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观后感(通用2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思德》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思德》观后感 篇1
看了《张思德》这部影片非常激动,心灵深处感到震撼,当看到《为人民服务》的全文又以讲演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在面前时,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觉是直接面对面、形象地聆听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光辉思想的教育。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红宝书”、“老三篇”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为人民服务”多少有些被动式的学习,并且没有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学的不深不透。如今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大搞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赋予“为人民服务”思想以崭新的内涵。现在再学习领悟“为人民服务”思想,感觉不空洞、感到了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这部影片成功地把张思德的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看得见摸的着、真实的英雄。张思德的一生并不惊天动地,即使是片尾碳窑的崩塌似乎也是眼下常见的突发事件而已,但他使人感动,尤其是使一位伟人感动,使观众能够悟出张思德是一个很平凡的“伟大的人”。我们学习张思德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甘愿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要把这种精神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当中,用这种崇高的精神激励和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做好我们的税收工作。
《张思德》观后感 篇2
一个叫张思德的同志,他曾说过一句话:“前线就在脚底下”,从这就足以看出他对名利的淡泊。万丈高楼平地起,测量大楼的高度只测量最顶的一块砖,可支撑这块砖的却是千千万万块砖,少了哪一块,大楼都会坍塌。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革命,为了留在军队里,以绝食“抗议”。他不能说话,当他遇见张思德时,他在墙上写了个“家”字,又用脚跺跺地,这意思很明显,这里就是他的家。张思德不仅劝说他服从组织上给老革命安排,去养老的地方,还认老革命为干爹。这对一个孤寡老人是多么大的慰藉啊!百善孝为先,而张思德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孝道,更是一种爱,一种对老人们的爱!
他还说过一句:“不仅得让自己吃饱,还得让吃不饱肚子的吃饱了!”是啊,有些人一辈子就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择手段,又有多少饱食终日的人想到过别人的肚子?我想,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也许,张思德的话可能让人觉得很通俗,但他那话中的含义却很深刻。
片中曾经两次提出:“牺牲是什么意思呀?”的疑问。“牺牲就是死了。”这是张思德的回答。我想,他的回答可能更直白一些,但是,对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死”,只是肉体的死亡,却是生命的升华,灵魂仍在人们心中活着。“牺牲就是睡着了”,这个回答更美好一点。
张思德不就是这样吗?他牺牲了,但人们缅怀他,使他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永远……
《张思德》观后感 篇3
暑假的一个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一起去诸暨电影院看电影《张思德》。
张思德做事认真负责,总是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汽车轮胎坏了,他就背着轮胎前进;鞋子坏了,他就光着脚走路。夜幕降临,黄土高原上荷枪奔跑的张思德从安塞赶回延安,参加内务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侧的灯泡坏了,他跑过去当梯子,驮起战友换灯泡;回到营舍,别人上炕睡觉,他却跑到厨房帮老炊事员磨豆浆;炊事员推开他,他憨笑着坐到门口编起草鞋。球场上,篮球让战友扔下了山坡,张思德会抢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见老乡的猪跑了,他又跑老远去追猪……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普通人。
观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一个个的胜利,特别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就是因为有了一个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一批张思德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一名新时期少先队的大队委,我应学习张思德同志做人:朴实、忠厚、待人诚恳,团结同志;做事:认真负责,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不图名利,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张思德》观后感 篇4
风雨交加,泥石混杂,半边山坡随着轰隆隆的声音整片塌下,一个年轻而伟大的生命瞬间消失在风雨之中。这是观看了影片《张思德》给我最震撼的地方,虽然它是一部党性教育的宣传片,但是它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示。
影片讲述了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在延安艰苦的日子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日常的生活中的表现,突出了张思德同志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体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去为人民服务。比如:对孤独老人,他像儿子一般,对孤僻小孩,他又如同父亲一样。两个不幸的人,被他真切的装在了心底,他像儿子般抚慰了老人那可孤独的心,找寻了活的希望,他又像父亲般将那个孩子捧在手里,用父亲般慈爱的心呵护那颗脆弱的心。在自己的同志因为错误的问题被禁闭的时候,以平凡的方式,晓之以理,要求他好好反思,做好改造工作,争取早日得到组织的认可,从而体现出张思德关心同志的优良品质。有一次,主席去开会,车胎坏了,他跑着回去拿轮胎,鞋子掉了也不知道,可是,当他看着毛主席工作没有因为车子的问题而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会心地笑了。这一点反映出张思德工作细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最后烧炭的工作期间,小白在工作中出现了错误,情急之下,张思德把他的口琴掉到了池塘里,过后自己又亲自到池塘打捞,并向小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做法,争取了小白的谅解,这一点也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能够做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高尚品德。还有,由于下暴雨,山体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表现出张思德同志舍己救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的牺牲使毛主席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其中,毛主席说:“他平时笑起来的时候像个孩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这些话,虽然阐述简单,却讲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少说多干的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永放光芒,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学习和工作。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一些年轻人为了职位或者某些利益,有三分本事就说成十分,有十分就说成百分的虚假和浮夸的现象。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没有意义。在我的工作中,我应该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服务于人民群众,在学习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给别人帮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看到自己的不足,认真对待。在平凡的人生中,发挥张思德同志不图功名利禄,少说多干,敢于担当和牺牲的精神,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张思德》观后感 篇5
