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辨奸论原文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辨奸论原文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辨奸论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赏析:
《辨奸论》旨在诋毁王安石,竭力反对“新党”,抛开其本旨,有二点与当今相类:
其一,作者谓王安石“口诵孔老之书,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王安石是否如此,且不论。但阴贼险狠如王卢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鲜,这是此论给予后人的启迪之一,须警惕而“辨”。否则,其祸轻则杀身,重则祸国殃民。
词句注释
1.辨奸:辨析奸邪。论:文体名。
2.“事有”二句:意谓事理和人情都有它必然如此的一面。
3.静者:指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见微而知著:看到事物的细微征兆,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和结果。
4.月晕而风:月晕出现,就要刮风。月晕,月亮周围的光环。
5.础润:石基湿润。础,柱子下面的石墩。
6.推移:发展变化。
7.疏阔:宽大广阔。这里有渺茫难以捉摸的意思。
8.孰与:表示选择,哪里比得上。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9.中:内心。
10.夺其外:谓左右其行动。
11.山巨源:山涛,字巨源,晋初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任吏部尚书,选用官员,他都各为品评。王衍:字夷甫,官至尚书令、太尉。有盛才,容貌秀美,好玄言,喜老庄,以清淡为事。
12.郭汾阳:即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封为汾阳郡王。卢杞:字子良,唐德宗时宰相。容貌丑陋,为人贪残。
13.不忮(zhì)不求:不嫉妒不贪求。
14.与物浮沉:随波逐流的意思。
15.使:假使。惠帝:晋惠帝司马衷,性痴呆。
16.中主:中等才能的皇帝。
17.眩世:欺世。眩,迷惑。
18.德宗:唐德宗李适。鄙暗:鄙陋昏庸。
19.二公:指山涛和郭子仪。二子:指王衍和卢杞。容:或许。
20.夷:伯夷。齐:叔齐。二人均为孤竹君之子。商亡后,他们誓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之上。
21.相与:互相勾结。造作言语:谓制造舆论。
22.私立名字:谓自我宣扬,自我标榜。
23.颜渊:孔子的弟子。在七十二弟子中以德著称,后世儒者尊为“复圣”。孟轲:即孟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儒者尊为“亚圣”。
24.异趣:志向不同。
25.浣(huàn):洗濯。
26.臣虏:奴仆。
27.彘(zhì):猪。
28.囚首丧面:披头散发如同囚犯,头不梳脸不洗如同居丧的人,形容不注意修饰。
29.鲜:少。奸慝(tè):奸邪。
30.济:成就。未形之患:尚未显露的祸患。
31.孙子:名武,战国时齐人,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32.斯人:这个人。
33.知言:有远见之言。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以“变风俗,立法度”为己任,倡导了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它触犯了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再加上自身的不彻底性和执行中的种种缺陷,一开始就遭到不少权贵的激烈反对。后经“元祐更化”,变法终于破产,但斥骂之声几乎千年不绝。不仅有人把北宋之亡归罪于变法,而且王安石本人也被斥之为祸乱天下、“败国殄民”的千古罪人。
苏洵与王安石一向不和。据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说:“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独不往,作《辨奸》一篇。”王安石之母死于嘉祐八年(1063年),则此篇作于王安石任宰相正式推行新法之前。此文宋本《嘉祐集》不载,见于南宋吕祖谦编选的《宋文鉴》,《古文观止》列于苏洵名下。这篇文章最早见于邵伯温所写的《邵氏闻见录》。邵伯温说:“《辨奸》一篇,为荆公发也。”苏洵在王安石实行变法之前三年便死了,故学术界认为此文显系伪托,冒苏洵之名,以攻击王安石。清代李绂、蔡上翔力辩此篇乃南宋初年道学家邵伯温托名苏洵的伪作,这一争议尚无定论,即使属于伪作,它反映新旧党争的背景仍没有多大不同。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祐初年与苏轼、苏辙同到京师,为欧阳修、韩琦所称重,荐之于朝廷,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职,留京参与编撰《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追赠光禄寺丞。苏洵的文章深受《孟子》《战国策》的影响,长于策论,其政论、史论辞风颖锐,行文简洁而有情致,有《嘉祐集》。[6]
邵伯温(1057年—1134年),河南洛阳人,字子文,邵雍之子。元祐二年(1087年),以经行荐,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绍圣中,监永兴军铸钱监。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乃上书累数千言,请复祖宗制度、辨宣仁诬谤、解元祐党锢、分君子小人、戒劳民用兵等。历任知陕州灵宝县、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知果州、提点成都路刑狱等职。南宋初,除利路转运副使。后奉祠,提举太平观而卒。著有《易辨惑》《邵氏闻见录》等。
【辨奸论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辨奸论原文及赏析11-10
辨奸论原文赏析12-12
辨奸论原文,赏析08-02
辨奸论原文,赏析优选【3篇】08-02
管仲论原文及赏析11-10
《材论》原文赏析01-03
桐叶封弟辨原文及赏析09-05
《夏日辨玉法师茅斋》原文赏析06-12
论积贮疏原文及赏析11-16
纵囚论原文及赏析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