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史记的读后感

时间:2021-10-14 08:41:55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史记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的读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1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读后感。《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王若琳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史记的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读了《史记》,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书中许多历史故事给了我启迪,历史人物给我教育。

  其中关于项羽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是,当我读过《史记》中关于项羽的内容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项羽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观看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绊脚石。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最后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的才智也给浪费了。要么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痛失良机,要么中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彻底失去谋士。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呀!其实,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要想取得成功,《史记》已告诉我们:他必须爱人民,以天下为已任,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才能深受人民的爱戴。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功。

  同样,作为小学生,应该以史为鉴,向历史中成功人物学习,要有远大的理想,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史记的读后感3

  历史是活的现实。一部《史记》,有人看到权谋,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现实,看到生活。真实的历史每一天都在我们眼前鲜活地上演。有人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的,从历史中,我们会看到自己的过去,也能预知某种未来,而更重要的,或许是面对人生无常,世事轮回,我们更多了些达观与释然,这是历史教给我们的眼光。

  两千年来,对于《史记》从来就不缺溢美之词,当然它也完全担得起这种溢美。一部《史记》,创造了历史学与文学的两座高峰,后世两千余年,学界内外,无不受其沾溉,以至于今日我们一家族论坛,仍以此为主题欲讨论之,其影响深远足可见一斑。而作者司马迁以残破之躯,忍精神巨创,仍创作出如此惊世力作,其毅力之惊人,决心之深绝,实在令人叹服不已。

  司马迁绝算不得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宠儿,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业之人,又有谁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许从未主动追求过富贵,心心念念的就是继承父亲治史的遗愿。倘若没有那一场变故,司马迁或许也能完成《史记》的创作,然而生活从来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突遭横祸,身心巨创,巨大的屈辱足以让司马迁有理由自杀一千回,消沉一万回。然而,强者就是强者,或者说,完成《史记》的理想给了他面对屈辱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治史,给了司马迁非同寻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倘当时慷慨赴死,颜面似暂得保存,却并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给俗世之人一个轻薄可悲的谈资,并终将化作历史的尘埃,再难寻觅,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从历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终于意识到屈辱并不为自己独有,不幸也并不单单只降落于自己。相反,不幸有时恰恰是激发人生另一种辉煌灿烂的诱因和转机。面对屈辱,面对苦难,司马迁在此时终于站在了命运之上,他参透了俗世的累绁,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他创作完成了!而当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们消费的那份谈资呢,都早已被人们的顶礼膜拜所取代!司马迁以当时最被人轻贱的屈辱之身,终于站在了这个社会的最顶端!尽管,他或许并不在意这些……

史记的读后感4

  只要有心,就可以细赏书香,仔细品味,慢慢欣赏其中的一点一滴。

  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往往有不少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那么,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欣赏书籍里华美乐章的熏陶吧!

  “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是在欣赏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的。他让我懂得“诚信,立身之根本”。背信弃义的人,或许会获得眼前的利益,但他的人格已经有了污点:重情重义的人,或许会失去一时的利益,但他却永远得到了人们的赞美。汪精卫背信弃义,出卖祖国,即使留名史册,但那终归是骂名。而活在芸芸众生之中的“草根”们却可以因城助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否需要诚信呢?是的,需要。就如泰戈尔说的“信用的坠落,犹如打碎的镜子再不能重圆”。我们的人生犹如一面完整的镜子,镜子碎了,我们的人生就残缺了,不完美了。所以诚信是我们完美人生中的一件修饰品,我们不可丢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细细的品味;欣赏。可以活跃人的思维;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可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多么无所畏惧的话语。细细品味之中,我感受到了文天祥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更体会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是的,像这样拥有大无畏奉献精神的人还有许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杜甫“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爱国情怀。那么,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更要学习他们的品质与精神。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无法忍受他人在我国领土上如此的肆意妄为。所以我们更应努力勤奋的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坚持不懈的奋斗,成为最强的自己。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读书的方法都告诉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赏读。这就要求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做个有心之人,仔细的去欣赏。我会感受到诚信的可贵;会感受到爱国情怀的感动;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强大。

