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通用18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 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2
教师培养着一批批祖国的栋梁,做一名优秀成功的教师,是每个年轻老师的梦想。老师需要不断学习。最近读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读完此书,深有感触,好的思想能受益一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亦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道德以及自身素养,对教师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教师的言谈举止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行为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一言一行都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模仿,学习,教师以身作则,才能得到学生才认可并尊敬,产生师生共鸣,才能共同进步。
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班级里面孩子们素质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然而,教师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整个班级,对每个孩子都不公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是佼佼者,希望让老师严管孩子,把孩子教好,我们应积极在"差生"身上发现优点,尊重他们,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他们信心与和希望,一直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和力量,不断告诉他们"你能行"!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感受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备课,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满意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良好的备课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划分好课堂时间,条理清晰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因此不断完善我们的课堂,让自己满意,家长放心,学生敬佩!课后的反思是必须的,因为这也是对自己在课堂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经验+反思=成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修正,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自身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这样,经验才能得不断促进自己。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学生融洽的相处,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及行为,从而更好的教育他们,让学生积极且愿意学习,这是我们教师一直在追求的一种境界,美国诗人爱默生说:"爱是我们最崇高的语言,几乎与上帝同义。"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爱的教育同时也是新教育幸福教育所提倡的,因此,对待学生,付出爱,我们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3
最近,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晚年的封笔之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凝聚着老人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样培养需要人的情感》读后感触特别深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反响。”
他还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最精细的范围之一就是人对人信守义务。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不愿意为他人的欢乐而奉献出自己精力的人,谈不上对信念和理想的忠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他的学生能在童年获得个人与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种奉献的道德经验。”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小公民厌恶并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那个界限。应该说,对他人的'生活采取冷漠的态度,这对少年的纯洁心灵来说,如同娇弱的身体组织经受不住烧红的铁那样,是格格不入的。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欢乐才会是童年变得高尚起来。
现在的孩子大都不懂奉献,只知道向别人索取,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自己却不为别人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垃圾,没人主动捡起,扔进纸篓;公共汽车上没人主动为老人让座等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不光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善于同孩子谈奉献,使他们养成奉献的习惯,这意味着首先要教会孩子观察生活、观察人们、观察你周围的一切,不仅要理解,还要用心灵去感受,使他们具有关心他人、疼爱他人、乐于奉献的,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老师和孩子虽然天天在一起,似乎说的话很多,但是仔细想想,你一天中有多少语言是属于和孩子近距离沟通的语言,有哪些机会是留给孩子向你倾诉,又有多少时光向孩子诉说呢?因此,我在平时十分注重和孩子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当我疲惫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工作很辛苦,做教具和玩具,晚上加班装饰班级环境、双休日备课写文章;当我在教育幼儿按时入园时,对孩子说:“老师每天清晨在寒风中等待小朋友,你们觉得老师的身体会怎样?”让孩子想象在风中战栗的样子,于是我说:“如果你们疼爱老师请你们能按时入园,让老师在风中少吹一会儿,就是爱老师的一个行动。”当孩子犯错,老师批评教育时,我会说:“老师批评小朋友的时候心里很难受,但是你们犯错了,老师必须对你们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你们,让你们成为好孩子!”渐渐地,孩子知道观察老师,替老师着想,下课后能主动围在老师身边这个帮你敲背、给你按摩,那个赶紧递上茶杯、做你想做的事……这些温暖关爱的举动会在你不经意间常常出现,我感动地对孩子说:“现在有些孩子已经成为老师的知心人,知道我想什么做什么,不要我说,就已经自觉地做了!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4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作者从更高的道德理论形式,把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等一系列纳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问题的结构之中,涉及内容范围广泛,虽然年代已久远,但教育是相通的,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个崇高的有爱的大写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人,他也绝对是个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人,当然,从读过的他的.书中至少我们是这么感受到的。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心中时刻充满爱的教育人,他曾说,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我想,是的,这是终极的结果,如果教育人士都报以爱,那么其实现在教育界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不会存在。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也是可怕的,机械的。想起一句话,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大学重成绩,将来重选择。教育没有回头路走,在一个人小时候就应该在其思想情感上加以引导,才能在之后的生活中更有责任和担当。
