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读后感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团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团圆读后感1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团圆读后感2
在《小团圆》这部自传体小说中,里面的爱情故事是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情为蓝本。虽然男主人公邵之雍用情不专,到处留情。但比起现实中的胡兰成,张爱玲所描写的邵之雍的形象显然要美好得多,虽然也有负面的细节描写,但毕竟仍保留了很多恋情时期的浪漫华丽。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微风中棕榈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三十年前的这段初恋,虽然最终以破裂告终,但那曾经的浪漫感觉却一直在张爱玲心中回响。
在《张爱玲私语录》中,张爱玲有很多美化恋人的言论,“所爱之人每显得比实际有深度,看对方如水面添阳光闪闪,增加了深度”,在《小团圆》中当九莉和燕山在一起,“他把头枕在她腿上,她抚摸着他的脸,不知道怎么悲从中来,觉得‘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流掉了”,接着九莉想到“他的眼睛有无限的深邃……也许爱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他神秘有深度”。九莉爱燕山,对他是一种初恋的心情,虽然她一向对漂亮的男人持怀疑的态度,最后燕山和一个小女伶雪艳秋结婚了,但九莉对这段恋情只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阶段”。(注:桑弧为燕山的原型,是一位导演,曾和张爱玲合作过多部电影。传说两人曾有过一段恋情。)
张爱玲将昔日的恋人,无论是胡兰成还是桑弧,都被刻画成较为深情的形象,正如她的另一情爱语录:恋爱使恋人体现崇高的人性品质,“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永远铭刻在心的是恋人留下的美好感觉。之雍的背叛令她痛不欲生,张爱玲在文中这样描述,那种好像烫伤的痛楚感觉没来由地突然袭来,像海潮般一浪接一浪,虽然并没想起之雍,但那种痛彻心肺的感觉却是她所熟悉的。张爱玲回想往日的恋情,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在她心中爱情仍然是美好的、永不磨灭的。
那美好的初恋感觉让已届暮年的张爱玲无法忘怀。在小说结尾,她“梦见五彩片《寂寞的松林径》的背景,……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段爱情留给张爱玲无尽伤痛,但在她心里始终难以忘却的,还是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和曾经的梦想——和之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许多可爱的孩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张爱玲并不认同,“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以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也许还是万转千回的热情和等待,以及美好的怀念之情。《小团圆》呈现出一个作家可能提供的最大真诚,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一段情,还是始终不悔、不出恶声的。
小团圆读后感3
若是从未,亦或是很少读张爱玲文章的人,乍读《小团圆》,难免会觉得混乱,不知所云;若是张爱玲的资深读者,会觉得《小团圆》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语言,甚至书中的修辞,都是曾经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在“炒冷饭”,再好的语言,泛滥之后也味同嚼蜡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此书,对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说窥探——张爱玲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的一个途径。
《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前的,张女士的小说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说为了欣赏学习张女士的文章,其实不差这本。所以在20xx年初制定的全年计划中,根本没有把《小团圆》算在其中。买《小团圆》,只因为春节脱离了宝博的监督,购书癖发作了。然后抱着既买之则读之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
书名为何是《小团圆》?指的是谁与谁的团圆?有人认为,书中的九莉与邵之雍的短暂爱情是九莉孤独生命中难得的团圆,故名《小团圆》。我不以为然。全书283页,邵之雍在142页才出场,260页之后基本上消失。况142页至260页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事情穿插其中,九莉与邵之雍关系的描写,可能只占全书的1/3,如何撑得起一部大约十八万字的小说?
当然,考虑到张爱玲或许原计划将《小团圆》写成中篇小说(张女士颇擅长写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围绕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展开的。但是随着增删,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小团圆》已经偏离了张爱玲起先计划的道路而讲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团圆”指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团圆,至少,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团圆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而是张爱玲的人生中出现的人、事,张爱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人、事、表现手法,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团圆。换言之,《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旧作的总结、思考和揭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样几块地方,就像是旧伤口,不敢碰不能碰,却又终生难忘。偏写文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把人生中最见不得光的最不为所知的东西写出来,要把结痂的伤口再次撕开。因为压抑的感觉往往更痛。只是写出来,却无法让人看,因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隐私,决不能让人抓在手里,再伤害自己一次。怎么办?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语句不通。如果《小团圆》让你觉得生涩,原因便基于此。
所以整本书看来,《小团圆》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张女士早期几部作品那么高。但是,若是逐字读去,恍惚间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九莉,旧伤口一条条崩裂。等待着,心情惨淡,就像大考的早晨……
小团圆读后感4
在书友的建议下,我们重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
作为一名70后,对张爱玲的作品是相当熟悉的。我有许多朋友都是张迷,我也曾带着《张爱玲作品集》去“有书”共读会作交流,还是20多年前一位朋友送给我的,扉页上贴满了剪报,都是关于张爱玲的介绍。
但是,我不喜欢张爱玲,感觉她太孤傲、清高,那种冰冷的感觉甚至渗透到她的作品里。
她的文字总是充满了嘲弄、讥讽,总是放大人的缺点、弱点,甚至连爱情都写得惨惨淡淡。《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最终与范柳原走到了一起,但看似圆满的结局却透着悲凉。
所以,虽然《小团圆》一书列入“有书”共读书单,但也没有引起我读这本书的兴趣。
当然,既然要参加共读会,我还是会把这本书读完的,因为这是对同城共读会最起码的尊重。
没想到,《小团圆》一书我看得比较轻松,可能是因为之前在“有书”平台听了拆书包,加之对张爱玲的故事多少是有些耳闻的,所以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比较容易对上号。
虽然很多人说要把《小团圆》当小说看,不要当成张爱玲的自传,可它分明就是自传嘛,我最想了解的部分,还是她与胡兰成相爱的细节。
初读的时候,感觉张爱玲还是那个冷若冰霜的张爱玲,还是那样旁若无人的,想到哪写到哪,任意切换时空,人物出场毫无铺垫,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张氏那种尖酸的锋芒似乎有些收敛,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后来查阅资料,果然是如此,张爱玲晚期作品风格确实有所改变。当然,我在其中还是没有找到她与胡兰成爱得死去活来的部分,感觉她的爱情还是那样现实与理智。
读罢《小团圆》,我对张爱玲的孤冷有了些理解。
从小就没有父母关爱,她的心里感觉到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冷冷的事物。
听到母亲指责她“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这是多么大的伤害,于是这些冷就融入了她的文字之中。
所以在遇到一个关心她、欣赏她的胡兰成时,瞬间就投入进去了,这应该是原生家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吧。
对她的理解,不仅是因为知道她经过了缺爱的童年,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长大了。
其实张爱玲笔下所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只是当时的我不相信,也不愿去面对而已。
细细想来,二十几年前的我对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抱着过份的希望,情愿沉浸在“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里憧憬爱情,喜欢揣摩《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丽莎白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细节,却不能理解白流苏的困境,更不能接受张爱玲“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
张爱玲晚期写作风格的改变、我阅读体会的变化,都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心境、心态将悄然发生变化,渐渐学会宽容、理性,这就是岁月在不知不觉中留下的印记吧。
【小团圆读后感4篇】相关文章:
中秋团圆诗词09-22
春节团圆作文六篇05-04
初中春节团圆感受作文04-09
《萤窗小语》读后感04-17
小橘灯读后感04-15
追踪小绿人读后感04-18
醉意的团圆抒情散文05-02
【精华】春节团圆作文3篇05-04
春节的团圆作文3篇05-02
【精华】春节团圆作文8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