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春节的随笔

时间:2021-06-24 10:45:40 春节 我要投稿

春节的随笔15篇

春节的随笔1

  春节是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放鞭炮,吃饺子……这都是过年的习俗。

春节的随笔15篇

  今天,我奶奶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看了就让人流口水,我和弟弟早就眼馋了。

  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来到了,大年三十吃团圆饭,这可是少不了的事情。

  我们全家围着桌子坐了下来,有说有笑,沉浸在欢乐幸福的气氛中。这时,爷爷举起酒杯,意味深长地说:“又过了一年,真快呀,今天我们一家聚的真齐,来,干杯。”“是啊,干杯。”爸爸随声附和着。大人们都纷纷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脸上挂满了喜悦,我喝了一口杯中的饮料,深情地说:“祝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里越过越年轻,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吉祥如意。”

  “过年啦,这又是新年的开始,并不表示可以松懈了,你一定要更加努力呀。”爸爸叮嘱我说。

  晚饭后,我们一起来到院子里放孔明灯,孔明灯在火的驱使下缓缓上升,似乎照亮了黑漆漆的夜空,也似乎照亮了我们明天的路。

春节的随笔2

  不管现代科技如何发达,城市里的娱乐方式多么迷人,但在春节里,它们都无法与家乡的那种气氛相比,只会让我们在防盗门里边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提防。今年春节又将近,我越发地想念儿时所过的家乡的春节。

  童年的时候,我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小镇上最高的楼房只有四层,每座楼里大多是一家人,都是木门,一早起来,首先就是开门,然后一直到晚上睡觉时才会关门。吃饭时,大家你窜我家,我到你家,你吃点我家的萝卜干,我尝尝你家的老腊肉。空闲时,聊聊天,下几盘棋。谁家有个事,邻居们都像亲人一样帮忙。所以,在这么淳朴的小镇里,春节就别提多么热闹有趣了。

  除夕晚上,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备置一桌酒菜,请亲朋好友,边吃边聊。我们小孩子则一改吃饭磨蹭的作风,狼吞虎咽吃完饭,因为重头戏就要开场罗!吃完饭,大人们看春节晚会的看晚会,打牌的扯起几张桌子打牌,话家常的话家常。路上行人渐少,我们玩得十分尽兴。通常是上街和下街的孩子分为两大阵营,我就当上街的“长官”。首先是一根根“火箭”打头阵,所有的烟花都喷不了多远,但我们都为这假的“战争”而不亦乐乎。随着“嗖”的一声,小“火箭”飞奔而出,玩了个花俏的架势,再“叭”地炸开。一串“信号弹”往空中窜了十几米,再爆炸成一串绚丽夺目的火花。小小的我们,在五彩的光芒中,快乐的小脸熠熠生辉。

春节的随笔3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春节的随笔4

  命运的转盘让我成了世界的宠儿,我降生到了这个国度——中国,让我一领她的风采。

  ——题记

  那在骨子里流转着的熟悉气息,将冰天雪地中尘封已久的热情一并带了出来。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股红色的暖流;永不磨灭的印记中总有一道吉祥的痕迹;古老泛黄的史册中总有一段幸福的历史——你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印记,九州上一种崇高的信仰,中国人的热情造就了你,大地上经久不息的不再是古老的历史风,你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信仰中,中华的精髓——春节。

  一直以来,中国人嘴上说的春节一定是一种民俗,但不知不觉中,春节已在我们心中扎根,成为了所有中国人一致的信仰。长达20xx年的历史事实在告诫我们,春节是我们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春节,顾名思义,春天的节日。在经过了秋天的肃杀,冬天的沉寂,春天是一切生命重新复活的时候。仔细看,可以望见春天的迹象;行走在春节中,甚至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泥土的香甜,青草的清香。风变得柔和了,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上的一切,融化的冰的叮咚声,在敲击着沉睡的大地。这就是春节,生命的节日,复活的节日,是我们中华的最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虽然也经历过磨难。但磨难是新生的开始,磨难是春节在老百姓心中扎根的机会!1928年5月7日,他们错了,错在不知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春节不仅仅是个节日,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中国人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中国人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成为了民族的骨骼,国家的精髓!

  在这个节日之风洋溢的季节,人们忘不了你,春节。你是中国人心中的信仰,升华到了国家的高度。你是燃起的希望,永存的信仰,不灭的信念!