书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想在此分享一些。你周围的人们,包括你的亲人、亲近的人,甚至完全不相识的人,他们都在品评着你的行为举止,你的整个道德面貌是善还是恶,他们都在看着你身上好的,或者不好的东西。那些比较好的东西往往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可是,这一点常常不被察觉。然而坏的东西却往往在周围的人中引起注意。永远要考虑到:你周围的人比你有修养,这样,你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就比较好处。这样做,就要培养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督、对自己的坏毛病不妥协的品格。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责备,这能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和素养。要善于理解和感受到在对你的行为进行责备中,会有一种正义感的流露,没有这种正义感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幸福。谴责不会给你带来欢乐,但是你应该去感谢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你,使你不至于堕落。一个最大的简直难以忍受的不幸,就在于老师在于同学谈话时常常先带情绪。这样一来,老师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老师的个性不招人喜欢,学生还会觉得,除了他个人的行为本质之外一定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促使老师找他谈话,因而这种谈话会使学生感到委屈,也会使老师不信任学生。凡是委屈和不信任相冲突的地方,那里必然产生对立情绪;老师本想制止学生的坏毛病,而结果适得其反。如果你本人不能逼迫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即使给你派来一百位老师,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一个人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学习,靠他人逼迫自己去劳动,靠他人逼迫自己成为自己父母的好儿子,成为自己孩子们的好父亲,这种人就会成为社会的异物,因为社会的精神和本质就在于创造。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书中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亲身经历的生动故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我们怎样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就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要达到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怀、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他在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一语中的地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教育应当珍惜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时刻。于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学生老是不带书本、老是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分析过的作业仍然错在那里,和同学吵架惹是生非。任我们怎么摆道理、讲事实,都收效甚微。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一度认为是无药可救,不报希望了。但作者的一句话“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激醒了我。是啊!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没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呢?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不可理解。于是,我们总是表现出不满和愤怒,采用训斥和惩罚,而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任何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凡人,都是从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一点过失和错误为什么不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宽容呢?我们总是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正使孩子缺少一种能震撼他们心灵的力量吗?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充满温情和期待的爱。我们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孩子的心扉。
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但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发展情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6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在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学生,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个校园,期待着我们的世界成长起来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们的爱,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真正的'人。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7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晚年所写,逝世后由其女儿修改补充而完成的一本著作。这本书的中心问题是着重阐述教育伦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并将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公共行为准则等有机纳入教育理论结构之中。
本书的内容专注于阐述培养真正的人的思想,我曾经也思考过同样一个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人要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道德、善于忠实地热爱国家、把智力上的丰富同热爱劳动及对世界的认识完美融为一体。作者也说,这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皆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而对于现如今的社会来说,更吸引我的,是他对教养和善心的阐述。
我们学校门口贴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能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我每天进校门都会看到,这是陶行知说的,也正是我想说的。
打我上学那会儿,就响起了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过去了这么多年,成绩依然是第一位,教育的现状似乎没有多大的改观。我想,如果可以,我宁愿把成绩放下,先和我的孩子谈谈做人的道理。比如,如何做一个有教养、又富有善心的好人。而这却着实比提高成绩要困难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在善淡薄的地方生长出来,使一个人变坏,无需付出特殊的力量,但要使一个人成为好人,那可得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恶是从道德无知,从缺乏道德修养等基础上开始的,所以才掉进道德无知的泥沼中去。那我想,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不让他们掉进去或者说将他们从泥沼之中拉拽出来。而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得付出艰苦的劳动。特别是现在,在网络的冲击下,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管理起来也越来越困难。这也给我这个新手班主任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我相信,凭着我对工作的热忱之心和今后不断的学习与思考,自己一定有能力把班上的孩子培养为真正的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8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广大教师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让我在假期中受益匪浅,而其中的文章《怎样教会孩子爱自己的父母》,让人读后颇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而教会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是其中的基础。一个孩子只有先学会爱父母,才会爱老师、爱学校、爱祖国、爱他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可怕的,危险的,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因为爱是永情的教育。
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的爱更为复杂的了。人的爱,是一束最温柔,而同时又是最朴实、最美丽的,最不显眼的`小花,而孩子们对父母的爱,则是小花中最美丽的一朵。那老师怎样才能教会孩子们去热爱自己的父母呢?我个人认为,要教孩子学会懂得,你的每一步,你的每一举动,无论好与坏,都在父母心中引起欢乐或苦恼、幸福或难受的反映。要记住,你就是父母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目、生活的酸甜甘辣。在无限的爱你之中,他们有时竟会忘记有那么一天,为了给你们带来物质的生活欢乐而将自己的精力耗尽,而他们所余之力只会去爱你了。老师要教学生懂得:作为子女的责任,就是要报答父母,报答他们对你的翔,报答他们对你的无限的受和忠诚;而且还应当用同样的翔、爱、忠诚去报答。孩子对父母应尽的责任,是决不能用任何尺子来徇的,也不能用任何尺子来衡量的,也不能用任何数字来计算的。
