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20 21:05:00 秀雯 其他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国交流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1

  在丹麦奥胡斯大学五个月的交换学习生活结束了,马上就要踏上回国的旅程,回想这五个月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

  来丹麦之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申请学校时的忐忑、办理签证时的繁琐,也体会到了得到奖学金的惊喜。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却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的障碍,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有生活方式、饮食、气候等诸多问题。大概一个月左右我们终于慢慢地适应了丹麦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探索欧洲不一样的文化。

  我在奥胡斯选修了三门课程,其中的《公司估值》已经在国内上过两次,虽然内容大体上大同小异,但在学习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内外的教学差异。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学更加细致到位,例如,老师在讲授资本成本计算时,会讨论快速发展的国家和稳定发展的国家的无风险利率取值应该如何调整,多市场多币种的公司应选择哪一区域的无风险利率。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习惯,我们只会关注模型的用途,而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理论原理和细节。这门课期末要求以小组形式选择公司进行估值,在小组合作中,明显地能感受到外国学生的态度更加认真和积极,他们会把教材看上五遍十遍,甚至能熟知某句话出自那一页;他们研究课件查阅文献,虽然他们没有免费的投行分析报告,但却会自己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公司年报、网页新闻等多个渠道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对于例如预测等较难的环节,中国学生往往会含糊混过去,但是他们却会特别较真地认真研究、分析、辩论、咨询、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另一门是供应链的相关课程,收入管理。我在国内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会计专业,对于供应链的课程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为了未来进入企业从事财务的职业规划,还是特别有必要了解一下供应链的相关知识的。这门课授课老师是中国人,讲课明显有中国老师的特点,即强制要求学生做这做那,不够自主,但班内的丹麦同学还是特别积极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几乎处于跟老师争锋相对进行辩论的状态,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由于从未接触过供应链的.课程,因而这门课对我来说,相对较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地准备这门课,虽然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做得不好,但却增长了很多知识。

  另一门是文化与国际商务,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想了解一下国际文化。但是,课程内容却跟我的预期差别很大。教授是一个中国迷,每次课都拿中国举例子,当然更多的是对中国的一些偏见,例如:中国人盲目喜欢吃KFC,甚至会在KFC结婚。对于这种偏见,让我很是气愤,时常会与他辩驳。就课程内容来讲,老师确实没有给我关于国际文化的更多的括展,但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属的中国文化,让我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中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却是不可改变的。这门课的期末以一篇论文结束,我写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衰退的现象,后来收到老师深入讨论的邀请,很受感动。

  在学习之余,我也在丹麦及周边国家进行了一些旅游。在丹麦和挪威感受到了北欧风景的亮丽,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到了二战的残酷,在德国感受到了教堂的华丽和大国气派,在法国感受到了文化和艺术的璀璨,在奥地利和瑞士欣赏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来,看到了欧洲不同地区的特色,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认识了新的朋友,收获颇多。

  这半年的时间,没有了急匆匆地实习和找工作,除了享受上课和旅游,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因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也有了新的规划。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庸庸碌碌地去追随别人,更没必要为别人乱了自己的脚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to be yourself.

  特别感谢交大安泰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去感受新的世界,这半年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世界很大,生命很短,让我们放开眼界,活在当下,享受青春吧。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2

  9月25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对于我市20名英语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难忘的日子,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赴英学习TKT课程即将出行。

  怀着激动而新奇的心情,我与其他19位教师步入香港国际机场停机坪,踏上了国泰公司的班机,我们的目的地是英国爱丁堡斯蒂文森(Stevenson)学院,我们的任务是进行为期六周的英语TKT培训学习。

  巨大的宽体客机呼啸着腾空而起,一个在英语里早就熟悉的异国他乡,一个在梦幻中早就神往的海外世界,就要展现在的眼前。此时此刻,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我们感谢英语的桥梁作用,因为是做英语教师,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接触世界。

  城堡、尖塔、大钟、花坛。十来个小时之后,飞机降落在英国首都伦敦,我们马不停蹄地转道我们学习的目的地爱丁堡。

  一、感受英国人

  英国曾经的辉煌历史以及当今的发达,也造就了英国人独有的品性。其有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文明礼貌,风度翩翩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自傲,冷漠,不愿闲聊,不套近乎,处事彬彬有礼,这种风度与礼貌是一种屏障,使你近而远之,但其自傲,使其办事自信、自重、认真。英国人矜持,个性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但讲究诚实,讨厌说谎,如购物明码标价,不讨价还价。英国人深沉、稳重、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讲规矩、守原则,崇尚公平竞争,如讲究排队的习惯,有纪律,英国人善于创新,但也非常守旧,如行车靠左,货币找零。英国人以风度翩翩的绅士风度闻名于世,但其足球流氓也声名狼籍,英国人谦虚幽默,不喜欢夸夸其谈,但谈论天气是永恒的话题。英国人不喜欢大声喧哗,也忌讳众人面前相互耳语,不喜欢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与人接触总保持一定距离。