今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小学部3一6年级的学生一起去文艺会堂观看电影一《张思德》。看过以后,我颇有感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一听大张思的这名字,就可以想到他好思想,有品德。《张思德》中的他,是个团结集体,尊老爱幼,做事认真,助人为乐的人,最大缺、优点就是坐视不吭声,不太会说话。他非常喜欢小孩子,有一个小孩是个孤儿,一次,尿湿了,张思德把他抱起来,洗澡时,洗得比自己还干净。他还非常爱帮助人,一次邻居家的一个老奶奶的野猪跑了,他跳到河里,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弄得透湿,我心想:张思德宁愿自己被弄湿,也要帮老奶奶去追野猪,这种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还有一次……张思德的优点数也数不清,他助人为乐的好事更是像星星一样多。
我由张思德联想到自己,我和张思德一样吗?我有他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吗?记得有一次:天阴沉沉的,乌云笼罩了天地。
好像就快下雨了似的。刚好那天轮到我值日,我心里真有些不情愿,巴不得找个理由逃回家。做值日时,组长叫我到一下垃圾,我还强词夺理,推却了。只肯干自己份内的事,多一点也不干。我想想张思德,又想想自己,实在很惭愧。我以后一定要一张思德做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我们现在是小学生,还可以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了学有所成,为祖国争气。可是张思德呢?他才二十九岁,二十九啊!
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在泥石流下。想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不知不觉,我已泪流满面,成了个泪人儿,苦涩的泪水不断地往外流,往外流……
啊!世界太不公平了,一个年仅二十九岁的小伙子,一个比我们大的叔叔。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你应该有美好的未来,你应该去读书、去上班、去……应该有一顶鹅黄的军帽,黑色的羽绒服,灰色的手套,深绿的跑鞋。然而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在那个战争的时代不给你一切,你只能拥有饥饿、痛苦和不幸,你只能带着理想:做一个木匠。就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理想,在美好时光中早早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多少革命前辈为我们美好的今天,付出了多少代价,没有他们那种精神,哪有我们今天自由幸福的生活?而我在幸福之中,竟不懂得珍惜。平日里,不合口味的菜不吃;不漂亮的衣服不穿;不好的玩具不要……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这时,我才深深地感到,我们对张思德的敬仰是万古长青的。我觉得张思德就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更要学习他那为人民、为祖国奋斗的精神!
同学们,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民族的振兴,中国发达的重大责任就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这一代必须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只要我们走向科教兴国的道路,就一定能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向张思德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
《张思德》观后感 篇6
影片《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折射平实的瞬间,带着一种久违的纯粹,慢慢地印入我们的心里,影片《张思德》观后感。
《张思德》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了张思德这个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在这种平凡中产生了伟大。他诠释着崇高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用质朴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我们生活的社会,绝大多数是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事,平凡成了许多人平庸的借口。的确,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随着形式的发展,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构成发生了变化,也存在着与新形式需要不相适应和与党员先进性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工作中,有的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工作得过且过,有的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一些党员在党的宗旨、党员意识等方面淡漠,党的组织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风弱化,不能客观的审视自己自身的能力。我们要向张思德学习,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来鼓舞和感染周围的群众。
通过观看影片,我感性、直观的体会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诞生的缘由和深刻意义。张思德同志虽然已经牺牲60年了,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和绚丽多彩的人文环境,更需要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面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现状,尤其在当前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作为一名党员,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精神,牢固树立党员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税收业务水平,自觉地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到本职工作中。要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上作表率,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作表率,在作风、廉洁自律上作表率。
我们要学习张思德同志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作风。要以张思德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立足本职工作,踏实敬业,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为纳税人办实事、办好事。在税法宣传上,动脑筋、想办法,将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以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纳税人;在区局督办工作上,多担担子、多下工夫,搞好督办工作;在大要案的审理上,积极参与、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办事,按时高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在执法检查工作上,规范执法,做到程序要规范,法律适用要正确,文书使用要当,加强执法责任意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充分发挥日常税收执法的监督作用;在对待职务、工作、同志、地位与荣誉、以及对待成功与挫折上,要时时刻刻牢记党员身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张思德》观后感 篇7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看完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在我耳边久久回响,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平平凡凡的工作岗位,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张思德——一个烧木炭的士兵,他为了掌握好烧炭的火候,不分昼夜地巡回各窑,不怕温度高,爬到窑顶观察烟色,正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以他烧出的木炭质量特别好。
张思德爱人如已,助人为乐。他用一颗爱心去关心、照顾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战友小白去挖窑,窑洞即将挖成时突然塌方,为救小白,自已却被埋在了窑洞里,光荣牺牲了。
