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时间:2022-11-11 17:45:23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新闻专业实习报告4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闻专业实习报告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新闻专业实习报告4篇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1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这次香港有线新闻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香港媒体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

  一 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 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 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 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 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 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 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 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2

  一.实习动机:

  学习了新闻专业有一年半的时间,对以后能从事记者职业十分荣幸,也十分热爱,甚至可以说是更多的是憧憬。通过对新闻写作和新闻理论以及新闻编辑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似乎理论缺少了实践也不甚完美,有时甚至只能是空谈。于是在本学期的实习阶段,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新闻采编的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闻写作方面总体把握的能力和新闻敏感。在电视台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增加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录制以及播出整个过程的认知和把握,增加对广播电视的知识,以期能为以后从事新闻职业打下更好的基础。

  二.实习目的:

  了解报纸出版的过程、学习新闻写作的采编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掌握的理论达到提高自己对新闻认识的目的。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增加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录制以及播出整个过程的认知和把握

  三.实习任务:

  新闻采编和栏目策划以及录制

  四.单位概况

  1.基本情况:位于**市**区**路**号**大厦(**新闻报社)

  ****区**路**号南楼二层(中国**电视台)

  2.单位简介:《**新闻报》是**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作为全国新闻行业的权威性报纸,**新闻报的定位是:立足传媒界、报道传媒界、服务传媒界、开拓界内外。由于覆盖了全国各地的报刊、电视台、电台、有线电视台、网络媒体、新闻传媒**部门、新闻传媒研究机构,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广告部门、广告中介单位、传播策划公司、新闻器材产销企业等,**新闻报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

  中国**电视台(CETV)创办于1986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视台,隶属于**部,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行业指导。

  五、初步认识:

  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攻关阶段。报纸内容坚持的四个基本点——时政新闻是支点,娱乐新闻是亮点,社会新闻是卖点,经济新闻是看点。我有幸在《**新闻报》的时政专题部,能够多的了解社会的现状和表象。电视有声色全貌的优势,通俗易懂,受众范围较广,所以在舆论引导和信息传递以及**作用方面的作用更明显,实习期间,我在**电视台的《公益》(《点燃希望》)和《孕婴专家》以及新创办的《奇罗星》栏目组学习过一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奇罗星》的策划和拍摄过程,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电视人的辛苦,希望它在七月份顺利播出。

  六、实习状况和感受

  从2月17日到6月1日,我在《**新闻报》《中国**电视台》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习。

  第一天到日报社时政专题部报到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看到编辑记者来来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部里几位老师都很热情,为我倒水,递给我报纸看,跟我聊天,很快消除紧张,让我大胆的想融入这个新的集体。

  接,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及时的记录,然后跟老师商量是否值得采写,如何采写。新闻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事实细节,比如人物、地点、时间必须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否则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打电话四处查找知情者,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为了能我更全面地了解新闻报纸出版工作的全貌,报社领导安排我在采访、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部门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有时出去采访,有时坐在报社的电脑前,浏览新闻,敲打着键盘,记录下自己当天采访来的新闻。

  四处奔波,有时也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记忆最深的是在山东德州跟老总出差的一次,那次我们要做的新闻基本资料都差不多,完全可以及时赶回去,准备写稿。我们副主编刘立杰老师对我说:走,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可作的。就这样,我们俩开着车在德州武城县的郊外乱转,没有线索。老师说,你注意看沟里有没有污水,这样就可以发现隐蔽的化工厂。说也奇怪,还真的让我们俩发现了,一条臭水沟,但是看不到排水口,正当我们站在旁边拍照发愁的时候。两位下地干活回来的老乡把车停在我们旁边,告诉我们排水口的具体位置。就在我们记录现场情况的时候,陆续有老乡过来主动告诉我们化工厂的情况和他们深受其害的感受。这条新闻完全是扫出来,这次经历告诉我:新闻不是没有,只要你肯找,就一定会有的,而且会是很精彩的新闻。

