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时间:2021-06-20 14:19:05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1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常常看一会,又跳去看其他书籍了。不是这本书不好看,而是,我需要一段时间去思考。教育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不一样的问题。“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其实,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的。

  但看了这一本书之后,我又觉得其实这种方式,也有好的一面。虽凡事无绝对,看到的也未必真实。

  俄克拉荷马州的教育一度想要进行改革,未达到标准的学生不能毕业,但一直未能实施。未能实施的原因基本是来自社会和家长们的压力,他们担心这样的改革会导致过多的学生不能毕业,会伤害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教育不应该去打击学生。美国父母还认为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让孩子毕不了业,是不可行的事情。

  相对于美国的教育,芬兰和韩国的教育虽有些不同,但对教育却高度的重视。从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拔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了,若在芬兰担任老师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还有为期一年多的实习训练期。在美国则相对简单很多,并非主修教育,学历要求也并不高,通过相对简单的考试就能当上老师。两者对比,明显后者的老师自身的学术专业知识就存在问题。在美国,有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胜任教育这份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不够扎实,那又如何去教好其他学生呢?

  在波兰,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考试的失利,他们常常总结失利之处,然后改正。而美国的孩子似乎对考试的失利无法释怀,或许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美国的家长善于鼓励孩子,夸奖孩子。

  一般为人父母之道会被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制型父母,他们是严格的训导者,说一不二。第二种是宽容型父母,他们溺爱孩子,希望和孩子处于朋友的关系中。第三种是疏忽型父母,他们与孩子的情感疏远,缺乏对孩子的关注。第四种则是权威型父母,这类型的父母是“专制”和“宽容”的结合体,他们既能与孩子们保持友好的关系,又会有清晰明确的限制要求,以及某些毫无商量余地的原则。很显然,芬兰的大部分父母是权威型的父母,往往权威型的父母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韩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类似,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各种辅导班充斥着生活。小学生的书包里总是装满各种教科书、辅导书,我想我长不高,肯定是因为小时候的书包太重了。但就像文中开头部分,我写道,看完这本书,我有另一种看法了。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你没有学历,你就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虽然学历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可以让我们初出社会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少走一些弯路。那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奋斗着。想要获取成功,只能靠自己,不要怕失败。如果像大部分美国学生那样,对于难学的数学就放弃学习了,放弃困难的事情,只选择擅长的事情,那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办法面对失败的心。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到底在哪?哪个国家的教育最好?我想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有独立承受的能力,独立抉择的能力。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2

  看到书名里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指南书,书里会详尽的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一个聪明且优秀的孩子。显然对我封面与封底的文字解读有误,但我也很庆幸这不是一本教育指南书,程序化统一标准的教育孩子,这并不现实。

  关于“聪明”与“优秀”,在教育界对于这两者的定义,我个人认识一直很狭义,甚至大众主流思想很自然将两者与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前程似锦挂钩,这样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亚洲都极其普遍,所以韩国才会有如此成熟的培训机构,因为家长们愿意在这上面支付大把大把的钞票。相比有学习机器之称的中国学生,我还觉得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幸福,虽然我知道有不少小朋友双休日奔走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学习各种特长或补习功课。但他们在时间上的分配,绝对不会像韩国学生那样一再的被学习挤压,最后变成一块又干又硬的饼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于中国教育,我个人还是持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很多声音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学生在某一方面匮乏,并不全然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就拿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说吧,许多学生在未踏入校园前,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可能就生生被父母长辈给“扼杀”,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从小不愿意让我触碰任何明火或电器的父母,为什么在我长大后觉得我不会煮饭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呢?他们是否想过,这其中有多少次,在我想去尝试煮饭时,因为他们呵斥,我打消自己动手的念头。

  为何我对中国教育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在教育改革中看到希望,我弟弟妹妹现今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就与我们当初刻板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至于这种的不同与新的尝试是普遍存在,还是只存在小部分学校中,我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开始在反思,它们想教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才能。是只会写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还是具有思辩能力的人才?在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大背景下,也许这样的改革果效并不显著,但我相信只要朝着这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日便能迎来改革的硕果。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3

  提起国内的教育,总是很失望。尤其是应试教育,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填鸭式的古老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的思维都被禁锢了,思想也被压抑了,天性都快被抹杀了。总认为外国的教育才是系统、完善的,总是渴望把孩子送去国外,让他有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但国外的教育体制就很完善吗?我们所见的大多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有幸看到这本书,看到封面就被吸引了。“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用了两天,通读了这本书。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母亲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这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并不是说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高度,而是综合来说。比如前两天热炒的12岁女孩辱骂空乘人员的事件,就充分暴露出她的家长教育的缺失,决定了这个孩子的高度。如果这位家长不加以反省和改正,他的女儿也不会是心胸宽广的人,注定不会有所成就。就像孟母三迁、良驹择木而栖。每个人都想成为优秀的人,但如果连道德品质都不注重,必然无以至千里。