  历史的车轮碾过泛黄的史册,唯一存下来的就是这股节日风,民族风,国家风!

春节的随笔5

  回到老家的那几日,才真正领略到冷的概念,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苍白。刚到家,真是不习惯,冷的直跳脚,幸亏没有电脑,可以不停走动,增加运动的热量。

  年前一天,才忙好所以的事,天气太冷,婆婆也没要我做什么事,但我也没闲着,看着孩子,不让他们跑到风头上去玩,新春佳节,感冒可不是什么好事。这个春节,也预想差不多,没什么新颖的,甚至有点孤单吧,村里的人都各忙各的,我平时很少在家,彼此间都不怎么熟,见面打个招呼,互相寒暄几句,就没话可说了,我老公就不一样了,到家就没影了,到处找人打扑克,炸鸡,那些同村,同学,三朋四友,这家请那家带的,乐得整日不归家,我们那男人就是王,厨房里永远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什么事都不用做,就长张嘴留着吃饭。过年那几天更是得意忘形。

  没结婚在家时,母亲是最忙碌的,现在婆婆是最忙碌的。春节那天,婆婆就早早忙着洗菜,切菜,打点着零碎的事,天太冷我就没参与,我就负责烧菜就行了,在他们家,我烧菜是公认的好吃,虽赶不上丰富的盛宴,也不算色香味俱全,但吃起来,还是不错滴,全家人围在一张大圆桌上,还有我老公哥哥家也在一起做满的'了一桌,孩子喝果汁,大人们喝白酒,红酒。席间不时笑语连连,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感受着只有春节才能相聚在一起的喜悦。

  由于家里的近亲有人老(死了)了,所以春节不贴春联,不贴福字,不放鞭炮,烟花,所有和喜庆有关都不得有,而且整个村子每一家都得如此,所以这个春节显得异常冷清,除了家人团聚,没一点春节该有的喜气。大年初一,天气特别好,阳光绚烂,我就跟着老公到朋友家看别人“炸鸡”(一种赌钱游戏),因为不懂,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就看着他们个个乐翻了天。村里的女人也不知跑哪去了,连聊天的人都没有,我就坐在门前晒着太阳,磕着瓜子,有阳光相伴也算是享受吧,也只能这么认为吧。

  初二,才是我对于这个春节最具有意义的一天,回娘家喽,天气依然很好,迎着阳光,老公开着车奔驰在回家的路上,心生感慨,以前回家,都是我妈妈家,只是现在换了位置,但还是憧憬待会见到我母亲的喜悦,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怎能不激动呢。一路上都是走亲访友的行人,带着新年的祝福,赶往各自目的地,年礼当然必不可少,车行至镇上,买了礼物,正好和我妹妹一家相遇,一起到了我妈妈家,上次见我妈妈还是在病床上,因为眼睛动了手术,这次见她精神很好,眼睛也早就痊愈了,只是脸上的皱纹一点也没少,一家最能干的人,也是一家最忙碌的人,真希望她以后不要在那样辛苦了。一辈子任劳任怨,不知疲倦,也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

  姐姐一家早已提前到了。终于我们全家人又一次相聚在一起,也只有每年春节这个时候,才能有机会在妈妈家聚全了,每个人都特别的高兴,孩子也不例外,大大小小七个孩子,虽彼此间不常见面,不熟悉,但毕竟是孩子,就是比大人间容易沟通,很快就玩到了一起。男人们很快围成一桌打起麻将来。我们姐妹们边拉家常边做饭,菜都是现成的,只要烧一烧就行,不知怎么的,这又成了我的工作。一桌丰盛的午餐摆上桌,人太多,分成两桌,大人一桌,孩子一桌,菜是好菜,酒是好酒,可是男的都要开车,不敢多喝,也都不怎么贪杯,所以也是好事,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哦,呵呵呵,随意的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多幸福啊……

  虽说现在过年没那么有气氛了,年味也没那么足了,这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吃的,用的,穿的,不用等到过年才能拥有,所以到过年时,一切就显的那么随意,没有了期盼,就会少了热情。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没有减少,反而在这特定的节日里成了联络感情的盛宴,成了家庭团聚,朋友相聚最好的大联欢。美好的日子就从这一天开始,生生不息,绵绵流长。