  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我们老总给我们实习生每人一份人员的名单,包括在外面的记者站的成员,要求我们熟记。其实,当每位老师来报社的时候,你都能很热情很准确的喊对他们的名字,这会很快拉近你们的距离的。

  在栏目组,有些工作可能我们不是很懂,但是也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参与进去。来到栏目组当天,张老师告诉我,既然你来学习,那有什么事情,你就多参与一下,希望等到你实习结束的时候,能够觉得学到了点什么,没有白来。

  栏目拍摄的时候,我觉得最辛苦的就是主持人和摄像老师。主持人有时候要重复好多遍台词,天气冷也要穿着服装,有时候在户外一站就是一天,还要保持表情和音色,等到拍完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又累又冷了。摄像老师要跟着台上的小朋友跑,摇臂老更是不断要左右动,还要上下动,一遍遍的重复,直到导演说PASS了。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实习生刚走出大学,所欠缺的,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传真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要真正要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最大的实习心得,就是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头等大事,和读书相比,实习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把握,以后都可能有助于求职。

  三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刚进报社听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新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还要耐得住寂寞。当时我理解的很浅显,但通过这三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含概的东西很多。所谓多听多看多感受在我现在的理解,对于新闻而言,就是掌握事情详尽准确的信息,挖掘事情和任务背后的东西,探究事件的内涵和本质。所谓耐得住寂寞,就是要有耐心,细心,决心。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当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总有一些感触潜移默化。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现在的进步感到骄傲。

  最后,感谢带我实习的老师和一起实习的同事们,是你们教会我如何做新闻,也带给我愉快的实习生活。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3

  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记者,在他们身上融合了上述两种角色。实习的过程也是他们由已经习惯了的单纯的学生角色向既是学生又是记者(或相关工作人员)角色转化过渡的过程。学生角色是实习生业务能力欠缺以及实践经验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专业学生一般在大二、大三开始实习,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一暑假就进入了实习单位。因而媒体中实习生普遍的情况是:年龄较小,专业知识尚未系统学习和掌握。

  同时,在实习初始阶段,还有不少实习生囿于自身的学生身份,在接受和实施新闻采访任务过程中,常表现的过于拘谨或怯懦。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影响到了学生快速进入实习角色。其实,处于实习期的“学生”已经完全不同于在学校课堂里学习的学生。首先,他们接受来自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双重管理,既要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实习准则,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其次,在采访过程中,实习生同样承担了记者的身份。对记者的采访活动,人们普遍存在着心理期待,会以看待专业记者的眼光来审视实习生在采访中的言行。因此,实习生们普遍存在如何快速进入实习活动中多重角色的问题。

  新闻采访过程中,上述实习生比较容易出现的紧张、掌握不到话语权等情况,除因不熟悉业务工作导致提问技巧生疏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于自我身份和角色的不确定,无法完全进入记者角色,而在采访时屡有“身份低于受访者”的顾虑,尤其是当面对某部门领导或者地位身份比较高的受访者时,“害怕问错问题”、“领导的说法不允许被质疑”等想法更使其不敢插话、不敢追问,而常常由被采访者主导谈话,以致全盘接收受访者的意见。一般而言,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实习生在采访时经常会比较有礼貌,这一点会使受访者的谈话意愿增强。而当得知记者仅仅是实习生时,多数受访者会更有耐心,甚至可能会以包容或提携的态度提点其应从何处着手做功课,并对专业知识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角色也会为实习生的采访活动带来帮助。

  对策探讨:坚持“做中学”,“错中学”

  实习的过程,是实习生不断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逐步成长的过程。因为环境的差异,实习生在新的工作情境中需要应用与在校时截然不同的学习策略,要坚持“做中学”,“错中学”。

