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02-10 12:06:04 赏析 我要投稿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早春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1

  早春诗

  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

  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

  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

  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

  古诗简介

  这首优美的早春之曲,出于《荆楚岁时记》的宗懔之手。宗懔初仕梁,后入北周。诗篇虽然犹带齐梁锦色,但却缘情而发,思致清晰,深沉婉转,已然异于当时南方盛行的绮靡轻巧诗风。

  赏析/鉴赏

  全篇紧扣早春着笔,以诗人特具的敏锐感受力,捕捉新春气息,谱入清词丽句。“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昨暝,即昨晚。诗的开篇,写昨日瞑色方临,春风乍起,一夜之间,春色已来天地。这还只是泛叙,不见出奇。读到第二联感到有点意思了,“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这一联出语天然,确实朴中见拙,虽为平行的句子,而上下句又含有因果关系。由于第一声春莺巧啭,催开了郊原的数重花树。鸣啭一两声的黄莺,这里起了催花使者的作用;“数重”与“一两”,在量的多少上也有意夸大,构成反差。更有特色的图景,是第五、六句,“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熟谙荆楚岁时习俗的作者,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新春风俗画。画面上出现了初蝶、新梅,这就未免令人疑真疑幻,特别那散落新粉的初飞蛱蝶,栩栩穿花,真蝶呢,还是彩蝶?“剪彩”句写得明朗一些,那是彩花。

  按《事物纪元·岁时·彩花》:“《实录》曰: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汉王符《潜夫论》已讥花采之费;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有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按此则是花朵起于汉、剪彩起于晋矣。”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散粉成初蝶”,亦无非剪彩制成之翩翩蝴蝶也。彩胜(亦作“华胜”、“幡胜”,以绢、纸制作动植物或人形插于头上、花枝上以迎新春)之俗,本起源于南方。然则作者咏写初蝶、新梅,亦未必实地摹写其望中所见,盖自身由南入北,春日在天涯,遐想怀思南方故里剪彩缤纷、镂银错落之迎春旧俗。只需读篇之结句:“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便恍然于作者何以会如此扑朔迷离、虚虚实实地隐约其辞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目极千里伤春心,岂有闲情逸致,高台娱目!那种暮年萧瑟的乡关之情,也就能够引发读者同情的了!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2

  长安早春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翻译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延伸。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平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眼前无数鸿鸟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注释

  开国:指建国立都。

  维:连结。一作“移”。

  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

  起:一作“对”。

  北辰:指北极星。

  咸:全,都。

  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一作“云”。

  黄:一作“青”。

  黑水:此指渭水。

  津:渡口。一作“滨”。

  金埒:指用金堆成的矮墙。

  伴:一作“醉”。

  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歌:一作“声”。

  桂枝擢:喻指科举及第。

  还:指归家。

  创作背景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编入“省试”类,是作者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试律诗。考作者生平,可知此诗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春作者在长安应进士举时所作。

  赏析

  此诗是命题写景之作,亦是试律诗的主要题材之一。首二联从正面破题,但并非直接点破,而是以“东井”“北辰”破“长安”,以“建寅春”破“早春”,且同时总起全诗。三联承写诗题中的“早春”二字,描写冰消雪融之景。四联具体描摹的是早春时节,草长花开之景,且又加入了人们游春的活动。“迎”“伴”二字都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草以人格色彩,使它们显得如此有情、可爱。相对于四联主要描写植物,五联描写的却是春天动物的活动。此联上句是远景的描述,下句由视觉转入听觉,描写了黄莺的啼鸣。末联表面上仍写春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早日登第出仕,以有所作为的理想和抱负,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3

  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翻译

  请问春天从这去,何时才进长安门。

  托付给你还乡梦,恳请带我回家园。

  注释

  秦原:秦地原野,这里是指长安城周围,即长安。春秋战国时属秦国领地。

  凭寄:托寄,托付。

  殷勤:恳切;深厚。

  鉴赏

  永州地处江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天的到来,自然要比长安早,“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地季节,带给人们的是勃勃的活力,盎然的生机。作者写早春,用早春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然而“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春天是美好的,可惜作者被贬在永州,有家也回不成,是“软禁”在这里,是一个“不自由”之身,因此,他借春风来寄付自己的思乡情,借春风来把希望带回故乡,恳切希望春风把自己带回故乡。然而这只是一个“梦”,是一场“春梦”啊。再美好的春梦,也会破灭的。作者写“思乡”是写在早春里,这是这首诗构思最新颖之处。这种思乡之情,不是在夜深人静,是由寂寞引起,也不是在“佳节”因孤独涌现的思念,他是在大地复苏,春意浓浓,热闹忙碌的早春中“思乡”,这种思乡之情就更浓更深了。

  这首诗最后一句“殷勤入故园”,“殷勤”一词,它写出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情,写出了作者殷切的期盼,写出了作者的怨愤,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中心所在。爱与思,期盼与厚望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感情,大概是他到永州之初最强烈地一种情感。作者的这首五绝诗情味蕴藉,构思新颖,目景入情,笔随意到,语言通俗明白,主题单纯,但是表达的情是复杂的,在浓浓的思乡情中,也表达了作者不可释怀的心态,爱怨交织的复杂感情,有着浓烈的诗趣,堪称以少胜多的杰作。所以读者欣赏这首诗时,一定理解把握这种复杂的'感情,理解早春中的思乡是别有一番情意。这也是柳宗元文中所特有的“淡泊中的至味”。

