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大全

陶行知演讲稿

时间:2022-01-13 15:01:26 演讲稿大全 我要投稿

陶行知演讲稿

  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演讲稿,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演讲稿

陶行知演讲稿1

  台湾作家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是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始终铭记:“对待孩子要有爱心,对待工作要有细心,对待家长要有诚心”,我细细品尝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记得刚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刹那,陌生,恐惧一起袭来,心底只有喜欢孩子的一颗心为自己壮着胆。我被分到中班和从事幼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司马老师一起工作。我看着,记着,学着司马老师的一举一动,好让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也像司马老师一样铃鼓一摇,孩子们的眼睛就望过来。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我的努力孩子们视而不见。一个班30几个孩子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任凭我嗓子喊破他们还是讲他们的,这样的情况让我觉得很无助也很无奈,特别是有时候一个人带班的时候。这时候当我接触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才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的发现出来的精神。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我的一次次体贴的照顾,耐心的倾听使我慢慢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国庆长假期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刚接通,“肖老师,我想你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中想起,原来是班上灿灿小朋友放假想我了吵着妈妈给我打电话,正是这一句简单的问候,重新点燃了我对幼教的热爱,让我知道了孩子们爱我,喜欢我,想着我。总认为半年来自己碌碌无为,这不正是孩子教给我满意的答卷吗?我为被孩子们的接纳而幸福着,快乐着。

  时间流逝,困难总会过去,我充满信心继续着我的幼教事业,我向同行学习业务能力,我参阅幼教杂志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我做个有心人积累点滴经验,每年的研究课我和班上老师商量共同探讨,根据自己的情况我给自己定目标,“琴棋书画”对幼儿老师来说必不可少,因此我坚持每天画一张简笔画,一个星期弹一首幼儿歌曲,看着我的画能给孩子们的课堂气氛增添色彩,看着孩子们随着我的琴声《找朋友》在教室里欢歌跳舞,那双僵硬的手指从此灵动起来,我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和孩子一起表扬道:“老师真棒!”我和孩子们共同快乐成长着。也正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钻研,慢慢的,我对幼教工作有了一份新的认识,业务能力也在不断的熟悉和提高。园长也放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交给了我,我当上了班主任。每天,我听着孩子们的“肖老师好!”快乐的工作着,晚上伴者孩子们的欢声入眠,我珍惜着能在蓝天下这片最纯净的土地上工作,我享受着职业带给我的幸福。

  当看到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要在这里起飞时;我打心眼高兴,同时也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幸感受着他们的开心,见证着他们的进步,更有幸陪伴他们走过了最纯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我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延续,我的快乐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找寻,拥有了孩子的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陶行知演讲稿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读书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而香却在骨里。句句读书名言激励着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重担的我们,更深知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我们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新鲜。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就不得不读,一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借鉴他的经验,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行动让我们必须好读书,读好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读过《陶行知文集》掩卷沉思,感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的教育给我们爱的教育,爱的启迪。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学生,使自己与学生越来越贴近,在师生的两颗心融化为一的过程,我们可以收获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话语蕴含着的是淳朴、真挚的爱。陶行知用他宽广的胸怀去爱学生,去实践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老师,我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爱学生,爱听话的孩子,爱成绩优秀的孩子与 陶行知先生那无私的爱相比,自己对学生的爱是那样的浅薄,那样的自私。有了附加条件的爱,即使付出再多,得到的只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责。陶行知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以实际行动来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平的,稳定的,是高尚的,不应以学生的面貌、成绩为取舍,对有缺陷的、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沐浴在老师的爱中,快乐的成长。

  老师的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感情的付出,更是智慧的付出。老师的爱是感情与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某一方面可能技不如人,在另一方面却脱颖而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而忽略其他孩子的优点;不能单纯凭借成绩而把某些学生视为“差生”而冠之“朽木不可雕”的帽子。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只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挖苦讽刺,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所以说对待“差生”我们老师要给予更多的爱,帮助他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长补短。