春节的随笔6

  同样是过春节,但只要你细细地观察体会,就会发现我们过节的方式却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内容也丰富了。

  小时候过春节的情形虽说遥远却不模糊,其实并不是盼望春节的那几天,这只是个借口,内心的缘故还是春节来了,可以穿上新衣服满大街走,引来同龄人羡慕的目光了,可以放鞭炮了,这同样能引来同龄人羡慕的目光,招来一大批小伙伴,还可以吃上比平时更多的大鱼大肉了(其实长辈们还是极有分寸的,鱼肉还要用来招待亲友)……

  每当春节再次来临,心中就会有一丝感慨,啊,一年又过去了,时间真快啊。这时间就如同自己和心爱的恋人在一起,不知不觉他就这样悄悄地离我而去,再不会有炙热的夏天坐在火炉旁日如年的感觉。

  那孩提时代特别期盼过春节的那种强烈的感觉慢慢地淡化了,这和年龄的增长虽说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以为却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还是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过节的方式不再是重复着的单调。

  我可以站在高楼的阳台,尽情地欣赏此起彼伏的烟花腾空绽放,我也可以整串整串的放着鞭炮,不必再像小时候那样,买上一小串鞭炮,然后一个一个的解开,小心翼翼地藏好,抑制着内心的冲动,数好数目,规定一天只能放几个了。

  我也可以驱车郊游远足,暂时躲避城市的喧嚣,在空旷的山野,在静谧的林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平静着躁动的心境。我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和现代通信,和亲朋好友互致问候,冷眼观看世界的熙熙攘攘,你争我夺。我还可以足不出户,重新阅读曾经读过的让我热血沸腾的书籍,思考这世界莫测的变化……

  我可以有太多的选择,度过这个传统的节日。

  但再也不会回到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吃完年夜饭,放几个鞭炮便无所事事,早早地钻进被窝,抵御冬天刺骨的阴冷的那个年代了。也不必担心自己过节穿什么衣服了,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是遥远的记忆了,鞭炮也已变成了爆竹烟花,大鱼大肉早已不再是过节才能解馋的奢侈品了,口味也变得只想吃些清淡的绿色食品了……

  我感觉到,在春节,很少有人吵架,即便是小时候顽劣重现恶作剧或不经意间燃放烟花爆竹惊吓了他人,从对方的神情中,解读出的也只是宽容的嗔怪和善意的提醒,还有会心的理解,放佛这时我才能真正回到我的童年,感觉人与人之间质朴的大度。

  上天是友善的,真不知自己曾做了什么。

春节的随笔7

  过年了,过年了,终于过年了!我高兴地喊着:“我又长了一岁,我十一岁了。”

  一大早,全家就开始忙上了,爷爷在一旁监督。我和爸爸贴对联,这对子写得真好“财源滚滚来,年年发大财”。如今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爷爷也年轻了好几岁呢!

  过年了,妈妈要包好多的饺子,有酸菜猪肉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有牛肉萝卜馅的……新年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好吃的,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盼望着零点钟声的敲响。10点左右,家家户户燃起了烟花炮竹,火熊熊的燃烧起来了,饺子下锅了,我们要围着火堆绕几圈,听爷爷说这样就不会生病,可以去去晦气。

  热乎乎的饺子上桌了,刚刚热好的菜端上来了,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拢嘴,我们把祝福送给他们。

  和妈妈收拾完以后,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希望下一年马上来到,因为我想再长一岁。

春节的随笔8

  每年春节除夕,我都要用小花瓶,装上一束新鲜翠绿的芹菜和香葱,放在女儿的床头柜上,算作“压岁”礼物。其意即借用“芹”的谐音--“勤”,“葱”的谐音—“聪”。以示对女儿的期望。从上小学到中学,一直坚持到上大学,年年如此。高中毕业那年除夕夜,除了照例送给“芹菜”和“香葱”的礼物外,又加了一张红色卡片,写了六句话,算是一个小结。后来,春节期间,有亲朋好友携带孩子来家串门拜年,有时我会带他们去女儿房间,看我送的“压岁”礼物,然后给他们讲述相关的故事,再将这六句话抄写在红色卡片上,送给孩子们作新年礼物,家长和孩子们都喜之,赞之,我也甚感欣慰。现将这六句话抄录如下,供为人父母者参考,愿与为人父母者交流。

