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读后感

时间:2024-04-22 22:50:48 诗琳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曹操献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操献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操献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曹操献刀》读后感 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宏伟巨作,其中不乏精彩故事。曹操献刀就是当中一节,故事情节生动,诠意引人,使我感触良多。

  第一,我感叹曹孟德的英勇大义,不畏强权。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是当时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汉献帝年幼,赵太后垂帘听政,后来董卓进京忤逆犯上,挟持天子。曹孟德只是当时一个校尉,在听到王允等一批老臣的悲苦忠言以后毅然决然得决心行刺董卓,以此匡扶社稷,挽救大汉江山。曹操这样的举动,实在得表明了他是一个英勇之人,拥有常人所没有的胆魄。成大事之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胆魄,我们从曹操后来立国大魏即可明白。

  第二,年轻气盛,思维简单,做事不做周密计划,难免就会失败。曹操献刀虽然显出他的英勇,可是也显出了他的年少无知、鲁莽冲动。曹操单纯得以为只要杀了董卓就万事大吉,殊不知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更何况董卓身边有比曹操更加英勇强大的吕布,行刺董卓更是风险巨大。果不其然,曹操企图献刀来行刺董卓的计谋败露,他不得已就得四处奔逃了。

  第三,机智应变,巧妙变通。世人都知道曹操的奸诈,这一特点就在这一节有所体现。曹操原本晋见董卓的时候只是以看望董卓病情为由,到了董卓卧室于是掏刀行刺,岂料被董卓发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曹操随即应变就谎称是寻得宝刀来献给董卓。董卓当时也是感冒生病,又是刚刚睡醒,一时脑子糊涂没有敏锐洞察。而曹操也就借着这个时机,以小借口匆匆逃离,等到董卓思考清楚要抓拿曹操的时候,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总得来说,这样一节故事真的很精彩,看得让人心惊肉跳的。从这样一个情节故事我所领悟到,我们每个人做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冒风险的事情不是不可以做而是必须周密安排。同时我们也千万不可以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暴力是不能妥善解决问题的`。倘若当时的曹操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不至于冒如此风险还四处逃命,遭遇艰难。倘若如此他就很可能还是一个校尉,领着足额的薪水俸禄,过着满足开心,吃喝酒肉的潇洒生活,还可以在京城娶一房漂亮媳妇,过上安宁和美的小康生活。

  《曹操献刀》读后感 2

  在《曹操献刀》一文中,曹操刺杀未成转而献刀,其中有很多道理。我认为其中有一条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首先,曹操先借了七星宝刀。这就说明他已想好了两手准备,一是杀成即可当即为国除害,二是杀不成就推说献宝刀。留得青山再说,而后再讨伐诛杀他。

  其次,若曹操有必死的决心的'话,他就不会在董卓翻身吕布回来时推说献刀,而是一刀先捅过去再说。再之后就是杀吕伯奢全家时抱定要“留青山”的决定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喻的是: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无伤大体。只要留住有生力量,就不愁做不出更多更好的事来。

  当然,曹操的残忍断不可取!

  《曹操献刀》读后感 3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曹操也是一位枭雄,虽然曹操残忍多疑、奸邪狡诈,但是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珍惜贤才、有胆识的人,自古就有“乱世出英雄”。

  在东末时期,整治黑暗,出现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而在《曹操献刀》中,可以感觉到曹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如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可看出,他做大事不拘小节。他生活的时代是乱世,他也有许多无奈,在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强者才不能被压迫,在乱世中,你不把别人杀死就是别人把你杀死,只有把自己变强才不会受到伤害。

  曹操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只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曹操功成名就后把陈宫的母亲接来好生养着,这说明曹操并非忘恩负义,杀伯奢全家也是无奈之举,并非他真想杀他们。曹操在梦中杀人,是由于他睡觉不安、精神紧张,老觉得有人对他不利,这是由于在乱世中,长期在战斗中所压迫出来的'警觉,他也厚葬了那位被杀之人。

  总之,曹操是一位枭雄,他没生在和平的年代,他生活在的时代,他在逆境中艰难地前行,他不畏权贵、不畏艰难,勇敢地为他的理想而拼搏奋斗,面对失败他并不气馁而是勇敢向前。他有英雄气概,并非全是奸邪。

  《曹操献刀》读后感 4

  “曹操献刀”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情节,为了除掉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杀董卓的计谋,曹操从王允处借来了七星刀来刺杀董卓。不料却因为镜子的反光而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逃过一劫,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东汉时期,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地方势力割据,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刺杀董卓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英勇、想做大事的人。他为东汉百姓过上好日子,不顾危险,去刺杀董卓。在逃跑途中,因为生性多疑,杀了善良的吕伯奢。可见,他虽然很英勇但却也有一些鲁莽。

  总之,曹操是一代枭雄,他不畏强权,不畏艰难,逆流而上,敢于为自己的`雄心壮志努力拼搏。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珍惜贤才,胆识过人,是一位乱世英雄。我也明白了,人在逆境中要勇敢前行,永不气馁。打败对手,最好的捷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曹操献刀》读后感 5

  《曹操献刀》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篇章,讲述了曹操以献宝刀为名,意图刺杀权臣董卓的英勇之举。阅读这段故事,我深感其蕴含的历史智慧与人物性格的深度刻画,以下是我对《曹操献刀》的几点读后感:

  一、壮志未酬,英雄本色

  曹操在故事中展现出强烈的忠义精神和果敢决断。面对董卓篡权乱政、祸国殃民的行径,他深感愤慨,决心以身许国,冒着生命危险策划刺杀行动。尽管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但曹操的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其深藏于心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他的壮志未酬,却彰显了英雄本色,使人对他肃然起敬。

  二、智勇双全,随机应变

  曹操献刀过程中,不仅需要勇气,更需智慧。他巧妙地利用献刀的机会接近董卓,伺机下手。然而,在关键时刻,董卓突然转头,使得刺杀计划面临暴露的.危险。曹操临危不惧,机智地编造“欲观马”的借口,巧妙化解危机,显示了其出色的应变能力和冷静理智的头脑。这种智勇双全的形象,使曹操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令人印象深刻。

  三、权谋与道德的交织

  《曹操献刀》的故事也揭示了复杂的政治现实与道德理想的冲突。曹操以正义之名行刺董卓,其行为本身充满了道德正当性。然而,他在事败后伪造献刀的意图,假托献刀为礼,实则暗藏杀机,这又体现了权谋与欺诈的一面。这种权谋与道德的交织,反映出在乱世之中,英雄人物为了实现理想不得不在道德原则与现实策略之间寻找平衡的困境,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与复杂性。

  四、命运与个人抉择

  尽管曹操献刀未果,但这一事件成为他人生转折的重要节点。此后,他以此为契机,走上了一条自立门户、逐鹿中原的道路。这一转变既体现了时势造英雄,也展示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主动选择。曹操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勇于担当,启示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要有坚持信念、勇于改变命运的决心。

  总结来说,《曹操献刀》不仅是一部展现英雄壮举的历史故事,更是对人性、道德、权谋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忠诚、勇敢、智谋以及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思考。这部篇章再次证明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曹操献刀》读后感】相关文章:

曹操的作文08-04

曹操的名言11-16

曹操的名言10-01

关于曹操的作文10-17

曹操的名言名句12-28

曹操的智慧作文11-24

关于曹操的作文01-18

赞美曹操的作文02-26

曹操几个孩子?曹操的儿子中哪个最厉害08-04

2023年刀刀狗的语录35句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