  (一)“做中学”首先,注意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积累知识。简单来说,由于实习初期实习生并不熟悉采访工作,所以,每一次采访前的“做功课”,也就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消化,对其认识采访路线进而加强提问深度与现场反应速度均有极大帮助。这样的工作日积月累,有利于实习生建立未来专业工作所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其次,注意从与受访者的积极互动中获得能力训练。除了搜集资料外,与受者的积极互动也可以成为实习生学习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对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而言,与实习相关的新闻采访可能是他们人生中首次与大量陌生人接触、交谈。因此,在不同采访情境中的“如何称呼受访者”、“面对不同受访者应持何种态度”、“如何引出和展开话题”等内容,对于实习生而言,是问题更是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样也是实习生的成长过程。再次,重视记者的指点。实习生普遍认为,“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对的老师或者前辈,那么在他的指导下,你的前途是很光明的”。确实如此。记者对于实习生的指点内容非常全面,几乎会涉及所有的报道训练———新闻价值判断、采访提纲拟定、采访技巧、新闻写作等各方面。因而,实习生不能满足于给记者当“跟班”,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有问题主动询问,这样实习单位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二)“错中学”实习生应将困难及批评视为敦促自身成长的动力。面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遭遇的批评,实习生出现失落、沮丧的情绪难以避免,但是在沮丧过后要及时给自己打气。别人的批评针对的是实习生的不足,这些批评中可能包含了有关如何改进的建议,所以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批评话语中没有包含建议,实习生应该主动探寻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只要对于实习中的实践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总结,具备从错误和批评中汲取经验的勇气,使困难及批评成为敦促自身成长的动力,多数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后期都能取得较大进步。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4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有几次电话采访的经历,有一次是有个消费者李先生购买了橱柜,厨柜在使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出现柜门面板变形、人造石台面断裂问题,将北京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具广场有限公司和厨柜生产厂家北京美嘉赛罗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诉至法院。由于那天时间紧,只能电话采访,提前我就已经想过,电话采访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我一定要争取得到有用的信息。给红星美凯龙的第一个电话打过去了,没人接,接着打了四、五遍,还是没人接,但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又拿起了电话,电话那头有了回应。

  接电话的是个女的,一听我是法晚的态度一下就强硬了。因为实际中出现过这种当事人态度强硬的拒绝采访的问题,我不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我赶紧解释,心平气和的说我就是通过法院知道的这件事,并不是那位李先生让我找的您,我只是想听听您方对这件事的看法。听我这么说,红星美凯龙那边的态度慢慢转变了,我和她聊了半个多小时,从谈话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有时会很为难,因为当事人太过热情。有一次老师说第二天去安贞法院,是报社的一个同事托咱们组去的,把当事人的电话留给了我。我头天晚上便与他联系好了,他说一定要请我吃饭,我婉转的拒绝了,因为老师说过他要请吃饭千万别答应给东西千万别要。第二天中午,他给我发短信,说在旁边的酒店订好了位置几点在那见,我真不知所措了,只好告诉他我手头有事还没忙完。

  下午采访完,我急忙告个别就走了,我真怕他在请我吃饭。谁知第二天他又发短信说出去喝个咖啡以表示对我的感谢,我只能回我真的有事。没办法了,我给老师打电话,问我该怎么办,老师乐了,说别害怕,别理他了,发短信你别回就行了。

  实习期间接触过三个刑事案件,每一次都让我心里特难受,我挑一个说。朝阳法院20xx年9月10日(星期三)上午9:30公开宣判一成年男子教唆未成年人盗窃一案。未成年人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脸上的稚气未脱,可就是这么个孩子,如今用手铐烤着双手,成了被告。宣判那天,孩子的母亲到庭旁听,眼泪就没断过。幸运的是,他由于情节不严重,年龄还小等原因,被当庭释放。听到这个消息孩子和他的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庭上只是大概说了一下作案的事情,我觉得这方面读者可能不大会感兴趣,在宣判后,我向那个孩子和他的母亲提出了我想知道的问题。我问孩子被放了之后还会留在北京吗?他说不。我问为什么?他说他想回老家了,想呆在父母的身边,不想再离开。母亲当时的心情还很不平静,我觉的还不适宜提问,就半蹲下来与母亲平视,拉着她的手,当庭所有人中只有我一个女的,所以我觉得我可以成为那个母亲暂时的依靠,可以给她一点力量。先劝抚她不要太伤心,孩子还小,会犯错,但是他改了,如今也当庭释放了,您别太伤心,他会好的。那个母亲也拉着我的`手,用力的点了点头。

