的总量是恒定的,不过是发作的时机不同而已。这事不发那事发,此处不发彼处发,迟不发早发,早不发迟发,早早迟迟总要发作出来才好。”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

  优美细腻的文字,细水慢流的人生,人活过的痕迹,平凡中不失温暖的爱,通篇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于是爱上了作者乔叶,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见长,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说:好的小说,它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穿透力,给你触电似得感觉,象情话,令你不自觉的回味,言浅却意深。这话实在在理哩!

《活着》读后感9

  那天晚上,我闲的没事,然后就拿起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我被迫无奈的翻开第一页,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无聊。所以,我就大概翻了一下,在我烦的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了“就这样他的儿子也就死了”。虽然,是几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文字,但是我有一种感觉,一种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觉。

  终于找到了那页,找到了那也得开始部分开始看,起初,我只看了几句,我发现这个书上讲的和我所看的一个电视剧有一点相像,我就接着往下看,最后终于弄明白了,这部电视剧原来就是这本小说,这时,似乎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更深一次的了解他它。

  那本小说,讲的是叫徐富贵的人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变化及其他周围人群之间发生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儿子为了献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当他的父亲(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得知此消息后,非常伤心,伤心过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自己儿子坟边,给自己儿子跳最后一次秧歌”时,我心里有一种感觉,一种从心里激发出的同情。我想,这种情景如果换作是谁,谁都不会好过,谁都会心里难过甚至伤心过度而失常。真的,他虽然只是本小说,但是他反映了解放前后去穷苦人民生活的状况却是现实的。但是也有人会说,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只是他的多一些罢了。其实,这样也可以,但老天又为何的那样不公平呢!为何把许许多多的厄运同时抛散在一个人身上呢?那样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幸福,但事实上,钱并不是万能的。

  每个人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欢笑,也有泪水。凭什么在那个时候贫苦任的泪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泪水流的多些。

  我们也需要公平,我们也需要幸福,因为我们也是人啊!

  徐富贵的一生,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时期,由于他自己,他的家庭因种种原因遭受变迁,接二连三的,他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孙子孤独终老。从一个风风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头,时代的变迁,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越来越好,但是主人公,却恰恰相反。

  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坎坷,怎能获得希望。

  可爱的人间,他总有幸福,只要你又勇气去寻找。

  公平公正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权利说:“我们也需要公平的。”人的一生艰难而坎坷,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社会又为何是这样的呢?

  活在世上,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会随之远去,而徐富贵正是给了我们一个范本。我们也正也应该思考一下了!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有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得精彩!

《活着》读后感10

  福贵的一辈子都在活着,完全是物理状态的活着,童年时物质的富有使他放纵欲望,吃喝嫖赌,直至把祖传的家产挥霍一空。中年的贫穷使他不得不下田务农,自食其力。生不逢时的他经历了旧中国的社会,新中国的解放,大跃进等等时代的变迁,这些人为的运动使无数清白的众生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沦为牺牲品。

  福贵的一生是比较系统地承担了各种可能的苦难,哀远远大于乐的体验。他的一辈子可以说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叙述,刚开始是他主观地自暴自弃,输掉了家里一百多亩良田。福贵从阔少变成了龙二的佃户,开始了贫民生活。天灾人祸开始在他身上轮番轰炸,先是妻子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春生的太太献血时过度而死,女儿生产时流血过度而亡,妻子家珍失去儿女后悲痛去世。随后女婿在建筑工地上因事故身亡,最后相依为命的孙子吃豆子时因噎死掉。一个又一个看似意外的结局,让福贵看清了人生,他总结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不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余华创作的福贵角色在我看来就是人生实质的比喻。生命诞生的同时,也是通过血缘和他人联系到一起,获得社会网络和职责。血缘的联结是生理的自然延续,当一个生命在特殊时期里,社会环境变得恶劣时,外在的毁灭性因素会使家庭结构分解,导致家破人亡的结局。而通过工作等延伸出的社会网络没有强制的义务性,本身就是松散而随意的组合。所以,福贵与生活的触点是他的家人们,他们逐一地离他而去,而他自身就是生命的根基,没有了额外的附加,没有了生命的张力,却仍然顽强地生存,进入最原始状态的“活着”。

  福贵从一开始就在被动地生活,从物质的富有到物质的贫乏,从挥霍物质到下田务农,都是被动的回应。更不幸的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人们生活的权利和尊严被一次次地玩弄和剥夺,生命变得如此单薄和脆弱,被降格为低级次品。哪怕是无比积极而饱满的生命,也无法逃脱强权、战争的魔掌。

  余华通过各种情节构思写就了一个寓言,写出了生活的本质。在故事的末端,他写道:“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三句歌词总结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初期的迷茫,中期的奋争和末期的淡然。随后,“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几句话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宿命,如果没有额外的姣好,那就只有活着,到头来都是一样:来自于尘土,归于尘土。