  仔细欣赏,我会在清幽的书香中聆听到古人的智慧;会看到白纸黑字的世界中人性的伟大。

史记的读后感5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故事样样精彩,而且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把各国的兴衰都展现出来,让我知道古代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不仅这样,里面的人物刻画看得栩栩如生,让我知道每个人的谋略,每个人的性格。

  短命的秦王朝,没看之前觉得秦朝不是很强大吗?它把另外几个国家全都统一了呀。势力不够大吗?看完后我知道了,这个秦王赢政小时候因他爸爸成了赵国的人质,所以在赵国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他的城府渐深养成了不好的性格疑心。记仇。暴躁。在还未统一六国时他有励精图治的目标,可是统一后不久,秦始皇就开始放纵自己了,不再像原来那样努力而是甩了手,原来百姓们还算幸福的,可是由于他用大量的金钱去建自己想要的王宫,百姓生活开始艰难起来了,可是正在享乐的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地来临依旧如此,并且脾气非常暴躁,一不顺心就残杀百姓。看到这里我真想大声告诉秦始皇“您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发奋图强吗?要想让自己国家长久,一定要爱戴自己的臣民呀!”

  鸿门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刘邦为人很好很宽厚,喜欢结交好朋友,不管别人犯了什么错,都会以礼相待。而项羽呢?恰恰相反,很辣毒不爱交朋友,很阴险脾气也挺暴躁。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因而丧失了绝好的机会,因而王位就跟他失之交臂。你在看看刘邦由于他的性格和举止赢得了别人的爱戴,大家都追随着他。用现代话说“人缘好”。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忘恩负义的。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他的妻子吕后心狠手辣,皇上渐渐没有喜欢她了,夫妻之情有些疏远了,刘邦像把戚夫人的儿子立为太子,吕后并没让戚夫人得到利益,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已经该心满意足了吧,可吕后并没有放过母子俩,并用最残忍的方式报复,用毒酒害死如意。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双耳双眼,放在坛子里丢在猪圈里,这简直就太狠毒了。妒忌别人,今后也得不到好,心太狠会有报应的。

  史记这本书使我受益无穷,对待别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朋友,不要妒忌别人等等。

史记的读后感6

  历史是活的现实。一部《史记》,有人看到权谋,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现实,看到生活。真实的历史每一天都在我们眼前鲜活地上演。有人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的,从历史中,我们会看到自己的过去,也能预知某种未来,而更重要的或许是面对人生无常,世事轮回,我们更多了些达观与释然,这是历史教给我们的眼光。

  两千年来,对于《史记》从来就不缺溢美之词,当然它也完全担得起这种溢美。一部《史记》,创造了历史学与文学的两座高峰,后世两千余年,学界内外无不受其灌溉,以至于今日我们一家族论坛,仍以此为主题欲讨论之,其影响深远足可见一斑。而作者司马迁以残破之躯,忍精神巨创,仍创作出如此惊世力作,其毅力之惊人,决心之深绝,实在令人叹服不已。

  司马迁绝算不上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宠儿,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业之人,又有谁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许从未主动追求过富贵,心心念念的就是继承父亲治史的遗愿。倘若没有那一场变故,司马迁或许也能完成《史记》的创作,然而生活从来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突遭横祸,身心巨创,巨大的屈辱足以让司马迁有理由自杀一千回,消沉一万回。然而,强者就是强者,或者说完成《史记》的理想给了他面对屈辱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治史》给了司马迁非同寻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倘当时慷慨赴死,颜面似暂得保存,却并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给俗世之人一个轻薄可悲的谈资,并终将化作历史的尘埃,再难寻觅,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从历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终于意识到屈辱并不为自己独有,不幸也并不单单只降落于自己。相反,不幸有时恰恰是激发人生另一种辉煌灿烂的诱因和转机。面对屈辱,面对苦难,司马迁在此时终于站在了命运之上,他参透了俗世的累绁,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终于由他创作完成了!而当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们消费的那份谈资呢?都早已被人们的顶礼膜拜所取代!司马迁以当时最被人轻贱的屈辱之身,终于站在了这个社会的最顶端!

