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注释、赏析

时间:2024-04-24 19:21:37 登绮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注释、赏析

  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注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注释、赏析

  原文: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

  1、莎:草本植物,即香附子,野生于田野沙地。

  2、耦耕:二人并耕,后泛指耕种。《论语·微子》:“长沮、桀溺(两个隐士)耦而耕。”此句苏轼自谓农夫出身,什么时候准备再回去归田耕种。

  3、蒿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有异香。薰:香草。

  4、元:通“原”。此中,指此地乡村。

  赏析:

  本篇是组词的最后一首,或曰“结案陈词”,光彩特异。

  上下两片均是先写景后述怀,章法相似。上片已经足够简捷浑厚,但经过它的铺垫接踵而至的下片更加精彩,足为组词压卷。“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在我眼中,这是苏词刻画乡村光景最有神采的句子,置之田园诗歌史也堪称“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由于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即便出城数里,也要走上个把小时,然而这种逐步丈量的样态最能合乎于美好生活的悠然节奏,使人可以更加仔细体味光线、草木、人情、光阴,让那些须臾的敏感在心中无所干扰地放大。“光似泼”,这会是多么明亮灿烂的太阳啊!带着颜色、香气、温度、味道,兜头泼将下来,不由分说,也无法抗拒。除了亲身感受,除了词人这样追魂摄魄的妙笔,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对这样的阳光心驰神醉呢?

  作为本篇也作为组词的最后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七字不仅呼应了“收拾耦耕身”这一说法之由来,更解读出了苏轼写这一组词的内心驱动力,彰显了自己伟岸而富于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是啊!苏轼从来就不是勉强地去“接地气”,他自己就活在这种地气里,心灵没有片刻离开。这或者是苏轼能成其昆仑般伟峻的一处奥秘罢!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赏析01-20

[宋]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原文、注释、赏析11-04

[宋]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原文、注释、赏析06-27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11-22

过陈琳墓原文、注释及赏析07-27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01-26

临平道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1-26

重过圣女祠原文、注释、赏析09-17

过樊川旧居原文、注释及赏析11-02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