  当然,对学生在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陶行知在竭力为学生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咐要以简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当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和指导。自己是一名小学老师,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群孩子,他们就像一块璞玉,老师灌输给他们什么样的思想他们就会朝向哪一个方向,所以老师对孩子要爱,也要严格要求,对孩子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沐浴老师爱的同时也会找到前进的路,学会去关爱他人。心中有爱,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 陶行知先生的话说“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

  考。如今,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把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经过自己思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 阳明 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三、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学生为主导,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句话并不是说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学,而是有着深厚的含义。一是指依据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程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二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秉性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因材施教。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不再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陶行知先生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自己深有体会,有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能积极配合老师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相反,有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当今教学理论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所以说,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就

  如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待学生就要像园丁一样,了解他们的特点,进而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敢的肩负其责任,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走向“真人”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欢歌也有荆棘,但当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之后,迎接我们的将是一片光明。

陶行知演讲稿3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陶知行先生看来,“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师资队伍建设何等之紧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思想,学习陶行知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购买了《陶行知全集》等研陶著作,不断学习,我充分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提高师德的重要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多次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

  三年的教师生涯,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让社会满意、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面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看着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爱是点燃希望的火花,但这爱不是靠冠冕堂皇的话语喊出来的,也不是靠虚情假意的作秀演出来的,而是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现在点滴小事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师德的核心是爱幼儿。热爱幼儿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幼儿,这是师德的至高点,真正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的。

  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因种种原因而心情索然时,也许会有一丝倦怠,当问题儿童错误一犯再犯时,难免情绪会有些波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偏偏在你强调之后闯红灯,恰恰在关键时刻捅娄子,错误常犯、是非不断。坦白的说当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他们发脾气,但冷静下来我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但这好比人伤风感冒,人都会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还会再得,反复感冒,说明人身体抵抗力差。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不幸被虫害咬伤的花草,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

  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一生放弃了多少个人成功的路,毅然来到人民之中,来到农民之中,来到孩子之中,彻底地奉献了一生。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永远不能成为了一个一流的教师的。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这都要求我们要具有奉献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有人说我们是燃烧的红烛,有人说我们是高级保姆,无论别人对我们怎样评价,我们却深深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大。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掌握着孩子成长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相当于掌握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人曾开玩笑说:她想当一名伟人但没有成功,于是想当伟人的妻子却也失败,现在她想通了,她要做伟人的老师。我并不奢求我教的孩子能成为伟人,只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学陶,提高我们的师德认识;师陶,陶冶了我们的师德情感。我们开展师陶学陶,在理性的光辉中走向炽热的情感,在热烈的情感中走向持久的理性。我们不断学陶师陶,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师德自我修养,他律与自律并重,锻炼良好的道德意志,以确立信念,优化师德建设。

  新的时代须有新的道德,新的世纪来临了,我们必须同着时代一起,向着师德更美的高峰攀登,为着我们的学生,为着我们的未来,我们愿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继续师陶学陶,做新时代的新陶子!

  最后我要说,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襟宽广,富有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虽然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我会努力的去做,对工作负责,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

