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10-29 15:14:52 赏析 我要投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岑参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人物生平

  少年聪颖

  约开元十年(722年),五岁的岑参开始读书。

  约开元十四年(726年),九岁的岑参开始创作文章。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十五岁的岑参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

  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岁的岑参西上长安,献书阙下,但没有得到提擢,之后屡次奔走在长安、洛阳之间大约十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任江宁丞,岑参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以送。

  守选三年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以第二人登进士第,之后是三年的守选期。

  天宝四载(745年)春,岑参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到达河溯之地,寻找陶处士;然后向东北达到新乡县,拜访县尉王釜;之后经过相州到达邺城,接着抵达了邯郸,又经过清河县到达冀州,之后由冀州向北达到瀛州,而后向西北而行到达安喜县,拜访了三叔父岑棓。夏末秋初时,岑参开始南返,先到井陉,拜访李道士;再到黄河边的黎阳县,渡河到南岸的白马渡,然后向东南直抵颍阳度岁。

  天宝五年(746年),岑参由颍阳出发西返长安,先北渡黄河到达旧居之地王屋山,然后北赴晋州,在晋州故地重游;再到绛州,并在参观骊姬墓;之后东渡黄河到达蒲关,在蒲关寄宿;最后到长安杜陵别业,送安喜县人郭乂回乡时作《送郭乂杂言》。为了顺利参加的冬集,岑参再次东去颍阳向州府汇报守选情况,并领取应选解文。在等待官府发放应选解文期间,岑参曾到达匡城县(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受到周县尉的招待,后于夜晚到达大梁投宿,又曾和好友韩樽在偃师东拜访景云寺晖上人。秋季,岑参在获得了官府发放的应选解文后西归长安参加冬集,为顺利得到授官而作《感旧赋》分送衙门有关“达人”。

  两度出塞

  天宝六载(747年)春季,守选期满的岑参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并在获授官后创作了《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天宝七载(748年),颜真卿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岑参在长安作《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以送。次年(749年),高仙芝入朝,表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岑参于是出塞,赴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天宝十载(751年)三月,高仙芝获授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其幕僚岑参等收到消息后前往武威。在武威期间,岑参作有《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诗。后高仙芝兵败还朝,岑参便东归,六月到达临洮,后约于初秋到达长安。

  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季,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在长安同登慈恩寺塔,作《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次年(753年)春季,颜真卿出为平原郡太守,岑参作《送颜平原》以送。

  约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应封常清之辟而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五月,封常清出师西征,岑参在后方。冬季,封常清破播仙,凯旋归来时岑参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以献。

  至德二载(757年)春季,岑参于北庭作《北庭作》。因唐肃宗在凤翔,岑参遂自北庭到唐肃宗行在,并在凤翔作《行军诗二首》等。六月十二日,裴荐、孟昌浩、魏齐聃、杜甫和韦少游五人荐岑参可为谏官,唐肃宗以岑参为右补阙。十月,岑参扈从唐肃宗归长安。

  仕途反复

  乾元元年(758年),岑参常与左省(门下省)、右省(中书省)两省僚友杜甫、王维、贾至等唱和,作有《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等。次年(759年)三月,岑参大概因为指述权佞而由右补阙转任起居舍人。四月,暂任虢州长史,五月开始出关赴任。

  约宝应元年(762年)春季,岑参改任太子中允,不久后兼任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十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李适会师陕州来讨伐史朝义,岑参任掌书记。大约在冬季,岑参入长安。

  约广德元年(763年),岑参改任考功员外郎,次年(764年)转任虞部郎中。

  客死他乡

  约永泰元年(765年),岑参转任库部郎中。十一月,岑参被贬为嘉州刺史,与少尹成贲一同自长安前往成都。十二月,二人行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因成都政局纷乱滞留其地。

  大历元年(766年)二月,杜鸿渐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表岑参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使,岑参遂入其幕府。初夏,岑参自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前往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市)与杜鸿渐会合,于四月到达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六月入剑门关,七月抵达成都。

  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赴嘉州刺史任,作有《招蜀客归》(《招北客文》)等。次年(768年)七月,岑参因被罢官而自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东归,到达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时受亡命之徒所阻而无法继续沿着水路东归,滞留沪口,后自陆路北归成都。

  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旅舍,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赏析03-05

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08-19

长安清明原文及赏析08-20

长安古意原文及赏析09-04

长安早春原文及赏析08-20

长安春望原文及赏析07-17

长安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07-17

长安秋望原文及赏析07-23

示长安君原文及赏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