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1-08-18 11:01:02 赏析 我要投稿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原文及赏析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

  作者:许浑

  朝代:唐朝

  【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词句注释

  1、黍(shǔ):糜子。子实去皮后为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饼。

  2、离离(lí):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3、蒿(hāo):一种野草,此处泛指野草。

  4、劳:愁。

  5、市朝:争名夺利的场所。

  6、山势:指北山。

  7、堞(dié):城上小墙,即女墙。

  8、壕(háo):城下小池。

  9、缑(gōu)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10、登仙子:指王子乔。

  11、碧桃:传说中仙人吃得仙果。

  白话译文

  茂盛的庄稼中生长着很多野草,

  过去的人在这里筑城哪知道辛劳?

  潺潺流水向东流过,城市变了模样,

  自北而来的山势起伏,宫殿巍峨高大。

  在傍晚的烟云笼罩下,乌鸦乱叫飞到古老的矮城墙上。

  凄冷的雨中,大雁迷了路,伫立在空旷的城壕里。

  可惜缑氏山修仙得道的仙人,

  还在西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尽兴吹笙。

  赏析:

  诗的开头以“禾黍离离半野蒿”,直落登城所见,满目荒凉残破,昔日华丽雄伟的宫殿已荡然无存。诗人正是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托出“故”字,把昔日之兴盛与今日之凄凉作尖锐地艺术对比,从而引出“昔人城此岂知劳”的无限感慨。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华享乐,役使千千万万的劳力建起了洛阳宫殿和城池,而今却已倾圮残毁。在这里,诗以“岂止”构成反诘,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

  颔联承上作深入描写以“市朝变”与“水声东去”、“宫殿高”与“山势北来”做鲜明对比,并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

  颈联更写出了故城的荒凉冷落。“鸦噪”说明这里凄清,人迹罕至;“雁迷”,说明这里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一幅鸦噪图,一幅雁迷图,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写景逼真,细节处处传神,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

  尾联承上以反折作收,富贵之不得长存,人生之过于短暂,这使诗人痛苦、感慨,从而产生羡慕神仙的思想,但诗人却反说“可怜”,正说明诗人认为虚妄的神仙故事也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不能解决思想上的苦恼,故用“可怜”的反言以见意,表达了他这种怀古伤今的感慨的深沉与无限的'悲伤。

  诗的首句“禾黍离离”,《<诗经>黍离》开首的“彼黍离离”化用而来的,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第二联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水声东去”既是写实景(故洛城紧靠着洛水北岸),又是双关寓意。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的感慨。尾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太子普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

  全诗主要通过洛阳看到的荒凉残破的景象,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关怀和殷忧,对那些脑满肠肥无所用心的达官贵人以及浪荡公子等醉生梦死之徒,充满了愤懑和鄙弃之情。吴汝纶曰:“末刺贵游不知时变,但解行乐也”窥破了诗人的用意。

  由于许浑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王朝由鼎盛转向衰落的转折,且作为时代的一份子又无力挽救这历史的遗恨,所以此诗盈溢着浓浓的失落感和幻灭感。这首诗没有李白的豪放,也没有杜甫的深沉,却有一份浓浓的凝重以及万重无奈的思绪下想让历史的车轮逆转来找回昔日盛景的希冀。但许浑的幻灭感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也是情有可原的。

  全诗写得含蓄而深沉,语言富有表现力。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原文、赏析10-21

黍离(彼黍离离)原文|翻译|赏析10-18

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11-25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原文、赏析10-28

《登古邺城》原文及赏析10-21

《谒金门·春半》原文及赏析10-15

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原文及赏析10-18

秋晚登城北楼 原文及赏析10-18

离城经典散文11-21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赏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