  英国人注意礼节,Please,thankyou,sorry常挂嘴上,Ladyfirst是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英国人讲究仪表整洁,注重形象及风度,但生活勤俭节约。英国人尊老爱幼,总给别人以信任和尊重,不论是家人还是他人。英国人务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喜欢空谈、假设和自诩,英国人喜爱宠物,常常与宠物一起外出放风,给其穿衣,放在车上与其同行。英国人喜欢收藏,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英国人懂生活,会享受,按时上下班,保证自己充裕的时间享受生活。英国人喜欢体育、驾车旅游,泡酒吧。英国人聪明、机灵但算术计算比较糟糕,英国人对友好,乐于助人,经常主动来帮助你。英国人幽默、风趣、活跃,不算计他人,不用好奇地目光去凝视和打量他人,工作时不多事、不闲聊,不受来访人的任何影响而专心工作。

  二、感受爱丁堡

  爱丁堡,十五世纪初成为苏格兰王国的首都,1707年与英格兰合并统一后,为苏格兰的省会,也是苏格兰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苏格兰最大的城市。爱丁堡是一座山城,王子街是城市的中心大道,大道的北侧布满了商店,大道的南侧是一条河谷,河谷中建成了漂亮的王子街心公园(Princes Steet Gardens),市中心区内最大的公园。公园内草木葱葱,鲜花盛开。公园的斜坡上有一座建于1903年的花坛钟,它以鲜花构成钟面,时针和分针在盘面走动。王子街的南侧高耸着一座哥特式建筑纪念塔,到达塔顶有287个台阶,是爱丁堡的著名标志。

  爱丁堡不像广州般繁华热闹,但也决不是想象中的冷清幽静!可以说这儿是个学习和生活最佳选择,闹中有静,生活设施齐备,给人一种很亲切、很舒服的感觉!这里的人们特别淳朴、友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与互助。他们有着英国人特有的温文尔雅,十分注重礼节。

  陌生人也好、熟人也好,见了面总会打声招呼点点头、微微笑;假如一不小心稍碰了你一下,他们总会主动地道歉;在等车人多的时候,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排队。这一制度没有写在纸上,却写在他们的脑子里面。没有人提出要这样做,但好像这已经成了一种无形的不成文的制度了。英国的公共汽车上,是十分的安静的,下车时人们总是非常有礼貌地对司机说Thank you!

  三、感受英国家庭

  在当地人家里,接受海外留学生住在家里是很流行的一种做法,而且乐此不疲,一做就是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有些人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有些人是为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或找个人陪伴。正因为如此,我们被分到不同的家庭里,我的房东是一位五十开外的女士,房东包除午餐外的起居饮食,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征求房东的意见,得到允许后才敢动手。为了减轻房东的负担,每天我都帮房东洗刷碗筷,打扫卫生,使她非常的开心。晚上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我们坐在一起聊孩子,聊两国的不同风俗习惯,聊白天的所见所闻,从房东身上我学到了不少。我们居住的地方离学校较远,每天光乘公交车上下学就要花将近两个小时。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发言,认真学习,很珍惜每一个练习的机会。课余,大家便走进图书馆或者自习中心,查阅所需资料。在饮食方面虽然很不习惯,但是我们仍然尽量去适应。

  四、感受英国教师

  爱丁堡大学是世界闻名的大学之一,位于爱丁堡城堡的西南侧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校学生一万多人。我们就在爱丁堡大学的斯蒂文森学院学习,斯蒂文森学院是整个苏格兰排名在前三位的学院。

  我们就读的斯蒂文森学院地方不大,但在城中远近闻名,尤其对于外国教师的培训更具有丰富的经验。它每年都为欧洲、亚洲、中东等地区培训大量的英语教师。这次赴英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TKT(Teaching Knowledge Test)课程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了解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六周的课程中,除了有课堂教学内容,更有社会实践及活动安排,内容充实丰富。我们作为学生亲自感受到西方教师们灵活多变、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学习的欢娱!从她们那里我们学到了不少生动常用的语言。为我们授课的三位教师Sarah Woolard,Sarah Donnoand Susan Wren都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我们都很喜欢上她们的课,她们经常采用一些令我们耳目一新的方法来教学。从她们那里学到了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一名好老师:耐心、热心、爱心、关心俱全,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只要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管结果如何,她们都会说:Good! Well done.It’sa good question.等等,令人很受鼓舞的话。而且最重要的是英国的课堂教学使我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们总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亲身去探讨;所以我们在堂上讲英语的机会是比较多的,而且我们每天进行的游戏、活动方式都不同。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老师们自始至终都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我们体会这些理论是如何运用、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的。如:老师让每一位同学抽一张纸条,同学之间不可以看纸条的内容,只可以说给对方听。然后大家相互之间找与自己纸条上内容、相关的搭档。每一对搭档的内容都是一个笑话或一个双关语。第二步老师将答案口头讲解给我们听,然后要大家根据记忆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第三步老师要求每一对搭档将这些笑话、双关语的含义再讲解一遍,这样大家就能较快得掌握所学的内容。

