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10-10 15:37:37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

  圆魄(pò)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安知:哪里知道。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中秋月·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饮酒其二》原文、注释、赏析09-28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25

《塞下曲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03-25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15

《赠从弟(其二)》原文翻译赏析08-06

《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01-06

《春日》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

《墨梅》王冕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

《所见》袁枚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

《木瓜》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