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习俗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除夕的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夕的习俗 1
一、关于守岁的故事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二、守岁的含义是什么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三、守岁的风俗有哪些
1、年夜饭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2、压岁钱
守岁之际,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象征着一年到头都有钱。
3、踩岁
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除夕夜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五、除夕夜吃什么
1、元宵
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2、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3、饺子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除夕的习俗 2
除夕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的习俗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饮食禁忌
饮食不要过急
越是在过节的时候,人们越是激动,以至于饮食变得狼吞虎咽,没有一点节制,这样容易导致体内食物堆积,肠胃超负荷,肠道蠕动速度减缓。长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导致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生。而细嚼慢咽,有助于让食物更好的被消化和吸收,不至于停留在肠道中造成堵塞。
不要暴饮暴食
一家子在一起吃饭自然离不开大鱼大肉以及酒等,这就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吃饭方式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更何况是过节期间的饭菜。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动有一定规律,吃东西时,胃、小肠、胆囊和胰腺分泌出各种消化液,使食物中的营养素易被人体吸收。如果突然吃得太饱,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来进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胀得很大,肠胃蠕动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消化机能,情况严重的话,可导致急性胰腺炎、肠胃炎,或肠胃溃疡等。
少吃油炸及烧烤食物
越是过节期间人们就越易食用油腻的食物,这类食物吃多对身体健康有不好的影响。因为大部分食物经过高温烧烤、油炸都会改变原有的营养成分,急速加热食物会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吃多了反而不利于营养的吸收。
除夕的习俗 3
一、大年三十包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过年吃饺子的习惯,这一天全家团坐在一起,互相分工,擀面皮、包馅,充满着欢声笑语的氛围。饺子要在除夕晚上12点钟以前包好,12点一到就开始吃饺子,表示新旧交替,这也寓意着“吉祥如意”。
其次,饺子的外形像元宝,吃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象征着发大财的意思。
二、年夜饭餐桌上少不了一道鱼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年夜饭是幸福的饭、是团圆的饭。在老人看来过去抚育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而在子女看来年夜饭正好借此机会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有利于增强亲情。
年夜饭的菜不仅种类丰富,而且份量足(大年初一不做新米,都是吃大年三十的剩菜,表示“年年有余”),不管是我国北方还是南方,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表示年年有“鱼”,鱼和“余”同音,寓意着“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在吃鱼时最好留着鱼头或者鱼尾巴,这也表示“年年有余”,这也反映了老祖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门上的“福字”不要倒贴
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过年这一天要贴年红(春联、窗花、门神、年画、福字等),贴年红寓意着红红火火,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贴“福”字表示福气、福运,寓意着“福”来了,但是贴“福”字时很多人都容易出错,容易留下笑话。很多人会把“福”字倒着贴,表示“福气到了”。其实“福”字不能倒着贴,“福”字倒着贴福气会跑掉,只有上面有“口”的物品才需要把“福”字倒着贴,如米缸、水缸、箱子等开口的物品,才需要倒着贴“福”字。
四、大年三十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燃放烟花爆竹可以极大地烘托年味。屋内是欢声笑语,屋外是震天的响声,鞭炮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外大年三十燃爆竹还可以驱赶“年兽”。年兽是古代传说中的恶兽,这种恶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来去如风,凶猛异常。年兽每当年末的除夕之夜就要出来伤人、吞噬牲畜,村民会感到非常恐慌。
不过年兽有一大弱点,那就是怕爆竹声,因此为了赶走年兽,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燃爆竹,放爆竹也渐渐成为节日习俗。
五、除夕要祭祀
对于重大传统节日,古人都会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也是传承孝道的表现(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
除夕这天在清扫好庭院、陈旧布新后,我们还要准备好美食(我们这边用猪头或者大公鸡来祭拜)、茶酒、点上香,按照长幼顺序进行跪拜。先拜天地,然后拜老祖宗牌位,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六、除夕守岁
除夕这天是年末最忙碌的一天,但是这天晚上是不能早睡的,除夕夜当晚家家户户灯火通宵不灭。全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围坐在火炉旁或者电视机前闲聊、通宵守夜,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灯火通明、岁火不熄灭,守岁是重要的年俗活动,守岁有两层寓意:一是壮胆,相传除夕夜这晚有年兽出没,大家聚在一起闲聊可以壮胆,因此谁都不敢先睡觉;二是能祛除瘟疫,这天灯火通宵不灭,象征着把瘟疫驱赶走,有保佑平安之意。
七、发压岁钱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长辈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相传在大年三十夜里会有小妖(名叫“祟”)在夜里出来惊吓孩子,导致小孩发烧生病,聪明的孩子会变得疯癫。而古人认为“压岁钱”可以辟邪驱鬼,能够保佑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年,这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除夕的习俗】相关文章:
除夕的习俗(精选)07-06
除夕的习俗01-31
除夕的习俗02-04
除夕的习俗11-20
除夕习俗02-03
除夕的习俗推荐12-24
除夕的习俗集合02-04
除夕传统的习俗02-05
除夕的习俗介绍02-03
除夕的习俗集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