  她们会给时间我们上网阅读,分组讨论,介绍一系列有关教学的网站或者教学用书;在这些相当有益有效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不仅了解了现今国外关于教学方法的先进流派,掌握了其中的语言文化精髓,更记录了相当一部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除此以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有效的利用电脑和书籍等教学资源,收获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她们的特别的教学方法,她们对学生的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你坐着跟她们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她肯定会蹲下来跟你讲,使你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上课回答问题时,就算学生答错了,我们也从来没听过导师说一句NO,而是说ITSOUNDSGOOD,BUTIT’SBETTERTOSAY在老师这种话语的鼓励下,学生永远也不会觉得胆怯。

  在这短短的44天中,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里,接触的是金发碧眼的英国人,我们沉浸在纯英语的氛围之中,耳朵听的,眼睛看的,口里说的,脑子里想的,都是英语。虽说学习的时间只有六周,但我感觉到自己在外语教学理论、外语语言基本功、外语教学技巧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最后我非常感谢市教育局组织的本次学习活动,领我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地道而先进的英国教学法,同时也使我有机会体验英国的本土文化。爱丁堡的幽雅,伦敦的典雅,苏格兰风笛的悠扬将一直飘荡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醇厚的回忆。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3

  今年8月7日至8月28日,我很荣幸有机会来到英国奇彻斯特大学参加了为期21天的大学英语教师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有机会能够走出国门,近距离接触、了解、学习国外英语教学的最新进展,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倍感珍惜。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在非常努力地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取得了较大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现将这次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学习内容:

  一、教学法在课堂上,奇彻斯特大学的老师给我们介绍和演示了许多新颖的英语教学法,比如CLIL等,使我们不但了解了这些教学法是什么,也亲身体会了这些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优点,特别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英语语言技能

  在语言技能培训环节,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了在词汇学习、语法学习、交际沟通等方面的问题。所教授的内容实用性强,并且讲授方法非常有新意,给我们很好地展示了如何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教授那些基本的英语知识。

  三、英语交流技能

  该课程非常实用,主要介绍了在英语交流技能方面的内容以及最新、最前沿的英语应用的问题,比如新的沟通技巧、新词汇的由来、新词组的搭配以及最地道的英语沟通方法。课程设置富有新意,给我们注入了在英语教学中的新鲜血液。

  四、英国文化

  只有真正了解英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和学习,这门课让我们实地详细地了解了英国文化,课程设置非常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体会和感受:

  第一次出国能来到英国是很幸运的事情,这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国家,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这21天感觉自己收获了太多。首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英国老师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教师的职责,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他们在课堂上似乎总是精神饱满、亲和力极强,很好地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疲乏和无趣;课下,他们也能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似乎完全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中,这一点非常难得。其次,他们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授课的条理清楚,很多复杂的内容通过讲解让学生觉得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接受。第三,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学生的`需求和层次为中心来设计教学,与学生积极互动,课堂既充满趣味,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最后,学校管理也是极为规范的,从课堂教学、到图书馆、电脑机房、寝室等也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最后,再次感谢省教育厅、学院给了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在英国的21天,我倍感珍惜,每天都在满满的收获中度过,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已足以让我开阔眼界,了解到了国外大学英语教育的情况,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是十分宝贵的。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学到的知识与中国大学课堂现状相结合,在课堂上充分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努力探索与实践,为二师的双语教学工作贡献力量。相信在各级教育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工作一定会开展的越来越好。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4

  在我们祖国的北方,有着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俄罗斯一直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然而它的第一代君主却曾以学生的身份四处寻师问道,最后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独特使命的民族带给世人独一无二的文明。我怀揣着这份敬仰之情,去感受这个国家的伟大。

  当飞机穿过云层开始下降的时候,不经意间,眼睛里突然出现了大片的森林,很难想像如此大面积的森林是属于城市的,然而,这里的确是一座城市——莫斯科。刚下过雪的城市清晨显得格外宁静,莫斯科还没有完全醒来。空气和阳光中都弥漫着一种凉爽的况味,愉悦的心情让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方土地。

  莫斯科,我来了。干净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整洁的街道,厚厚的积雪,给整座城市披上了华丽的白色戎装,但这戎装之下一幢幢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建筑仍带给我深深地震撼,通过这庄严巍峨而又独具特色的建筑让我体会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坚忍与勤劳,智慧和力量。而作为莫斯科主要交通工具的地铁,其庞大的线网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更是很令人惊叹。

  红场,这个被视为莫斯科乃至整个俄罗斯的精神中心,它的面积并不如我想像中那么大,大概只有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但就是这宁静而不算宽敞的红场,却蕴含着一种宽广的气质。红场的西边安息着一位伟大的人物——列宁,一个创造了历史的伟大人物。列宁墓的后边是克里姆林宫的红墙,金色的洋葱顶在朝阳下闪亮。红场,红墙,金顶,它们见证了一个渴望胜利的民族太多的潮起潮落、兴衰荣辱。历史,理想与现实,就这么相互博弈着一路走来,成就了今天的俄罗斯。

