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
最近刚刚看完《二十四孝图》,心中颇有感触。虽说是简短的24个小故事,24幅图画,但是,仍然让人产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动,又有个人思考。其中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不知流传着多少以孝为主题的传说。当然,不用说,《二十四孝图》中就收录了24个孝子的故事。简单的介绍下,时间上,从上古的尧舜时期,直到宋代,内容上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24个故事,时间跨度4000年。可以说,这24张图,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其产生到繁荣的这段时期内,孝道发展的全景图。其中人物丰富,形象丰满,个性十足,地位差异悬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谓展示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孝道姿态。语言上,虽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但是便于理解阅读,确实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在中国流传了500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是有中国 特色的一种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既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谈谈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这个字,“子”背着“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伟大,简简单单,便道出了孝的真谛。何谓孝,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晚辈为了长辈,背着他们,关心与敬爱饱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员心与心的距离,于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再者,孝不仅是维护家庭和睦的支柱,还是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会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扬“孝”文化,名篇《陈情表》便是例证。此外《孝经》有云:“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见,孝对于社会有着极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二十四孝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24个故事有不少明显的夸张之处,甚至有个别故事为了宣扬孝,竟有残酷自虐之倾向。举个例子。
王祥卧冰求鲤。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为了给老母煲汤,不惜在严寒冬日,赤.裸身体,以自己的体热化开冰冷坚硬的河面。这个故事,表面上儿子为了老母亲舍弃自己,让人感动,实则夸张过度,不切实际。只为求一尾鲤鱼,何必自虐?只要找来工具,挖开冰面,钓上一尾并不是什么难事。明明简单的道理,偏偏要用这种荒唐的方法来解决,真是愚蠢至极。更有甚者,埋儿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时常是出现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亲生骨肉节省下粮食来供养老母。如此做法,着实让人不解。人真的能这么狠心?那位老母亲真的能咽下用小孙儿的命换来的粮食?毕竟血浓与水啊。这些愚孝 不仅在与家庭内部肆虐,更是影响了整个社会。“天下无不是父母”,“三纲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来的糟粕,搞的社会乌烟瘴气。于是乎,终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谈到父母的名讳,必要放声大哭,是孝;将地方官,大臣,天子视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载,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时代毕竟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终究也会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当封建社会的大厦坍塌,愚孝也如东逝之水,终究将化成历史的烟尘。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或许是国家没有大力宣扬新世纪孝的重要性,人们似乎将孝淡忘了。为了个人生活的方便,他们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们忍心将老人呼来喝去,他们忍心辱骂父母只为红颜一悦,等等的类似事件已是数不胜数。这是社会的倒退吗?我不相信,我们更不希望是,我们渴望孝的回归。
终于,我们看到了,还有他们,一个个感动中国,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你们可以为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奉献一生,你们可以坚持年年月月,你们可以忍住心酸,微笑着流泪。他们不曾被我们熟知,也不曾被社会标榜,不过,他们仍然默默的继续着,用行动感化世人。他们是平凡的英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你的父母,当他们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时候,无意中打扰了你的好梦,可能你真的是学习太晚十分瞌睡,请压住你的火气,乖乖起床;当你因为成绩的下滑而被父母责备的时候,请不要在心里埋怨他们,他们是真心关心你;当你事业有成的时候,请将成功与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们的功劳。
请抓紧时间,现在做,还不晚。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2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3
这几天我读了本好书,叫《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写的!啥?听说过!哎,那你就来看看我的感慨吧!我今天就看了这本书里的一个叫《二十四孝图》!
前面的一些什么反对妨碍白话者呀、“马虎子”呀、文格呀我都不懂,但后面的就让我大有感慨了!