  等母亲心情平复下来,话也多了,我一直当倾听者,虽然只是听,但收获不少,知道了很多我没想到的情节。等她说完了,我问她孩子的未来要怎样计划?母亲说我想带他回老家,不会再让他犯错了。这时我突然想起个细节,开庭前在休息室等候的时候这个母亲有几分钟特别激动,当时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把自己的疑问向母亲提出,母亲说因为当时我从门缝里看见儿子被押了进来,我心里难受,我想他。这一天的采访很成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挖掘出了读者可能想知道的东西。

  还有一件事,就是影响颇大的由小三儿引起的死亡博客案。女白领姜岩因丈夫王菲有了第三者感情破裂而跳楼,死亡博客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网友口诛笔伐声讨王菲。饱受舆论谴责的王菲为此将转载死亡博客的三家网站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网告上法庭。开庭期间,法官在第二次提醒旁听人员不要做记录的时候,一个旁听的女士举起了手,情绪很激动,她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网友,不认识姜岩,但一直很关注这件事,她说她有权利也有义务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场,她说她很少跟贴,不认为网站有诽谤,认为王菲很有问题。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被法警带出了法庭。

  法院的联系员跟记者说不要把旁听人员被法警带出法庭这件事登出来,但是我觉的这件事很能抓眼球,重点并不在法警把人带出了法庭,而在于庭上有旁听者会突然爆发,发生的很突然,完全没有人预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当时就想,不管能不能登,新闻一定要写,登不登是领导的事情,写不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

  既然这是事实,又被我看到了,我就可以写,这是我记者的责任与义务。很幸运,这篇报道登了出来,并且配的图片就是那位旁听被法警带走时的照片,如果当时我软弱了,没坚持,这篇报道就文图不符了。期间原告的律师说了一句话:以键盘为武器,砍下他的头,给死者作祭品。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冲击力,当标题很合适,我很幸运,这个意见被采纳了。

  当记者一定要守时。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提请一个小时到达的目的地,我就是怕迟到,早到总比迟到好。每次采访,我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找个地方坐下,多数是马路牙子,把今天的采访任务好好想想,理清思路。唯一的一次迟到是因为联系员告诉错了地方,打车赶到的时候迟到5分钟,感觉特别不好,打那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这个暑假非同寻常,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在报社更是明显的感觉到一切为奥运服务,每周开例会的时候都会听中宣部的各种要求,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开例会的时候还会讨论下周的选题,但由于我是实习生,不用报选题。奥运圣火在北京传递的第一天,我早上6点就到报社,一边看电视,一边抓细节,一边写稿,细到每个火炬手跑了多少步。编辑问我每个人跑多少米,我说30米,编辑说确定吗?我就有点二乎了,不敢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得得到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报社里贴的数量最多的就是什么是新闻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怕哪句话写的不对,给自己惹官司上身。因为这种事见得太多了,有时和各种媒体的前辈们聊天,他们对这点也很无奈。但只要报道的是事实,公正、客观,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哪怕得罪了某些人,也不畏惧,做新闻的,这点勇气还是要有的。

  短暂的实习结束了,真正走进了媒体,并参与其中,带着实践的经验,要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为以后成为真正的媒体人做好充足的准备。我参与其中,我乐在其中,我仍然充满了斗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媒体的前辈们看齐,积累更多的经验,多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当个杂家,不求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只求尽自己的一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实用】新闻专业实习报告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07-22