  年年送你“芹”和“葱”,

  望你牢记我苦衷。

  唯有勤奋使人“聪”,

  万千财富在其中。

  有了勤奋又有“聪”,

  让你一生都受用。

春节的随笔9

  春节,是个喜气洋洋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拭目以待的节日。

  这一天,令我的九个哥们儿兴奋的,不是又长大了一岁,而是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与兄弟们聊天飚“车”,打牌疯跑,有时玩得尽兴了,我们甚至会打闹摔跤,但即使这样,也不担心父母们会大发雷霆,毕竟大过年的,谁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伤了和气呢?更令我们倍感兴奋的是,一家人老老少少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家唠着家常,那场面热闹极了

  春节,免不了燃放鞭炮。这可是男孩子的最爱,这不,与我几乎同龄的兄弟们手持火柴,瞅准时机,时不时地把点着的一颗爆竹扔到远处,瞅准时机,在爆炸之前迅速撤离。每每看着他们开心地大笑,我总是忍不住也去点一颗,每每鼓起勇气即将点燃那爆竹时,一看爆竹,顿时又没了底气。但我也不能干看着啊,于是我只好买了摔炮,自顾自的向街上扔去。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家喻户晓,早已成为千古名传。也正如诗中所说,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福字,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无聊”,难道是显得自家有文化么?不管怎么说,春联已经成为了我的一大喜好。春节前夕,我总是四处搜集春联,然后回家“大显身手”,将一“幅幅”锦囊佳句用墨汁书写成品,挂在自家门上。

  每当看着那游云惊龙的楷书字体挂在门上,心中总是有一丝激动与不小的成就感。水饺,谐音“顺脚”,意为一年中顺顺利利,心想事成,所以水饺成了春节宴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就按本人来说,我就十分喜欢全家团坐在一起,每人手捧一碗水饺,筷旁萦绕着腾腾热气,场面温馨而舒适。

  过年必不可缺的就是收压岁钱,对我和九个兄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每次我们都会一起想鬼主意用巧妙的方法收压岁钱,但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的鬼主意总是会被大人识破,不仅这样,大人还用各种刁钻的理由来做收红包的条件,我们每次都只能哑巴吃榴莲——有苦说不出。

  不能今年三叔为了躲避发压岁钱,给我们下令:3个深蹲=1元钱,2个俯卧撑=1元钱,5个仰卧起坐=1元钱,身为小学生的我们真是欲哭无泪啊!但钱不能不收,所以我们只好答应了大人的条件,傍晚回到家,腿都要断了,就连上床盖被子都是个“体力活”。大年初一,大姐二姐带着大姐夫和二姐夫来到了老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这下可有钱收了,你要不给钱你就甭想进去坐!看你怎么刁难我们!”

  万万没想到,姐夫竟然留了一手——二人一共就带了181元。但我们又没法,因为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都在来之前清空了,这可怎么分啊!于是我们再次哑巴吃榴莲——有苦说不出。这就是我的春节,你呢?

春节的随笔10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突然怀念起儿时的春节,许多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记得从姥姥、姥爷家转学,回到我的出生地,那个偏远的坝上小城,是在1973年。那时的我刚九岁,正在上三年级。与姥爷家相距150公里,但口音却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难以改口,以至转学后时常被同学们学舌调笑,大约一个月后才慢慢改变了口音和同学们一样了。

  儿时的我,同许多的孩子们一样,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至今也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普遍的家庭生活都比较拮据。市民的粮食都有定量,买米面油要粮本,买布要布票,肉要肉票,糖要糖票……副食供应很紧张。所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相对比较多点的肉和其它一些平日吃不到的美味。

  我接触的富裕家庭不多,那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春节前,每家都要彻底打扫屋子,拆洗被褥,洗许多衣物。那是个样板戏的年代,清楚地记得家里墙上挂着《龙江颂》中江水英和《红灯记》中铁梅的剧照。随后,家里要做的就是要准备新年的食物了,当时几乎每个家庭必有的三样就是:压粉条、炸点心、炖猪头。也买点糖块,炒制一些花生、瓜子,油炸一些蚕豆,也叫兰花豆,还有中秋节时储存在地窖的水果,这已是不错的条件了。