  创作背景

  作者生于长安,长于长安;在长安有他的庄园,有他的家,有他的理想;长安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地方。然而一场恶运,把他贬在远离朝廷的“南蛮之地”。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美好而遥远,他要“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4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翻译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注释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

  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份难以考证。从诗的第三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杨巨源曾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赏析二

  诗的大意是说,诗人的最好时光是新春之际,——是在那柳树刚刚抽出黄色嫩芽的时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园里已经繁花似锦,那时刻到处都是来看花的人了,吟诗作赋已索然了。表面上看,这首诗不过平平,但如透过纸背,却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养发掘。

  在尘世间,对于成功者,人们总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满怀妒意之人,也不过是仰慕之情的一种畸形反映而已。所以,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特别是重大成功之后,无不大有门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贺的人们当中,少不了那么一种人:大言不惭地声称“我早就看出这小子有出息”,以显示他的慧眼金睛。这的确是非常容易不过的事。上林已经“花似锦”,大家趋而观赏,说说“这种花真漂亮”,“那种花多好瞧”的话儿,多么自在!多么高雅!然而,这是三岁小孩都可以办到的,——亦可指指这,点点那,或对爹,或对妈,或对爷爷奶奶学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样。但,这是真本事么?花开得好,是因为阳光雨露充足,选种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颇令人心旷神怡么?可要知道,那单在选种之时就有着诸多学问。因此,世间最堪称道的实在应该是那些发掘培养人才在“早”的人们,即“伯乐”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养者绝不会因为这种幼稚可笑而否定他们的未来,从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们十分清楚,人才的培养“在新春”,在“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时候虽然没有“花似锦”那样诱人,但却蕴含着“花似锦”的远大前景。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们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实现,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发掘培养人才,不要等到别人已经做出成绩才去称赞夸耀于他。故,《千家诗》在入选此诗时特别点明:“言宰相求贤助国,识拔贤才当在侧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黄而未匀也”。这应该是这首诗给我们深一层的启迪吧!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5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翻译

  听说春天已经回还我还未识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访寻消息。

  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路边陌上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

  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王汉阳您啊不来令我空白断肠。

  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注释

  走傍:走近。

  武阳:此指江夏。

  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

  陌头:街头。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汉阳。

  预拂:预先拂拭。

  壶觞:酒器。

  壶:盛液体的容器。

  觞:古代酒器;欢饮,进酒。

  鉴赏

  诗的内容很简单,不过是邀请友人前来探春畅饮而已,但写得活泼自然,不落俗套。细细吟味,作者那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心,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昨夜东风入武昌”一句是写春归。人们常说:一夜暖风就染绿了柳梢头。这里“东风”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归的春风,一夜之间就迅速而又静悄悄地来了。然而这还仅仅是表现时节骤然暗换的特点,并没有写出春归的气势来,所以“东风”之后再缀一“入”字,表明春风的到来是排挞而入的。这样就把春归的特点表现得维妙维肖了。可见诗人炼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是写早春的动人景象。

  全诗至此几经婉转方才暗暗点明诗人终于看到了“春还”这一层意思。“黄金色”是一种嫩嫩的鸭黄之色。春上柳梢,最初并不是绿色,那是因为细嫩的柳尖刚刚钻出,还没有饱受春光的沐浴,因而显得很幼稚,从远处看去便是一种朦胧的悦目的灿然金色。近人刘永济说:“景物之接于人无私也,而慧眼词人独能得其灵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当其由目入心之际,殆已加以拣择而遗其粗迹;及乎由心出手之时,不过自写吾心之照耳。”(《词论》)可见诗人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等字,完全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总观如上四句,诗人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才写所见到的焕然春景,这全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细如抽丝地再现了早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儿声。

  诗的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两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称友人为“美人”,亦不过是言思念之切,用这样戏谑俏皮的诗句寄给友人更见友情的亲密。“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这两句写得尤为精采。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古人作诗,结句大体不出景结、情结两法。本诗当属予情结。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诗要有“性灵”,他在《随园诗话》中曾说:“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本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比如诗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就完全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虽然说得通俗,但是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又比如“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也一是出于一片真情。这就证明:只有情真,才有诗人自己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在江夏时所作。诗中表现思念友人的一片真情厚意。《李诗辨疑》谓此诗是王汉阳寄李白诗,是答李白《望汉阳柳色等王宰》诗。可参考。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6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翻译

  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旱来而悲哀。

  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

  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注释

  力疾:扶病强起。

  风尘:指战乱。

  创作背景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李都督写了一首《早春》诗,诗人便作下这首诗来酬和。

  赏析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下截申明上截,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首联“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叙事,说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转添春愁,又因愁伤老。见得伴客萧条,随人俯仰则更可悲,已透下望乡未已意。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炼字极活,为句中之眼,字字皆响,与他人随意点缀者不同,是化腐为新之法。“入”“归”二字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两句实写春景,用笔舒缓,为下文铺垫。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回应上截,翻出已愁。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

  全首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转添”、“更觉”,切上“早春”,透下“红入”、“青归”字。当此桃花柳叶之时,而四海风尘,望乡复切,则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所以见起处“悲早春”“悲”字之妙也。曰“犹未已”、“尚风尘”,说明“转添”、“更觉”之故。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0-21

咏萤火诗原文及赏析10-1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注释及赏析10-15

相思_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5

登科后_孟郊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6

送友人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1-19

青青陵上柏_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8

剑阁赋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5

韩愈《早春》赏析10-19

送菊_胡铨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