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观后感(精选1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姐》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姐》观后感 篇1
今晚看了电影《桃姐》,突然感触。一部电影,100个人看,有100个个人观点,因为经历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后所领悟的也不同。
别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怀念的那种像一家人似的"主仆"关系。而我领悟的是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电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个没有儿女的佣人,养大了少爷罗杰(刘德华),等到了桃姐年迈了,刘德华反过头来照顾桃姐。这难道不是所谓的道德和孝道吗,知恩图报。然而电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个养老院,住满了年迈的老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没有儿子来看他们,只是每个月给钱养老院然后就不管他们。还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养老院,几年没人来看。
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问题了。年轻人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让老人流浪外面,ZF的养老政策和医疗政策又不好。每天在微博看到了这社会的很多不公平,ZF却无心去拯救这个社会,这一切都得归于教育问题。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时间来培养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抽几年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呢?结婚生子最终的目的还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人来照顾自己吗?要不然生个蛋还能吃,养条狗还能摇尾巴。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如果每一个爸爸都能在爷爷老了的时候做到孝顺,我相信等孩子长大后也会这样对你的。在医院工作了4年了,也见到很多“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确实让人心酸。
缺乏亲情的我特别孝顺,记得读初中那时,我爷爷78岁中风了,左脚走不了路。开始就是我晚上帮我爷爷洗澡、擦背、穿衣服。后来病重了需要两个人帮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两个,有时候我还要去帮忙。那时候爷爷已经有老年痴呆了,脾气也不好,老是讲粗话。就这样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来广州读书。就这样过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爷爷就走了,享年84岁。也许就是这样我伯父和叔叔他们的孝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80后和90后很多也都成家立业了,也为了父母了。我们此时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顺,好好对待自己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辛苦一辈子了,也开始老了,慢慢的也开始糊涂了,也开始像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要细心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这也是回报的时候了,要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那样。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将来我们老了,孩子也会像你现在这样孝顺的。还有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无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还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么心酸的数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PS:感觉自己书读的太少了,表达能力有限,词穷。
《桃姐》观后感 篇2
1.这个片子让我越看越激动!!!多么平淡的剧情!多么朴实的情感!多么长的时间跨度!!!可是看下来一点都不累,一点都没有出戏!一直在被电影本身带着走!特别好的叙事节奏!!!这才是伟大的电影语言!!!
2.关于刘德华和桃姐的关系,尤其是最后刘德华对医生说要去内地工作一周,如果桃姐死了就直接推到太平间。有人说这是冷血,有人说这是刘德华不忍看桃姐最后一面。
其实我想说,整部片子其实都是刘德华纠结的心路历程。影片开始,刘德华对桃姐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而且是一种很明显的主仆关系。刘德华坐下就吃,吃晚饭坐在沙发上看着桃姐在厨房站着吃面,而且还要求要吃卤牛舌,并且这一切似乎显得理所当然。
后来桃姐中风住院,刘德华似乎还是没有解开心结,跟桃姐还是保持距离,话也不多。桃姐去老人院也是自己去的,刘德华并没有去送她。
转变是从刘德华第一次去老人院看桃姐开始的,刘德华为了圆场(不过后边好像又有从小就是干妈的说法,又或者是我记错了),说桃姐是自己的干妈,桃姐也赶紧跟着接话,并且很开心。这其实对双方都是一种心理暗示,二人的关系从这时候起才亲密起来。
再说刘德华对于“母亲”或者“家庭”的态度。他妈妈第一次来香港晚上住在家里,对于刘德华似乎挑刺多,关心少,双方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再加上影片中的各种暗示:全家移民去美国只有他自己留在香港;还有一处,桃姐说如果他爸爸看到他拍的电影一定会很高兴,他立刻说,不会的。从以上两点我猜测,刘德华在这个传统家庭中似乎是个叛逆的孩子,并不受长辈的喜爱,所以也许在他心中对“母亲”和“家庭”都有距离感。
但是,自从桃姐“变成”他的干妈之后,整个人都感觉开朗了许多,尤其是与桃姐在一起的时候。我认为这其实是他在桃姐身上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对母亲对家庭的归属感。
再回到影片开头,有没有觉得桃姐吃饭那一段很像我们与母亲相处的情景?坐到饭桌前就吃饭,母亲还在厨房忙碌;吃完了什么都不用管往沙发上一坐,心安理得地看着母亲吃剩饭,而且还在说“我想吃什么什么”之类的,可是母亲很语重心长地说那些东西吃多了不好。我妈总是说她就像个老妈子一样伺候我,这一点都不假……
母亲、老妈子,这两个角色之间有时候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本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将二者融合在了一起,或者说刘德华的内心有这样一种渴望。
而在影片最后,经过了一整天的思考,刘德华意识到,桃姐终究是桃姐,他们的关系又回到了主仆关系。