在小学生那如小石潭记中潭水一样清澈的心灵世界里,我们教师可以从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父母。比如父母下班回家,可以去为家长放放鞋子,拿拿拖鞋,倒倒开水。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每个孩子都做得到,而且家长在劳累一天,发现孩子这些举动,那其中的开心那是无法形容的。还可以建议在双休日,家长带孩子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走走,聊聊,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对父母的爱,自然而然就越来越深了。
我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孩子,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修校园、整个社会,期待着我们的世界成长起来的都是有爱心善良的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9
这个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这本《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他晚年创作的,本书论述了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等方面的伦理学问题。可以作为家长及学生的一本很好的培养孩子的一本有指导和具体操作意义的教科书。
这本书,同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许多著作特点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而本书教诲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针对孩子、少年和男女青年讲的道德教诲,其道德思想,包括在揭示某一道德范畴内容、概念、行为准则、个性、性格特征等等训导之中;第二部分是思考。他用一生的心血宣传自己的主张,倡导个性和谐发展,他既是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又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家。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些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工作者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是一致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的新的诠释。这里请让我把自己在书中写下的部分感受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要自己学会教育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丰满起来,所以教育理论应是每一个力求使生命焕发光彩的生命必读的文字。生命力、领导力、影响力、亲和力、学习力……都与对生命的理解相关,并且生命力是决定性因素。过分的关注自己的利益,会使人变得冷漠和敏感,丧失对同类命运的同情心。“凡是心中没有过去的人,那他的心中就不会有未来”。过去就是历史,不了解历史就不会有历史的眼光。“人的死不仅仅是生的过程的熄灭和终结,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代传一代的生命不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大写的一生,他在书中曾写道“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一个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这本书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老师的好教材,是自己培养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好教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0
最近学校开展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读书活动,我也积极阅读了他的著作,特别是读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认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孩子们将成为冷冰冰的机器。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个性迥异的孩子,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我们每天要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恰恰就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这一理论。“爱的教育”要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融合在每一天与孩子的相处中去,教师要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学到这些道理。比如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儿歌、动画等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学会关爱他人。让他们明白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真心的关心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人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虽然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大道理,但是小小的他们还是会在与老师、同伴的交往中学会“有爱”。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怎样更好的处理孩子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回想以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有的处理就不是很好,看到作者写的各种例子,真是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很伟大的人,他把“爱”时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孩子都没有离开过“爱”这个字。我们班刘逸航同学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以前我总是批评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隔三差五还是不完成家庭作业。我想仅仅批评他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用满满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其晓以利害,推心置腹的说明了不完成家庭作业、不认真学习的危害,而不是简单的训斥,这样他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老师不是要批评他,而是真心想要帮助他,并表示对以往的问题不再追究。我相信,如果孩子真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他一定会有所改变,借此机会再全班表扬他,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慢慢地他就会有进步了。苏霍姆林斯基给予我的教育启示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育者很多的`建议,每一条都启示着我怎样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并要将它们铭记在心。他说:育人先育心。要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份信任就像一朵朵娇嫩的花儿,需要用心呵护。我们做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困难学生,只要你用心观察,他也总有点滴的优点值得你去赞赏。而老师就是把点滴的优点发掘出来并放大孩子们就会因此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用爱来关心孩子,他们就会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1
七月暑假,细细品味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要培养学生感受到爱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教育的永恒的主题便是爱。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预想的。从教多年来,我深知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当未成年儿童成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时,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只要在教育中真心的关爱孩子们,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呢?