虽然那是发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来却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管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学习他那种爱岗敬业、爱人如已、助人为乐的精神。
《张思德》观后感 篇8
张思德同志1933年开始当班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根据地工作,后来,又做毛泽东的内务兵。由于炭烧得好,不久又被调去烧炭,最后,在一次煤窑坍塌事故中壮烈牺牲。
在我看来,张思德同志有很多看似有点普通的优点。
首先,他做事努力,勤奋。别人都上床休息了,他还在搓麻绳。别人熄掉了灯,他就到厨房去干活,还与老师傅抢活干,被老师傅拒绝后,就到门口继续搓麻绳。做主席的内务兵时,一次,轮胎在路上坏掉了,他一路飞奔回去,扛了一个轮胎来换,还是光着脚。主席看不过眼了,就送了一双鞋。后来,他在山里烧炭时,他仍然以身作则,努力干活,一天下来,整个人就跟黑炭差不多了。直到牺牲前,他还在煤窑里开心的干着活。
其次,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努力想做的很好。当他还是班长时,就是别人休息时,他继续干活。给主席作内务时,他为赶时间,啥事都是跑着去干。烧炭时,也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而毫无怨言。正是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深受主席的赏识。
再次,他身上洋溢着共产党员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当别人在背后讥笑他当了好多年的班长仍升不了官时,他自我解嘲说,这样自己的基本功扎实。当有人嘲笑他们内务班都没有真本领是“软蛋”时,他挺身而出,显示了自己过硬的劳动技能,证明了内务班也是好样的。当他被派去烧炭时,连他的朋友都有意见了,“怎么别人让你干啥,你就干啥!”他只一笑,说:“烧炭没什么不好的呀!”当他的养子问道:“烧炭是干什么的?”他说:“烧炭是为大家提供温暖,天底下谁冷,我就给谁烧炭!”说完脸上还露出一个开心的微笑。一个纯朴的党员形象就这样定格在我的心中。
另外,他还十分热心,不管是谁,只要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记得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他所在的合唱团正在演出,突然,一个灯泡坏了。后台工作人员赶紧冲了出来,并高叫:“梯子。”灯一亮,大家才看见,这“梯子”竟是张思德!在给主席作内务时,遇上了一个由于父母被日本鬼子杀害而不肯说话的小男孩,小孩居然开口叫他“爸爸”。可能这也是缘分。从此,他就真当起了他的爸爸,经常给他买糖吃,很开心的一起生活。小孩渐渐长大,也渐渐肯说话了,而且还相当聪明,。还有管伙食的老师傅不服老,不肯退休。张思德便给他做思想工作,并主动要求作他的儿子,好好孝敬他老人家。当一位团长病危,相见主席最后一面时,他立即去见毛主席,使团长见到了主席最后一面,了无牵挂的走了。做烧炭班长时,他还帮助一位思想后进的青年慢慢成长起来。他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每一位同志的心。
最后,他还有一个连毛主席都认为是最大缺点的最大优点。那就是不爱说话,他做事很努力,可就是话不多,别人问一句他答一句。这样很容易让人忘记他的存在。可这种人就像老黄牛,是务实派,比那种只知道说,不干活的“麻雀”式的人要强多了。
以上是对张思德同志的个人分析。从中我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努力,认真,乐观,热情,务实。总的来看,张思德同志似乎很普通:做的事情很普通,说的话也很普通。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正是因为我们的革命队伍有许许多多的这些看似普通的人,支撑了我们的革命队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法西斯卖命,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尽管他看似平凡,但其中孕育着伟大和光荣的品质。
我想我作为一位预备党员,我应该向张思德同志学习这种认真,努力,乐观,热情和务实的优秀品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一些看似普通的小事。正是从这一件件被认真做好的小事上,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来,我们要真正做好“三个代表”,只要我们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每一个普通党员都做好这看似普普通通的事情,我们的党就能永远保持先进性,最终带领中国走向辉煌的明天!
《张思德》观后感 篇9
我是噙着热泪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的。张思德,憨厚纯朴,呐呐无言,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1年后银幕下的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张思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集体主义者的道德感,儒家传统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但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张思德》观后感 篇10
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感觉非常好。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那么多动人的真实细节,塑造了革命队伍的各色人物。
张思德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开荒——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的抚慰一抹晚晴。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
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诠释着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党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曾经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未来还将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张思德》观后感 篇11
电影以张思德奔跑作为开头和结尾的画面,我觉得电影是意喻张思德只是一名普通人。同时也意喻了共产党人也都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这部电影通篇只表现了一个理念:那就是任何一个成功的大厦都是一块砖一块砖累积而成的;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是普通人辛勤劳动积累的结果,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电影先是表现张思德当警卫员,做事总是负责任的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比如汽车轮胎坏了,都是背着轮胎跑步前进,以至于由于鞋爱坏而总是光着脚板走路。然后又表现了他爱心的一面:让一个受了刺激的小男孩健康成长;帮一个老大娘追猪;帮助一个即将牺牲的团长约见毛主席。作为对比,他的一个与他同时参军的老战友已经成了一个主任。而他依然是战士。这个对比的意义就是,究竟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电影在其中几次通过张思德与同伴之间在不同场合的对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人民服务。他的那个主任战友由于贪污被判刑一年。为了帮助这个战友重树信心,他几次探监,帮助那个主任成功的又找回了自我。
电影最后是他调到烧炭队后,表现他如何领导这个队的。当下大雨时,张思德去给炭窑遮盖,遮盖好之后他没有离开炭窑而是在里面避雨,这是他忽视安全的一个严重错误。作为长期在山沟里生活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大雨对于黄土坡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泥石流。大雨造成的泥石流将炭窑覆盖,张思德同志牺牲。从这个角度看张思德同志不适合作为领导,只适合当兵。应该吸取安全生产的教训。
我觉得这部电影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去观赏,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幸福中生活的大学生,能使我们了解到革命的艰难性,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负责任的说,类似于张思德这样的人如果活到现在的话,依然是革命的,先进的,不会被糖衣炮弹打倒的。倒是那些类似于它的主任战友的那些人,由于倚老卖老,将自己的资历作为是升官发财、贪图享受的资格,这些人先后被糖衣炮弹打倒。中国革命的成功都是依靠向张思德这样人的辛勤劳动。纵观现在,当我们还有大批的人活在贫困之中时,却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因贪图享受而被判刑,这些共产党员的党证是如何混到的手的?他们的党性都到哪里去了呢?