但这时刘德华的内心状态跟开始时又有所区别。影片最开始,桃姐是仆人,但刘德华内心中对桃姐“母亲”身份的投影是隐性的,无意识的。影片中段,经过下意识的“圆场”和自我暗示,刘德华对这种投影开始主动追求,并且在不断加深,看完观影礼那一段背影是这种投影的最深化。有一个细节,刘德华让桃姐走内侧,并且拉着桃姐的手放在自己的背后,那一刻桃姐俨然已经成为了刘德华的母亲。到了影片最后,刘德华似乎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变化,明白了现实,于是做出了那样的决定。这不是退缩,不是冷血,而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释放。
PS. 码完字才发现,影片虽叫《桃姐》,讲的其实是一个缺失母爱的孩子的内心成长历程……
3.Roger母亲第二次去看桃姐的时候带了两桶燕窝,可是桃姐说这燕窝腥,这显然是不给主人面子。
以前桃姐与Roger讨论过为何不结婚的问题,Roger说桃姐喜欢的是她爸爸;后边Roger妈妈也提到过二人同年,并且桃姐坚持不收她的钱,要求买花祭奠“大少爷”。桃姐服侍这个家五代人六十年,这里的“大少爷”指的大概就是Roger的父亲。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也许桃姐确实对Roger的父亲心存爱慕,所以她与Roger母亲之间就多了一层“情敌”的关系。而此处“燕窝事件”,在我看来,是一种情敌之间的斗嘴。
《桃姐》观后感 篇3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位常养老院跟妈妈吵嘴的女儿,在妈妈过世之后,拎着妈妈的遗物,站在大厅哭。这是一个不新鲜的情节,但是许鞍华没有用近景,没有用特写,甚至没有用正面,只是一个中远的背影。而且只占了画面的近二分之一。左边的二分之一画面,是两个老头在悠闲地下象棋,一个中年女护工悠闲地嗑瓜子。
这样对比感强烈的画面,导演想表达什么?亲情的逝不可留?社会对老人的淡漠?还是生命的残酷?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指向什么社会现状,而单纯是因为她自己也已经六十五岁,是一个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导演所说,电影的本质是记录。许鞍华正是用一种淡淡不着痕迹的手法,在记录自己的老年。跟《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不同的是,《子弹》记录的是老骥伏枥,是姜文在记录三位主演四五十岁依然很牛的这么一种状态,而《桃姐》则是记录一种洗尽铅华,淡泊如水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如同最简单的白开水,非但从头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样的,就连吞咽的节奏都一样。最开始看了海报和宣传,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催泪弹,但它不是;后来看到桃姐住进养老院之后的种种,我又觉得它会批判凉薄,但它没有。《桃姐》所拿出来给观众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画面,碎片式的画面,甚至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叙事线索。电影本身没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观众的心绪。全片甚至连配乐都很少用,只在罗杰接桃姐回家,两人一起收拾旧物那一场,起了淡淡的配乐,依然是像电影的口感那样,摒弃煽情,但求温情。我想这跟许鞍华的人生态度也有关,六十五岁的她至今未婚,无儿无女,跟妈妈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业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自己创作阵地的导演,可是这不代表无依无靠的老人家就要摆出自己无助的一面来博取他人的泪水。文章开头那位过世的母亲,面对儿子的不孝,女儿的责难,尽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脸上依然坚强倔强。所以在阅读本片的时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触,便是年轻人也会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叶德娴也是一位老人了,从我第一次在《与龙共舞》中看到她,再到现在的《桃姐》,她都奉献出了自己教科书般的表演。她刀子嘴豆腐心,怕罗杰旧病未愈不许罗杰吃牛舌,但又精心烹饪了一块赞不绝口的牛舌;她被罗杰接回家首先摸摸家具上的灰尘,一脸不满但又细微得几乎看不出来;她自己已经不能再照顾罗杰,便想张罗着再找个佣人,絮絮叨叨啰啰嗦嗦提了一大堆要求,好像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佣人,而是一个母亲;她怕给旧东家添麻烦,无论是要自己掏钱住养老院,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回绝旧东家的馈赠,都令人觉得那节俭与善良,似乎是出自家佣对主人的客气与感激,但更加是出于桃姐朴实无华的本性,毫不矫揉造作;她盛装打扮跟着罗杰看首映,好心劝告身边的宁浩别吸烟,自己看电影看得睡着,却固执地跟罗杰说电影很好看;她知道坚叔老不修,但豁达大方地对很不满的罗杰说,他还玩得了多久呢。叶德娴与许鞍华一起,塑造了身材矮小可爱可亲的桃姐,塑造了一个成功而完美的桃姐。
没有生离死别,只有一张张空床位,只有一场追悼会,一张黑白照片,和坚叔的一束白玫瑰。导演刻意回避,因为那已经不是桃姐的生活。在末日之前,桃姐仍然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温暖银幕下的我们。
这部不是为了对抗而诞生的香港电影,算是尚存的香港电影。然而它放之四海皆动人。不着痕迹、不动声色,但却代入感极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对于这样的电影,无法也不忍心从任何技术层面上评判分析,只能如标题所说,不作评论,只谈感受。
《桃姐》观后感 篇4
期待已久的《桃姐》终于看完了,看完内心很平静,并没有网上说的那样哭的稀里哗啦的,感觉很好,感触很深,感慨也很多!感性之至,稍抒己见,也只是在观影之后情之所至,总想说些什么,但是语言不尽优美华丽,但却情出于心,语出于口,肺腑之感……。
叶德娴固然是《桃姐》的最大亮点,连多年来再跟她合作的刘德华,今次在片中也有洗尽铅华,低调而又平实的演出,放下巨星的包袱,脚踏实地演一个寻常人物,对桃姐的感情由开初的平淡到后来的关怀备至,当中没有张扬的演技痕迹,一切拿捏的都很到位,感人至深,《桃姐》中的刘德华很不刘华,反而是久违了我们亲切了的老大,这也是为什么金马奖评委把影帝头衔给予他了,过后张艾嘉解释这次金马会给予刘德华,主要原因是这次他没有耍帅,低调的演,演的很“群众化”……
影片以桃姐在老大饰演的罗杰家中工作了六十年照顾了他一家五代人的故事为轮廓展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另一条暗线索则是罗杰对桃姐照顾的变化。罗杰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到最后变得体贴入微,这是和桃姐感情日益明朗化的结果,影片不停的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罗杰的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基于是对桃姐的依赖,及至对自己的反思,到最后两人的相濡以沫。故事情节很感人,很容易让人有所反思!