  麻雀山,以前也叫列宁山,是莫斯科的制高点。山上有一座观景台,可以俯瞰莫斯科市区的全景。整个莫斯科处在大片被雪覆盖的森林里,具有油画般的'质感,显得静谧而幽深。观景台的正面就是莫斯科大学的正门,这个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其尖塔状的主楼是前苏联最高的建筑。在山巅再造巅峰,可见苏联时代的人们对教育的尊重与期许。

  坐船缓行于莫斯科河,随风而来的不仅是凉意,还有俄罗斯女郎悠扬的歌声。莫斯科河就像一条深蓝的丝带,串起了两岸无数金碧辉煌的古老建筑。如果说这些凝重而大气的建筑是莫斯科的骨架,那么蜿蜒其中的莫斯科河就是其血脉,两者兼具了历史赋予的鲜活与灵动。莫斯科着实富有了生命,就像一个挺立于冰天雪地的北国男儿,冷峻而大气,宽广而执着。

  在游览的时日里总会感觉到来去匆匆,难免有些仓促。印象中的莫斯科是谜一样的存在,让人无法理解,就像俄罗斯人一样。他们有时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有时又热情得像亲兄弟,而有时他们的眼中会闪过一丝警惕的目光,让你无法走近。他们极富民族自豪感,即使在他们极其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傲气十足,让人不敢轻触他们内心中最敏感的那个地方。

  历史与现实天壤之别,梦想着或许会从某个小木屋走出保尔·柯察金,或许会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邂逅一位喀秋莎,然而,现实时常打破我们的梦境:某某富豪被暗杀,市中心地铁站爆炸,时常进行安全检查。这座城市就是这样矛盾的存在着,拥有着它惊人的美丽。

  对莫斯科来说,我只是个过客,但有份眷恋却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中。领略了他独特的城市风情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领略了俄罗斯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崇尚文明的高度修养,使我在思想上也汲取了这个饱经患难民族直面人生,笑对风云的意味。俄罗斯,一衣带水的邻国,莫斯科,美丽神秘的城市,我想有缘还会再见的。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5

  大一老师就对我们说,大学毕业有三条路选择,第一是就业—比较艰苦,第二是考研—比较痛苦,第三也是出国留学—毕业后的最高境界。

  说到出国留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富人拥有的特权。因为出国留学费用并不便宜:美国,英国为第一档次20~30万/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列第二档15~20万/年。当然能在美国拿到奖学金是最幸运的,但对于大多数工薪家庭来说,一年顶这么多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想想毕业后回来,投资了几十万回来那个几千元的工资,性价比不高(很多人想出国就不回来,其实这是很难的,除非是学计算机,学技术或者找个外国人结婚,像我们这些学商,学管理之类一般是留不下的)。留学就像是在买衣服,物美价廉,真的要花一番心思……

  当时也大概了解到出国留学的相关信息,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国梦几乎破灭。第一,投资巨大,还本无期。第二,自己只是工薪家庭,毕业后没有多少关系能担任职高薪职位。第三,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洋文凭的光环也没有以前那么闪亮。要找一个性价比高的地方可真要花一些心思!打开全球高校500强排行榜看,排在里面也有来自不同发达国家的高校。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和马耳他等等,一些国家既熟悉但又缺乏了解。德国和法国的免学费教育已早有听闻,但由于留学人员日益增多,这些国家的财政压力增加,所以两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征收学费了。

  其实北欧五国也一样有着类似的政策,不过丹麦在06年就开始收学费了,瑞典和芬兰正在酝酿……经过详细调查,在瑞典,芬兰,挪威一年总费用5万~6万(冰岛大学很有名气,但太冷,所以没有考虑),留学费用低廉,很适合像我这样的工薪家庭。至于有什么名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隆德大学,哥德堡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等,乌普萨拉大学是北欧最古老的学校,1477年建校,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高校之一。芬兰的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赫尔辛基商学院(现在3校合并为Aalto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等。挪威的奥斯陆大学,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学,卑尔根大学,挪威农业大学等等。还有大家不熟悉但排名前100的马耳他大学(马耳他是地中海里面的'一个岛国,旅游业为主)。

  除了性价比,大家都会考虑的是这些国家的国民英语能力。在English Skills-At least conversation level (Europeans and languages; European Commission 2005)的报告中,后面的是瑞典85%,丹麦83%,挪威(missing),芬兰(60%)(而小国马耳他则89%)。但是,我们熟悉的国家德国 51%,法国34%,意大利29%。相对其他非英语国家而言,北欧各国也比较高度国际化很多。还有的是国家竞争力如何?北欧都是小国家,人口最多的瑞典也900多万人,但小国里却出现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像家知户晓的NOKIA,Ericsson,Absolut Vodka,UPM,LEGO等等。而且,我们也可以从OECD经合组织的报告中看出,北欧各国在世界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分列前10,在创新性这项指标中,芬兰,瑞典更为列第一和第二。最后,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安全问题。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北欧社会安全算糟糕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更安全,更廉洁的国家了。还有的是,这些国家人人平等,不论男女,不论种族,不分肤色,所有工作都一视同仁,只要勤奋,总是赢得尊敬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它自身的国民教育分不开,这是毋庸置疑的定论。从性价比,从国民的英语水平,从国家竞争力,从社会安全等等问题上考虑,我最终选择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6

  曾为新西兰留学生的我,出国留学可说是我一生最大的一笔财富。现在的家长虽然舍不得小朋友离开自己,但仍然很想他们出外生活,让他们学会独立,全因现今的中国学生依赖性极高,事事依赖父母为他们打点及作决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肢不全,五谷不分。试问一个欠缺独立性的人,又怎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士呢?

