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老北京春节习俗

时间:2022-02-11 18:01:10 春节 我要投稿

老北京春节习俗合集

  习俗即是习惯。在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老北京春节习俗合集

  老北京春节习俗 篇1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

  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

  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较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

  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

  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

  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

  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

  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

  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

  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

  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老北京春节习俗 篇2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北京春节吃的食物饺子

  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按传统的老北京习俗,大年三十吃大鱼大肉,年夜饭吃完开始剁馅、包饺子,过了零点则不能再动刀。

  过年包饺子要全家人一起,体现一家人的团结和睦,齐心协力。饺子里不光有馅料,还会放一些洗净的硬币和枣,图个吉利。

  老北京讲究吃的是“五更饺子”,即初一早上吃。到了五更天,素馅饺子煮熟之后先上供。仪式过后,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回到屋里小孩给老人磕头,拿压岁钱。之后,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新年头一口儿”了。

  炸丸子

  《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老北京春节吃食中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以前春节期间,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事先准备好丸子,端上来就能吃。

  “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鲤鱼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炸咯吱盒

  简称咯吱盒,这是北京的一种小吃,虽然也有家庭自己做,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但主要是还是在小吃店里买着吃。咯吱盒是用绿豆面掺白面、盐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自己家里做,和面时还可放鸡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萝卜丝、香菜丝之类的东西,有些什么也不加,卷成卷,切段后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腻。

  咯吱盒有大小两种,大的比较普通,过去常用为早点,夹烧饼吃。小的咯吱盒做法比较讲究,精致些,可用来佐酒,以通县做的最好。有人说这咯吱盒的产生比北京城还要早。

  北京春节好去处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王府井的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琳琅满目,商品进销量极大,是号称“日进斗金”的寸金之地。20xx年9月,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王府井大街5年内将扩容40% 。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吸引人的是它经久不息的文化气息。去北京旅游当然不能少了购物这项行程,王府井作为“北京商业第一街”,去北京的旅游的你值得一去。

  香山公园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脉东麓,距城20公里,占地188公顷,海拔575米,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园,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元、明、清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在此兴建亭台楼阁,殿宇廊轩,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后筑围墙并赐名“静宜园”,名列京西“三山五园”。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掠。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北京十大公园之一。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丰富珍贵,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这里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这里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去北京旅游,你还能错过如此美景么?

  老北京春节习俗 篇3

  过年为什么叫“过年”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 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过去人们信奉万物有神灵的.说法,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认为,到了二十四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间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职,也就是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而留在人间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爷在维持秩序。这样看来,这个时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过来,也完全不用顾虑任何东西,因为神仙们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这样也不怕会冲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用来大扫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习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说到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杀鸡,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这天要准备鸡肉外,还要准备其他的各种肉类,蔬菜等等吃食,为的就是能准备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讲究只能用公鸡,因为要取漂亮的外观和其雄赳赳的气派。另外,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上吃,需摆放在桌子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放,不能切块。

  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

  三十晚上闹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团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春节逛庙会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老北京春节的那些忌讳

  1、忌说“破了”

  这三十儿晚上包饺子,煮饺子,可是咱老北京家里必不可少的节日项目之一,可是您煮饺子的时候一定要顺时针的搅动,取一年顺顺利利之意,要是逆时针或者瞎搅和那可范忌讳。另外,万一饺子煮的火大了,可千万不能说“破了”,得说“挣了”,寓意着您新的一年挣钱。

  2、忌“吃药”

  老辈儿们说:“初一不吃药,吃药病不好。”为的也是图个吉利,不能新一年的开端就吃药不是,不能预示着这一年都吃药不是?

  3、忌“扫地,倒土,泼水”

  古人认为:这地下的尘土和水是金钱的一种变现,所以初一这一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土和泼水,那样是散财的变现,大年初一这么做这一年都会散财。当然了,您要是觉得地上尘土多,还是可以适当扫扫的,但是可别倾倒出家门,在屋里找个地儿堆着等过了初一再倒。

  4、忌“动针线”

  相传这针线呀代表龙的筋骨,初一要是动了针线,挑了龙的筋骨,那还了得?

  5、忌“打碎东西”

  大年初一的时候您要是刷碗,洗盘子或者拿点什么玻璃的,瓷的东西可一定得小心,千万别打碎了,咱老北京人认为这样破财破运,预示新的一年不吉利。万一要是打破了东西怎么办呀?还真有个补救的方法,您呀,找张红纸把这碎东西抱起来,念叨两句“碎碎平安”,等到初五再把碎东西扔了就行了。

  6、忌动“刀剪,”忌“杀生”

  初一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什么都得图个吉利,您想想您要是这天动刀剪,或者杀生,那多不吉利呀,这可预示着血光之灾,所以一般来说,这天什么剪指甲呀,剁菜呀都不要进行,在三十儿的时候把要吃的东西准备好。

  7、忌“不吉利的话”

  春节吗,家家户户都要讨个吉利,不管算不算迷信,有些不吉利的字,如:“杀,死,输,病”都是不能说的,有的家庭为了讨吉利春节期间连梨都不吃,要吃苹果取平平安安之意。

  8、忌“催人起床”

  大年初一的时候您可别叫谁谁赶紧起床,这样被催促的人,会在新的一年里总被人催促着做事情,这可不好!

  9、忌“洗澡,洗衣服”

  大年初一早上不能洗澡,洗衣服,这样会将一年的财运和财富洗掉。

【老北京春节习俗合集】相关文章:

老北京的清明习俗08-16

老北京中元节有哪些习俗禁忌08-15

春节拜年习俗02-08

春节习俗作文650字01-31

春节拜年习俗(15篇)02-08

春节拜年习俗15篇02-08

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01-06

老北京胡同英语阅读06-18

春节习俗社会实践报告12-11

春节拜年习俗(汇编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