《活着》读后感11

  余华说:“作为一个词,‘活着’在我们的语言中充满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攻击,而是要忍受,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快乐与痛苦、无聊与平庸。”活着,就有希望,这是一种胜利。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简单,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难。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你活着,一切都会好起来。

  余华简洁的语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生活的真相,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不能忘记那个小村庄,那个家庭,那头牛。

  小说的主人是一个地主,他的名字叫傅贵。傅贵沉迷于赌博,最终赌博输掉了他的家族生意,失去了父亲,使他的家庭陷入贫困。贫穷的傅贵去就医,因为他的母亲生病了。他没想到半路被国民党军队俘虏,然后又被解放军俘虏。直到他回家,他才知道他妈妈已经去世了。妻子贾珍艰难地抚养了两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她的女儿变聋了,而她的儿子聪明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开始逐渐展开,她的妻子因为艰难而失去了生命。傅贵没有退缩。他试图学习做农活,他不得不承担养家的责任。“万事开头难”,这并不容易。但是每当生活变得美好,亲人一个个死去,只留下老傅贵和一只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可悲的是,却没有办法。

  傅贵,不要因为亲人的离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是需要勇气的。那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不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不是为了生活以外的任何东西。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的情况。我们有幸经历了这一切,我们要尊重生命的威严。

  我们就像命运手中的蚂蚁,挫折总是猝不及防。傅贵的真实本性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家附近住着一位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了。我父母给我讲了他的故事。那些年,我们住在山里。他和他的妻子,儿子,儿媳都是一样的。盛夏的一天,洪水肆虐,他的村庄被淹没了。洪水夺走了一切和他的妻子。洪水没了,他无助地站在从前家的前门,无助而沮丧。他没有绝望,也许他还在为孩子担心,也许他对生活的希望还没有泯灭。晚年,儿子儿媳相继去世。白发人给黑发人一种痛苦的滋味。现在,老人以后的每一天,他总是坐在门口,面带微笑,没有一丝对生活的绝望。很明显,他往下看,他没有放弃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少年,风华正茂的时候,总是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死去活来。他们活着只是一种享受吗?乐趣结束了,就不长久了?你想过无数人为了活在灾难中忍受了多少痛苦吗?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幸福,一种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死亡的单程票,不能退。人活着,无论贵贱贫富,只有一次,这一次可能长也可能短。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善待这一次,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生活。

《活着》读后感12

  余华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存与幸存就像一个硬币的正面与反面。”我想福贵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题记

  福贵是一个年轻时不务正业、败完家产的一个社会败类。但他有一个好妻子,就算在赌馆里跪着求他回家,任他踢打、任他骂也情愿;他还有个能干的女儿,虽然烧坏了身子变成了哑巴,可干起农活来赚的工分比他还多;他又有一个好女婿,“爸,我把债还完就给凤霞买件新毛衣。”旁人随随便便一句话都能记在他心里;那个能说会道的小大人长根就是他的宝贝外孙子,“福贵,你割慢点。”“福贵,那是你割的,这是我割的……”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却一步又一步走向悲哀,一次又一次支离破碎。

  《活着》中写道一句大概意思是:干尽坏事的人虽然令人瞧不起,但命都长。对,福贵就这么一个人。

  他以为凭借赌钱就能发家,可惜败完了家产不说还赔上了祖宅,祖宅没了家自然就散了,可命运多善待他,家珍为她生了凤霞,眼看着好日子就要过上了可突如其来的文革却硬生生的拆散了他们,就这样从幸福到了活着,从活着又到了幸存。

  福贵被抓去当了兵,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看见,欣慰的是家珍生了儿子,可儿子害怕他,因为没见过爸爸。这是怎样的时代?或许福贵没想过,家珍也没想过,凤霞也没想过,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被带上了正义的帽子,可追随者们不看人心只看帽子,容不得你去想,更容不得最底层人民的反抗。

  生存与幸存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可惜死去的人连硬币都见不到,更何谈幸福。而福贵命长就这么一直生存、幸存、生存、幸存………或许活着就是他的`幸福。

  他知道自己的错误便重新做人,他知道家珍的病重便不让她下地干活,他知道儿子是好心献血死的就没有杀死春生,与春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告诫他千万要活下去,要活下去,他知道女儿有人家要便高兴地合不住嘴,他知道自己的亲人们一一离去却仍旧坚强的活着,哪怕是一辈子跟老黄牛相依为命也还是活着。

  一双如何看待世界的眼睛和一颗如何运转的心,决定着活着的态度,如果时代注定活着要命途多舛,那就利用好剩余的日子,因为生命的价值不被时间所束缚;如果时代注定活着会一帆风顺,那就勇敢前行回报那个值得你付出的时代。

  我们不能改变时代改变命运,但可以思考我们一路走来留下的脚印,有深、有浅、有直、有弯,这些脚印仅仅是我们的过去,一场大雪过后,我们会踏出新的脚印。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大的宽慰,活着就是对期盼者最大的支柱,活着就是崭新明天的资本。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13

