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体会

读名著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12 12:24:55 其他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名著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名著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名著心得体会

读名著心得体会1

  以前,我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做事缺乏毅力,常常中途打退堂鼓。比如刚学英语时,觉得挺新鲜的,还能天天早起拼读英语单词。不久,觉得记单词既枯燥又乏味,慢慢地就没劲儿了。爸爸见我像小猫钓鱼似的对待学习,就特意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介绍给我看,并说这本书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期望我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痛苦等等考验,使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把自我铸成一块“钢铁”。是什么力量支配着他?是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

  读完书之后,我觉得保尔这个人十分坚韧和顽强,他面临的困难,不是常人能感受的,他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所有的困难;他在我的生命中就像英雄矗立在我的心灵深处,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保尔是如何战胜困难的,以此推动我战胜困难,永不放弃。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让我们背书,同学们一个个胸有成竹的举手起来背书,当同学们都背完坐下时,教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轮到我了,突然站起来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背起,我看教师的脸上有了不悦的神情,我不禁害羞地低下了头。忽然,保尔在书中那些顽强拼搏的画面,浮此刻我的眼前,我下定决心像保尔学习,感觉有股力量鼓励着我。刹那间,我以最快的语速、最协调的声音背完了课文,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书虽然看完了。然而,书上一幕幕使人感叹、催人奋进的情景仍时时出此刻眼前。想到自我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条件如此优越,却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地发愤学习,真是太不应当了······我要感激保尔·柯察金,他使我懂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真正意义,激励我奋发向上,并不断攀登学习上的高峰。

  读书能够教会我们无尽的知识,读书也能够教会我们认知的道理,可是读书真正的含义是让我们在读书中享受欢乐,惟独仅有欢乐的读书,才能真正感受读书的真谛。

读名著心得体会2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读名著心得体会3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能够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能够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能够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构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构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资料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应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样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资料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资料,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资料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资料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但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状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决定他们对新资料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资料时,他们就应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到达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用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资料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此刻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资料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用心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完美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读名著心得体会4

  我国有四本无人不晓的世界名著,经典不衰,至今还有不少的粉丝。有让人落泪引起相思的《红楼梦》,让人热血沸腾,感悟大起大落意境的《水许传》,更有兵分天下,兵马相争的《三国演义》和神魔乱斗,西行取经的《西游记》。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吴承恩先生笔下的唐僧一行人向西前进……

  师徒四人中有老实吃耐苦的沙和尚,仁慈但带有旧社会思想的唐僧,贪生怕死但有万夫莫开之勇的猪悟净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这孙悟空乃是个天生石猴,智慧比得过不少人,且有力量。可是却急躁,有叛逆精神,实为美中不足。他曾闹天官,不惧权势与制度,有哪怕天都与之作对也不屈服,欺天的神勇和伟大崇高的思想。他还是个如同孩子般幼稚的人,一不高兴就闹,还会偷吃仙桃,仙肴。着实顽皮,可爱,让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显得人性化,也突出了他淘气的另一面。

  太白金星在此书中虽为小人物,但他的品格令人敬佩。他不顾众人意见,两次招安孙悟空,对山野精灵的胡乱风气不影响和斥责,待人和颜悦色,有礼貌,是一个文质彬彬,有教养的可爱老人家。他不以自己的身份而自认高人一等,实则可贵。

  唐僧一行人虽然已取经归来,但他们永远是传奇今后都不会穿越,在很久以后,他们的“西行”——流传书籍不会结束。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读名著心得体会5

  今天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

  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名著心得体会6

  书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书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书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古人说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知耻,尤其是现在,书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名著相信大家了解的不比我少,我也相信在每一本书里都有你们喜欢的主人公,例如《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他们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的好汉;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在孔明面前装的一无是处,可在他人面前却是机智过人,不比孔明逊色三分;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更是一个无畏的探险家,他的勇敢、顽强等等,诸如此类的有很多很多。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关于名著的书我读的极少,不过四大名著我每一本都读过,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西游记》。相信你们对它也并不陌生,不管是大人、小孩、以及老人,没有一个不说《西游记》不是本好书,至少我认为是,《西游记》里的人物鲜明,各有各的本领,他们师徒四人一心只为求取真经,孙悟空惩恶扬善、机智勇敢、本领高强;猪八戒虽然爱贪小便宜,好吃懒做,取经的心不定,一心只想回高老庄娶亲,可最终也保得唐僧取得真经,成了净坛使者;而沙和尚,它任劳任怨,没有抱怨,对师傅也是忠贞不二;对于唐僧,他软弱无能,但从不贪恋美色,最终成佛,师徒四人不为千辛万苦,求取真经,只为芸芸众生,令人钦佩。