  看了PISA的数据统计,亚洲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成绩普遍很高的。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成绩与对教育的投入成正比的。而是与贫困无关于投入的资金多少无关。同时也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宽松程度。毕业考试也是无限次的考,直到合格为止。书中描述的韩国学生的状况,完全和我国的一样,高考似乎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都必须放弃很多自由时间,必须投入到繁重紧张的学习当中去焚膏继晷。而这种科举考试开始于中国7世纪,可见我国学生的压力更大。但美国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糟,他们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整个教育环境松散没有目的。学习内容拖沓繁杂,一个分数可以学习八年,缺乏深度。同时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不高,准入门槛很低。这让我想起了我国教师培育的现状。如果对各种院校不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考核,现在这种教师队伍混乱现象还是得不到改善。如果准入门槛太高,同时叫停不合格的师范院校,我国学生的总体水平会上一个大档次,而学生的德育素质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师德都不完善,怎么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人呢?现在摔倒不敢扶、各种碰瓷、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都说明这个问题越发凸显了。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真的是道德之风日下了。

  这一点芬兰做得这么好。老师是全国的尖子生,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尊师重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然我也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但我自认为自身差很多。但我比很多其他的教师还要强很多。这就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每所学校都养了很多闲人,还要很多本身师德就很差的人当了班主任或者教授主要科目。更有甚者很多人错字连篇还在教语文,我也只能呵呵了。看着真是心痛,同时又觉得无能为力。只能认真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不至于被不称职的老师所荼毒。芬兰的很多教育改革措施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对于越偏僻越落后的学校,投入越高,师资水平越高。这是大家都想象不到的吧!这对于教育的均衡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比那些空喊口号的改革实施实际多了。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挑战。同时我也不再对美国的教育抱有更多的幻想了。美国教育下的孩子真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而且我也不再希望我的孩子去美国上学了。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4

  “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引导孩子走上成功之路。”以黑板为背景的封面上,白色的这行字打动了我,胜过其它任何信息。因为这,恰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可能答案千百种。有人站在金钱的数字上笑傲江湖,有人立在科技的云端俯瞰世间,有人手握重权杀伐决断,有人隐于市井焚香洗砚,有人左右逢源浮华一世,有人孤身一骑黄沙漫天。

  然而无论哪一种,大概都不会脱离“活的像个人”这一核心。人类自诩为地球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目前处于所有物种统制者的地位,因此,你得活的像个人,和其它低层次的动植物区分开来,才算不负这生命,也才能摸到成功的门槛,之后,便各显神通吧。

  我自己也有对于孩子的期望,期望她能做个自信、独立、快活的人。听起来要求很低,养起来无从下手。

  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不太可能以一己之力去做出某种教育改革,更何况,何种改革走向进步,何种改革逆流倒退,怎样的孩子有用,怎样的孩子没用,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在否定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抱怨中国的高考重压,愤恨不平等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却忘记了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去批判。您觉得现在的中国教育一无是处,能给个可行的方案么?每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称赞,只要这个教育体系是开放进取的,是不断向着上升方向努力的,那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教育体系。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PISA中饱受好评的芬兰、韩国与波兰。美国高校享誉世界,然而美国教育面临的难题似乎并不比中国好多少。当我们所了解的事情越多,视野就越广阔,见识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依据给出一些论断,哪怕这种论断极具主观性,却也比两片嘴唇一碰值得尊重。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本纸上纪录片,带你来看这个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教育体系,还有这些体系里发生的故事。很遗憾此书并没有谈及09年成绩异常优异的中国,也许中国的地域、贫富差距显著,上海的成绩无法代表中国教育水平,也许是因为其它的原因,多少让这本书在中国家长看来不太接地气,但能通过此书了解我们平时无法看到的他国孩子与教育,还是很有意义的。起码,能让盲目推崇美式教育的家长警醒,能让厌恶中式教育的家长从韩式教育中聊以慰籍。

  前几天,国家卫计委出台的一份文件引起轩然大波,为了缓解儿科与急诊医生的缺口,针对短线医学专业推出了加分考试,意味着有可能儿科与急诊这些分秒必争的岗位缺口都会被“学渣”们补上。到底是事有权宜还是饮鸩止渴,对比这本书里面芬兰教育体系的选拔制度看看,很有意思。

  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愈加看重与市场和实用的结合,并通过教材革新,平台搭建和教师素质提升来实现职教的有效性。这本书也有提及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问题,美国的职业教育无法使资本家满足,从而在芬兰建厂,波兰的职业教育使得提升的PISA成绩被打回原型,韩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们脸上居然有笑容。

  ……

  这本书的作者阿曼达里普利在书中感谢了很多帮助她促成此书的人与组织,而作为读者的我,真心感阿曼达,是她的不懈努力,带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大不同,看到了别国孩子真实生活中的点滴。也许这本书不够专业、不够精深、不够具象,甚至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建议,但是它能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了阅读者的思考与畅想,如此,足矣。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10-13

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10-12

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10-12

世界上最浪漫的情话07-03

世界上最温暖的情话07-03

世界上最温暖的情话07-03

世界上最幸福的情话06-29

世界上最浪漫的情话06-27

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06-26

世界上最温暖的情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