感谢许鞍华导演给我们拍摄一部令人感动、令人感触的电影,感谢老大和叶德娴的精彩演出,给了我们既精彩又感人的角色!看完之后,很容易使人在情感上有所感触,通过某些桥段很容易的实实在在的看到“从前”或者是“以后”的自己!
一部很温情的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更没有刻意的矫情,有的只是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桃姐,简简单单的生活和工作,却获得了一份满满的亲情。《桃姐》这部电影虽然是文艺片,但如许鞍华所说“一点也不闷”,笑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它没有走“赚泪路线”,故意把剧情弄得很悲伤,滥情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那是琼瑶的戏,不是许鞍华的。所有的观众,在该笑的时候都忍俊不禁,从笑声的分贝来推测,至少露出了八颗牙;在该沉静的时候,全场基本上还是没有杂音的。它有笑点而无泪点,泪点只是在心中体现吧!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大哥带着自己的妈妈吧,看的'很投入,作为妇女节上映的电影或许更适应我们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父母一起看,也让我们一起寻找我们身边的哪位桃姐!
本来想用《望着你,就像望着我的未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的,感觉起来太文采化,还是不用了,一篇感想难以抒发完心中的那些感慨!
《桃姐》观后感 篇5
今天利用放假时间看完了电影《桃姐》。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在梁家服务了几十年的佣人桃姐年老衰弱的时候与她亲自带大的少爷罗杰之间的温情故事。桃姐的饰演者叶德娴将年老衰弱但仍然充满爱心的桃姐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角色中的她是充满矛盾的,她既希望得到他的少爷罗杰的关心和关注,但又怕耽误他的工作,所以她选择去养老院住;而刘德华饰演的罗杰虽然话语不多,但他粗狂的面部线条和深沉的眼神都倾注了他对桃姐的爱。影片虽然没有宏大的题材,也没有火爆的场面,但温情却像蜿蜒的小溪一样流淌过每一个观众的心中,这比内地的所谓大片有价值多了。
其实这部片的大背景还是中国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也越来月受到社会的关注。这部片打的是温情牌,桃姐也算得上是非常幸运的人了。她虽然是一个孤寡老人,本来无依无靠的,但她服务了几十年的梁家对她可谓不错了。罗杰给她找最好的养老院,在很繁忙的工作中去探望她,邀请她一同出席他自己电影的首映礼,和她一起回顾发黄的岁月,陪她聊天,陪她吃饭。而太太(罗杰的母亲)对她的佣人桃姐也是充满着感激和爱心:煲燕窝给桃姐吃,把自己的旧楼装修过送给桃姐住。还有罗杰的其他家里人都视桃姐为家里人。所以桃姐虽然没有亲人,但她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能够比较稳定而过快乐地过完她最后的人生。或者用罗杰的话说:他与桃姐的相遇是上天对两个人的恩赐。
但从影片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老人们的孤寂、无助。如在桃姐刚入住老人院的时候,有个老婆婆就闹着说想回家,想回到乡下,想必她呆在这里是孤独的寂寞的;还有全院中最老的婆婆,养老院院长都换了几个了,她一直都呆在这里,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探望过她;还有一个老婆婆直到她最终死去,她儿子都没来看过他,只有她女儿来,但她女儿因为家产问题对她也是充满着怨恨的。桃姐的温馨和幸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孝道,甚至到了极端。但随着近二十年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要养几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加之生活成本的加重,生存压力空前加大,孝道对于有些人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农村年轻人为了挣钱养家糊口,都到外边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小孩在家,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老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当然这些都是现实,但希望无论是个人,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对养老事业多加投入,多关注关心老人的生存状况,老人也能迎来他们的夕阳红。
《桃姐》观后感 篇6
衰老
正如人的长大是一瞬间,衰老也是。桃姐的衰老是从她进到冷气房挑大蒜,并不断往身上套衣服开始的。之后她就中风了,中风的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吹了太多的冷气,或者是在空房间守了太久,我觉得她只不过是老了而已,就像有的人老了会看不清楚东西,有的人老了会记不清人们的容貌和名字,有的人老了会颤颤巍巍,有的人老了会疯疯癫癫……她老了就中风了。
她的衰老从中风以后“进展”很快,先是一个人在家晕倒,之后被送到医院,出院后不能再工作,她去了养老院,一边在养老院生活,一边复健。她很努力地康复,也最终恢复,一切欣欣向荣。后来她又生病入院,胆囊手术很成功,她如愿见到了梁家第五代的孩子,她开始坐轮椅。回到养老院不久,又住进医院,肺气肿。她是一个人在医院,慢慢离开的。她走得应该很安详。
她安安静静地生,安安静静地活,也安安静静地死。人生就是疏忽一瞬,生是一瞬,活是一瞬,老是一瞬,死也是一瞬。
尊严
桃姐叫钟春桃,在医院里有人说:春桃,一听就是佣人的名字。桃姐很生气,她说:“我得罪你了吗?”佣人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当别人无意间提起时,才会显得有些激烈,她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但她的尊严其实体现在对工作的尽心尽责中。在菜市场和小商贩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为主家准备每一餐食,她注重荤素搭配,也照顾少爷的身体,剥好的螃蟹、清蒸的鲜鱼,切好的新鲜水果。永不落灰的家具,没有褶皱的衬衫。
少爷说:“很久没吃牛舌了。”她嘴上说着:“很久没吃就不要吃了嘛?你还想搭一个桥吗?”转头就卤起了牛舌。卤好后放进冰箱,等着少爷什么时候想吃就切开吃。
炖煮的燕窝要加生姜去腥。太太来看望她,拿了煲好的燕窝。她一边喝,一边咂摸着说:“腥”。似乎对于做菜这件事,即便是对自己的东家,也丝毫不留情面。不加姜的燕窝是腥的,谁做的也是腥的。
中风后,少爷来看她。她第一件事就是要给太太打电话说:“我不做了,做不动了。”比起自己的身体,她更关注的是这份工作。或者,对桃姐来讲,这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一个使命。从她十三岁时来到梁家帮佣起,她的人生便和梁家有了交集,从此便不可分割,她陪伴了梁家六十多年,照顾了梁家五代人。