以上是我通过看这部电影所联想到、体会到的一些思想汇报,也仅是我个人很不成熟观后感。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还请党组织老师给予我辅导,帮助我逐步成熟,使我能早日达到迈入党组织殿堂的标准,早日加入这个光荣的大家庭。同时,我也会向张思德学习,尽自己所能为周围人服务。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请党组织老师监督我!
《张思德》观后感 篇12
以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于我而言只是个符号,简单却又陌生。它从未引起我的思考,"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做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切似乎距离我相当遥远。但看完《张思德》以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是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实际行动付诸于点滴生活,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还记得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吗?对,就是"你这个同志嘛,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也是做事不吭声"。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心中有一种莫明的伤感,张思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木讷寡言,憨厚诚实,无论干什么都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从影片中知道他是一个老战士,参加过长征,走过三次草地,和他同时入伍的差不多都当了官,然而他还是个勤务兵。但他呢?他心里完全没有这些世俗名利,当面对别人的逗笑时,他只是憨厚的一笑,我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多么高尚的灵魂。"做事不作声"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不知道。但我清晰的明白能做到这一点的绝不会太多。因为不给自己邀功就很难得了。
看完影片后,我曾想如果把张思德放在现在,那会是怎样?其实于我而言,他的许多行为我无法理解,尽管我在心底里崇拜着他。我想到如果他把官做到更大一点,难道不能帮到更多的人吗?不,也许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也许是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是我不能够理解他,不能够理解他那崇高的思想。因为社会上只有有像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社会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繁荣。就如同新中古成立以后,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一批批甘于奉献自己的人。是我不够成熟,过于天真。张思德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正如别人对他名字的解释,"思",是有思想的思;"德",是有道德的德。他出生于贫苦家庭,他亲历过各中艰辛,他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他更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是最可爱的人。
就人品而言,他身上找不出任何瑕疵。他勤劳善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尤其他对那一老一小的真挚付出,真真切切体现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对孤独老人,他想儿子一般;对孤僻小孩,他又如同父亲一样。两个不幸的人,被他真切的装在了心底,他像儿子般抚慰了老人那可孤独的心,找寻了活的希望;他又像父亲般将那个孩子捧在手里,用父亲般慈爱的心呵护那颗脆弱的心,然他找到了温暖,让他的世界出去乌云布满阳光。这就是张思德,平凡中更现伟大的人。
张思德是个好人,但它却没能长命,仅仅二十九岁就离开了我们。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在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之际,没有了那时的艰辛,但"为人民服务"却不能丢。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品质。也许我们大多数都做不到张思德那样,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服务于人民群众;其次,在学习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给别人帮助。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奔跑的人,记住那张憨厚的脸,记者那个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名字张思德,同时,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缅怀和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张思德》观后感 篇1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电影《张思德》既没有战火硝烟,更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一部黑白电影的故事情节慢慢的侵入我的心田。张思德做事认真负责,总是“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汽车的轮胎坏了,他就推着轮胎前进。鞋子坏了,他就光着脚走路。夜幕降临,黄土高原负枪奔跑的张思德从安塞敢到延安,参加内务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侧的灯泡坏了,他就跑过去当梯子,扶起战友换灯泡。
回到宿舍,别人上炕睡觉,他却跑到厨房帮老炊事员磨豆浆。炊事员推开他,他憨笑着坐到门口编起草鞋。球场上,篮球让战友扔下山坡,张思德抢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见老乡的猪跑了,他又老远去追猪……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普通人。张思德致死都不忘战友。
他奋力的将战友推出即将要倒塌的煤洞,自己却被活埋了。死时,他才29岁。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百感交集。虽然张思德并不是什么出众的人,但它却是伟大的普通人!