  另外,现在的国内学生,由小学至高中,无一不说压力大,总能看见新闻报道学生压力过大而轻生的悲剧。这究竟是扭曲畸形的教育体制导致的,还是国内学生都有一颗脆弱的玻璃心,负荷不了高考的压力呢?我觉得两者都有。然后一旦上了国内大学,就处于失控的状态。疯狂的放纵自己玩四年,结果四年下来什么也没学到。

  回想在新西兰读书时,无论事无大小都是自己处理。遇到不快事及面对困难时,自己寻求解决方法及学习调节自己去适应当地文化。久而久之,自己也习惯了当地的.生活。要增加抗逆力,真的要尝下苦头,方可锻练毅力。在新西兰,政府批准学生做兼职(Part-time)。这一来不但可减轻家人经济负担,最重要的是可建立我们自己的人际网络及提升人与人的沟通技巧。为了使学生更具竞争力,新西兰政府更推行三年的 Post-study work visa,目的是让留学生可在当地毕业后留下来找工作,从而丰富他们人生的阅历,既可给机会给留学生找工作为日后的移民做打算,也可在回国前探索他们自己的职业取向。试问如果不是真正的到国外留学,人生那有这么丰富?

  最后,近期有很多国内的朋友对我说:“对将来感到困惑,再加上读书工作压力大,有时真的想逃离现在的环境”。既然如此,为何不到外面走走,呼吸另类空气,为自己另开辟另一片天空呢?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7

  莫斯科国立高校作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综合性高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两年的学习中,我对此已有了确定了解。_年9月1日,我们在莫大国际沟通中心办理了报到手续,那里的老师都很热心,感觉很亲切,一切都很顺当。随后老师帮我们支配宿舍,我们住在预科楼6楼,2人一个房间,一个套间由2个房间组成,共用一个浴室和厕所,并且有独立的厨房供同学做饭使用。其次天开场正式上课,代课的是莫大俄语语言文学系的阅历丰富的老师,莫大的确有雄厚的师资力气和教学设备,这是我初步感受到的。我们开设的课程不是很多,但都集中在口语实践写作实践等科目,有用性很强,由于俄罗斯人的上班时间不是很长,我们的课时也相对较少。在预科中心的餐厅我算是第一次尝到了俄餐,对于很多刚到俄罗斯的中国人来说,俄餐的确是难以适应,过我倒觉得无所谓,由于我已经做好了预备,来到一个生疏地方就应当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包括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将所学内容主动应用于实践,充分利用这样有利的语言环境,通过与俄罗斯伴侣的沟通,对自己的语言力量提高的确很有关怀。除此之外,我还结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伴侣共同学习俄语,日本韩国美国等等,对我而言,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经受!

  初到莫斯科,难免会有古怪和欣喜之情,这座城市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这是一座宏大的城市,你可以看到现代化都市风貌,也随处可见历史沧桑的痕迹,当我第一次踏上红场,这个见证了很多历史的地方,以及庄重厉穆的教堂,博物馆,布满古典主义气息的建筑,你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莫斯科的城市环境很好,没有太多的高建筑,没有拥挤的街道,空气正如莫斯科河一般纯洁,这在国内大城市是很难感受到的。9月6日,我们赶上了莫斯科城市日,这一天是是为了庆祝莫斯科建城日,处处都是盛大的庆祝活动,市中心人流密集,这样的节日场景的确是很难忘的。学习了俄语,通过俄语去了解莫斯科这座城市,感受她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结合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学习的欢快和趣味。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有很大不同,在莫斯科的一学期我们根本上都是自己做饭,当然也熬炼了自己的力量,莫斯科的物价很高,自己做饭也是省钱的一种好方式。其实作为一个男生,我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宿舍旁边有大型超市,所以每周末我们都得去超市购置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每天自己做饭,后来便渐渐适应了在国外的生活。莫斯科的气候很寒冷,尤是冬天,天气多变,这点我倒是不太宠爱。和大多数大城市一样,莫斯科人口很多,消费很高,这座城市兼容了其历史的古朴印记和现代化进展的面貌,我经常接触到的俄罗斯人,或许与欧美国家的开放热忱不同,这个民族尤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坚毅英勇,不易屈服,对自我民族的猛烈认同感,但他们办事很认真,尽责,这点我从接待我们的当地人和宿舍管理大妈都能感觉得到。在俄罗斯我也接触到了不少中国人,又在莫斯科留学的,有常年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等等,与他们的沟通,了解不同的人在异国他乡的经受感受对我来说获益匪浅。当我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国立高校时,我观看了曾经在教科书图片上的莫大主楼,这是一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整体给人一种恢宏庄重的感觉,主楼坐落于列宁山上,从那儿可以俯瞰整个莫斯科,山下安静清亮的莫斯科河曲折而过,某个阳光温存的午后,闲逛在河畔,与河边闲逛的当地人闲谈随聊,的确一种满足的享受。