她为一个家庭付出了一生,临末了,她病了,住院了,也不想给东家添麻烦,她说她要辞职,住养老院。
桃姐做了一辈子的佣人,只会洗洗涮涮、做饭烧菜、看家带娃。她的人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她只会做佣人,她也只知道怎么把佣人做好,她的人生甚至普通得有些卑微,但就是因为对一件事情孜孜不倦的坚守,她有尊严,她高贵。
悲悯
坚叔借钱去找洗头妹,桃姐说:“让他去找,还能找多久。”
演员歌手来到老人院走过场,刚发的月饼,拍好照片要收走,因为是道具。歌手唱完歌,瞬间变脸。老人们充当了道具人,被献爱心,被走过场。蔡姑娘只是说:“再坚持一会儿。”
梁少和两位导演合伙演戏骗投资人的钱,事后的羊蝎子火锅会上,梁少只是说着:“量入为出啊,量入为出。”
养老院中的老人很多不能独自进食,需要看护人员一口一口去喂,一个看护人员要同时喂几个老人吃饭。很难说老人们都吃饱了没,老人们自是说不清楚了,看护人员就更说不清了。
老人院虽价格不菲,但供应的吃食却很简陋。几片水煮的青菜,几块肉,一碟米饭。人老了以后,什么都开始潦草了起来。
母亲在把房子转给儿子以后,儿子再也没有来养老院看望过母亲一眼。倒是女儿经常来看她,给她交每个月的费用,老人却总是期盼着心爱的儿子能来,她一直相信儿子会来的,直到她死。女儿抱着她的东西,哭哭啼啼地接她回家,儿子还是没有来。
导演无意于去揭示社会的美好或者丑陋,她只是去展现,去表达。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透露着诚恳。如果说有什么,那也就是她的悲悯,承载着温情。
《桃姐》观后感 篇7
昨晚在金逸看了许鞍华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桃姐》。影片选择在3月8日这天上映自然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关,但该片描写的绝不仅仅是某位女性的个人世界。下面谈谈我的观片体会。
如同片名,《桃姐》的叙述是平淡而简洁的,几乎放弃了一切浓烈的情感刻画。对于《桃姐》来说,眼泪是奢侈的,这不是说《桃姐》没有值得悲伤的情节,而是因为《桃姐》不想用眼泪来证明悲伤,我们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真实生活里的出现的人以及他们的正常反应,包括对悲伤的承受与忍耐。
我发现这部影片并不太好评价,或者说并不能像我之前对其他电影那样评价,这不是因为我麻木,观看本片时我至少五次动容。也许是太久没有看过同样类型影片的缘故吧,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这部看上去很像纪录片的影片叙述故事时不动声色,观众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进入桃姐的世界的,又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流下了眼泪,整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把桃姐当作了自家的佣人,当然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佣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与信任,桃姐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名家庭成员,一位亲人,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自己已为一份后天的情愫而高烧不退。说到这里,我发现《桃姐》不好评价的另一个原因――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导演完全打碎并均匀融入到所有平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了,当你试图对某一场戏进行概括时,又发现其实这场戏和另几场戏的情感浓度差不多,于是便打消了单独概括的欲望。嗯,关于故事情节的整体印象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无病呻吟的事情我是做不来。
如果说《桃姐》是许鞍华导演在不经意间拍的一部献给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华人世界的经典影片,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在理。观看本片时,观众心中一定会有着充满焦虑的发问――“有一天,如果我老了怎么办,是不是也要被送进老人院蹉跎终老,期间还要和几个不孝的子孙、嫌弃我的媳妇为了几百块钱纠结?”,是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桃姐》并没有给出关于那些身患顽疾、被亲人疏远的孤独老人出路的答案,但桃姐给出了一个她认为合理的姿态――即便离开了“亲人”,也要独立、自尊、自足、善良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桃姐》里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站在老人院的玻璃门前反复念叨:“我要回乡下,我要回乡下……”。我想,这位老人想要回去的那个“乡下”其实就是她曾经为之付出并与之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共同存在的家园,家园里有人、有物,更有情。
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是要老去的,感谢《桃姐》提供的温度,这温度使我们清醒――让我们善待老人,让善待老人真正进入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传统――当然,善待老人最好不要成为我们的一种道德主张,这本该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需要。
无独有偶,今天上午看到张扬导演通过微博发布了他以老年人为关注对象的新作《飞越老人院》的预告片,这是文艺圈里的一次重要巧合。
《桃姐》观后感 篇8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桃姐》观后感 篇9