  白天父母上班,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晚上进行。粉条是用纯土豆粉做成的,坝上盛产土豆,比玉米粉、红薯粉要筋道、好吃,做粉条工序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小技巧,以至我一直也没有学会。每次做很多,做好后,一团一团的直接放到院子里冻起来了,这样也便于保存,做菜时也方便取用。我的家乡地处坝上,冬季最低气温常常达到零下40度,院内的东、西厢房也便是天然的大冰箱了。

  炸点心主要是糖枣、麻花和江米条,这可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我家每年都要请人来做。和面很关键,发面、搭碱、软硬、糖量等等。搓麻花很有意思,把和好的面切成条搓几下,折成三折,提起来就自动扭转成麻花了,我也在旁边认真的看和学,也试着搓了几个,没想到也成功了,受到父母的夸奖,心里还颇得意呢。搓好的麻花摆在一起,最后用北方特有的胡麻油(也称亚麻籽油)炸熟,金黄色的麻花便出锅了,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油温,点心可不需要外焦里嫩哦。

  再就是炖猪头了。因为,当时肉价虽然只有八毛多一斤,却也要凭票供应的,而且也很有限,价格还是比猪头要贵得多且不用凭票,每家都要买三四个猪头。那时的家庭双职工每月收入大概也就四、五十元,养活五六口人,生活都不易。

  炖猪头事先要用在炉膛烧红的铁钎子把猪头上的毛烫掉,弄的满屋子都是燎猪毛的味道。最后洗净,每个猪头分为两瓣,便于炖熟。那时,家里都用的是灶膛、铁锅,锅也比较大,满满一锅猪头要炖两三个小时才能炖熟。渐渐的铁锅里的肉香就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也飘到了窗外,左邻右舍都能闻的到,令人垂涎。我最盼望的就是三十晚上吃炖好的猪头肉了,最爱吃猪鼻子的部位,也只有今晚才可以足吃一顿,平日节俭的生活吃肉是很少的,剩余的就要挂在厢房,冷藏起来,留作以后慢慢吃了。

  晚饭后,天色已黑下来,每家院子里都要挂起红灯笼。我们这些孩子,则每个人提一个里面点着小蜡烛的纸灯笼,有圆的也有长的,也有家长们自己做的,形态各异。兜里揣着着不多的鞭炮就跑去街里玩了。那时的炮竹很小,也很便宜,二毛钱一挂,只100响。这也不舍得一下子放完,而是逐个的摘开,单个的去放,为的是玩的时间更长些,点燃后没响的那些,也要拣回来掰断,用香头点燃火药看喷出的火花。有些调皮的孩子把点燃的炮竹扔到其他孩子的灯笼里,随着一声炸响,他得意的笑了,而被炸坏灯笼的孩子,委屈地提着破灯笼哭着回家向父母告状去了。

  那时的家庭都没有电视机,只有在外面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才是最开心的时刻。偶尔也和父母玩玩扑克,听父母讲讲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许多人在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这叫熬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我熬不住,却也睡得很晚,就这样其乐融融的度过除夕之夜。

  那个年代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年味却是浓浓的,四十多年过去了,太多的回忆至今仍记忆犹新,令人怀念,每每想起儿时的春节,也是那么的温馨、甜蜜和幸福!

春节的随笔11

  新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远去了,但它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腊月二十三去商店买年货,首先就是给孩童们买糖果吃,有巧克力糖、硬糖······各色各样,样子好看,吃起来很甜,让人吃了还想吃。第二样就是买鞭炮,有孩童玩的红蜘蛛、还有冲天炮······孩童们特别喜欢玩烟花,一摇一摇的,好看极了。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都是一大早起来放鞭炮,大人们忙乱,孩童们跟在屁股后面,非常高兴。

  除夕那天非常热闹,家家户户把糖果、香烟、瓜子、花生摆在果盘上。大家都去洗澡,穿起了新衣,门外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还在大门前挂上了门神。到了晚上,家家都开了灯,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12点,因为他们都要守岁。12点过去,就开始放鞭炮、放烟花,然后关上大门,睡觉。因为,这代表着一年过去了,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家家户户都把大门打开,迎接新来的客人,每来一个人,都要发烟、发糖,还可以得红包呢!男人们出去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呼客人,女人们出去拜年,男人们在家招呼客人,孩童们出去玩,有时候,还要到远方亲戚家去拜年。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灯笼,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灯都开着,不许间断,睡觉的时候也得点着灯,孩童这时候就在家里看电视、放烟花。这一天,大家晚上都会吃汤圆。