  言归正传,我们读书最终是从中懂得道理,汲取书中的精华。现今社会,我们不能像伟人一样干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来,流传千古,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怎样为人处事,对得起良心,你们看他们师徒四人,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也获得了回报,修得了正果。而我们呢?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不想念书,想早一点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放弃了学业,有的沉迷于网络,最终误入歧途,如果我们也能有像他们一样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刻苦读书,难道将来的一切还会比现在差吗?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现在放弃学业,出去打工谋生路,只能说是个文盲,不,你说我有文化,可你又不想想你这一点点文化有什么用,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有志青年,而你们呢?却过早的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我读书,我快乐,读名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也衷心祝愿名著能伴你快乐成长。

读名著心得体会7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合一“的教学观念上发展形成的”。这是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以来,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变革。在今天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理论养分,更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作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这比前一种好,但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教学生学”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实施要求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设计教学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二是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渔”。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加快,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三是要重视教学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合作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其核心应是一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

  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其结果造成“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批判了“教授法”,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说:“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生学的法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学会就行。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受欢迎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听讲,从小坐到大,生命在不断重复中过去。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而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东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师的尊重赏识下,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读名著心得体会8

  近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孔子、叶圣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们常赞赏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苏联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提出了很多教育观点让我感受颇深,要求我们教师应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落实到学生上面,作为一名老师应当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为师之责。热爱学生

  。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

  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成为一名留守儿童,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读了一些教育名著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名著心得体会9

  这几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拜读了不少教育教学专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窗边的小豆豆》等。而要提起令我感受最深,值得向大家推荐一读的,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是两年前和当时所带班级的全体孩子一起共读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从作者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处处洋溢着爱,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我们教师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的好方法。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苦口婆心的跟孩子们讲道理,做思想工作,用尽各种办法,有时效果却并不见得理想。这样的时候,不放跟孩子们一起静下心来,共读这本《爱的教育》,将平时有声的教育融入无声的阅读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在我和孩子们共读此书时确实都受益匪浅。

  我们班的孩子是活泼可爱的,然而他们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胆小怯懦,或调皮捣蛋,或学习懒散,或骄傲自满......这时,我带着《爱的教育》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无声的阅读教育,它犹如大旱天的一场及时雨洗涤着孩子们的心灵。从书中主人公的身上,他们明白了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明白了宽容、勇敢、坚持、孝顺、感恩------班上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从《爱的教育》里卡隆、可莱蒂、德罗西等主人公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我妈妈一直不同意我看课外书,可是有一天,我把《爱的教育》拿给妈妈看,她看了之后改变了观点,还要我向里面的主人公好好学习。

读名著心得体会10

  学习教育名著,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研读教育名著,从中获得理论、思想、观点,把成功的经验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

  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被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有的孩子见到书就想撕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问题学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问题学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这样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读。研读教育名著不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要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少年儿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长身体、

  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对每个学生全面负责,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正在成长的儿童随时地都在用自己的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老师的良好修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最生动的教育力量,它不仅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已的文化素养。

读名著心得体会11

  相信大家都看过小说吧!也相信大家都看过也看过《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我最爱的小说,也是老舍先生最钟爱的作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骆驼祥子》是老舍得代表作之一,主要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遭遇生活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诉讼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像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低层贫苦市民生活痛苦深渊的图景。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心酸悲惨故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坠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主题思想。

  文章更有三起三落分别是: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够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简用躜钱准备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二次梦想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经过这三起三落,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老舍先生耶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其中这篇文章的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坠落。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即便个人在努力上进,也难逃时代和社会的枷锁,祥子很要强想靠自己闯出一片天下很不幸身居乱世,其结果是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读名著心得体会12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好处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务必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务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推荐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就应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就应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理解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名著心得体会13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重视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个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和习惯。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资料有所选取、决定、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只要是用心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能够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到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乃至学生终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