新闻专业的实习报告11-27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07-21

新闻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05-23

专业新闻实习报告范文08-02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15篇03-10

文艺新闻专业生的实习报告08-03

新闻专业的实习报告8篇12-12

精选新闻专业实习报告三篇12-22

新闻专业的实习报告六篇12-25

【实用】新闻专业实习报告4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闻专业实习报告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新闻专业实习报告4篇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1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这次香港有线新闻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香港媒体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

  一 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 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 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 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 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 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 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 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2

  一.实习动机:

  学习了新闻专业有一年半的时间,对以后能从事记者职业十分荣幸,也十分热爱,甚至可以说是更多的是憧憬。通过对新闻写作和新闻理论以及新闻编辑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似乎理论缺少了实践也不甚完美,有时甚至只能是空谈。于是在本学期的实习阶段,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新闻采编的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闻写作方面总体把握的能力和新闻敏感。在电视台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增加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录制以及播出整个过程的认知和把握,增加对广播电视的知识,以期能为以后从事新闻职业打下更好的基础。

  二.实习目的:

  了解报纸出版的过程、学习新闻写作的采编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掌握的理论达到提高自己对新闻认识的目的。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增加对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录制以及播出整个过程的认知和把握

  三.实习任务:

  新闻采编和栏目策划以及录制

  四.单位概况

  1.基本情况:位于**市**区**路**号**大厦(**新闻报社)

  ****区**路**号南楼二层(中国**电视台)

  2.单位简介:《**新闻报》是**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作为全国新闻行业的权威性报纸,**新闻报的定位是:立足传媒界、报道传媒界、服务传媒界、开拓界内外。由于覆盖了全国各地的报刊、电视台、电台、有线电视台、网络媒体、新闻传媒**部门、新闻传媒研究机构,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广告部门、广告中介单位、传播策划公司、新闻器材产销企业等,**新闻报被誉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

  中国**电视台(CETV)创办于1986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视台,隶属于**部,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行业指导。

  五、初步认识:

  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攻关阶段。报纸内容坚持的四个基本点——时政新闻是支点,娱乐新闻是亮点,社会新闻是卖点,经济新闻是看点。我有幸在《**新闻报》的时政专题部,能够多的了解社会的现状和表象。电视有声色全貌的优势,通俗易懂,受众范围较广,所以在舆论引导和信息传递以及**作用方面的作用更明显,实习期间,我在**电视台的《公益》(《点燃希望》)和《孕婴专家》以及新创办的《奇罗星》栏目组学习过一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奇罗星》的策划和拍摄过程,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电视人的辛苦,希望它在七月份顺利播出。

  六、实习状况和感受

  从2月17日到6月1日,我在《**新闻报》《中国**电视台》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习。

  第一天到日报社时政专题部报到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看到编辑记者来来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部里几位老师都很热情,为我倒水,递给我报纸看,跟我聊天,很快消除紧张,让我大胆的想融入这个新的集体。

  接,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及时的记录,然后跟老师商量是否值得采写,如何采写。新闻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事实细节,比如人物、地点、时间必须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否则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打电话四处查找知情者,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为了能我更全面地了解新闻报纸出版工作的全貌,报社领导安排我在采访、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部门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有时出去采访,有时坐在报社的电脑前,浏览新闻,敲打着键盘,记录下自己当天采访来的新闻。

  四处奔波,有时也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记忆最深的是在山东德州跟老总出差的一次,那次我们要做的新闻基本资料都差不多,完全可以及时赶回去,准备写稿。我们副主编刘立杰老师对我说:走,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可作的。就这样,我们俩开着车在德州武城县的郊外乱转,没有线索。老师说,你注意看沟里有没有污水,这样就可以发现隐蔽的化工厂。说也奇怪,还真的让我们俩发现了,一条臭水沟,但是看不到排水口,正当我们站在旁边拍照发愁的时候。两位下地干活回来的老乡把车停在我们旁边,告诉我们排水口的具体位置。就在我们记录现场情况的时候,陆续有老乡过来主动告诉我们化工厂的情况和他们深受其害的感受。这条新闻完全是扫出来,这次经历告诉我:新闻不是没有,只要你肯找,就一定会有的,而且会是很精彩的新闻。

