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江宿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1-01-12 09:13:17 赏析 我要投稿

江宿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宿原文翻译及赏析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

  ①桐庐江:即桐江,是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广陵:扬州的 别称。②沧江:泛称江水。江水呈青苍色,故称。南朝梁任昉《赠郭桐庐》:“沧江路穷 此,湍险方自兹。”③建德:县名,属浙江省,唐时与桐庐县相邻。④维扬:今江苏扬州市。 《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之句,后人摘取“维扬”作为扬州的别称。⑤海西头:大 海之西头,指扬州。

  【题解】

  桐庐江又称桐江,为富春江的一段,流程主要在桐庐县境内。江中水色清碧,两岸山高石峻,是浙江著名风景区之一。作者40岁时去长安应试失败,为排遣苦闷而到南方游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所以作者笔下的环境就被写得那样孤寂清峻。作者欲传达给广陵友人的也就不仅仅是怀友思乡之愁了。广陵,指扬州。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求仕不得之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反映出诗人当时孤独的情绪。

  【翻译】

  山暝听猿愁,黄昏听到山中猿声的哀愁,

  沧江急夜流。夜晚船在青碧的水中奔流。

  风鸣两岸叶,风吹两岸的木叶索索作响,

  月照一孤舟。月光照耀江中的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建德虽好却不是我的故土,

  维扬忆旧游。怀念扬州与旧友一同漫游。

  还将两行泪,思念不已哟且将两行清泪,

  遥寄海西头。远远地寄往那大海的西头。

  【鉴赏】

  这是一首停宿桐庐江、怀念广陵友人的诗。此诗能抓住意象的特点,描山 写水,意境清峭寂寥,颇增孤独之感。首联诗人抓住暮日、深山、啼猿、江流等景物,描 绘了一幅清寥、空阔、黯淡的画面;一个“愁”字,一个“急”字,使景物带上了忧愁和激荡 的感情。次联写风鸣木叶、月照孤舟之情景,构成一个空远、清峭、寂寥的背景,能不使 人感到孤寂? 由孤寂之景,必生思乡怀友之情。故后二联诗人从内心迸发出深深的感 慨:桐庐虽山川美丽,但非我故土,维扬故友,岂不令人思念? 面对空远、清峭、寂寥之 景,心生孤寂怀人之情,能不凄恻而潸然泪下? 故诗人在尾联中说,沧江啊,沧江! 请 你将我的两行凄清孤寂之泪,带向大海西头的广陵朋友吧! 理解此诗,不应简单地认 为,诗人的凄恻之情,全为维扬友人而生,恐怕更多的是为自己长安落第,漂流他乡,难 以归去而悲哀吧! 此诗写景清远寂寥,颇有韵致,后二联虽用笔清淡,却浑成自然,更 显得怀人之情,真诚深远,韵味悠长。

江宿原文翻译及赏析2

  宿建德江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江宿原文翻译及赏析3

  江宿 明朝 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江宿》译文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江宿》注释

  江宿:宿于江上舟中。

  寂历:寂寞、冷落。

  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

  残月:这里指下弦月。

  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犹:仍然。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湿:浸湿。

  《江宿》赏析

  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温”字。全诗之想,每想都烘托出一种温。

  第一想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想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温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想写江中波温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想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温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想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温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温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想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温、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温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想)和模糊(前二想)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江宿》创作背景

  秋江寂寂,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夜宿江船一觉醒来,一尘不染、安静祥和的夜景便呈现在眼前,诗人想起自身屡遭贬谪,官场黑暗的现状,心绪十分复杂,便写下了这首诗。

【江宿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江宿》原文及赏析10-15

江宿原文及赏析10-18

《月夜江行 / 旅次江亭》原文及赏析12-06

宿天台桐柏观①原文及赏析10-16

阅江楼记原文及赏析11-22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4-24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译赏析02-28

江楼夕望招客原文|翻译|赏析10-18

春宿左省的原文及赏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