  过完元宵节,年就结束了。

春节的随笔12

  春节不知不觉在忙忙碌碌中到来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内心都是很浮躁的,半喜半忧,不知道如何是好。

  现在的我,已不是特别的期盼过年,觉得一切都太虚化,没有意义,小时候的春节,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那种欢欣若狂是留在记忆中永远不可忘记的。

  今年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一个人在异乡过年,是有点小小的失落感,尤其是回到家中剩我一个人的时候,从未有过的一种感觉包围着我,为了驱散这种使我怅然若失的感觉,只好将音乐的声音开到最大,陶醉着我的心。减少孤独。

  第一次,到工厂上班,从刚开始的新鲜新颖到现在的无趣和无聊。来回转变着,突然感觉到自己一身的毛病,是因为第一次?还是自己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车间的机器轰鸣声,盖住了人们欢声笑语,使他们变得机械,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头也不抬的做着自己的事,让我我意识到生活的不容易,也感觉到社会的愤时嫉俗,觉得悲哀,觉得可耻,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改变不了他们,就改变自己。我不喜欢这种过于机械化的生活。

  工厂里边的人,话中暗藏杀机,真的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秒杀掉。人心好复杂,我却还一直单纯的觉得自己可以抵挡他们的风谲云诡,原来是我错了。

  我们老大经常给我们几个说一句话,不该自己做的事就不要去做,真的是这样的,你帮助了他,他反而不感激你,还说你多管闲事,这点看来现在世界上像我这样的男人是很少的了,别人帮助你,就想还别人十分的帮助。

  再过两天就是20xx年了,但末日前的这两天我遇到的却是各种不顺心,各种的悲催事,让我无心再去做其它事。

春节的随笔13

  春节,这个富有中华民族气息的节日,就在爆竹声中拉开了帷幕。在我眼中,春节是一个带有幸福充满希望的日子。

  在春节里也有许多习俗,比如挂灯笼、烧狮子、舞狮子、放鞭炮、挂彩灯,而我们孩童最希望的就是穿新衣服,收压岁钱了。不过在古代孩童过春节收到的就不一定是压岁钱,有时也会收到压岁物。

  在春节里有很多人都会有希望,例如:出租车司机的希望是有更多的人来乘座他的车,清洁工希望的是大家不再乱扔垃圾,让安康变的更加美好成为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自己也不用那么忙碌的打扫,也不用整天那么累了。家长的愿望也就不用猜了,肯定是努力工作为我们挣更多的钱,而我的愿望就不同了,我是希望能考一个好成绩,比今年的要更好。

  春节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不明白,而我的理解是红色代表团圆、喜庆、希望和幸福还有美好的节日。

  春节是个充满希望的日子,也是一个带有幸福的日子,春节又是一个让全家人团聚的日子,春节是多么的让人感到美好啊!

春节的随笔14

  转眼之间,已至阴历二十五,再过四天就要到除夕了,大人们不像往年那样点起一堆一堆的火,然后在一起说笑,孩子们也不像我们这一拨,把鞭炮放的啪啪响,恨不得把整个村都给z。。h。a翻了,整个村庄都是冷冷清清的,心里好不烦闷。这两天没事干,净顾着吃饭睡觉了,早上将近十二点起来,起来就吃中午饭,然后看电视看到晚上十一点,平均每天睡十三个小时,呵!快赶上狮子的睡眠量了。

  本来想好的,放了假,敞开了吃,把膘好好养养(这跟养猪好像没多大区别哦!)可母亲大人死盯着我的伙食:早上不吃饭,中午加餐,下午全赶上萝卜白菜了。半个月完了,我的体重下滑到一百一十四,吓了我一跳,回得去跟班上的MM说说,来我家两天,一准儿减肥!

