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长》原文及古诗词赏析

时间:2024-10-21 22:34:52 志彬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夜长》原文及古诗词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词鉴赏吧?不管是对古诗词中的某一个字/词进行分析,还是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及人生观,都属于古诗词鉴赏。我们怎样去鉴赏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夜长》原文及古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夜长》原文及古诗词赏析

  原文

  《秋夜长》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愁人不寐畏枕席,

  暗虫唧唧绕我傍。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注释:

  1. 秋夜长:乐府杂曲歌辞名。

  2. 殊未央:殊,尚,还;未央,未尽。

  3. 层城:高大的城阙。

  4. 绮阁:华丽的楼阁。

  5. 梁:桥。这里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的诗意。

  6. 崇兰:即丛兰。

  7. 鸣环:古时贵妇行走时环佩会发出声响。履:也有版本作“佩”。

  8. 鹤关:边关。

  9. 龙门:龙门山,在今河北省赤城县北,为塞北边防要地。

  10. 君在天一方:化用了庾肩吾《有所思》中“佳人远千里,乃在天一方”的诗句。

  翻译:

  秋夜漫长,还没有到尽头。明月照在秋露上反射出明净的光,远远望去,高大的城楼和华丽的楼阁遥相呼应。

  远远相望,河上没有桥梁。北风带来季节的更替,大雁向南飞翔,丛生的兰草凋落在地,芬芳的菊花应时开放。

  环佩叮当、拖着鞋子走出长廊,在秋夜里为丈夫赶制寒衣。

  纤细的罗缎上绣着成对的凤凰,红色的丝绸上绣着成双的鸳鸯,摆弄着捣衣石,胡乱挥动着棒槌,心中暗自感伤。

  因思念而忧伤,丈夫在万里之外戍守边疆。边关断了音信,通往龙门的道路漫长。

  丈夫在天的另一方,做好的寒衣只能白白地散发着香气。

  鉴赏

  “鹤关音信断,龙门通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这几句意谓:可寒衣虽然准备妥当,这龙门戍地的道路却又很长很长,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这寒衣怎么能送到你的手中呢?只好让它搁在那儿独自地散发熏烤的香味了。全诗到这里嘎然收束,那不尽的愁思,那远戍他乡征人的悲苦,只好留给读者去玩味,揣摩了。这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尽而情无限的效果。表面上看是诗人对一对“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的人为分离而寄予无限的同情,实际上是作者对唐统治者发动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与抗争。不难看出,作者善于吸取《诗经》、《汉乐府》民歌中的精华,但比之表现的感情更为细腻,更能打动读者的情思。可以想象,作者是和着泪永挥写这首诗的,不过,他把眼泪洒在诗篇之外罢了。

  从诗人记事起,唐王朝就无休止的进行武力征伐。据史书记载,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兴兵讨伐西突厥,擒沙博罗可汗;公元661年又讨伐百济,灭掉了百济国,并击败了日本的援兵;接着又征高丽,擒高丽王高藏。作者十五岁那年,即上书右相刘祥道,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该文中说:“伏见辽阳求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常卒……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上刘右相书》)这种反侵略、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诗人,王勃把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说《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最深刻的诗篇之一。把这首诗放在初唐诗坛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中来分析、来评价,不难看出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可以肯定地说: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盛唐和中唐的现实主义诗篇已相去不远。在那样的时代,作者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反映现实社会的佳作,当犹如平地而起的一声惊雷,使得那些仍醉心于宫诗、艳诗的文人为之一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写上一笔的。

  作者背景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秋思》等。人教版小学课本里有《秋思》,主要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

  诗意

  诗人在冷清孤寂的秋夜里无法排解的愁绪。诗人选取秋夜中的月光、暗虫、荒城、北斗、白露、秋风、鹖鸟等比较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凄清、孤独的氛围,从而传达出诗人的心中之愁。本诗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带有凄清味道的秋夜图。

  创作背景:

  王勃生活在初唐时期。从诗人记事起,唐王朝就无休止地进行武力征伐。公元668 年,唐高宗李治兴兵讨伐西突厥,擒沙博罗可汗;公元661 年又讨伐百济,灭掉了百济国,并击败了日本的援兵;接着又征高丽,擒高丽王高藏。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家庭面临着亲人分离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勃创作了《秋夜长》这首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闺妇为出征的丈夫赶制寒衣的事情,把闺妇的愁思写得真切动人。表面上看是对一对夫妻人为分离而寄予无限的同情,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对唐王朝发动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与抗争。

【《秋夜长》原文及古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秋夜长原文及赏析09-13

秋雁原文及赏析02-27

秋雁原文、赏析09-20

【精选】秋怀原文及赏析08-14

《秋来》原文赏析06-20

秋望原文及赏析10-11

秋怀原文及赏析05-18

天净沙·秋原文及赏析02-05

《秋雁》原文及赏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