他做过的事我们应该也能做到,但是,真的能吗?你能保证你做得好吗?张思德一生都在无私的为人民服务,他做的太好了!为什么老天爷要让这么一个好人那么早的离去呢?我不懂。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张思德》观后感 篇14
4月21日下午,在学院08级党支部干部的组织下,在学院报告厅,我和全学院预备党员同志们一起观看了《张思德》这部感受深刻,触及灵魂的影片,由于设备原因,之后只有回到宿舍,在电脑里仔细观看。影片虽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战斗场面,但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却刻画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让我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虽然早在初中时代就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但那时候对文章的理解,因年龄阅历和知识层次的不足,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只知道“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而今,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今天,通过影像再次重温这段红色的历史时,却别有新感受,比以往理解、体会的更深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再看张思德时,仍然没有一点陌生疏远的感觉,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而后,我从网上搜索,重读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感到十分亲切,再一次领略了这篇不足800字却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讲演,感觉到这是我在思想领域的一次大充实,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深感毛主席的著作言简意赅,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到了对当前的学习、工作,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改造,具有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张思德同志为什么会被人们铭记,是因为他的道德品质平凡,平凡到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一个说得少做得多的张思德,成了张思德“最大的缺点”,而在毛主席看来,这也正是他“最大的优点”之所在;他所做的事虽然平凡、细微,但却使人强烈地感到了他的忠贞和火一样的赤诚,他短暂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有思想有道德,他是一个平凡、伟大而高尚的人,用朴实和求真折服了周围的人,他的一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由于他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以年仅29岁的生命轨迹中,实践了自己的光辉誓言。“为革命,为人民,要敢于献出自己的一切!”毛主席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的死重于泰山,让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同志是千万名共产党员中的普通一员,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代表他本人,而是代表着所有共产党员的行动和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像张思德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带领湘西人民致富的郑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任长霞,他们都在用自身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先进事迹带给我们无究的思想动力,他们不仅成为时代的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正由于这种精神,使今天的我们仍然如此怀念,仍然孜孜不倦的追求。我觉得他们都是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工作,听从党的指挥,不追求个人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始终装着党、国家和人民,他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特别出色的成绩,但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正品质,这种永不消逝的精神就像火炬一直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凝望着这些普通的背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永恒,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前,全国正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就我个人来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要学习张思德同志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听从组织安排,不管条件上多么艰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哪怕自己职务再低,岗位再小,只要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利益而做的,心中想的是人民的利益,想的是集体的利益,并以此
为出发点做好每一件小事,那平凡也就变得伟大了;要学习张思德,就是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默默奉献自己的最大力量;要学习张思德同志做人:朴实、忠厚、待人诚恳,团结同志;做事:认真负责、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特别是在和平环境,更要做人民的公仆,不图名利,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我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用自己的言行,求实的作风,落实到为人民服务工作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人身价值。
现在,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是不是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是也想方设法避开他人的视线,来搞自己的随心所欲、个人利益?我确实不敢妄自下评语,我只希望自己是一个公正、公平、心系学院、心系同学的学生干部,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相信大家对那些虚伪、投机、腐败,强官捞权、欺上瞒下、推卸责任的干部是会嗤之以鼻,唾弃于脚下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终究会渗透到每一个善良的、先进的共产党员的灵魂深处。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无数个“张思德”,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此,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一名学生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要牢牢记住我们党的宗旨,摸实情、办实事、解难题,做群众的贴心人,在关键时刻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把“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艰苦奋斗,尽职尽责,廉洁自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虚心学习、实事求是、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技能与素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带动性,始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争取早日成为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张思德》观后感 篇15
在很久的时候就曾听老人们讲过党的好同志张思德同志的故事,然而,还是年少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也不知道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普通的革命战士的牺牲而潸然泪下;或许是思想的觉悟没有达到,也许是生在两个不同时代的隔阂,至今我都不敢相信张思德同志确有其人。然而,在历史的事实面前,我的质疑显得不堪理会,倒成了一种在思想觉悟上想有所突破的累赘,亦或是被事实抨碎后依然不能救赎的自嘲。在党课中,我是第一次观看《张思德同志》这部电影,终于觉得张思德同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震撼,还有对社会的深思……
从电影中,仿佛断断续续得连起了我幼时那些故事记忆,在我的心里,张思德同志是党的好同志,他有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秀品质,他很热情,他热情于帮助邻家捉猪,帮着队友捡球,帮助前线下来的战友完成心愿;他还是那么热情,在朋友不小心走了资派后,他不怕连累,时时刻刻不忘激励自己的朋友。“有人在喊你是你活下去最大的理由”可能因为张思德同志的鼓励,他的朋友最终回到了革命的大道。他沉默寡言,即使被别人误会也从来都不讲原因,鲁迅先生所谓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或许就是在说这样的革命者吧;在他任劳任怨的背后还有些许顾全大局,为了完成革命的任务,他主动承认错误,搞好同志之间的关系。
我在热衷于描述张思德同志的激情中,却寒心于当今的部分社会现象。是谁造就了这个社会,还是这个社会造就了这些冷漠的人?那个撑杆打捞尸体要价的船夫,那个车祸现场漠然走开的大妈,还有公交车上看着歹徒打伤乘务员围观的群众……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张思德同志。
记得《战争与和平》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一个民族的存亡就决定于那个不到民族总体人口十分之一的军队的力量呢?”而在笔者看来,也十分相信民族的胜利在于精神的不灭,在于文化的强盛。我再也不想看到八国联军抢夺时,民众眼中的漠然;也不想看到中华儿女泪于人前的无奈;更不愿意有一天我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被一点点的剥削。说到这里有些所谓的理智者们,当然会觉得我的观点过于偏激。其实不然,作为为共产主义事业时时奋斗的我们来说,要坚决防止一切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更何况这种很可能给党和国家带来危害的部分社会现象呢?党在伟大的毛主席的带领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丰功伟绩,与共产革命先驱们的未雨绸缪是离不开的。所以,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学习张思德同志的精神对一名共产主义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张思德同志的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是我所希冀的,而我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当然相信在党的带领下,社会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革命前进的路上,还有很多障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是一种必然。在这个物质的时代,也只有张思德精神才能让更多的同志回到革命的道路上来。
时代需要张思德同志的精神,需要这个最可爱的人!