  这几天可能是最烦心的日子,老妈早上八点就开始轰我,一直把我撵到书堆里,说什么趁现在有时间,好好珍惜大好年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愤图强,不停不息,还说什么不想在家学习就多学学刘闯、刘宇,人家在家,洗衣做饭,什么都干。是我向他们学习,我不就成一家庭好男子吗?罢罢罢?与其受那般折磨,还不如去书窝里静心呢!您说是不是。

春节的随笔15

  每年,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候,天南地北的游子便开始聚集行动起来,跨越多个城市,赶赴几千年文明流年下来的古老传统节日。只为一场亲情的团聚,一份友情的欢庆,一个家的温暖。

  俗语说:过了腊八便是年。人们开始紧锣密鼓的置办年货。菜市场里人声鼎沸,鸡鸭鱼肉贩档前,人们东挑西选大肆砍价;商场里客流如潮,争相选购衣裤鞋帽各式糖果,还有那各式大红对联与红包。走在路上,你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喜悦之情以及浓浓的年味。

  记得儿时家乡过年的情景。腊月二十三这天,父亲说是灶王菩萨的升天之日。父亲一大早起身准备。父亲将一块四方形的肥腻猪肉清水煮熟,就是俗称的刀头肉,整齐的放在碗里,再煮上一只公鸡,把公鸡雄赳赳气昴昴的站立式放在盆里,配以其他各类香喷的肉菜,一碗白酒,摆在灶台前,焚香点蜡,烧上几刀纸钱,父亲口里念念有词,贿赂灶王菩萨吃喝高兴上得天去之后,感念人间对他的恩好,保佑主人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红火安康。仪式过后,我问父亲,这些菜我们可以吃吗?父亲慈爱的说,当然可以,灶王爷吃过的东西,可是高级贡品,吃了以后家里生活富有,顿顿有肉吃,不会挨饿。

  祭祀完灶王菩萨,便开始打扫屋子。母亲拿出砍刀,去得竹林砍回一根手腕粗长长的竹子,削去长长竹竿上多余的枝叶,留下竹头枝叶备用,再用麻绳简易绑成扇尾状。母亲用衣服简易的捂住口鼻,再将我赶出屋子,然后用竹竿在屋顶、墙面,家具上细细扫动,蜘蛛网、灰尘便纷纷掉落下来,地上铺满厚厚一层黑色的脏尘。母亲这时便叫我清扫地面。我嘟嘟囔囔的不满,问母亲,为啥用竹竿的时候不让我来?母亲说:那你来试试能不能拿起这竹竿。我兴奋不已,捡起竹竿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外屋檐上来回清扫,一会儿便累得一身冒汗,拿竹竿的手也抖动起来。原来,清扫屋子是项体力活,看似简单,实则辛苦。多年以来,每次清扫,母亲从未说过。

  家乡的春节,有一道菜是必须,酥肉。酥肉,可零嘴吃,可煮汤,可蒸其他配菜。家乡的做法,将酥肉切小与豌豆尖叶同煮,其汤色泽黄绿,清香四溢。蒸菜,一般蒸芋仔,大的芋仔切小,小的芋仔则整只,放于碗底,铺上酥肉,放入蒸笼大火蒸熟,男女老幼皆爱吃。母亲买回新鲜上好的瘦肉,切成宽度适中的条或片,打上鸡蛋,搅匀,再掺上自己生产的薯粉,让薯粉与肉充分结合。肉发上三五分钟,锅中倒油,油要多,大火至油沸腾,将有薯粉的肉一块块放入油锅内炸,炸至金黄色再捞出。每每此时,我坚定的站在厨房,守候着一块块酥香的肉,这块看看,那块瞅瞅,拿出一块来,趁母亲专心油炸之时,迅速塞进嘴里,香嫩的肉在嘴里翻滚开来,瞬间感觉幸福爆棚,那味道终身难忘。

  准备着准备着,春节便来了。

  年三十。父亲母亲很早就起床准备。肉,鱼,菜,缺一不可,瓜子、花生、甘蔗、糖果定不能少。鱼:代表年年有余;瓜子:代表呱呱叫;甘蔗:代表节节高;糖果:代表甜甜蜜蜜;苹果:平平安安。父亲母亲在厨房里欢快的忙碌,时而叫我洗葱蒜,时而让我洗碗碟。我欢喜的将瓜子花生糖果装在新衣服兜里,随时随地摸出来,一颗接一颗的送入嘴里,香味、甜味弥散。高兴啊,一年之中最开心的日子就是这天。中午时分,父亲将做好的饭菜搬到门前空地上,摆上鸡鸭鱼肉、糖果,点心水果,点上香烛,祭拜天地神灵,祭拜祖宗,祈求保佑。这,是年俗。再放上一盘鞭炮,中午饭便开始。午饭吃的越久越好,象征着长长久久。若偶有过路的乡邻, 母亲便好言留下吃上一口饭菜,寓意来年人丁兴旺。午饭之后父亲开始贴对联,贴门神。父亲在对联纸上抹上一层浆糊,唤我在门外看着两边是否对称,我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对着父亲指手画脚:上一点,诶,对一点点。