  我们到莫斯科后,好天气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约在十月中旬天气便是断断续续的阴雨,雨雪,气温也降得厉害,正如卢布的汇率一样转变太大。说起汇率,有段时间卢布的汇率的确是大起大落,不过这并未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人们照旧像平常一样,上班下班,超市供应充分,井然有序,或许从这之中也能看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俄罗斯也是艺术的国度,芭蕾便是俄罗斯的国粹,提起芭蕾舞不能不说说大剧院,它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罗斯最大最古老的演出剧院。莫斯科的大剧院里面是金色和红色为主调,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尤其是它的水晶大吊灯更显的雍容华贵。

  在舞台正对面有一个特殊豪华的包厢,那是过去给沙皇的专用包厢,过去芭蕾舞只有贵族和少数有钱人才能观赏的节目,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群众化的艺术形式。但能到大剧院看演出的必竟还是少数,在这里看演出不仅对观众而言是一种享受,对于能在大剧院表演的芭蕾舞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对她们艺术上的确定,换句话说能在这里表演的演员都是俄罗斯最高水平的芭蕾舞演员。芭蕾舞是俄罗斯的国宝,所以慕名而来的观众就特殊多。全世界的观众都想能在莫斯科大剧院观赏一场表演,因此这的芭蕾票就特殊紧急,往往提前数月就被抢购一空。没点关系根本买不上票。莫斯科除了大剧院,小剧院,克里姆林宫剧院,挖苦剧院等等很多知名剧院,只要是芭蕾舞团水平够高,在一般的剧院里一样可以看的很好。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8

  20xx年9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留学项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

  学习氛围。到美国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不通的原因,总觉得自己需要多花时间学习,在美国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辛苦的一年,其实每个学期的课程比在国内少了将近一半,可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在国内多,特别是第二个学期。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美国学生的悠闲,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学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随处可以看见拿着书本晒着太阳的美国学生,悠闲但不散漫,总觉得这种情形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学习难度。说实话,去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课程会很轻松,结果恰恰相反。以前以为美国没有考试,结果每门课最少都有两次以上考试;以前以为美国的课程没有作业,结果作业非常多,让我有种回到高中的错觉。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反而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触。说实话,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比在财大要累,但是却觉得更加充实,或者说更有满足感。

  关于美国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失望,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美国的老师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后来自己再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看法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学习的关键不在老师,在自己。

  也许我们往往需要经历了才能长大,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到美国这几个月,感触多的同时也想了很多,也许很乱,不过却是最真实的感触。我到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要学习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高中应试教育太过严苛,到了大学的第一天就想着放松,然后这一放似乎就有点收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但是这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说句实话,我比较喜欢美国的'考试方式,虽然平时会累一些,但是起码期末考试的时候相对没有这么累,而且我觉得平常有一些考试的压力,也许会学得更好。其实,关于这个想法,来自于学习美国联邦税法的时候,每次快要单元测试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国内多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我不用每到期末就开始紧张,可能因为我自己比较懒惰,平常多考试,不会让我觉得学得很厌烦,或者说让我学起来比较有动力。

  再者,我觉得美国老师上课好像更注重实用性,他们对理论的讲解相对偏少,可能因为我在国内和在美国都学了税法,对这门课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国的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税法条款的,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美国的税收条款太过于复杂的原因,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确实更多的是围绕怎么样进行纳税申报,同时,基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带着我们实际进行一遍操作。

  说到实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说。就如我在内容中讲到的一样,在商业法律环境这门课上,老师曾经让我们去法院听一次审理,说起来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我们一群人跑当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还跑错地方,还有一次在那里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想想,我想说这是一笔财富,也许数额不大,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样一个陌生且语言不通的国家,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意见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历,最少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远比想象中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美国9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讨厌期末考试,因为比起这种一次定生死的考试方式,我更希望能将平常的努力体现出来,在我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一共选修了4门课,4门课中有3门课,即使不参加最后的考试我都可以通过这门课,这个结果让我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如果说一定要对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绩占的比例,减轻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毕竟学习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事情;第二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课程的老师,没有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做报告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喜欢考试的。听一起上课的同学说,有很多课程老师很喜欢让学生自己作报告,这些报告有点类似于我商业预测课上老师喊交的那份报告,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据说在一门需要介绍食品的课程上,美国学生还买了一个很大的披萨去。其实,提出这个来说,是我觉得在国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东西太少,或者说老师太过于信任我们,总是要求我们去看,但是不要求我们把看了的结果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而这样放纵我们的后果就是到最后看的人太少,根本达不到老师希望的效果。

  九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可以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有代价的。轻松的背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9