《张思德》观后感 篇16
银幕上憨厚、淳朴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永远带着微笑的脸,温暖着每一个看见他的人。他的永不停止帮助别人的双手和大脑,值得每一个人的尊敬。
虽然电影可能采用了一定的艺术渲染手法,但仍能完美地表现出张思德的人格魅力。仅仅是从他开荒的身影,对于工作认真的态度,就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做事默默无闻,不张扬,不邀功,以致于他参加了革命十几年,仍旧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这还是因为他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的都是人民,念着的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干着。他不仅是解放时期人民的楷模,也是当代我们应当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的死是为人民服务而死,就是重于泰山。在当代,为人民服务也已不在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犹如泰山一般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也不在是政府们的事,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我们每个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为人民服务就演成了为他人服务,为大家服务。
这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人存在,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在别人困难时的一次援手,在别人无助时的一个微笑,在别人寒冷时的一条棉被,在别人饥饿时的一个面包,这都是帮助,这都是为别人服务,这都是张思德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发扬
张思德虽然牺牲,可他的精神却没有因此而逝去,而且将永远的留存在我们的心里。在他以后的所有人,都已经将要沿着他的足迹走下去,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观后感 篇17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过<<张思德>>这部电影吧!张思德是一位奋勇拼搏的普通战士,他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整个影片中叙述了张思德短暂的一生,在工作时,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在休息时,他会在战士们之间发生一些平凡温情的故事。可不幸的是:在家乡烧过木炭的张思德主动承担了最苦最累的烧碳工作,和战友一起来到荒凉的安寨山里砍柴烧碳。就在一次碳窟工作时,碳窟突然崩塌,他不幸牺牲了。同学还记得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同样,替法西斯卖力,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去死的就比鸿毛还轻。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死亡的考验是无情的。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不能两全其美时,我们的人民共产党人员却毫不畏惧,竟不顾生命安全与敌人拼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是多么壮烈的举动呀!
以前,我幼稚地认为:英雄是在一刹那出现的,但我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才明白,英雄并不是由于一时冲动才出现的。他们从小就有着革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平时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他们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呀!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读四年级时的这场“非典”病中,那些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病房里,手术台上的“白衣天使”,发扬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与病魔斗争。是他们让一批一批的病人康复出院,虽然有一部分医务人员因公殉职,但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们…...看着英雄比自己,真是隔着长江握手——差得太远了。以前,我只知道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一心只想往头脑里装知识,不愿为班级负责,对班级工作一点儿也不关心,有时还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闹道德不可开交,这让我太惭愧了。现在,我深深地懂得了:作为21世纪的我,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
《张思德》观后感 篇18
最近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又重新感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版权所有
《张思德》观后感 篇19
上周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后,自己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触动,用强烈来形容我的心情一点也不夸张,几天来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对照,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在镇机关支部组织下,我随同全镇的党员一同观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随着播放着的电影,我逐渐认识了他,认识了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人。除了那年仅29岁的生命骤然而止让我拭目外,我一直在思考,就是这么一个工作在极其平凡岗位上的普通战士,为何会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呢?
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走出影院时,竟然有这样的声音传到了我的耳朵里:“咱说真的,这样的人不就是个傻子吗?放在现在,混了那么多年,仍是大头兵,这就证明他不行!”我的心头一震,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会有这种想法?难道在他们心中,张思德精神已经落伍,已不适应现在时代的要求了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边回忆着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一边翻开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参军11年,三次过草地,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旅长,他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他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脚踏实地为人,尽心竭力办事,只要工作需要、老百姓需要,他总是一马当先,任劳任怨,从不把自己做的事挂在嘴上。他用平凡而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颂歌。
我记得电影里有个同志对张思德说:“你一个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职务却是这样低。”话里含有对他报不平的意思。一个共产党员如何面对利益,张思德同志做了很好的回答:“想一想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一起参加革命的同乡,现在还剩下多少,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要让受压迫的人民全都解放出来,个人利益与祖国命运相比,显得多么渺小。”这种朴实无华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难道不值得人们永远学习吗?