  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我们老总给我们实习生每人一份人员的名单,包括在外面的记者站的成员,要求我们熟记。其实,当每位老师来报社的时候,你都能很热情很准确的喊对他们的名字,这会很快拉近你们的距离的。

  在栏目组,有些工作可能我们不是很懂,但是也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参与进去。来到栏目组当天,张老师告诉我,既然你来学习,那有什么事情,你就多参与一下,希望等到你实习结束的时候,能够觉得学到了点什么,没有白来。

  栏目拍摄的时候,我觉得最辛苦的就是主持人和摄像老师。主持人有时候要重复好多遍台词,天气冷也要穿着服装,有时候在户外一站就是一天,还要保持表情和音色,等到拍完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又累又冷了。摄像老师要跟着台上的小朋友跑,摇臂老更是不断要左右动,还要上下动,一遍遍的重复,直到导演说PASS了。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实习生刚走出大学,所欠缺的,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传真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要真正要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最大的实习心得,就是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头等大事,和读书相比,实习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把握,以后都可能有助于求职。

  三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刚进报社听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新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还要耐得住寂寞。当时我理解的很浅显,但通过这三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含概的东西很多。所谓多听多看多感受在我现在的理解,对于新闻而言,就是掌握事情详尽准确的信息,挖掘事情和任务背后的东西,探究事件的内涵和本质。所谓耐得住寂寞,就是要有耐心,细心,决心。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当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总有一些感触潜移默化。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现在的进步感到骄傲。

  最后,感谢带我实习的老师和一起实习的同事们,是你们教会我如何做新闻,也带给我愉快的实习生活。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3

  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记者,在他们身上融合了上述两种角色。实习的过程也是他们由已经习惯了的单纯的学生角色向既是学生又是记者(或相关工作人员)角色转化过渡的过程。学生角色是实习生业务能力欠缺以及实践经验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专业学生一般在大二、大三开始实习,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一暑假就进入了实习单位。因而媒体中实习生普遍的情况是:年龄较小,专业知识尚未系统学习和掌握。

  同时,在实习初始阶段,还有不少实习生囿于自身的学生身份,在接受和实施新闻采访任务过程中,常表现的过于拘谨或怯懦。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影响到了学生快速进入实习角色。其实,处于实习期的“学生”已经完全不同于在学校课堂里学习的学生。首先,他们接受来自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双重管理,既要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实习准则,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其次,在采访过程中,实习生同样承担了记者的身份。对记者的采访活动,人们普遍存在着心理期待,会以看待专业记者的眼光来审视实习生在采访中的言行。因此,实习生们普遍存在如何快速进入实习活动中多重角色的问题。

  新闻采访过程中,上述实习生比较容易出现的紧张、掌握不到话语权等情况,除因不熟悉业务工作导致提问技巧生疏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于自我身份和角色的不确定,无法完全进入记者角色,而在采访时屡有“身份低于受访者”的顾虑,尤其是当面对某部门领导或者地位身份比较高的受访者时,“害怕问错问题”、“领导的说法不允许被质疑”等想法更使其不敢插话、不敢追问,而常常由被采访者主导谈话,以致全盘接收受访者的意见。一般而言,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实习生在采访时经常会比较有礼貌,这一点会使受访者的谈话意愿增强。而当得知记者仅仅是实习生时,多数受访者会更有耐心,甚至可能会以包容或提携的态度提点其应从何处着手做功课,并对专业知识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角色也会为实习生的采访活动带来帮助。

  对策探讨:坚持“做中学”,“错中学”

  实习的过程,是实习生不断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逐步成长的过程。因为环境的差异,实习生在新的工作情境中需要应用与在校时截然不同的学习策略,要坚持“做中学”,“错中学”。

