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11-19 20:06:16 志升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霜月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霜月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霜月原文及赏析 1

  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

  初闻征雁已无蝉(chán),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楼南:一作“楼台”。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斗:比赛的意思。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冯《注》以为艳情诗。这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征雁,南飞的雁。“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意境。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霜月原文及赏析 2

  这首小诗,不但生动地展示了霜天夜月一片空明澄澈的自然美,而且象征性地表现了一种“耐(宜)冷”的精神美与人格美,称得上是一首寓有“高情远意”之作。

  首句从听觉角度点明时令。陶诗有“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之句,义山此句似括其意,但与陶诗之重在表现对深秋肃杀清寥景象的感受者意味小异,从“初闻”、“已无”的对映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深秋的高远寥廓、清净绝喧怀有一种欣赏的感情。次句转从视觉角度写秋夜高楼遥望之景。“水”系暗写霜、月。秋夜明净无尘,皎洁的月光像无边无际的水波充盈于天地之间,而白色的霜华与月光又浑然一色。“水接天”正是霜华月光似水一色在诗人眼中所引起的幻觉式感受。这里所展示的高远寥廓、空明澄澈的境界,正为后两句神话式的想象创造了意念飞跃的条件。何焯说“第二句先虚写霜、月,最接得妙。”大约就是有见于此。

  三、四句将眼前霜月交辉的景象进一步幻化为霜神青女和月神嫦娥在“月中霜里”竞美斗妍的场景,并赋予她们“俱耐(宜)冷”的精神性格。不仅将静景写得极富生趣,而且象征性地显示了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一种与清冷的环境相称的高洁素雅的意态风神之美,一种环境越是清冷就越富于生气神采的精神之美和人格之美。诗人通过奇幻的想象,寄寓了自己对这种超凡脱俗、不畏清冷的精神人格的向往追求。如果说《嫦娥》诗中还流露了较浓厚的孤寂感,那么《霜月》则似乎要通过对理想的精神人格的追求来克服这种孤寂感。

  作为一首写景咏物与抒怀密切结合的诗,《霜月》的显著特征是略貌取神,以象征笔意抒写主观感受,而不去对霜、月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刻画。诗人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注入客观物象,着意表现霜月之夜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气韵,遂使这首诗成为诗人高情远意的成功寓托和诗意象征。

  霜月古诗背诵技巧

  作者信息记忆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大约在858年去世。字义山,号王溪生、攀南生,唐代著名诗人。 那么我们如何记这些知识呢?我们需要通过谐音法和数字挂钩法进行记忆。首先李商隐可以 想象成一座李子山隐藏在一座阵法里,出生日期813分成两个部分8和13,8想象成麻花,13则谐音成钥匙。同理死亡日期858可以谐音成保温杯。字义山想象成李子山上有一杆大旗,上面写着一个义字。号玉溪生,想象成有一条河流里面都是玉。攀南生可以想象成很多南瓜攀登在山的悬崖峭壁上面。

  然后我们将其组成一个故事进行记忆,如下: 从前有座山,山上种满了李子树被一座大阵给隐藏住。因为山里面有一条流着宝玉的河流,河流一直流到悬崖峭壁下,悬崖峭壁上长满了南瓜。南瓜掉了来裂开生出来一个麻花和一把钥匙,钥匙是可以打开墓地的,墓地里面有一个保温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将李商隐的基本情况记住了,下面和大家记一下《月霜》。

  诗歌记忆

  第一步就是提取诗歌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几个关键词。

  雁 、婵、楼、水、天、青女、素娥、冷、月霜、婵娟。

  第二步将关键词重新组合成一个方便记忆的小故事,这里我们需要用到夸张、比喻、谐音、五感等。如下:

  有一天一只大雁看见一只知了(婵),于是飞上前去抓。没想到知了跑得飞快,一下子就跳到了万丈高楼上。高楼上有座喷泉上面的水可以喷到天上,把天上穿着青色衣服的仙女和穿着塑料衣服的天鹅给打湿了。她们冻得瑟瑟发抖,呼出的寒气把月亮都给冻住结出了一层霜,把知了也给冻得眼冒圈圈(婵娟)。

  那么我们通过这个小故事就可以将李商隐的《霜月》给记忆住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将这个画面给想象出来。

【霜月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霜月原文及赏析03-25

《霜月》原文及赏析04-21

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原文及赏析03-09

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月赋原文赏析08-05

月赋原文、赏析09-24

月赋原文及赏析08-17

月赋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关山月原文及赏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