今天去看一部宣传已久的电影《桃姐》,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观影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也无可厚非。在看到叶德娴时,面对她不断的变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实,但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可以连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这些只有面对自己的姥姥时才有的真实感,在她的呵护下才感觉到桃姐对罗杰的那种爱。而华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了。在观众看来,罗杰就是罗杰,他不是刘德华,你在看时也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样,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陆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在里面自己配音,虽然有点让内地观众有点不太舒服,有待改进,但是普通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华仔的演技决对是金马奖评委说的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华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实的感情去演绎罗杰。的确放下许多包袱和光环。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了以前的影子。作为一个刘德华的影迷,我自认不是那种身上装有文艺细胞的潮人。也许会为了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居然会有别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对于刘德华的表演我终究还是舒心的为之赞叹。还记得从暗战开始,他的减法式演出已经大为让我赞叹和惊讶。不在像以前的“华弟”和“混混”潇洒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极致生活化,或者说与之融为一体式的表演模式终于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现于我的眼前。
何谓减法式?许鞍华导演说:“那是要你抛弃自己演员的身份,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普通人!”刘德华说:“我一直可以,因为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
看完电影,他们问我,能不能感受到什么,我说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能够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说实话没有过这种经历,而从小到大家里的老人都还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因为《桃姐》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电影,所以我完全能够融入到里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让我自己思考了我身边的桃姐是谁。或者说有一天我自己成为那个“桃姐”我又会怎么样呢?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正是时候。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怠慢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深深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一段两年的平静生活,浓缩成120分钟的精华,表现的是人一生的一个过程,笑有时,哭有时,生有时,死有时。一切都得经历,不管是否伤痛,谁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桃姐》观后感 篇10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观看了《桃姐》这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发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佣人和一位名叫罗杰少爷之间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与陪伴罗杰少爷成长,而她已日渐衰老。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风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医生说,她的身体已不容乐观,以后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罗杰只能送她到养老院。他时常去看她,陪她聊天,仿佛一对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渐渐地放开了。
观看了电影以后,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来后,我一直对妈妈说,他们太可怜了。
“老人们难道没有吃的吗?他们对慰问的食物那么感兴趣。”
妈妈说:“老人们行动上不便,不能到市场买,只能等着亲人探望的时候带来,可是有的亲人总有各种理由没来。所以……”
“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对待父母不可以嫌弃他们。比如走路慢呀,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实我们小时候还不是这样吗?从不会走路到学会走路跑步,爸爸妈妈有嫌弃过我们吗?我们吃饭的时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妈妈耐心地收拾残局,教我们怎么做得好一些。他们老了,走不快了,听得不利索了,现在轮到我们等他们,等他们慢慢走路,慢慢吃饭,难道不应该吗?
有句话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来脸上发烧啊。那时候,因为觉得煎饼实在太好吃了,根本没有多想,一口气全吃光了,一点也不留给爸爸妈妈!
我决心改掉不为父母着想的坏习惯,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顺的“诺贝尔奖孝顺儿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钱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恒,要用真心去陪伴。
《桃姐》观后感 篇11
“能有桃姐在我家服侍那么多年,是我的福气。”
这是电影《桃姐》中男主角少爷说的一句话,也是令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它表面上是对桃姐60多年工作的认可,实际上表达了少爷对桃姐的一颗感恩之心。
桃姐小时候家境贫寒,被送到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下人。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服侍了几代人,直到得了中风。她为了不连累主人,自愿进了养老院。而那位少爷却放心不下,陪伴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被少爷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他能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真心去照顾一个下人,这不是感恩又是什么呢?