从中我看到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就是张思德这样共产党人的人生理想和最大幸福。正是这种信念的存在才会有黄继光、菫存锐等宁愿牺牲自己性命换取人民幸福的先烈">革命先烈。
现在再次回味这个平凡的故事的时候,我不再迷惘,张思德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从他的事迹中,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被某些人视作“傻”,唯利是图,享乐第一才是“精”,为了个人利益,理想、道德、信仰、情操可以抛在一边,这都是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在张思德的高尚、无私、纯美的精神世界的对照下,是如此的丑陋与低俗。这样的人应该感到惭愧。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要做到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一身正气。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弘扬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切实做到身正、行正、言正、名正,以张思德等先烈们为楷模,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思德》观后感 篇20
《张思德》是北京紫禁城电影公司出品,有一股大片的味道!以交响乐团演奏为主的电影配乐的水准不在一般好莱坞电影配乐之下,很切合画面的推进,抒情主题起到渲染作用,就算是拿出来单独听也很具可听性,好像是一个国内作曲家的出品。导演的确有一手,拍主旋律片不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许许多多的细节,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主题、刻画人物,有血有肉的角色不再如墙上的标语一般空洞,编剧是刘恒,同样功不可没。
电影采用黑白胶片,一部黑白片,这些年来除了张国师的《俺的爹爹娘娘》之外,《张思德》也算第二部了罢。黑白年代,纯真年代,那些人都这么纯,那些镜头都这么亲切:延安灿烂的日子,经典的席地手摇织布机,再现战士力与美的挥铁镐开荒秋收,纯情女战士跳着集体舞,河畔洗衣饮马犹如《东邪西毒》里边刘嘉玲饮马桃花溪的味道,鲁艺里边跳芭蕾的女文艺兵,还有照例是自作风趣的我领导人,还有那个木讷的大龄未婚做事不吭声的张思德,这个踹三脚也出不来一个屁的勤快好心的小矮个。
为什么服务,为人民服务,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南泥湾359旅……熟悉的名词,记得以前的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么?还有历史课本里边的段落么?通过《张思德》来一次怀旧,解放区的天果然是……
落笔细腻,感情真挚,优!
《张思德》观后感 篇21
最近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又重新感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电影讲述了共产党人的动人故事。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他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思德,作为一个名字,因为毛泽东的文章《为人民服务》而被世人所知;但作为一个人,又因为年代久远,几乎没有相关记载而鲜为人知。这,无疑给创作者们带来了困惑。但聪明的艺术家们,既把张思德当作被塑造者,又把张思德当做讲述者,通过他的视点和相应的人物关系,串联出周围人的故事,串联出关于领袖、士兵和关于延安的真实故事,并且有机地融合在作品的主题中。
我从电影里重温了张思德短暂平凡但却熠熠生辉的一生,感受他默默无闻、勤苦奉献的崇高而执着的革命精神。张思德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作为共产党的一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奉献。最后在执行烧炭任务中,因炭窑突然崩塌,为救战友的生命而不幸牺牲。张思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生无我想,尽瘁为人民”的英雄,当舞台灯光突然灭了,手忙脚乱的人们找不到梯子,张思德同志主动充当梯子;当主席的车子爆胎了,张思德同志翻了几个山头,连背带扛又滚,竟是一个人取回了新的车胎;当大娘的猪跑到了河里,张思德二话没说,跳进河塘里抓猪张思德拥有着说不完的先进事迹,点滴间凝聚着他对党、对事业、对人民的纯而深的革命情感。
比一比张思德就会发现,许多同志没有张思德辛苦,没有张思德功劳大,自己所得到的东西,却比张思德多得多。现在,有的人在名利、地位、待遇问题上甚至公开伸手要职务、要待遇,达不到目的就满腹牢骚,把工作撇在一边。这些同志应该感到惭愧。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但丝毫也不卑微。他牺牲了几十年后,仍被人们赞颂和敬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能够得到毛泽东同志如此赞扬的能有几人,能够以战士的容光而青史留名的能有几人?