  晚上,年夜饭。父亲拿出高梁酒来。自己倒上一杯,再给我们象征性的倒一口。父亲感慨:又是一年啦。我们齐齐站起来向父亲敬酒,祝福父亲身体健康,感谢父亲一年来的付出。母亲在一旁红了眼,泪眼婆娑。是的,一年过了又一年,儿女们自顾自的成长,迟早离开,而双亲早已白发。其中的操劳心酸,岂是酒后言语说得完?母亲起身去了厨房煮汤圆。汤圆里有事先包好的硬币,仅一枚,家乡传统谁若有幸吃到,便来年一切顺利,生意红火工作顺利学业有成。那一年我吃到了,那一年考上大学。饭后,全家人围着一个大盆洗脚,洗脚水里有柏树丫,听父亲说是辟邪驱魔之意。

  家乡还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偷青。洗完脚之后,家家户户便出动偷青,即:偷人家菜地里的青菜。一般偷豌豆尖,顺利偷得回来,第二天可以利用起来煮汤。偷青这个习俗源自哪里,不得而知,自懂事起便知道父亲一直保持着习俗。偷青之时,不可以被青菜主人家抓住,若是抓住则来年运势不佳。乡邻间都是和善友爱的,对于偷青之事即便明知菜地受损也不会刻意抓人,谁都想顺顺利利不是吗?

  守岁。就是旧年的最后一晚上不睡觉,有对如水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又有对来临新年寄以美好希望的意思。家乡将守岁称之为“照年光”,将家里每一盏灯都打开,整晚照亮。我把照年光这个说法理解为,新的一年里照亮前路。父亲来来回回在屋子里踱步检查,确保每一盏灯明晃晃的照亮各个角落。我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此刻,房间最光亮清晰,书本,衣物,床,心爱的小物件,我触摸它们。心里许下:以后,我的房间要大要宽敞要光亮。

  零点时分。屋外噼里啪啦爆竹声响起,震耳欲聋,烟花腾空而起,炸开各色形状。天际红彤彤的,硝烟味弥漫开来,邻居们互道:新年好,孩子们欢快嘻闹,整片大地淹没在喜庆的氛围中。我终于熬不住夜的漫长,欢欢喜喜睡去。再见过去。明年,会更好。

  家乡的春节,才是纯正的春节。

  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过个团聚欢喜的春节。

  我在羊城忙碌着生活,奔走于工作与家之间。春节来临之时,我学着父亲母亲的样,准备腊味,准备点心水果还给自己添置新衣。公司工作结束之时,幸得八天假期,我以为可以回到惦念已久的故乡,走一走儿时路过的每一个角落,看一看儿时给我糖果的每一位亲人,约一约儿时一同上学的小伙伴,无奈返程工具迟迟未至,只得作罢。

  今年的春节很温暖,穿着轻盈起来,我把新衣从衣柜里拿出来,美美的穿上。我把自己认认真真的打扮喜庆,走出家门,路上空空荡荡,阳光也懒洋洋,商场里单曲循环的放着恭贺新年,我买下一支红酒。辞旧迎新的晚上,我慵懒的坐在沙发上,开着明晃晃的灯,看着央视春晚,喝着醇香的红酒,思念着一些人,守岁。

  春节, 浓浓的美丽的乡愁。

  我是异乡孤独客。

【春节的随笔15篇】相关文章:

春节的随笔高中03-25

小学关于春节随笔03-28

春节高中随笔【荐】03-28

高中随笔春节兔年03-25

春节见闻随笔高中03-23

春节随笔700字高中03-28

寒假随笔600字春节03-15

春节随笔300字初中03-21

春节随笔600字高中03-28

春节随笔高中生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