其实,父母把我们拉扯这么大,也不容易,我们也应该感恩他们,用行动帮他们做一些事,就是最大的感恩。
有一次,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客人走后,留下了很脏的地板,父母那时又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早出晚归,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了。我看到他们又困又累的样子,决定自己分担一下家务反正也不是很难做。
我找来拖把,打了一桶水,开始了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心甘情愿拖地板。我将拖把摔进水桶里,水桶马上开了花,水花四溅,开到了墙壁上,白墙变成了黑墙。后来,我吸取了教训,不那么用力摔了,而是轻轻地往上提,水就不开花了。
才拖了两个房间,我的手就起泡了。妈妈心痛地说:“不要拖了,等一下我来拖。”我没有听她的话:“这么累,你休息吧,我拖就行了。”妈妈被我的话感动了。我提着脏水到卫生间换水,不小心滑倒了。“算了,不拖了。”我生气极,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过了一会,我又想到了辛劳的父母。我不能总是享受,也要劳动,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个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父母的福气。
《桃姐》观后感 篇12
看前跟朋友说起这部电影,她说自从《玻璃樽》之后就放弃港片了,我说我是《花样年华》之后放弃的,前两年《月满轩尼诗》没能把我拉回头。
看过《桃姐》,给朋友发短信:《桃姐》是近年最好港片,没有之一,可以放心看。
这片子几乎让我回想起《甜蜜蜜》那种铺天盖地的悲喜交集。
许鞍华的淡定简直让人抓狂,连最后那四平八稳的演员表都散发着自信。
起承转合了无痕迹。你是从哪里开始想哭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出口,哪个不爆笑?但到“青鸟殷勤为探看”念完,谁不悲伤?短短八行吟咏之间,观众的情绪如绕指柔,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
刘德华洗尽铅华,却生平第一次看他顺眼了。的确是个好看的男人。
叶德娴不论得多少奖,都当之无愧。
细节啊细节。牛舌从一开篇就出场,一直到中段才真正发挥作用。刘德华在叶德娴中风后那晚出差回来,眉眼间些微的诧异,直到自信的演员表出来时才给出解释。果然是什么事情都自有时机。
更多的是不解释。就是不解释。我很满意。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没有也不需要解释。除夕夜秦海璐回老人院工作,叶德娴问起她的家人,她不说。那时,我很怕她会开口说一段苦情,非常怕。万幸她没有。很感激这沉稳的处理。
这个片舒服到什么程度?连配的普通话都不觉得那么别扭了。
众多大人物来客串,似乎不必要。不过,也许他们是来告别的。看到王馥荔的名字,遥远的记忆。
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哭的,只知道后来看到的都是无数次想象中外公的最后时日。不,我还没准备好谈这个。
这个片,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亲情、世情、食物、香港、电影圈......除了这些,我还看到一个缓缓笼罩过来的无人可以避开的老龄化社会。
《桃姐》观后感 篇13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电影,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我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好了。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想到父母也会慢慢老去的样子,内心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
《桃姐》观后感 篇14
叶德娴饰演的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电影的海报中,桃姐像孩子般开怀大笑,有人也许会差异,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高兴?在体味中,我想大概就是亲情的力量。罗杰并非桃姐的亲生儿子,桃姐也只不过是李家的一个佣人,可导演却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这世界上还有超越血缘的感情。我总在想,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最幸福、最和谐的?也许桃姐告诉我们,是一种叫做无私的东西,无私,才会心中有对方,也才会事事为对方考略,也甘愿奉献自我。当你奉献了自我,对方在你的真情中,才会被感化,才能用心体会,也才能够用模仿直至发自真心的对你付出。很多时候,为什么很多家庭不幸福,也许正因为没有教会孩子付出与回报。很多父母也如同桃姐一般,把好的东西分与孩子,可最后呢,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供奉老人,在那些老泪纵横的脸上,也许写着这样的故事,父母奉献时,也要教会孩子回报,这种回报是指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而不是把困难自己吞食,把成果全部拿出。也许在你拿出美食的那一刻,你可以和孩子一同享用,告诉他:妈妈也很爱吃。
《桃姐》观后感 篇15
最近看了传说中的《桃姐》一片,有些感触,闲来无事码点相关文字,以志所思。
总体说来,这是个很平淡的电影。作为港式文艺片,套路不可谓新颖,情节不可谓曲折,道理不可谓深邃,但意味却颇为绵长,有看点兼泪点。
桃姐钟春桃(叶德娴)是少爷(刘德华)家的佣人,小时父母在日祸(二战日军横行,且称"日祸")中罹难,身世凄苦。十几岁到老爷家,服侍老太太、老爷和太太、少爷共历三代,已逾60年,且终生未嫁。期间,桃姐充分显示出传统中国女人的勤恳和朴实,悉心服侍主家,主家的衣食起居,事无巨细,通通操办;其品德性情,也样样使人称心。
影片未着力于旧事追忆,只稍微正面侧面交代了一下。虽非怀旧,但却时时体现出往事的影子。影片也无大的波澜起伏,依据的是桃姐中风住院、入老人院、再得肺气肿病危的时间脉络。期间细节处理很好,导演擅长表现琐碎之事,有无趣,有幽默,有冷漠,有温情,平淡中透露着生活真味。
影片开头是桃姐给出差回来的少爷下厨。少爷刘德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习以为常,始终未多看桃姐一眼,也无多少言语交流。直到某一天,桃姐因为劳碌和老迈中风去了医院,故事才进入正题。
本来少爷的生活中桃姐好像一直在那里,而现在这种变化,使少爷初次思考起这桃姐这样一个女人来。一个人在你生命中默默照顾你,而你却习以为常地依赖,某一天这人突然离开,你是否茫然无措,是否惘然若失?少爷并不是无情的人,相反很会体贴人,只是他和桃姐的关系太久远了,形成了一种平衡,所以桃姐在时,他不需要对桃姐太多关心,而当桃姐需要关怀时,他就不假思索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份责任。然而角色转换,未学会关心人的人,怎样照顾好一贯关心你的人呢?当桃姐不想给少爷添麻烦说想去老人院的时候,少年居然以为桃姐很想到那里去,就遂了桃姐的意。我们自思一下,生活中,父母长辈有时候会说些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怕给子女晚辈添麻烦。可惜这种感情,不是每个人都懂的。少爷虽不知其里,尚能抽空陪伴服侍桃姐到最后。而世间一味索取、得寸进尺、不思回报的无情之辈,却是多如江鲫。
