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1)归鸿:归雁。
(2)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3)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4)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6)上:指逆江而上。
「写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忘了后面还有四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翻译」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第一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作为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书诗两首:《惠崇春江晓景》赏析12-26
题郑防画夹五首(惠崇烟雨归雁)原文、赏析10-21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原文及赏析10-26
赠刘景文 / 冬景原文,翻译,赏析10-16
《贺新郎·秋晓》原文及赏析10-15
赠别二首_杜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5
咏史二首原文及赏析10-15
赠别二首原文及赏析10-18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译赏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