“卧冰求鲤”,人人都知道是孝敬父母,但想一想也来不现实,你看,如果冰偏薄的话,相信不管是体重多少的孩子上去也会哗嚓一下破冰落水……在如果冰偏厚的'话,我想我就不用说了吧!一定会被冻死!所以,我明白,“卧冰求鲤”的故事不是让你去模仿(当然也模仿不了),而是去明白“孝”,不是模仿来的,而是把这份孝心放在心上,有自己的行动表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4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5
捧着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6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还有一个“子”字构成的。就是做晚辈的要把老一辈的顶在头上,以示尊敬。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个孝的故事编在一起,用来教育后辈。那古代的孝到了现在对我们有多少有效了?
鲁迅曾经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和“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可以看出鲁迅竟然和竟敢同传承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你想想这两个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儿”来说吧,这大约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贫困,导致口粮供应不足,在母亲和儿子中只能保证一个人有饭吃。郭巨为了做孝子,尽孝道,便准备将儿子埋入地下,可当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时掘出了黄金一釜。这个故事的结尾可算是皆大欢喜,因为郭巨掘出了黄金,所以郭家便有钱了,郭巨也不必埋儿。不过,这个故事却使儿时的鲁迅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担忧,总担心哪一日家中也没钱了,他的父亲也当一回孝子将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黄金的概率是几乎为零的。这种恐惧感直到鲁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们看了此文后定是会笑的,《二十四孝图》的作者本是想要传播孝道的,可他们万万不曾料到这却在童年的鲁迅身上产生了这种作用。记得我初读此文时,觉得这位鲁迅先生也太霸气了。后来,鲁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鲁迅是在讽刺古代的封建礼教,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在古人看来,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没了孝,便没了道德。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人们,不要说对父母不敬了,那些打骂父母者、动辄训斥父母者,不胜枚举。更有甚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母亲为了让不务正业的儿子用功读书,感化儿子,竟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向儿子下跪,可那不知羞耻的混账儿子不但没有向母亲认错,反而当街骂起了母亲!
从鲁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读到古“孝”对现在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学习,那我们要怎么样发扬从古到今的孝道了?
读“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们不能仿效老莱子摔倒娱亲,也不能学郭巨为母而埋儿,我们读“二十四孝”是学习做晚辈孝顺长辈的孝顺精神,学习“百行以孝为先”的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学习孝顺长辈尊重晚辈的思想。
说实话其实,孝的本意即为尊敬长辈。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们固然做不到古人的“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但是我想,我们若能抽出点时间来关心一下父母,替他们倒杯水或是剥个橘子,也可以算是尽一点孝心了。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7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当时的儿童读物想起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并且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了这些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生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开篇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现象给予严重批评,通过这件事可以体现作者鲁迅是下了很大决心提倡白话文的。而对于提倡复古的人是极其痛恨的,痛恨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两次在开篇部分出现足以体现作者鲁迅对提倡白话文的渴望和对复古的痛恨。并且用“麻叔谋蒸食小儿”的例子来比喻这件事,足以体现作者对于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图》是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集录了古代所传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是旧时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老莱娱亲”是讲他七十多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郭巨埋儿”是讲郭巨由于家里贫穷母亲吃不饱饭便要挖坑埋掉自己亲生儿子的事。这里面几乎全是记录愚孝的故事,鲁迅通过表达自己对愚孝的不认同,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表现了他强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鲁迅先生对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万万不可的,这不是今天的我们正要学习的吗?希望天下多几个孝子,少几个愚孝之人……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8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是鲁迅一个尖锐的看法,虽然话过激了些,但足以看出鲁迅对古书的喜爱甚至于敬慕之情。鲁迅看到中国孩子读破书,总是会叹息。不错,中国当时的教育当然比国外差多了,使这个重视教育且又爱国地文学家深感惋惜。
作者回忆小时,私塾管得严,只能读背“人之初性本善”,而出了书塾,就可以捧起一本有趣的别类的书,津津有味地读。在那种混乱的社会中,书中阴间赏善罚恶的故事使读者十分陶醉。也只有这个,让鲁迅小时枯燥的私塾生活有了一丝乐趣。鲁迅对于阴间的好奇,只能是好奇,颂扬反而坏事。这不,鲁迅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一面,导致一些“舞文弄墨”人的打击。这样的人实在可恶,别人有自己的思想、打算、作为,别人非要插一足作何?被打击更要心如止水,就像00后的.我们,“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神马都是浮云”。
鲁迅在饱览不少古书后,终于得到长辈传下来的《二十四孝史》。读得多了,便也悟出来了,“孝”只有那些大道理,其实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读得多了,世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一目了然。
古书之趣,趣在“实”,趣在“妙”,趣在当今确没有书中说的那些事。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9
孝是什么?往大了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往小了说就是你吃什么就让父母吃什么,你住哪里就让父母住哪里;更通俗一点说就是父母当初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父母。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到了道学家那里就变味了,弄了一个什么《二十四孝图》,把本来很平常很温馨的孝顺变得毛骨悚然了,以至于给少年鲁迅的心理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虚假的、拔高的、没有人性的说教可以休矣!