  感动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歌,是一首令人哀婉缠绵的诗,一幅色彩浓烈的画,是一杯平平淡淡的水……生命中,可能只是一句歌词让我们潸然泪下,也可能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我们重拾信心,又或许只是一段文字就足以撼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妈妈的突然离世,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似乎每天活在自己的悲痛中。那天收拾书柜,翻到了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书——《活着》。瞬间,我感觉自己每天沉浸在失去妈妈的痛苦中,对身边的人、对自己都是极其的不怀好意的,又怎么能对得起死去的妈妈。想想书中主人翁福贵的一生,盛衰起落,颠沛流离,生离死别……是啊,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书中福贵用平静地近乎陌生人的语调,讲述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命运。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他的一生盛衰起落,福祸相依,悲欢离合,直至最后陪伴自己的只有那头也叫福贵的病牛。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要经历生死离别,经历一次次转身离别,有时候我们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在时间与命运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时常抱怨,时常抑郁,时常烦躁,殊不知,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饱含着一种对生命的负责。当我们从竞争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经是一种幸运。只有活着,我们才可以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才可以回顾昨天展望明天,我们才可以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暖。像福贵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静静地跟旁人讲述自己的过去点滴,自己的人生收获。其实,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认真活着,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在漫长的时光中,如何挣扎地、拼尽全力地活着。

  故事以大时代为背景,主人公福贵出生地主家庭,年少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中所有的产业。

  此后,随着内战、三反五反、等陆续爆发,福贵和妻子家珍就这样在时代的裹挟下,身不由己地活着。苦难、鲜血、死亡,仿佛无穷无尽,悲剧一桩桩一件件上演。生命的黄昏,一切过往的人都已不在了,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着往昔。

  作家余华用他平实而浑厚的笔调,以一个人浓缩整个时代,带着我们洞穿时间、活着、死亡与生命的意义。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时间更残酷的了,它公正,公正到冷血。它从不为任何人停留,它总是在你猝不及防间拿走你生命中的许多东西。同千万年如斯不变却冲刷毁灭埋藏一切的时间相比,人真的很渺小。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其实无论是出生,还是死去,我们都是同样地毫无还手之力。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我们总说时光无痕,其实时光是有痕迹的,它就留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心里。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努力过什么,消磨过什么,时光都历历在录。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我们都曾有意无意地思索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不辜负父母,为了不辜负爱人,为了不被人瞧不起,为了被社会承认……我们可以有千百种答案,但最终极的答案只有一种:为了不辜负自己,为了不辜负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同死去相比,活着是更不容易的一件事。一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也许应当怀有死去的勇气,比如为着心里某些更可贵的东西。可这并不代表生命不珍贵,比起死,我们更该有活着的勇气。

  牺牲了的是英雄,努力而坚韧地活着的,又何尝不是英雄?那样漫长的一生,那样的荆棘重重、千沟百壑,那样多的痛苦、挫折、忧愁,你敢不敢勇敢地走,走过?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我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因为内心莫名而来的自卑,因为迫切的对安全感的渴求,因为害怕被孤立,我总是习惯了妥协,习惯了讨好别人,习惯了委屈自己。后来我渐渐懂得,每个生命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星球,哪怕彼此挨得再近,也依然是两个个体。你的悲伤也好,快乐也好,能真正体味到的只有自己。也许成长的意义,就是一个渐渐走向孤独的过程,你会慢慢了解到,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99%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生命就是那样一辆呼啸而过的列车,而你是唯一掌舵的人,别的人偶尔搭乘上这列车,却终会在某一站离开,都是过客。

《活着》读后感15

  读过不少余华的作品,曾经被《在细雨中呼喊》深深折服。今天用了整整一个下午读完了《活着》(自己很早买过这本书,被人借去未还,前天在F同学家借来了该书),却没有收获预期的精彩。说实话,读着这部公认的悲情小说,我没流一滴眼泪,那种沉闷、略显失真的情节,让我在躺椅上几度犯困,有些章节我是跳读过去的。之所以足读,一是出于对余华同志的敬重,二是逼迫自己做一番思考,再写一篇读后感上传博客,否则,我对它的一点点感觉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借一位老农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家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灾难,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等历史背景。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也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

  回头浪子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等所有至亲至爱的人相继死去,他的心底其实在滴血、在哭泣,但他仍然奇迹般地一次次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在风烛残年之际,依然快乐地与老牛为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艰难,看不到对世道人间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也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他的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有几餐温饱与一丝怜悯。

  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全部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只是很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这么简单。而世上却有许多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为了幸福,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名利,只为了爱情……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或改变不了命运时,就轻易与世界说再见。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人都要坚韧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活着,为自己,为爱你和你爱的人。

【《活着》读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1200字01-24

《活着》读后感精选15篇01-12

《活着》读后感汇编15篇01-10

《活着》读后感(集合15篇)01-05

《活着》读后感(集锦15篇)12-29

活着读后感集合15篇12-28

《活着》读后感合集15篇12-18

余华活着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01-10

关于《活着》读书笔记(通用5篇)06-24

小学生活着读后感800字作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