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桂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4-09-18 08:47:09 林惜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赠王桂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赠王桂阳》是南朝诗人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前四句说高洁的松柏在它幼小时,一般人看不到它那远大的心志与坚贞的品质,它常常被杂草所淹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赠王桂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赠王桂阳

  南北朝:吴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译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一棵幼松刚刚出土,就被丛生的杂草埋住。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没能看到它那笼聚云气的心志,谁能知道它有不畏霜雪的傲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软弱的枝干随时可能遭受摧残,纤细的茎叶容易受到轻藐欺侮。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应当让它长成参天大树,为你御寒遮暑。

  注释:

  松生数寸时,遂(suì)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笼云心:指高远的志向。负霜骨:指坚贞的品质。

  弱干可摧残,纤(xiān)茎易陵忽。

  弱干:都指松树幼小时的枝干。陵忽:欺陵、忽视,也即是摧残的意思。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fù)明月。

  何当:何日。覆明月:与前面“笼云”意思相似。笼云、覆月,都是指建大功立大业、能“遮无盖地”的意思。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咏叹的是松树,但它不是纯粹的咏物诗,而是借咏物抒情咏怀,明写松树,暗喻人才,句句写松,却句句落实到人。诗的前四句指出,松树在幼小时,并没有很特别的地方,它和其他小树苗一样,常常淹没在杂草丛中,不为人们所注意。人们不知道它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也不了解它的笼罩云气的壮志和傲霜斗雪的风骨。这既是诗人的自喻和自况,表明自己像松树那样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节操,是一个“好苗子”,但“为草所没”,未被发现和看重;同时也是要求当权者“慧眼识人”,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两句,指出松树的成长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在它幼小的时候,容易被摧残、被伤害,只有精心地培育它,爱护它、保护它,它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这两句诗,有诗人寻求庇护的意图。诗人自荐多才,仕途不济,后因私撰《齐春秋》而遭受打击,长久失意,希望得到王桂阳的援助和保护。以上六句诗,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即不仅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还要注意培养和爱护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不然的话,人才是很容易被埋没、被损害的。诗的最后两句,诗人保证说:当幼松一旦长成数千尺的大树,一定不会辜负主人的知遇之恩,要建功立业,庇护众生,有所作为。

  此诗通篇采用比体,情意委婉,笔意含蓄,与当时南朝华靡艳丽的诗风相比,此诗显得清新挺拔,别具一格。从结构上看,全篇首尾呼应,章法整饰,一气贯注,中两联为对仗,已有一些唐人律诗的体貌。

  创作背景

  王桂阳,疑即桂阳郡太守王嵘。吴均曾经一度依附于他,但未受器重,后来便离他而去。此诗可能是吴均自荐之作。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吴均出身寒贱,好学有俊才。其诗文受到沈约称赞,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吴均曾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触犯武帝,书被焚,人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公元520年,时年五十一岁。

【赠王桂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赠王桂阳原文及赏析09-17

赠王桂阳原文及赏析12-03

赠王桂阳原文及赏析(实用)02-18

重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28

赠汪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09

《赠从弟》刘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2-17

《赠内人》原文注释及赏析09-01

[经典]《赠内人》原文注释及赏析11-28

赠内人原文、注释及赏析08-30

赠范晔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