  (一)“做中学”首先,注意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积累知识。简单来说,由于实习初期实习生并不熟悉采访工作,所以,每一次采访前的“做功课”,也就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消化,对其认识采访路线进而加强提问深度与现场反应速度均有极大帮助。这样的工作日积月累,有利于实习生建立未来专业工作所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其次,注意从与受访者的积极互动中获得能力训练。除了搜集资料外,与受者的积极互动也可以成为实习生学习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对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而言,与实习相关的新闻采访可能是他们人生中首次与大量陌生人接触、交谈。因此,在不同采访情境中的“如何称呼受访者”、“面对不同受访者应持何种态度”、“如何引出和展开话题”等内容,对于实习生而言,是问题更是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样也是实习生的成长过程。再次,重视记者的指点。实习生普遍认为,“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对的老师或者前辈,那么在他的指导下,你的前途是很光明的”。确实如此。记者对于实习生的指点内容非常全面,几乎会涉及所有的报道训练———新闻价值判断、采访提纲拟定、采访技巧、新闻写作等各方面。因而,实习生不能满足于给记者当“跟班”,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有问题主动询问,这样实习单位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二)“错中学”实习生应将困难及批评视为敦促自身成长的动力。面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遭遇的批评,实习生出现失落、沮丧的情绪难以避免,但是在沮丧过后要及时给自己打气。别人的批评针对的是实习生的不足,这些批评中可能包含了有关如何改进的建议,所以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批评话语中没有包含建议,实习生应该主动探寻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只要对于实习中的实践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总结,具备从错误和批评中汲取经验的勇气,使困难及批评成为敦促自身成长的动力,多数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后期都能取得较大进步。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4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有几次电话采访的经历,有一次是有个消费者李先生购买了橱柜,厨柜在使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出现柜门面板变形、人造石台面断裂问题,将北京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具广场有限公司和厨柜生产厂家北京美嘉赛罗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诉至法院。由于那天时间紧,只能电话采访,提前我就已经想过,电话采访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我一定要争取得到有用的信息。给红星美凯龙的第一个电话打过去了,没人接,接着打了四、五遍,还是没人接,但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又拿起了电话,电话那头有了回应。

  接电话的是个女的,一听我是法晚的态度一下就强硬了。因为实际中出现过这种当事人态度强硬的拒绝采访的问题,我不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我赶紧解释,心平气和的说我就是通过法院知道的这件事,并不是那位李先生让我找的您,我只是想听听您方对这件事的看法。听我这么说,红星美凯龙那边的态度慢慢转变了,我和她聊了半个多小时,从谈话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有时会很为难,因为当事人太过热情。有一次老师说第二天去安贞法院,是报社的一个同事托咱们组去的,把当事人的电话留给了我。我头天晚上便与他联系好了,他说一定要请我吃饭,我婉转的拒绝了,因为老师说过他要请吃饭千万别答应给东西千万别要。第二天中午,他给我发短信,说在旁边的酒店订好了位置几点在那见,我真不知所措了,只好告诉他我手头有事还没忙完。

  下午采访完,我急忙告个别就走了,我真怕他在请我吃饭。谁知第二天他又发短信说出去喝个咖啡以表示对我的感谢,我只能回我真的有事。没办法了,我给老师打电话,问我该怎么办,老师乐了,说别害怕,别理他了,发短信你别回就行了。

  实习期间接触过三个刑事案件,每一次都让我心里特难受,我挑一个说。朝阳法院20xx年9月10日(星期三)上午9:30公开宣判一成年男子教唆未成年人盗窃一案。未成年人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脸上的稚气未脱,可就是这么个孩子,如今用手铐烤着双手,成了被告。宣判那天,孩子的母亲到庭旁听,眼泪就没断过。幸运的是,他由于情节不严重,年龄还小等原因,被当庭释放。听到这个消息孩子和他的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庭上只是大概说了一下作案的事情,我觉得这方面读者可能不大会感兴趣,在宣判后,我向那个孩子和他的母亲提出了我想知道的问题。我问孩子被放了之后还会留在北京吗?他说不。我问为什么?他说他想回老家了,想呆在父母的身边,不想再离开。母亲当时的心情还很不平静,我觉的还不适宜提问,就半蹲下来与母亲平视,拉着她的手,当庭所有人中只有我一个女的,所以我觉得我可以成为那个母亲暂时的依靠,可以给她一点力量。先劝抚她不要太伤心,孩子还小,会犯错,但是他改了,如今也当庭释放了,您别太伤心,他会好的。那个母亲也拉着我的`手,用力的点了点头。