“郭巨埋儿”,为了孝顺母亲就要把儿子杀死,这不要说法律不允许,就是道德人伦也不允许啊!所以作者给故事设计了一个出乎意料之外也不在情理之中的很荒唐的结局——挖坑的时候挖出一罐子黄金,然后皆大欢喜了。问题是谁都能挖出黄金吗?如果挖不出咋办?
“卧冰求鲤”的故事也很荒唐:人体能有多少热量呢,靠体温把坚冰融化,这不符合物理学原理呀。稍微有点儿物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人卧在冰上不但不能把冰融化,而且还会冻死。与其卧冰求鲤,不如凿冰求鲤。卧冰求鲤不是孝,而是蠢。
孝也好,爱也好,敬业也好,都应该是日常的'、平淡的、波澜不惊的,如果把个别的、暂时的、极端事例的当做常态化的标准要求每个人去做,那么既是没有人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希望在传播正能量的时候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0
《二十四孝图》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弘扬孝道的经典读物,它通过24个生动的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古人对于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这些故事既富有教育意义,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
【内容摘记与感悟】
"孝感动天":讲述了虞舜孝敬盲父瞽叟和继母的事迹,即使面临极端困境,依然能坚守孝道,其行为感天动地,体现了孝道至高无上的地位。
"戏彩娱亲":老莱子为了让年迈双亲快乐,七十岁仍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像小孩一样玩耍,这种用心去关爱和陪伴父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卖身葬父”、“恣蚊饱血”等故事,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过于极端,但却充分展示了古人对孝道的执着追求,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长辈,尊重和孝敬他们。
【读后反思】
阅读《二十四孝图》,让我深感孝道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尽管时代变迁,但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基本道德准则仍然应当被我们传承和发扬。然而,在实际践行中,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科学地理解孝道,既要学习古人的'孝心和毅力,也要结合现代生活特点,注重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精神需求,让孝道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语】
《二十四孝图》以其独特的故事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初心,时刻铭记和践行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将传统孝道精神与现代人文关怀相结合,使之成为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1
《二十四孝图》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描绘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画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孝道文化:《二十四孝图》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崇尚和实践。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石,被尊为“百善之首”。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具体行为,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等,强调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侍奉和照顾父母。
教育启示:书中许多故事虽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过于极端或不合时宜,但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它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珍惜亲情,时刻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亲人。同时,也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尽职尽责,诚实守信,这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现实反思:在欣赏古人孝行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孝道。既要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又要避免陷入盲目模仿和刻板执行的误区,让孝道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做到真正的敬爱而非形式主义。
文化传承:《二十四孝图》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结,《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经典读物,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在品读过程中,既可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深情,又能从中获得深刻的道德启示和人生启迪。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2
《二十四孝图》是清代吴敬梓所编撰的一部描绘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画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以下是我阅读《二十四孝图》后的读书笔记:
孝道内涵:通过对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卖身葬父”等故事的研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人们对孝道的崇尚与践行。孝道不仅包括对父母物质生活的照顾,更深层次的是尊重、理解和关心父母的精神世界,以及在道德行为上的楷模示范。
伦理价值:《二十四孝图》以其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孝道这一伦理价值的.重要性,它是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一环。每一个孝行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境遇如何,都要尽心尽力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现实启示:尽管时代变迁,但孝道的精神内核永不过时。在现代社会,我们应批判继承这些传统美德,既要学习古人孝顺父母的真诚情感和坚韧品质,也要结合现代生活实际,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方式来实践和发扬孝道。
