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适《金城北楼》原文、注释、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高适《金城北楼》原文、注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高适《金城北楼》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
1、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之时。
2、湍(tuān):急流的水。
3、磻(pán)溪:水名,在今陕西宝鸡东南,传说为姜太公未遇文王时垂钓处。见《韩诗外传》卷8。磻溪老:指姜太公。
4、体道:领会、体会玄理。塞上:边疆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翁:老人的泛称。塞上翁: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中的老者。
5、边庭:边地。更:经历。
6、怨:表面上是羌笛的怨声,其实也是诗人的怨声。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诗中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高适隐身渔樵数十年,刚做了几年县尉又不堪吏役辞掉了,可谓饱尝世途的艰辛。此次赴陇右幕府,虽是他所渴求的,但前途如何,未可预卜。诗的前四句,描绘出了塞外风光的苍凉雄壮。首联起句宏伟,写诗人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颔联“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将水流的湍急、残月的静谧,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以姜太公和塞上翁的典故,写出自己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眼下的边关并不安宁,社会也不太平,幽怨的笛声,是对富国强兵的期盼,是对戍守边疆英雄的呼唤,更是对边关形势的担忧。
拓展阅读:
作品简介
《金城北楼》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勾画了秋天夜晚金城及其周围山川的壮丽森严景象。颔联描写了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后两联由写景而抒情,或借用典故,或直接发问,抒写了作者对广大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力求早日平息战乱、安定边土的愿望。全诗风格具有明快苍劲的特色,情感表达颇为含蓄,后人多誉其有“兴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金城时所作。登上北城楼,西望晴空万里,大好河山锦绣,诗人心中不禁波澜起伏,思绪万千。此前一直仕途平平的高适,此番是怀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出塞的,因此这首诗在写景之余融入了诗人诸多关于自己和国家未来的思考。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宋人辑有《高常侍集》。
【唐高适《金城北楼》原文、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注释、赏析10-19
金城北楼原文及赏析08-29
高适《塞下曲》的原文与赏析07-12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03-14
高适《别董大》原文赏析04-18
[唐]王维《华岳》原文、注释、赏析10-23
[唐]杜甫《阁夜》原文、注释、赏析10-28
高适《醉后赠张旭》原文赏析07-12
寄宿田家_高适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