我们应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关爱他人是必需的,只有知道关心他人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快乐的人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相互宽容,相互进步。学会关爱他人,也就学会了爱惜自己。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我终于发现,原来最动人的世界是孩子们的心灵,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善良。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也会爱你。
一如既往的真爱我们的孩子们吧,即使他一时不能理解你,终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师爱是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力量,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2
一开始看到书名,心里觉得自己离书中的世界很遥远。何为一名真正的人,又如何去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到目前为止,本人都未曾真正地认识自己,亦不知自己是否已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但是,我非常庆幸与《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来了一次美丽的相遇,这是一本让人心生敬意的书。它教会我懂得教育的定位应锁在了人的内核上——真、善、美,把教育的对象看作真真正正的生命个体,就如他所言:“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首先应让他平静、安宁,帮他解除痛苦、不安和忧虑,然后给孩子带来生活的欢乐,这就是说,孩子没有生活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
每个孩子都好似一件泥塑,揉捏、煅烧,不管特质如何,我们总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人,成人方能成才。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寓教于学,他不用漫天飞舞的大道理去一味地说教,而是在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渗透德育。当一个女孩俯身低眉拾起草地上的落叶时,这本就凝成了一帧风景画。睿智的老师感悟美,自然会传递美。为人父母、师长者只有具备自觉挖掘生活之美的意识,给孩子提供践行的机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在做中学”的内蕴,不仅学知识,更要学会善待生活。
读完此书后,我由衷地赞叹这位教育家纯粹的人性教育,他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孩子们走向生命的佳境,他们能欣赏生活中的美,更能创造生命中的美!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3
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围绕培养真正的人这一主题展开,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人具有良好的性格特点和道德习惯,如良心、忠诚、谦虚、无私、不向邪恶妥协、有坚定的信念,摒弃假仁假义、伪善、背叛、冷酷无情、卑鄙等不良行为。
书中提到,对孩子情感的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第二,一个人只有在其童年和少年时期常常同大自然和人们打交道,并在这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不平静,表现出焦虑、柔弱、敏感、温柔、富有同情心时,他才会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三,深深地信赖他人,一个难以管教的孩子身边,没有人给他启迪,没有人作出作为人类的行为使孩子惊奇和赞叹。真正教育的哲理在于,对于那些不懂得信任人、失去了生活方向的`人来说,教育者应该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人;第四,美的世界里的精神生活能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个崇高的有爱的大写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一个人,他也绝对是个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人,当然,从读过的他的书中至少我们是这么感受到的。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4
有幸在学校的安排下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开拓了我关于教育的视野,全书以随笔的形式书写,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但若自己并非美玉,又何必辛苦雕琢呢?有些缺乏自信的孩子不愿意奋斗,因为害怕付出而无所得,他们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时下流行一词“摆烂”,内卷太累,于是乎集体摆烂,丧失目标和理想,斗志一点点消磨直至最后躺平,我想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教育了。我非常赞同书中提倡的重视精神力的培养,好奇、自尊、顽强、向上、友爱、羞耻,这些精神应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只有有了这些精神力量,孩子们才会有内驱力推动自己去追求去发展。
“焦虑、自闭、抑郁”等心理情绪甚至心理疾病在当下初等教育中屡见不鲜,国家在不断进步和变强,为什么新时代下的孩子们心理承受能力却远不如前呢?书中说道孩子应对外界自然和社会保持敏感,有好奇心是进步的根基,对家长、师长和集体的信赖是教育和引导的管道,而美育正是通过孩子的敏感和信赖的管道向孩子输送的营养。当下社会发展快,独生子女多,因此这些孩子更加敏感和孤独,更需要爱也更自私,所以他们更加需要美育。美,不仅仅是狭隘的美术,美学,是要带孩子们领会大自然之美,山石之美,草木花香,江海浩瀚;是要带领孩子体会劳动之美,感激每一颗粮食和每一份收获;是要带领孩子感受道德之美,对爱国、孝亲敬老、帮助弱小、志愿服务等行为背后渗透的.奉献之美。这样的美育是能让人感受到爱和被爱的,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世间的真善美,才能热爱生命和世界。
教育的本质该是培养人发展人,精神品质的教育比理论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培养,所以才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5
将教师与摆渡者相联系,我觉得是比较贴切的。我们守望在渡口,承载着少男少女们走向知识、思想的彼岸,送走一届又重新回来迎接下一届。教师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着,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生命都倾注于下一代的培养。
然而突然有一天摆渡者发现如今的“过客”与以往不同了,主要是找不道德的存在感,偷渡、抢渡,争渡……一哄而上,完全没有秩序。于是摆渡者迷茫了,昨天那种有序的规则哪里去了?人的形象怎么都变得那么的恐怖,为了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顾道德的存在,利己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心的冷漠已成为常态,毫无羞愧可言。于是摆渡者开始反思、寻根。