  语文教学的合作性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群众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此刻: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充分和自由,学生能够自由选取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伙伴能够是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对象的广泛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

  教学的探究性。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透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类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潜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能够是文章的思想、资料,也能够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够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能够作为探究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

  我是语文教师,我在语文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教育追求、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是否能担负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使命。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具有世界好处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它几乎无可争议地被全世界的人们理解了。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浸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永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为此,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不停息地学习。新的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师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才能完成好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个教师书教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具有人格的魅力,自然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理解老师的教育。在美国,有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幸福》,有一期杂志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要么学习,要么死亡!”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广泛而深刻地思考,被全世界的各种媒体竞相引用。因为它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就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习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礼貌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无悔地追求着我的职业。

读名著心得体会14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读名著心得体会15

  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 ——题记

  她是薛宝钗,是那个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家族的薛宝钗,她自幼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热毒,药石无医,幸得一个癞头和尚相送了一个药方,又送了一个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才得以根治这个病。那时的她,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金锁会让她的人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她温婉大方,知书达理。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儿,本应进宫侍奉天子,却被她那不争气的哥哥拖了后腿,只得常住贾府,继而,认识了这个浪荡公子,她未来的丈夫——认为男儿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贾宝玉。

  她聪明,善于察言观色;她善良,总是处处接济旁人,就连一向认为她抢走了神瑛侍者的绛珠仙子——林黛玉,也对她放下了心结,与她姐妹相称。她让贾府上上下下无一不对她交口称赞,明明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却做到了连琏二奶奶——王熙凤都做不到的事。她,堪称完美。

  她知道贾母喜欢看热闹的戏,便点了一出《孙猴子大闹天宫》,逗得贾母直笑。也许在别人看来,她只是为了讨好贾母,可谁又能想到,她只是为了让一个老人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呢?湘云初入大观园,想宴请众姐妹,她知湘云平日里没什么银子可花,便让她的哥哥送上几框新鲜的蟹,让湘云请大家吃蟹赏菊,又与湘云熬夜想出十二个有关菊花的题目。这份真心,有谁会认为她是别有所图?有谁会说她是个伪君子?

  她知道黛玉体弱多病,特意让人给黛玉送去燕窝;她怜惜香菱身世悲惨,无依无靠,便在她哥哥外出经商后,将香菱接到大观园里与她同住,使香菱免收旁人的欺侮;她明知香菱作为一个侍妾是不能识文断字的,更不用说学诗了,可当她看见香菱找到黛玉,让黛玉教她写诗,心中眼中显现出的欢喜与学诗时的疯魔状态后,摇了摇头,笑了笑,便由着她去了。

  当黛玉身死,宝玉疯魔,她因为一个金锁被贾母与王熙凤认定是金玉良缘的最佳人选,成为了贾府的宝二奶奶后,她不是没有察觉宝玉想要出家为僧的想法,她知道宝玉似乎已经看破了红尘。可她无法,作为一个熟知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她只能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得以光宗耀祖。她始终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着,她近乎疯魔了。

  宝玉进京赶考那天,她就知道,宝玉这一去,可能就在也不会回来了,可她仍然什么话也没有说。或许,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宝玉,知道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于是,她闭口不言。

  果然,不出她所料,宝玉在中了第七名举人后果然飘然远去,随着那一僧一道出家了。王夫人悲痛欲绝,可这对宝玉来讲是一种解脱,对她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她,再也不用被理智与感情深深地折磨了,因为事件的主角——她的夫君——贾宝玉已经不在贾府了。她也不会时时刻刻感到愧疚了——为那个爱哭的娇弱人儿——林黛玉,感到不安了。

  薛宝钗,一个谜一样的女子 ,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读名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我读名著小报版面设计02-26

我读《夏洛的网》-名著读后感600字03-23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03-22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15篇)03-18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15篇03-16

亲子共读心得体会15篇03-16

名著读书小报图片05-19

读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精选6篇)03-16

第一次读外国名著-第一次作文1000字12-24

语文名著知识汇总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