虽说香港的老人院设施完备服务正规,但也不见得能让老人颐养天年(大陆就更不消说了,多的是盘剥老人)。有子女赡养的话,谁愿意去老人院呢。一个连假牙都能戴错、处处贪恋小便宜的地方,逢年过节又无亲人陪伴,还得忍受电台学校等组织虚伪的献爱心活动的骚扰,如此终老,想来无味。可见老无所依,于人是很大的悲哀。少爷养尊处优,不懂老人院生活的苦处。但少爷却知道,桃姐,这个老迈的佣人,在病倒后需要他的关心照顾。这出自责任,更多的是人的品性。老人院里,有多少老人不是被自己子女抛弃的?老人院还算好的,又有多少老人被遗弃在空巢里,自生自灭?这个国家,老人不靠子女,还能靠谁?以此看来,桃姐是幸运的。
在少爷的尽心照顾下,桃姐病情稍好,然而后来又不幸得了肺气肿。在桃姐临终前的这段时间内,二人的交流似乎有种天生的默契,能时常互开玩笑,俨然一对母子。少爷重新认识了多年尽心照顾他的老女佣人,更发现了自我。原来照顾帮助别人真的能让自己感觉良好,原来自己也可以温情若此。
桃姐虽然朴实,但也爱美,少爷投资的电影开映展,要带她参加,她欣然答应。回去拿出口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细细的整理了一番。展会上端坐大方,是个体面的女人。展后少爷问她电影如何,她拼命说好,满是对少爷的嘉许,少爷却不知她视力不好,只逗她"你不是后来在睡觉吗?"二人相对莞尔。有多少人在老的时候,自暴自弃,生活邋遢不修边幅,反而以老者自居,气压晚辈?老人和晚辈应各存尊严,才能和睦相处。
秦沛饰演一位老人院的活宝,每好开玩笑,逗其他老人,他的座右铭是人就应该开心享受,不必愁眉至死。这样一个潇洒人物,却非常好色,有点钱便去找洗头妹消遣。钱不够,就借桃姐的,桃姐每每慷慨解囊,也不问用处。他拿去,某次被少爷撞见。后来又当少爷面向桃姐涎皮赖脸地借钱,少爷当场训斥点破,桃姐却说"给他吧,也玩不了多久了"。可见桃姐对于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多能宽容、怜悯可怜之人。人之垂老,且让他风流去吧,此生还有几番寒暑?后来桃姐去世,追悼会上秦沛捧花前来,也算心存感激,尊重短暂相识的朋友。而有多少人在索取不成之后,翻脸无情?又有多少人在索取成功后,不思回报?至于以怨报德之人,更何其多也。由此看来,秦沛虽好色,品性却是温厚。
再后来秦沛又去找老人院里的其他人借钱时,已没人那么慷慨了,当他问一位戴眼镜的老头时,老头不看他,而是自顾自地吟起了李义山的《无题》(相见实难别亦难)。这时秦沛怔住了,内心惘然,倒不是因为嫖资没了,而是其他。皆知这首《无题》里的春蚕丝尽而死、蜡炬泪干成灰,这里配上桃姐的一生平淡无奇的经历,加上老头忘我地吟诵,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春蚕和蜡炬,皆普通之物,然拼将一生付出亦无悔也。由此引发泪点,让人唏嘘感慨无垠。
《桃姐》观后感 篇16
虽然从报章杂志上了解到电影《桃姐》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和赢取了许多世界性大奖,但是初次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语“在末日之前温暖你”的时候,心中不禁鄙夷:宣传语如此夸夸其谈,电影大概也会有点言过其实吧。可是,观影几分钟后,我的心情随着电影的推进而起伏,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和感触。
《桃姐》讲述的是一对主仆相扶相持的故事。桃姐是孤儿,十三岁就进入李家当家佣,六十年来勤勤恳恳,照顾了李家五代人。某天,年逾古稀的桃姐突然中风,不能再为李家操持家务,从小由桃姐照料长大的男主角李罗杰只能把她送去老人院。这时两人的关系彻底发生了的变化,本来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罗杰,需要反过来照顾桃姐。两人得以重新认识对方和自己的人生,发展出一段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感情。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使我十分动容。桃姐因名字被老人院的院友取笑是丫鬟,桃姐十分不快,却只能埋在心底。过后罗杰带了许多物品探望桃姐,被其他院友问及与桃姐的关系,罗杰默契地回答是桃姐的干儿子,使桃姐感到既欢慰又感动。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只关心家里的老人和长辈是否吃得饱穿得暖,物质条件是否富足,有时却忽略了他们需要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又有一幕戏,是罗杰忆及病中得到了桃姐的悉心照料,现在轮到桃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他为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经济基础照顾桃姐而感到安慰。这段戏让我更深刻的感觉到人生就是一个循坏的过程,从无到有、从获得到付出、从接受哺育到哺育下一代、反哺上一代,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有能力去给予、去照顾自己及旁人,是一个巨大的幸运和幸福。
正如电影中其中一个演员秦海璐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说的,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是的,她可能是我们的母亲,可能是我们的老师,可能是我们的某一位远亲,可能是隔壁年长的邻居,也可能是经常在菜市场里遇见的老太。她不会创造什么伟大的事业,却知道怎么把别人照顾得更好。现在的我们,是现在年轻力强的“李罗杰”,将来的我们,也可能是年老力衰需要别人照顾的“桃姐”。在养老体制未曾完善的如今,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搀扶我们所珍惜的人,在我们未曾丧失照顾别人的能力的“末日”之前,在长辈健康消耗殆尽的“末日”之前,好好的温暖他们的心。
《桃姐》观后感 篇17
真正的感动是感而不伤,高明的感动是无需煽情。与传说中的泪流满面不同,《桃姐》没有使出催泪弹,但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叶德娴饰演)与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演)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
在《桃姐》中,许鞍华放弃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中秋节时,电视台带明星来老人院慰问,临走时却收回了赠送的月饼,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影片没有批判,只是淡淡带过。除夕夜,老人院主任回到院中陪老人们过年,当桃姐问主任家人在哪儿时,主任轻叹一声却一言不发,其中定然有故事,但影片也只是点到为止。
