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2-08-03 10:55:20 赏析 我要投稿

西江月·秋收起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秋收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起义过程中,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不能让人忽视。秋收起义在日后我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好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江月·秋收起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西江月·秋收起义

  近现代: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译文: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直接向湖南进发。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同心合力打击敌人。秋收时的黑云翻涌,人民生活窘迫,霹雳一声工农起义迅猛神速、惊天地。

  注释: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xiāo)湘直进。

  西江月:词牌名。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旗号:旗帜表示的名号。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县、铜鼓县。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pī)雳(lì)一声暴动。

  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国民党反动派)。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创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举行了武装起义,点燃了秋收起义暴动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义后几天,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此时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作品评价

  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涂开荣:《西江月·秋收起义》尽管只有短短的5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具有诗史价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秋收起义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作品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高度概括了秋收起义的情况,揭示了农民暴动的根本原因和正义性,抒发了对工农革命武装的赞扬之情。

  上阕,写秋收起义的行动。分两层:

  第一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十分通俗地写出起义军的名称和旗帜,明白晓畅地反映了这支工农革命军起义的声势浩荡的场面。

  第二层:“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写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和路线。“不停留”传神地写出了军情紧急,士气激昂,兵贵神速,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暴动。用“匡庐”、“潇湘”这两处当地的名山名水代指地名,更富有诗情画意。一个“直”字体现了工农革命军坚决的态度,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下阕,写起义的根本原因和声势。分两层:

  第一层:“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揭示出农民暴动的根本原因和正义性。“重重”,反映压迫之深;“个个”,强调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普遍性。

  第二层:“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写出了起义的时间和声势。“秋收时节”,交代了季节,含有9月9日重阳节之意。“暮云愁”写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氛围。用一个“愁”字作谓语,加以拟人化,突现了氛围的凝重、激越和悲壮。饱受痛苦的`农民和工人实在忍受不住了,怀着数千年做牛做马的旧恨和对蒋介石大屠杀的新仇,必然产生“霹雳一声暴动”的结果。“霹雳一声”承“暮云愁”而来,黑密的阴云,饱含着雨滴,必然要产生巨大的雷鸣,这就是暴风雨的前奏曲。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明白晓畅、平中见奇。词句人人皆懂,十分通俗,很符合工农战士的口吻,但“平”中见“奇”,词句越读越有滋味;另外采用了口语化的典故。“同仇”来源于《诗经》:“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霹雳”来源于《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这样,少孺皆懂,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西江月·秋收起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西江月·咏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5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5

西江月·送朱泮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西江月·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西江月·遣兴原文翻译及赏析08-17

西江月·遣兴原文,翻译,赏析02-16

《西江月 遣兴》原文及翻译赏析03-05

大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7

出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7

菊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