陶行知演讲稿4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点燃激情》。

  在那炎炎夏日,有一种东西能为你送去丝丝清凉;在那寒冬腊月,有一种东西能带给你无限温暖;快乐时,它能与你一起欢舞;悲伤时,它能抚平你心中的伤痛。它是谁?对,它就是承载着人类历史的代代文明,传播者今古中外的人文风情——书。书没有浮华的外衣,却用它独特的触角——文字,镌刻历史,凝聚智慧。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的确如此,刚毕业时,心想自己上了几十年的学,教小学还是绰绰有余的。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才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今日一旦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博览群书,才能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告诉我:“学以致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告诉我:“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或的教育素养的组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使我忘却烦恼,胸怀坦荡,读书使我知识渊博,历览不同人生。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那么,思想在哪里呢?思想在于读书、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思考是更新教育理念,升华教育思想的最有效的途径。正是在不间断地读书学习熏陶中,我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使教学活动更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前些日子,在训练休息的时候,柳昕哭着来找我说:“老师我丢了五元钱!训练前还在书包里呢!你让休息时,我去了趟厕所,回来就找不到了。”我听后十分生气,立刻让学生集合进行调查,找和他书包放在一起的同学谈话,可同学们一个个都说没看见。我更加恼火了,难道钱长了翅膀,自己会飞吗?正想发脾气,突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回响在耳边。我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诚实的心灵比金子还宝贵,柳昕同学丢了五元钱,她非常着急,老师相信那五元钱肯定是哪位同学无意拾到了,她还没来得及交给老师,希望拾到钱的那个同学主动将五元钱放回到柳昕的书包里。”后来那个拿钱的同学主动将五元钱放回到了柳昕的书包里。虽然至今不知道这个同学是谁,但我相信,我不仅仅是找回了学生丢失的五元钱,那位同学也不仅仅是交会了五元钱,我保护了她的尊严,而她却找回了她自己遗失的诚实。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五元钱,为什么严厉的方式拿不回来,宽容却能轻易地得到呢?关键就是对学生自尊的保护!在这里,我要感谢读书,是读书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提高了我的教学艺术。

  “校园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读书和思考的地方。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而自己首先是读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培养读者。”“腹有诗书气自华”男教师读书可以“强身”女教师读书可以“美容”,青年教师读书可以丰富思想,提升境界,老教师读书最起码可以成为退休之后的又一“珍贵的爱好。”作为教师,作为知识爆炸时期的知识传播者,更应该也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让读书成为乐趣,成为生活中的一道丰盛的大餐。 老师们,为了人家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更是为了丰富自己,让我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和动力吧!让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学习型校园”,让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为学者型教师!

  谢谢大家!

陶行知演讲稿5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小编为你整理了陶行知的演讲稿,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那个被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两座大山重重压着的年代,陶行知先生以这样的一种献身精神,为中华教育寻觅曙光。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还是拍着翅膀蹬腿使劲挣扎,简直如上刑场,如临大敌。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陶先生采用“喂鸡”这件平常的小事,来比喻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三种不同境界,教师好比是喂鸡人,而学生恰似那只“被摆布”的大公鸡。三次喂鸡,喂鸡人为了想让大公鸡吃米,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喂鸡方法,从而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身处其中,我们很能理解喂鸡人“望鸡成凤”的迫切心情。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动情地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置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当我们把费尽心机找来的资料全盘呈现欲赢得孩子们惊奇的喝彩时,却见孩子们手扬网上查阅的最新信息,脸上露出一丝不屑……多少年来,教师们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 一声声“叮咛”……然而我们失望地发现,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教师的“一相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们的教师委屈、困惑,或大光其火,或百思不解: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打开中外教育大师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罗杰斯也说过:“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事实上,“学生自己所获得的事物概念,要比取他人教义的概念更为清楚并更有说服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历来感觉太好,太充满自信,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们在孩子们面前透着当然的“霸气”。“该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这堂课学生没‘配合’好”,‘驾驭’、‘配合’,不经意的言谈透出教师“主宰”课堂的心态。尽管我们自认为是教育的新生代,我们对学生会和颜细语,满面笑容,然而骨子里“救世主”的角色意识依旧存在,试想,我们是否曾经一次次满脸笑容、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我们是否常常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我们是否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复述把教师总结的答案“搬运”到学生的脑海?我们是否常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我们把这一切做得那么坦然,还会感觉良好地以为这一切就是“民主平等尊重和热爱”。然而,我们偏偏最最忽视的是孩子们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许多时候我们在备课时设想的难点以及预计课堂中的“出彩点”竟是孩子的已知,而孩子们那么富有挑战而具有思维价值的“未知”部分却没有机会展示或被老师“完美”的教案排斥在外乃至被扼杀。