不仅没有哭天抢地,许鞍华还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点,消解了桃姐渐入老态的悲情之感。电影一开始,博纳影业老总于冬出镜扮演电影公司老板,刘德华扮演的制片人则和洪金宝、徐克扮演的两位电影导演联合起来,耍诈来骗于冬追加一部电影的投资。看看《桃姐》的筹拍背景就会知道,许鞍华在拍片前四处寻找投资,却始终凑不齐钱,最终只好请刘德华出手追加投资,影片才得以开拍。在片中,类似对香港电影人的自嘲等笑料不在少数。
影片在叙事上不悲不喜,《桃姐》所传达出的生死观亦是不悲不喜。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后,她的女儿站在画面中间嚎啕大哭,但在画面的左侧,几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这样的景象可以解读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时,死有时。”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生死无常、老无所依,《桃姐》所要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生死之间的故事,但它呈现出一种坦然和笃定,观众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后并不会心生恐惧,反而感到豁然开朗。
《桃姐》中反映的主仆之情,对很多观众来说并不熟悉,但影片对老年人生活真实的记录勾起了观众对亲人的感情。一位观众看片后安慰地说:“我的亲人还在,我还可以去行动,我要去深深地感谢抚养我们的亲人。当我自己老去时,我一定不会等死,会像桃姐一样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都说许鞍华是影后制造机,《桃姐》为女主角叶德娴带来了威尼斯、金马奖的影后桂冠,还入围了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而在看完《桃姐》后,叶德娴如入无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弃耍帅、戴上老花镜、穿上蓝色工装的刘德华也失色了几分。
与影片所呈现出的朴实风格一样,叶德娴的表演也是不动声色。第一天进入老人院时,她顺手在柜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瘪,观众立刻领会:这个在殷实人家服务了60年的仆人,对老人院的污秽是不习惯的。而当她打开家中的老式木柜,拿出一样样老物件儿时,观众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那个慈爱老奶奶。
仆人桃姐与少爷罗杰的关系在片中有几层变化,开篇时,少爷在厅中享用美食,桃姐却站在厨房里吃剩饭,叶德娴呈现出的是一个勤勤恳恳、谨守本分的仆人形象。而当罗杰第一次说“这是我干妈”时,叶德娴脸上闪过一瞬间的拘谨,继而变成幸福,小人物的卑微与不安全感浮出画面。
《桃姐》观后感 篇18
电影桃姐内地未上影之前,叶德娴已经在多个影展夺得影后,上星期有机会去睇完之后,唯一感觉就是,Deanie姐获奖真是实至名归,成部戏几乎靠她一个人撑了起来。在电影里,Deanie姐演的是一个佣人桃姐,一生照顾华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劳任怨,格守自己做为一个佣人的本份,连吃饭都是等主人吃完后才一个人呆在厨房里吃,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资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饭。桃姐一生都低调做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对她的帮助和赏赐。电影里面没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平铺直述的一个个生活故事,桃姐中风,在病床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但她却不愿开口求人帮助,出院后,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对于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桃姐无要求换一间更好的养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学习适应。过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宁愿独自一人留在养老院也不愿麻烦别人,她期待和华仔一起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愿意开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门口响远处张望。电影好现实,而且现实得来还令人心痛,过节了,一大群"善长人仕"联群结队来养老院慰问,又唱歌又发礼物,但摄像机一离开,歌手脸上不屑的表情,礼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话语:"礼物中要罗去其他地方继续做道具",实在另人心寒。片中一位年仅40的妇女,因为无力够买昂贵的机器,而不得不住入养老院。为的只是方便治疗,而这些不也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吗?
睇完桃姐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桃姐的身份虽然是一个佣人,但类似的角色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例如我们的父母,中国的社会观念和外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退休后几乎都都从事着和桃姐一样的工作,帮年轻的一代照顾BB,买菜煮饭。而我地却觉得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忽视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为事,直头理开才像片中的华仔一样,连最简单的洗衣机都不会用。
如果讲对电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只有两点,第一、导演可能担心题材的问题,于是就请来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龙套,徐克、洪金宝、宁浩、黄秋生。众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电影的可观性,第二,就是华哥身上了,华哥当了几十年的偶像,在电影里依然无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叶德娴的表演对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见。
【《桃姐》观后感】相关文章:
《桃姐》观后感12-20
电影桃姐的观后感08-13
《桃姐》观后感6篇04-16
电影《桃姐》观后感范文02-04
桃姐经典语录台词对白08-30
刘三姐观后感(精选17篇)05-27
刘三姐观后感400字06-20
刘三姐观后感怎么写07-26
刘三姐观后感电影作文范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