  等母亲心情平复下来,话也多了,我一直当倾听者,虽然只是听,但收获不少,知道了很多我没想到的情节。等她说完了,我问她孩子的未来要怎样计划?母亲说我想带他回老家,不会再让他犯错了。这时我突然想起个细节,开庭前在休息室等候的时候这个母亲有几分钟特别激动,当时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把自己的疑问向母亲提出,母亲说因为当时我从门缝里看见儿子被押了进来,我心里难受,我想他。这一天的采访很成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挖掘出了读者可能想知道的东西。

  还有一件事,就是影响颇大的由小三儿引起的死亡博客案。女白领姜岩因丈夫王菲有了第三者感情破裂而跳楼,死亡博客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网友口诛笔伐声讨王菲。饱受舆论谴责的王菲为此将转载死亡博客的三家网站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网告上法庭。开庭期间,法官在第二次提醒旁听人员不要做记录的时候,一个旁听的女士举起了手,情绪很激动,她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网友,不认识姜岩,但一直很关注这件事,她说她有权利也有义务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场,她说她很少跟贴,不认为网站有诽谤,认为王菲很有问题。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被法警带出了法庭。

  法院的联系员跟记者说不要把旁听人员被法警带出法庭这件事登出来,但是我觉的这件事很能抓眼球,重点并不在法警把人带出了法庭,而在于庭上有旁听者会突然爆发,发生的很突然,完全没有人预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当时就想,不管能不能登,新闻一定要写,登不登是领导的事情,写不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

  既然这是事实,又被我看到了,我就可以写,这是我记者的责任与义务。很幸运,这篇报道登了出来,并且配的图片就是那位旁听被法警带走时的照片,如果当时我软弱了,没坚持,这篇报道就文图不符了。期间原告的律师说了一句话:以键盘为武器,砍下他的头,给死者作祭品。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冲击力,当标题很合适,我很幸运,这个意见被采纳了。

  当记者一定要守时。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提请一个小时到达的目的地,我就是怕迟到,早到总比迟到好。每次采访,我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找个地方坐下,多数是马路牙子,把今天的采访任务好好想想,理清思路。唯一的一次迟到是因为联系员告诉错了地方,打车赶到的时候迟到5分钟,感觉特别不好,打那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这个暑假非同寻常,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在报社更是明显的感觉到一切为奥运服务,每周开例会的时候都会听中宣部的各种要求,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开例会的时候还会讨论下周的选题,但由于我是实习生,不用报选题。奥运圣火在北京传递的第一天,我早上6点就到报社,一边看电视,一边抓细节,一边写稿,细到每个火炬手跑了多少步。编辑问我每个人跑多少米,我说30米,编辑说确定吗?我就有点二乎了,不敢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得得到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报社里贴的数量最多的就是什么是新闻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怕哪句话写的不对,给自己惹官司上身。因为这种事见得太多了,有时和各种媒体的前辈们聊天,他们对这点也很无奈。但只要报道的是事实,公正、客观,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哪怕得罪了某些人,也不畏惧,做新闻的,这点勇气还是要有的。

  短暂的实习结束了,真正走进了媒体,并参与其中,带着实践的经验,要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为以后成为真正的媒体人做好充足的准备。我参与其中,我乐在其中,我仍然充满了斗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媒体的前辈们看齐,积累更多的经验,多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当个杂家,不求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只求尽自己的一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