当读到《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后,老师们似乎找到了问题所在:作者说教育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具有良心、忠实和忠诚、谦虚无私、不向邪恶妥协、有坚定的信心,以及摒弃假仁假义、伪善、背叛、冷酷无情、卑鄙行为等一些性格特点和道德习惯。多么精准,多么富有洞察力,犹如一把利刃,层层剖析各种问题,每一招都击中要害,让人看的浑身舒适。当市场经济大潮将传统道德击碎的体无完肤时,对教育道德的'认识已经很陌生了,如何适应时代的脉搏,如何重建精神家园,值得全社会深思,构建。
作为对人的教育,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爱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与本质,我们现在要重建对亲人的尊重和忠实、富有怜悯感、共同感受、同情、理解别人的不幸、富有同情心等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教育。而这些品质的教育一定是从孩童时代开始,有了善良的基础,长大以后做好事就会成为自然的需要。有一个十分震撼力的视频:国内有拐卖儿童的情况出现,边上的所有人都不想去帮助,哪怕跟孩子大喊着“妈妈”,因为国人已经冷漠到无法刺痛。然后在国外同样情景,路过的人就奋不顾身地去阻止这一事件的发生,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十分自然要帮助的事。
作者在书中说到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建造自我、成为好人的这种愿望的表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劳动,是精神力量的极大付出。所以要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就要培养一个人的精神。就是让人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的道德、善于忠实的热爱他人、热爱祖国。将智力的丰富同热爱劳动融为一体。
展望未来,我们不要只是教诲孩子,还需要更多的思考。相信历史终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摆渡人守望茫茫的碧水、清澈的天空、心灵的自由。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6
学校开展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读书活动,我也积极阅读了他的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特别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受益匪浅,对教育工作者有了全新的认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具有感受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从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每个人都将成为冷冰冰的机器。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无法想象,从教多年以来,我能时刻感受到爱在教育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或许我们平时在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有时会忽略了情感的教育,感情是人的一部分,培养真正的人,当然也要培养学生的感情。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如何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要让学生懂得作为子女的责任,懂得感恩和报答,报答父母对自己的无限关爱,并且你应当也要用同样的关怀和爱去回报。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能行成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模仿,学习,教师以身作则,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敬,师生共鸣才能共同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是个很伟大的教育家,他把“爱”时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孩子都没有离开过爱这个字。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性格迥异,每个学生的'素质态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希望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如果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老师想把学生管好教好仅仅用批评的方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要用满满的爱心积极在“差生”身上发现优点,尊重他们,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他们信心和希望、肯定和鼓励,这样他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老师不是要批评他,而是真心想要帮助他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育者很多的建议,每一条都启示着我怎样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并要将它们铭记在心。他说:育人先育心。要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份信任就像一朵朵娇嗽的花儿,需要用心呵护。我们做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学生,只要你用心观察,他也总有点滴的优点值得你去赞赏,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进步和成长的快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7
身为一名七年级的班主任,最近我为班级里出现的一些暧昧的男女关系苦恼不已。进入青春期,男女生之间互生好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作为老师,我们通常建议同学们把这种好感甚至仰慕之情放在心底,让它们酝酿成青春期努力向上的动力。可是有些孩子偏不,以实际行动偷尝“爱情”的滋味。
这确实很伤脑筋,庆幸的是我遇见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
说来也是真巧,这阵子学校教科室让我们读这本书,然后写写读后感。本来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可谁知读完之后,竟然还解决了班里的这个棘手难题。内心的喜悦是真欢脱!
这本书对解决班级问题最有效的是《四十九、怎样培养青年们正确对待爱》《五十、青年对待爱情的精神准备应当包括些什么》这两篇。在班会课上,我把这两篇文章从头到尾给同学们读了一遍,真是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书里有太多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了,可以给当局者当头一棒,给旁观者提供指引。比如文中提到“我们要教育青少年懂得,结了婚的青年人应当多半成为爱情的创造者,胜过爱情欢乐的需求者。结婚之后,应当是爱的创造胜过爱的需求”“爱,不仅仅是充满激情的欣赏,为你所创造的美的一种享受,而且为你所爱的人永无止境地创造美”。于是,我就趁机问同学们:“以你们当下的精力和财力,你觉得你能为你所爱的人永无止境地创造美吗?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每一个节日甚至在寻常的日子里为他创造更多的惊喜?你能成为爱情的创造者吗?在你们牵手相伴的日子里,你们能确保彼此都拥有最美好的未来吗?比如说得现实点,你们都冲进最好的高中吗?”