史记的读后感7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并对丑恶现象进行了披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为中华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0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这本书时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史记的读后感8

  星夜,我拿出《史记》,翻到“屈原贾生列传”,用心细读。“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于是怀石,逐自投汨较以死。”读史至此,我不禁闭目沉思,心中隐隐感到屈原那股照耀千古的浩然正气,但更加同情屈原万般悲愤,怀石投江的无奈。

  司马迁评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统治者以过分的“孝悌忠信”来钳制人的思想,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这种“忠诚”无疑是极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现今社会中还是否适合呢?还是否有其现实之价值呢?在我看来,值得商榷。

  首先,虽说“哀莫大于心死”。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满腔悲愤成了他自寻短见的动力,但他死了,楚国能免亡国之祸吗?显然不能。但我觉得,屈原既然有寻死的勇气,为何没有化悲愤为力量,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呢?其实,只要屈原能开阔一点,大可放开怀抱,别投他国,觅得贤君,以展抱负。即使此生长留楚地,亦大可隐逸山林著书立说。一来不用“爱物之汶汶”,二来使自己的才华得以保存。何乐而不为?须知道,即使当世没有明君,难道以后就没有明君吗?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兴楚国,但只要他的精神与才华能流传后世,那么楚国还有一丝中兴之望。可见,投江自尽实属不智之举!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这样的道理。我觉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还会误人。正如当年忠孝两全的岳飞,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调回京师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国铁蹄势必重踏中原,蹂躏苍生。若他不是执着于“忠”之一字,我想历史也会改写,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乐了。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说,屈原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但他并不算是忠于国家而是忠于那个易受小人之间的昏君楚怀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当今社会就更不合时宜。理智的忠诚是“愚忠”的蜕变与升华,这才是人们值得仿效与推崇的美德,这才是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刚贞品格!

史记的读后感9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史记的读后感10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记的读后感11

  读《史记》有感从来没有一本史书,将看不见触不到的历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历史长廊的风云变幻,文化长河的源远流长,人物长幅的千姿百态,战争长卷的硝烟弥漫,尽在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之中。此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它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经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史记》最难能可贵的在于其思想性。它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黑暗的统治,揭露罪恶,伸张正义的人民性因素十分丰富: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以献逃将人头与地图为名,暗藏匕首,伺机刺杀秦王,可惜功败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滨高渐离反复悲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留下保家卫国的大无畏,以及颂唱千古的友谊;陈涉虽是一名小小庶卒,却身怀鸿鹄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泽乡的揭竿而起,注定了给予秦的以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说史记会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为客观地评价史实,对于任何人,事,物,都评价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会因为某人是权利者就惧怕,阿谀奉承,而是勇于揭短,记录最真实的历史,也不会因为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顾。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褒贬一致。史记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经过严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历史,是区区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就能精辟概括的吗?这足以体现其文学功底的深厚。很多历史典故,成语都源于史记,当我们读到“完璧归赵”,请不要忘记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承诺;当我们有所成就,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时,请不要忘记淮阴侯韩信“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的智勇双全……

  当我们旁征博引,娴熟地运用着成语与寓言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示《史记》早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有句名言这样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洋洋五十万字的《史记》,作为我国一部历史巨著,应该大家一起来鉴赏!