看着英雄比自己,真是隔着长江握手——差得太远了。以前,我只知道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一心只想往头脑里装知识,不愿为班级负责,对班级工作一点儿也不关心,有时还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闹道德不可开交,这让我太惭愧了。现在,我深深地懂得了:作为21世纪的我,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
《张思德》观后感 篇22
张思德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以前不知道,也许我是忘记了。这名字太普通了,这人也太普通了。甚至没多少人会记得。也许,不久之后我也会忘记,或者是再忘记。
《张思德》是一部电影。我昨晚看了。
张思德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毛主席说:总结一下嘛,不爱说话,最大的缺点就是办事不吭声;最大的有点也是办事不吭声;喜欢打赤脚。
张思德很老实,淳朴,团结战士,热爱人民。工作认真,热诚,无怨无悔。
张思德在作烧炭队队长,在后方为前线、为战士、为人民烧炭,不幸炭窑倒塌光荣牺牲。
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主席说,这样的人在我们的队伍中,太多了。所以,见了面不一定认识,认识的不一定认得,认得的不一定多说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虽然只是一个普通革命战士,但是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并作为楷模号召全党同志向其学习,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人的品德高下、世界观正确与否不在于人的职位高低、年岁大小,而要看他的基本立足点,站在哪一边。
毛主席还说道,为人民服务。多年来,这个主题一直是我们共产党人、革命工作者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我们常讲,党员的入党动机、参加革命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个人做官发财,光宗耀祖,每个党员和革命工作者都要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断改造思想,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上,是我看了《张思德》之后感慨。而且引用了毛主席很多话,向他老人家敬礼。在电影中,我被张思德的人格、行动深深感动了。敬礼。谢谢导演、谢谢编剧、谢谢剧中演员、谢谢中央6台,让我看到了这一部好电影。好久没有被电影感动了。
今年是我们党建党85周年庆。
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观后感 篇23
电影《张思德》既没有战火硝烟,更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它穿越了60个春夏秋冬,带着一种久违的纯粹,慢慢地浸入心田。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品质,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新的内涵。张思德之所以被人民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
张思德,一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中央警备团的普通战士,参加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在陕北安塞县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时年29岁。60年后,这位因得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褒扬而闻名的英雄在银幕上再度焕发光彩,是一面充满着无私和奉献的旗帜,让几代人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得到共鸣。
《张思德》带来的不只是人们的深深敬仰和感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战场上冒死冲锋、敢于牺牲。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无私的奉献者,我们要学习他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的精神。毛泽东在为纪念他而做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是中的”。
学习张思德,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他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让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
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东西,我们共产党员都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这是成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今后也将继续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程。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在IT行业中,我要认真学习张思德,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立当为公,执政为民,廉正律己,奉献为先。团结公司同事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张思德》观后感 篇24
当一个灰头土脸的人傻乎乎地跑进我们的视线时,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么一个普通的勤务兵竟然就是中国革命史上那颗璀璨的明星。
在黑白胶片的折射间,我们的思绪被带到了60多年前。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延安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全民族的共产党员都在为解放全中国而斗争。张思德,一个平凡的人,1933年参军入伍,11年算得上是老革命了,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他不被人关注,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革命和人民的利益奉献着一切。
他傻的让人觉得可爱,甚至想发笑,但他对党忠诚、乐于助人的精神却让我从心里感到钦佩。他一出来就奔跑在黄土扑面的山冈上,这让我总感觉他一直都是在奔跑中生活的人。他行动利索,什么事都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毛主席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
我被他的精神感动着。他的战友刘秉钟老说他傻,一起入伍的战友都走到了上层,而他却还是个小小的士兵。他却不这么想,他看到的是在前线流血牺牲的烈士,一排排清晰的名字激励着他时刻为祖国为人民去奉献一切。
他的心里总是装着天下人。自己吃饱了就想着让吃不饱的人都吃饱,当孩子问他为什么要去烧炭时,他说为天下寒冷的人烧。看到这里,我一阵心酸。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和灵魂?如果这是傻,就是世界多些这样的人吧!正是他们心系天下的情怀,中华民族才有了今天,中国人民才有了今天!
我很痛苦地看到这么个崇高的心灵被掩埋在山石之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追悼会上,毛泽东说他“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今天当他的事迹作为一种历史流传下来时,他却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闭上眼,我就会看到他奔跑在山冈上……
62年过去了,张思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为人标准,也向我们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现在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来观赏这部影片,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张思德》观后感 篇25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给地主当帮工过日子。母亲和几个哥哥相继因冻饿而死,而父亲却远走他乡。张思德便成了孤儿,叔父叔母收养了他。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
电影先是表现张思德当警卫员,他助人为乐,做事总是很负责任,也总爱跑步。比如汽车轮胎坏了,他就背着轮胎跑步前进。由于他得爱跑步,他的鞋总爱坏而他总是光着脚板走路。然后又表现了他爱心的一面:他把自己的爱给予了一个受了刺激的小男孩,是他能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为帮老大娘追猪而把自己搞的狼狈不堪;帮助一个即将牺牲的团长完成了遗愿。他的战友由于贪污被判刑一年。为了帮助这个战友重树信心,他几次探监,帮助战友又重新找回了自我。
电影最后是他调到烧炭队后,表现他如何领导这个队的。当下大雨时,张思德去给炭窑遮盖,遮盖好之后他没有离开炭窑而是在里面避雨,这是他忽视安全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大雨对于黄土坡意味着泥石流。大雨造成的泥石流将炭窑覆盖,张思德也牺牲了。在这一点上我们能看到张思德不适合当领导,适合当兵。
我觉得这部电影特别适合我们这些在幸福中生活的初中生,它能让我们了解到革命的艰难,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说,类似于张思德这样的人如果活到现在,依然是革命的,他们是不会被打倒的。那些类似于他的战友那样的人,将自己的资历作为是贪图享受的资格,这些人定会被糖衣炮弹打倒。中国革命的成功都是依靠像张思德辛勤劳动的这样人。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人,但他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这就意味着共产党并不特殊,共产党也是普通人。
【《张思德》观后感(通用25篇)】相关文章:
残奥会观后感(通用10篇)03-16
《暖春》观后感(通用15篇)04-06
天宫课堂观后感(通用19篇)03-25
天宫课堂观后感(通用20篇)03-24
《遗愿清单》观后感(通用10篇03-13
最新残奥会观后感(通用6篇)03-03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通用15篇11-10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通用46篇)02-24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通用25篇)12-09
2022《天宫课堂》观后感(通用11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