我这一连串问题冲击得他们哑口无言!再比如“说来并不存在专门的‘爱的科学’,有的是人性的科学。凡是准备去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和道德美学关系的人,就得去掌握它的基础知识。爱对人性是严峻的考验。列宁在同克拉拉蔡特金的一次谈话中强调指出,爱情中必须克己、自制。这里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男人。”是呀,既然爱情中特别强调“克己”“自制”,那么现在才只有十三四岁的花季少男少女们,本应集中所有的精力不断增长自身才干,不断提升自控力,又哪来的多余能量来品尝爱情的滋味呢?而且,不难发现,捅破男女生之间那层朦胧之纸的通常是男生,那么,试问这样的男生能长成“克己”“自制”的男子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毋庸多言,好的书本能用文字直击心扉,让人有中醍醐灌顶之感。真是省去了很多口舌之费!就在读完这两篇文章的那个下午,我感觉教室里的某些炽热的眼神慢慢有所冷却。是呀,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让他们有触动,进而有所改变,那么这盘“死棋”就有有了“活”的可能!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18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一个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我们常说的不朽就在于此。”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伟大教育家瓦·亚·苏霍姆林斯基不朽的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不禁为这位仅仅活了52岁,却为教育事业燃烧、奉献了35年的大写的教育家而深深地感动!感动于他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感动于他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自己人生的主题和生活的主旨,感动于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执着于撰写这部著作,为后人永久地留下了不朽的教育精华。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这本“大书”,就是走进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是那么具体、清晰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教育,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他的教育,透射出一位最优秀教师的智慧魅力,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我一直把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看做一座灯塔,他召唤着我,指引着我,使得我按照美的法则,学习他在教育岗位上勤奋躬耕,不懈追求,反思提升,把整个身心都献给孩子,培养真正的人。
一、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提示教育者们:“你的每个学生怎样看别人,他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什么,他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什么,又从别人身上留给自己心目中的是什么——这比他完没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要重要百倍。就其实质来说,教育就是长期地去培养儿童理解‘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真谛。”
生命最可贵。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似乎并不难,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年幼的、尚在成长中的、没有多少阅历体验的孩子。于是,我们看到不少的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就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鲜有顾及他人感受;看到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愿意为他人的欢乐而奉献自己的精力,当然也谈不上对信念和理想的忠诚;看到有的孩子做好事是为了显示自己,帮助同学首先考虑的是炫耀自己和得到夸奖。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
作为教育者,我利用语文课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开展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主题的教育;结合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课,对孩子进行“爱众”的引导——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共享一片蓝天,同居一片大地,难道不应该相互关爱吗?这份体验可能是从递给同学一张纸巾开始,可能是为萎靡不振的同学送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能是他人的善良举动鼓掌,也可能是捡起路上无人问津的纸张……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那种为国、为家、为他人之忧而忧,为国、为家、为他人之乐而乐的心情,这份体验使他们的整个童年都变得高尚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鲜明的人的'个性,教育者对孩子的差异认同越早,对引导孩子趋向美的惊奇就越精细、敏感,就越有可能引领、教育孩子过美的世界里的精神生活。作为教育者,我身体力行,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践行对生命的尊重,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承认孩子之间的学习、成长速度差异和不同于别人的特质。因为承认差异,所以我从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更不是唯一指标,充分发掘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潜能,鼓励他们在阅读、合作、创新、劳动、学习、才艺各个领域显示自己,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自己智慧的银行里储蓄,并在竞争中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志向和力量、自信和尊严。相信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必定懂得尊重,并能够享受一个劳动者丰富的精神生活,必将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自己子女的明智的、精神丰富的教育者。
