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读史
宋代: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译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注释: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dàn)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黮闇:昏暗,不清楚。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zāo)粕(pò)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粹美:指精华。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赏析: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元丰八年(1085)。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自古以来,功名的求取绝非易事,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行藏”典出论语,《论语述而》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说,翻开史书,有无数的为官之人奉这句话为圭臬,做了一名“圣之清者”,没有给留下任何供后人指责的地方,出仕与归隐皆取于天下“有道”与否,像伯夷叔齐这样的隐者就是这样,包括孟浩然三十岁之前隐居鹿门山读书,未积极跻身仕途,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一种人,不管天下“有道”与否,我都要担负起我的责任来,大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态度,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这种人不看重名利,一心想的就是“致君尧舜上”,就是革弊政、救万民。像在武后朝积极为官的陈子昂就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就是“圣之任者”。那么,“行藏终欲付何人”为万民而“行”可能为后人而“诟”,为一己之名而“藏”却可能为世人而传其美名,功名之累便在于此。常常读史的王安石,对这个道理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在王安石的心中,他早已选择了一条“圣之任者”之路。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黮闇”:蒙昧,糊涂。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这是遍览史书所得。王安石在神宗朝积极主持“熙宁变法”,无奈所用非人,神宗早亡,变法失败,朝中亲旧倒戈,民间对变法更是议论纷纷。王安石想到自身处境,身后毁誉不免使之发出了“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的慨叹。
颈联“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上下两句反复陈说,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即使是正史,也多为胜利者所书写,对前朝旧事的记载,难免有所偏颇,当朝实录更难以“秉笔直书”,所以“丹青难写是精神。”
尾联“区区岂尽高贤意, 独守千秋纸上尘”,指史家之笔难以写出贤者的思想意境,史家能做的只是在史书上给后人留下一点历 史的踪迹罢了。但是“高贤”终究是“高贤”,他不因史书之讹传,或史书所颂有限而改变。诗人在此,是在自我宽慰,在为变法失败后的自己寻找精神上突围的路径。
王安石的读史诗,不只是揭示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使人们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而且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或者说某种历史理论,使人们从更高的思想境界来观察历史、认识历史,这首诗就是这样。同时它也符合宋诗常富含“理趣”的特点,那就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变法失败后900多年间,史书中关于变法之是非得失以及关于反对变法一派人物的评价,不绝于世,其间,褒贬扬抑,莫衷一是,真所谓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其遭遇和他诗中所论如出一辙。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读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秋日别王长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赠羊长史·并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读陈胜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7
读孟尝君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送杨长史赴果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01-06
诗经·玄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6-28
天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谷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