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蚕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深入的体会赏析其中的含义。古诗词鉴赏的正确赏析步骤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蚕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注释: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全身上下。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写蚕妇的伤感。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泪满巾”可以看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通过对一个蚕妇经历与感受的叙写,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诗中不着一字议论,却无声地控诉了以养蚕为生、深居僻乡的劳动妇女这一形象。蚕妇初次进城,竟发现了自己贫困终生的根源,难怪她要悲伤,要痛哭流泪了。那位蚕妇的神态、见闻、感受都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就以这么一个生活细节,来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作者简介
张俞(生卒年不详),一作张愈,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雲居士,益州郫(今属四川)人,中国宋代诗人。
张俞屡举不第,于宋仁宗宝元(1038年-1040年)初,曾上书言边事。庆历元年(1041年),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后隐居于岷山白云溪,朝廷多次征召,均不起。其喜游山水,游历天下三十馀年,后闭门著书,未就而卒。其妻诔之曰:“穷亦自固,困亦不颠。不贵人爵,知命乐天。”张俞为文有西汉风,苏舜钦曾赞其《洛阳怀古赋》。
张俞的诗多为遨游山水之作。其《蚕妇》一首:“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传诵久远,为世所重。《郡斋读书志》著录其《白雲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张俞集》二十六卷,今已不传。《东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蚕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蚕妇》张俞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1-17
蚕妇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08-07
蚕妇原文及赏析03-14
蚕妇原文及赏析10-21
《蚕妇》翻译及赏析10-20
《蚕妇》赏析01-26
蚕妇原文及赏析优秀(12篇)11-26
中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04
除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05
《对酒》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