史记的读后感12

  历史的故事如江河一般滚滚远去,留下的只有那遍地的尘埃......而《史记》,这本资深渺远的书正是记录那故事的范本。

  《史记》一书由司马迁受刑后忍辱负重所创。这本历史著作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写从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之间所有发生过的大事,名事。司马迁用精妙的文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出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他给予农民起义者高度评价和赞赏,对被压迫的下层社会人持同情态度。而且他还把古代生涩难懂的词字转化成当时的易懂文字,使得《史记》一书更加好看。也就有了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说。

  而在这些历史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楚霸王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把项羽困于垓下,这时项羽不仅人马少,而且粮食也快没了,于是他想领一队人马杀出包围圈,但是刘邦的势力太大了,杀死一群又来一群,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于是项羽只好退回楚营之处,他的美人虞姬看他烦闷就给他跳舞解闷,于此日定更之时一阵阵西风里突然夹杂着楚歌之音,顿时大惊凄凉起来随口唱起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之后率八百人马如猛虎般杀出重围,但最后无言以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但是我却认为东山再起之时就可面对了,再说江东父老不还帮着你吗?不愁不会再起。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要急于想到将来那不好的事情,哪个人没犯过错,只不过要改而已,只有卧薪尝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还有人必须要有志气,哪怕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不要自暴自弃终归一事无成。

  联系生活实际你是否也有过呢?有一次我作业忘记写了就想到老师的批评,但是我想到主动承认错误,认真补全那或许更好。虽然老师终归骂了我,但是我做的很好最后以圆满的结局结尾。

  《史记》这本无言的老师在冥冥之中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让我鉴往知来。史记犹若一盏明灯,在未来黑暗的道路上为我照亮光明,也如那飘摇风雨中的彩虹,让人拾起希望,又如那轻盈的水珠使得我的心灵之花更好地成长......

史记的读后感13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出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也正是屈原一生最好的写照。

  起初,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然而正是他突出的才能引起其他大臣的妒忌,他深得楚王信任更是招来众人的不满。于是,像历史上许许多多听信谗言的国君一样,楚怀王渐渐疏远了有德有才却总是“煞风景”的屈原。在那乱哄哄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之间虎视眈眈、尔虞我诈;而楚王身边的大臣和妃子又只会欺瞒媚惑、同流合污,只有屈原始终怀着一颗忠诚的报国之心,屡屡冒着危险向楚王提出有利于国家的建议,然而他的“逆耳忠言”又怎么敌得过那些“顺耳谗言“呢?他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敌得过庞大的奸臣团伙呢?因此,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一天天滑向危险的深渊。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屈原的伟大,还是他的悲哀?

  屈原像一朵出于污泥却一尘不染的莲花,他是混乱的世界中独立高贵的灵魂!最后当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绝望地立在汩罗江边时,连打渔的老翁也认为他的行为不值得:“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带着一份无人在乎、无人理解的忠诚和悲愤,屈原宁死不屈,毅然怀抱巨石投江殉国!

  楚王不信任他,大臣不不支持他,世人不理解他,但历史却永远铭记他这样一位忠诚正直、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伟大人物。有理想是多么可贵,读后感.但更可贵的是为了理想坚持到底!如果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一直被砸板砖和臭鸡蛋,大多数人肯定都会放弃和认输吧,但屈原却始终没有放弃,所以,等待他的是悲哀的结局;但是对于历史来说,他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他为信仰而战的精神可歌可泣!

  人活着,不都应该有这么一点精神吗?比如岳飞、文天祥、刘胡兰、董存瑞,谁不是在乱世中坚持着信仰,奋斗着前进,甚至不惜以身报国呢?他们都是历史的伟人,他们的光芒将照亮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道路!作者:世外中学六年级汪傲非

史记的读后感14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史记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列传》读后感02-09

史记读后感(15篇)03-01

《史记》读后感最新范文300字02-10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05-01

史记国学书苑06-28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05-01

史记用英文怎么说12-01

史记中人物形象分析03-01

史记中历史人物故事11-23

白话史记读书笔记3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