反思与提升:同时,《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些极端孝行方式在今天看来并不完全适宜提倡,这提示我们在传承文化精粹的同时,也需要根据社会进步和发展,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扬弃,让孝道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更为健康、积极的诠释与践行。
总结,《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作品,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孝道文化,对我们理解和践行孝道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3
故事内容:《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包括“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精神风貌。如“刻木事亲”,讲述了丁兰刻木像尽孝的故事,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思念与尊敬;“卖身葬父”的董永,则是以自己的劳力和牺牲来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
价值观念:这本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通过讲述各种极端孝行的事例,强调孝道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秩序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我们应理性看待其中一些过于偏激、甚至有悖人性的孝行描述,倡导科学合理的孝道观。
现代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孝道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将其内化为现代人文关怀,提倡子女在尊老爱幼、关心照顾老人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实现家庭和谐、亲情和睦。
阅读反思:阅读《二十四孝图》,既能领略古代孝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引发我们对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孝道的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借鉴其积极的一面,摒弃其落后、过时的部分,使孝道文化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4
内容概述: 《二十四孝图》通过图画形式展示了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二十四则孝行故事,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精神。
主题思想: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体现了对父母深厚的敬爱之情和无条件的付出精神,强调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实践。
鲁迅的批判与反思: 然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二十四孝图》并非全然被赞美。鲁迅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这些故事,指出其中一些行为过于偏激甚至愚昧,如“郭巨埋儿”等故事,虽出于孝心,但其行为在现代社会看来无疑是不可接受的。鲁迅借此表达了对封建伦理道德僵化、过度以及对人性压抑的批判,并倡导更为理性、符合人性和时代精神的新式孝道观。
启示: 读《二十四孝图》,我们既要理解并尊重传统孝道文化中尊老爱幼、崇尚亲情的优良美德,同时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那些违背人性、理性的所谓“孝行”,应勇于质疑和反思,树立与时俱进的孝道观念。
总结:《二十四孝图》既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典籍,也是鲁迅先生对我们进行历史和文化反思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让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警醒我们要用科学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5
内容概述: 《二十四孝图》中的每个故事都以一种近乎寓言的形式展现了古人对孝道的理解与实践,如“王祥卧冰求鲤”、“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等,旨在教育人们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崇尚并践行孝顺之道。
主题思想: 从正面看,《二十四孝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孝道的精神内核,提倡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然而,这些故事在宣扬孝道的同时,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某些伦理观念的极端性和局限性。
鲁迅的批判与反思: 鲁迅先生在阅读《二十四孝图》后,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精神,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虽然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但其中一些行为过于偏激甚至残忍,如“郭巨埋儿”为了节省粮食供给母亲,竟欲埋掉自己的儿子,这显然违背了人性和人伦。鲁迅借此表达了对封建孝道观中过度强调盲从、牺牲自我到极致现象的质疑和批判,倡导更为理性、人性化的现代孝道观念。
总的来说,《二十四孝图》既展示了古代中国孝道文化的丰富内涵,又通过鲁迅先生的批判性解读,启发我们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与时俱进的审视与思考。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03-01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01-02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11篇03-10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16篇)10-20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12篇)10-21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通用15篇)09-27
二十四孝图读书随笔范文(精选10篇)08-29
二十四孝读书笔记04-06
《二十四孝》的读书笔记04-10
《二十四孝》读书笔记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