  聆听着大师的语录,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变得“豁然开朗”——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孩子的中间,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激起孩子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得知识

  的途径、方法,发展孩子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该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去,和孩子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课堂上,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疑问中来,使解疑释疑成为孩子们的主动需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弥补了教师备课远离学生实际的缺憾和弊端,寻找到师生沟通的捷径,避免了课堂的诸多无效灌输;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变的、极具生成性的系统,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主动质疑、共同释疑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智慧场”。在“智慧场”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灵性;在“智慧场”中,学生急中生智,巧妙答题……学生人人参与,师生真诚沟通,共享知识经验,使课堂成为自主的课堂,交往的课堂,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学生时时处于思维探索的兴奋状态,知识在独立思考、自我释疑中不断被激活;教师在引导释疑的过程中,分享孩子“探究发现”的快乐,与学生共同成长。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我们的孩子不需要精心打造。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需要慷慨陈词,滔滔不绝;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真谛。

  教学就像喂鸡吃米一样,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当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时,学习才会发生效果。把课堂还给孩子,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乐学、想学、愿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陶行知演讲稿6

  大家好:

  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好教师的本质是什么?当我读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篇》时,我得到了启发,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爱满天下”。 “比教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字。

  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是啊,教育无痕,教育有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业的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孩子,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把全部的爱都倾注于每一个孩子身上。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每个老师都能清楚,都能意识到教育要有“爱”,但真正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呢!

  在大多数老师的脑海里对“爱的教育”这个概念可能没有进行全面的诠释,致使我们的生活中,难以把握好如何执行“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特别是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过份溺爱,老师面对优差生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不平衡的爱,让“爱”的天平出现失重。孩子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变得越来越缺失、越来越淡泊,这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的,也是做为一名教师需要思考的。

  爱,教育的本质;爱,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能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奠定基础,为形成和谐的人文社会奠定基础。作为我们新一代的教育服务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陶行知老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陶行知演讲稿7

  学校党支部要求我们大张中学全体教师研读一本书,如《陶行知文集》或其他教育著作,并写心得体会,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对素质教育的新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为应试让学生多花时间读书、背书,特别关注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观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创新。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正符合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要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要意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学生听教师教”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提出教学要从实际出发,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实践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实践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探究生活教育观念,和他们做好朋友,多和孩子们相处,因材施教,更多的叫他们学好,而不再只是做他们的老师。

陶行知演讲稿8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先进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到孩子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孩子的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满天下”,教育的主张是“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也就是让学生亲身去实践。陶先生的这些主张,对我们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让孩子“动”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老师要先“动”起来,老师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教材,“知之深,取之精”,然后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学生观有着较深的触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老师就应该: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各种学习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演讲稿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虽然是很薄很薄的一本书,读一遍用的时间也很少,但是读完一遍还想再读一遍、还想再读一遍……这本书用了很通俗、很简单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多年来,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发其火,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演讲稿1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在那个被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两座大山重重压着的年代,陶行知先生以这样的一种献身精神,为中华教育寻觅曙光,为民族解放探求生路,为民主运动冲锋陷阵,为中国的“了不得”英勇奋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人求真就是教人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真好人:说真话,办真事;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人上人:天下为公,人人平等;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建筑人格长城,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座右铭;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整个的人:身体健康、自强不息、思想独立、是非分明、经济独立、自力更生;学做真人就是努力做一个创造的人:努力创新,积极改革。

  陶行知先生言传身教,言行合一,为我们留下了与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关的宝贵教育思想,对当前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精神,做到德才并育,知行合一。

【陶行知演讲稿】相关文章: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12-16

陶行知的名言13篇12-17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06-23

中国名人小故事:陶行知演讲01-31

普通话考试朗读作品:陶行知的四块糖果08-17

行知学校考察报告07-14

中国司法的鼻祖皋陶01-26

历史人物陶岘简介07-21

陶子750字-写人作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