  在洪堡的学习一共经历了三个学期,回忆过去的一年半,从最初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到正式开学后的焦虑和压力,以及最终的适应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经历了很大的心理变化,也收获很多。现将心得体验总结如下:

  语言

  首先想强调的是,在开始德国的学业之前,为了将来在德国的学业不那么艰难,一定要程度的提高至少要保持自己的德语水平。由于自己是研一零根底学的德语,研一暑假考了德福,当时拿了十六分,但听力是3分,于是接下来又考了dsh通过。由于自己研三才去洪堡,在研二通过语言考试后,心理上便对德语放松了,开始急着做实习等等一系列之前由于学德语没有做到过、且与将来去德国的学业无关的事。关于德语退化的可能,自己以为去德国前再突击一下,德语水平就会回来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简直太天真。对于一个一年短期速成学德语的人来说,本来语言根底就不扎实,再丢弃遗忘将近一年,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正式开始了德国的课程之后,听课宛如听天书,所以第一个学期,压力很大,十分煎熬。

  我的建议是,即使通过了语言考试,距离去德国还有段时间,也尽量不让自己长时间彻底中断接触德语,至少应该战胜自己的惰性,每天抽点时间坚持听些听力材料。此外,去了德国之后,也可以去洪堡的语言中心,选修适合自己水平的德语语言课。一个学期40欧,一周四个小时的语言课,坚持下来,对提升语言还是很有帮助的。

  专业

  双学位工程在洪堡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不同的模块〔类似法学学科分类〕里选择。必修课程有三门:其中民法/债法总论〔第一学期〕和债法分论〔第二学期〕是必选,其次还必须修一门根底课〔在各类法制史、法理学等课程中当中选一门即可〕,选修课程就是在剩余模块里任意选择,网站上会列出很多教授的课程,自己可以根据课程形式、课程内容介绍、上课时间及最终的考试形式综合权衡选择,修够每个学期的学分即可。我主要选修了欧盟合同法、商标法、欧盟和德国卡特尔法以及法律比拟。

  必修课的考试形式为笔试。选修课很多教授都允许外国学生选择参加口语考试,但个别科目只能全班同学一起参加笔试。笔试一般考案例分析〔如民法、债法〕或者几道问答题加论述题〔如法制史〕,有根据教材和ppt及老师上课的重点着重复习和准备的可能。而口语考试〔一般是三人一组进去,老师轮流提问,问题比拟灵活〕,考的不完全是书上呈现的,而主要是老师上课讲了什么,提到了什么案例,怎么判决的,等等。口语考试老师一般是按章节开始,从前到后提问自己课上讲了什么内容。这个时候,平时的课程笔记就十分重要了。

  考试一般取决于大家平时的听课和复习效果,而在听课的理解力方面,更多地是取决于大家的语言能力,对听课方面的建议就是,提前预习,提前阅读教材中涉及老师第二天会讲的章节,会有助于上课的理解。关于期末备考局部:考试中的笔试类型,洪堡法学院的学生会一般都可以借到历年的考试试卷和较优秀的答卷,可以借走复印,参考一下题目类型和答题〔有时同一个老师的试卷会考到重复的题目〕。关于口试,可以在课后借德国同学的笔记,完善听课的内容。通过考试并不难,相信经过考试周的努力复习,最终都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分数。

  生活

  抛开来自学习的压力,单说德国的生活,个人感受可以说几乎是完美的:心情愉悦,舒适放松。

  关于找房子,我的经历算是比拟曲折的,由于没及时分到学生宿舍,第一个学期几乎一直在找房子,搬了三次家。但我却既享受自己每一次或长或短的居住体验,因为,居住环境很令人陶醉。刚到德国自己还没房间,前一周左右住在同学的学生宿舍里。刚进同学的宿舍区,便被各种蓝天白云、充满生机的茂密大树、翠绿的草坪、和掩映在周围的一幢幢漂亮的私人小别墅惊艳到了,住宅区美丽安静,真的很宜居。虽然后来才知道,那个居住区是柏林的富人区,所以环境比大局部地区好,自己真的很幸运,有时机在这样的环境里住了一周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天清晨出去散步,附近有幼儿园,有操场,有漂亮的别墅,和成片美丽的花圃,真是赏心悦目,心情好极了,加之身边时不时路过散步并冲你点头微笑的老人,开心的一家几口,不禁感慨,生活很美好。随后便搬到了距离学校很远的柏林西南部一个学生宿舍区,住了一个多月,那里恰好是柏林环境较好的区,宿舍区门口有两个超市,生活便利,环境同刚到德国时借助同学的宿舍区环境一样好,住起来是很舒适,只是距离学校太远,单程一个多小时去学校,每天上下学不便。因此,又租了别人转租的学校附近的宿舍,终于,住在了距离学校4站地铁,有全年无休的超市的柏林东火车站宿舍区。几个月后,在同一个宿舍区,自己终于排上了一个wg里的单间,有了自己真正“能落户〞的'宿舍,开始了稳定的学习生活。