二、 美是心灵的体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惊奇的目光看人,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少年心灵中产生出人的巨大的美,则把它称之为惊奇精神。”是的,学校只有从认识人的心灵开始去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是培养爱与恨的才能。美可以矫正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良心、我们的情感和信念。美是一面镜子,能看见自己,也能知道如何对待自己,促使儿童产生真正的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怎样活着更有价值?而这就是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之所在。
鉴于美的力量,我尝试引导孩子认识美、体验美,由此唤醒孩子道德的自觉发展,感受世界的美、人性之美。苏霍姆林斯基和托利亚“一朵铃兰花”的事件,让我更坚信了“激励”和“等待”对于孩子成长的分量!班中的“图书角”,是孩子们最爱的角落,书籍的来源是学校图书室分发到各班和同学们从家中带来的。偶然一次,我发现有个孩子趁大家不注意,把自己喜欢的书装到自己的包里。我没有责怪孩子,而是问他“为什么要带走呢?……你能说说这本书有多好吗?”这就是等待!虽然只有那么几分钟,但这等待中包含着育人极可贵的宽容,包含着对孩子道德发展的期许,也包含着对孩子心灵深处最隐秘角落中道德的唤醒,更包含着一股足以使孩子天性中的善良放大至光彩夺目的强大力量!于是,我很欣喜地看到,这幼小的孩童主动循着“人性的光”去打开通往“真、善、美”世界的大门——他站在书柜旁,被自己讲述的故事内容所陶醉,默默地站在那里。就在那一刹那,他说:“这故事太棒了!得让全班同学都看到这个故事……”并把书归到了原位。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孩子的美,把捕捉孩子身上所有美好的东西看作应该的。当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发现孩子的回报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我曾经教过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父母带着他靠回收废品度日。接班时同事告诉我,这孩子品学俱差,家庭情况很复杂。我没把这些放在心上,倒是通过观察发现他每天到校最早,且特别能吃苦。于是,我让他拿着钥匙给同学们开门,还把卫生委员的职务送给他。这样一来,他每天第一个到校开门,然后拿着大扫帚在院子里扫地,连传达室的师傅都说,现在这样能干活、懂事的孩子真是少见,他的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不及格考到了八十多分,运动会还拿了级部1500米的第二名。老师们欣赏我转化好特殊学生的结果,但我却为自己能够实施“慢教育”,让这个孩子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懂得“生活的美好”而感到欣慰。
三、培养一种情怀
《人应当尊敬地纪念自己的先辈》《怎样培养良心感》《如何成为谦虚的人,怎样培养谦虚》……苏霍姆林斯基阐述了培养真正的人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悲悯情怀。
我们常常说,今天的孩子真的明白是非吗?对父母有最基本的感恩之心吗?他们善于理解他人的苦痛吗?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世道还需要礼让吗?现实是,孩子们呈现的状态并不乐观。《怎样教会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一章中举例:尤拉每天在妈妈的召唤下为爷爷铺床,渐渐地尤拉养成了每天劳动的习惯。作为教育者的母亲,这是多么聪慧而富有远见的召唤啊!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常常让孩子们写“情景作文”,教会孩子在真实不虚的生活中学会怜悯、感受、同情,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同他人的精神力量连接起来。例如:在我们即将春游的时候,班中一位同学的母亲生了病,这位同学只能在家照顾母亲而不能去春游了,我们怎么办呢?请你就这个事件,写一篇作文,要求:表达“爱”的主题,假设有真实感。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写租一辆轮椅,大家共同带那位同学的母亲踏春,为她送去春的问候;有的写全班放弃当天的春游,等这位同学的母亲好了,全班一个不缺地组织夏游、秋游。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有的写大家分组,轮流到这位同学家中帮助他照顾母亲。对于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决定是惊人的。就在这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孩子们心中树立起了这样的道德观念:爱不是用虚无繁冗的语言去谈论的,真正的爱看行动。
做一位好老师,我们有必要教会孩子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树立鲁迅先生那样“无穷的远方,无数人都和我有关”的大爱情怀;做一位好老师,就应该让孩子首先明辨是非,让生命有最起码的逻辑起点,让孩子设置内心高远的理想而不仅仅是现实的目标一二三,让生命更丰盈饱满一些;做一位好老师,就要让孩子有胸怀、有尊严、有能力、有信心、有理性,让生命更坚定、更牢固、更健康、更蓬勃。
作为一名教育者,站在苏霍姆林斯基这扇明净的窗户面前,看到了教育最本质的追求、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深感自己的修为还远远不够。我愿向着明亮那方,行走、思索、追问、寻求……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03-16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范文通用04-22
怎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11-25
真正懂你的人的句子02-18
如何培养员工真正的责任感11-23
怎样培养学生作文兴趣11-28
怎样培养孩子耐心的方法12-02
怎样交真正的朋友小学英语作文10-31
怎样培养孩子自控力10-31
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