  在饮食方面,德国的超市有很多简单加工便能食用的食物,面包,果酱,火腿,肉片以及可以回家考一下就能吃的成品pizza、鸡翅、鱼排等等食物,价格适中,吃起来也安心方便。尤其是超市的各种奶制品物美价廉〔德国的鲜牛奶和各种口味的酸奶、布丁,真是又好吃又廉价,性价比甩国内n条街〕,小零食美味可口,又不担忧过量的添加剂,身为吃货真的很幸福。如果想买蔬菜水果,每周可以去一次土耳其市场采购。土耳其市场有点类似于国内的菜市场,那里的蔬菜水果比超市的种类丰富、新鲜并且十分廉价。直到现在,都想念每周五下午去完土耳其市场回宿舍后,各种大樱桃,葡萄,菠萝,牛油果香蕉奶昔,大快朵颐。想念国内的食物时,也可以自己去亚洲超市买国内特有的食材,自己制作,或者去火锅店或者中餐馆点菜,吃一次正常情况下人均不到100人民币,是可以接受的。由于上海物价较高,所以去了德国以后,倒是经常会感觉,相对于国内,无论是食材还是很多日用品,德国都是品质好又廉价,令人欣喜。

  在德国读书期间,也趁着假期去了不少国家旅行,冰天雪地的北欧、梦幻般的圣诞老人村,北极圈,布拉格的红房顶,阿母斯特丹的美丽的老城和河道,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和皇宫,罗马斗兽场遗址的壮观与辉煌,梵蒂冈大教堂的华美堂皇等等,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记忆中最美好的风景。

  感谢同济法学院,给自己这么珍贵的交流学习时机,这段体验将是自己人生中农最珍贵的经历之一。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 10

  说起出国旅游,我并不算是一个经历很丰富的人。但多年来也有一些切身体会,在这里写下来,权当是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说得不好的地方,请朋友们谅解和指正。

  1、保持旺盛的体力很重要。

  旅游不只是时间和金钱的消耗,对体力的消耗也非常大,所以体力往往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国外旅游,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也可能由于旅行社的安排,很多人对国外的饮食非常不满意。往往觉得味道不好就不想吃或者不想多吃(这一点对于一向以美食自豪的四川人来说特别明显),通常靠自带的咸菜或者香辣酱凑合。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国外的饮食虽然不一定好吃,但是人体需要的能量还是完全可以提供的,如果不吃或者吃得太少,体力上是很难支持的。再说跟团旅游日程安排得很紧凑,自己也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自由安排加餐。

  所以我强烈建议朋友们吃饭的时候不要太挑剔,不管好不好吃,先吃饱再说。以我为例,我在家里面是最挑剔饮食的,但是到了国外,却从不挑食,不管安排什么,我都吃得很饱、很好。旅游回来,大家都瘦了,我反倒胖了。

  2、购物绝对不是出国旅游的重要目的。

  近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人出国游越来越多。但是有一个让我很不理解的地方,就是国人目前的出国旅游(这里不谈自助游)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出国购物。到一个地方就忙着看有什么好买回国内,或者是自己用或者是送人。外国人戏称我们中国人是购物团,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称赞还是反讽,但是我知道这样的旅游已经失去了旅游本来的乐趣。

  其实我不是反对购物,我觉得如果真要是遇到特别便宜的或者是有特色的东西,买回去也无可厚非。我只是反对国人把购物作为旅游的重要目的,每一次出去都买很多东西,既消耗了银子,又增加了负担。旅游嘛,玩得开心最重要,买不买东西倒在其次。哪个中国人没有一大帮子亲戚、朋友、同事,这样买下去如何得了?

  3、感受当地的文化是出国旅游的重要一环。

  有人形容目前国人跟团出国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我不知道是不是都是如此,但以我的观察,至少绝大部分人是如此。这样的旅游还不如在国内看看国外的旅游VCD,绝对省时省力又省钱。我所欣赏的旅游是能够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中去近距离感受别人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模式。

  因此,我建议,到了国外,如果某一天有一点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千万不要倒在酒店睡大觉,也不要和朋友在一起斗地主打双抠,也不要跑到当地的超市或百货公司去购物,最好走到街上去,逛逛他们的夜市,和小商小贩打打交道(其实也不需要太好的英语);或者走进小酒吧、咖啡馆、小饭馆,小小地消费一下下,也花不了几个钱;如果有什么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东西(哪怕是成人秀或者赌场),也不妨去体验一下。这样做的感觉,绝对一个字:爽!

  4.多结识新朋友

  中国有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点都不假。我这次出国旅游是在途牛上定的线路,了解到同行的有一个跟我一样的从上海出发的朋友。提前联系了下他,一路上大家互相照顾聊天,非常的开心。旅游不仅仅是看风景拍照片,旅游是带我们去探索了解另一个世界,丰富人生经历。

【出国交流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出国交流面试自我介绍08-02

出国的作文09-12

出国作文11-25

交流心得体会11-24

工作交流的心得体会07-09

城乡交流的心得体会11-11

交流心得体会12-25

学习交流心得体会05-11

工作交流的心得体会(合集)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