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团支部活力调研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增强团支部活力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容摘要
调研报告以如何进一步扩大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构建起多层次的联系体系,从而实现对团员青年的全覆盖,不断增强新时期团员意识和团的基层组织活力为调研重点,调查了上海各领域的团组织联系覆盖团员青年的情况,揭示了当前团支部在联系覆盖团员青年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了影响团支部活力建设的要素,最后从加强思想凝聚、组织凝聚和服务凝聚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加强团支部活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团支部活力加强联系扩大覆盖增进意识
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组织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这是团的工作的核心任务。当前,上海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提升、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共青团组织要圆满地实现自身使命,就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突出重点,难题,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不断增强团工作的生机,不断增强团组织的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构建起多层次的联系体系,从而实现对团员青年的全覆盖,不断增强新时期团员意识和团的基层组织活力。课题研究的切入口是团支部的活力建设,团支部具有“单位最小、数量最多、对象最直接、工作最落实”等特点,只有团支部有了活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增强团员意识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本课题由团市委组织部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复旦大学团委、宝钢集团公司团委、建工(集团)总公司团委、普陀团区委、长宁团区委等6家单位共同参加。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下基层访谈、研讨等方式开展研究。
一、当前基层团组织联系覆盖团员青年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对地区、青工、高校等各领域的团支部建设情况作了一次调查梳理,并到6家成员单位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中了解到,全市各领域团员青年的流向、分布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各级团组织联系、覆盖团员青年方式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各级团组织相应采取了一些巩固、调整和发展团的组织覆盖形态的新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地区领域情况
1、体制外青年跟随“两新”组织向园区、楼宇集中,团组织通过区域性建团实现覆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全市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并入驻各类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各类商务区中的商业大楼,其中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组织搀杂,涉及的领域包括高新科技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诸多方面,这些“两新”组织中汇聚了大批白领青年、蓝领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而建团工作却一直比较困难,团组织对这些青年的联系和覆盖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普陀区的“两新”组织8000多家,其中资产超百万元的1000多家,绝大部分分布在全区各类园区中,这些“两新”组织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有38000余人,已确认的团员2840余人。而作为中心城区,静安区内商业商务楼宇较多,楼宇内也集聚了较多的高学历、高层次青年,仅南京西路街道辖区内就有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恒隆广场等各类商务、写字楼53幢,其中入驻了许多知名企业,汇聚白领青年达24000余人。针对这些情况,地方团组织纷纷探索建立起区域性的团组织,如:建立楼宇团支部、园区团支部等,这些区域性团组织打破企业、机构、组织的间隔,针对各类园区、开发区、商务区中的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化的、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力求覆盖到整个区域,实现对全体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在此基础上,这些区域团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各种类型团支部为核心,以青年中心、各类社团、俱乐部、兴趣小组等为载体的多层次组织网络,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2、互联网络成为青年大量集聚、密切交流的场所,团组织引导、参与网络建团实现覆盖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各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的团员青年实现了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传统的组织联系方式已很难联系、影响、覆盖到他们,而互联网络却逐渐成为了一个能够大量集聚和迅速集聚青年的场所。“4·16”涉日游行队伍的集聚方式、“快闪族”的人群召集方式、各类青年“自组织”的动员和组织方式,都充分展示了互联网的这个特性。因此,各级团组织都在思考如何借助网络实现对团员青年的联系与覆盖,并把这项研究作为使团员青年从“社会人”向“组织人”回归的重要课题。如:地区团组织积极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来创新团组织的工作手段、活动方法和运行机制,扩大对团员青年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许多区的团组织建立了团的专属网站,有的建立虚拟团支部,在网上开展团的活动,吸收游离在体制外的团员回归团组织,也吸引有上进心和政治需求的青年参与团的活动。一些社区团组织则与那些青年实名参加的会员制网站建立联系,探索以会员制网站为载体的有效联系团员青年方式。如长宁区虹桥路街道团工委与“虹桥青年白领俱乐部”合作开展“相聚虹桥白领party”、“青年成才论坛”、“上海白领回归童年夏令营”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更多团员青年参加团的活动。此外,一些网络公司也参与了试点工作,如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等都成立了团组织实体,并在网上建立了虚拟团组织,由于这些公司的人气旺盛,在凝聚网上团员青年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第九城市团总支还利用本单位团员青年自主开发的团员OA系统进行了“第九城市第一次网上团员大会”,通过选举系统公布团委候选人情况,并组织公司团员通过网上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九城市第一届团委。
3、青少年社区意识增强,团组织通过组建、活跃居民区团支部实现覆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权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社区工作,社区的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力量配备等都得到较大改善,社区对市民衣、食、住、行、娱乐、安全等各方面的影响正显得日益重要。同时,在社区团组织的努力下,青少年的社区意识也在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愿意参加社区团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许多街道、社区团组织在居民区中建立起活动型的居民区团支部,部分社区的居民区团支部组建率已达到或接近100%,普陀、黄浦等团区委还制定了《星级居民区团支部晋级标准》。居民区团支部发动团员通过直选选出自己满意的团支部书记和委员,并自行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受青少年喜爱的活动。如黄浦团区委在南京东路街道厦门、贵州两个居民区率先开展了团总支民主直选的试点,通过广泛动员,采用“共青团选举证”的办法把选举权交给珍惜自己民主权利的小区团员,在选举过程中设立了自荐、考察和审定的程序,提高了选举的透明度。通过直选推出团员青年信任、社区居民认可、党组织放心的优秀团员担任居民区团组织负责人,不仅增强了团员青年的社区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同时促进了居民区团组织与团员青年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居民区团组织的生命力。
(二)高校领域的情况
1、完全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实行使学生群体流向发生变化,团组织通过灵活设置组织进行多重交叉覆盖
第一,完全学分制打破了过去集中统一的教育模式,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这项制度实行后,同一班学生在选课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很难在一起集中活动,班的概念被大大淡化了,长期依托班的建团模式也就发生了动摇。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参加团组织活动的主动性大打折扣,给团的活动开展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同学不同班(年级)现象出现,传统班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学生活动时空分布的多样性产生了矛盾,导致传统班团组织功能退化,团活动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质量不高,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共同办教育,将社区的力量结合到高校建设中来,但这项改革将使学生公寓逐渐远离校园,特别如占地4600亩的松江大学城,那里汇集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校,学生规模达4万人,这些高校共同构建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在各类学生社区里,学生居住更为集中,硬件设施更好,不同班级、专业的学生可能住在一起,由于服务和管理有社会力量参与,公寓、社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以班级团组织为载体开展的活动将进一步减少,团组织如何覆盖到这里成为一个新问题。此外,校园内开始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延期毕业学生和越来越多的已毕业而未就业的“校漂族”青年,对这一青年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也成为了高校团建的一个难题。
面对这些情况,许多高校团组织突破过去依托班级建团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依托班级建团与依托生活园区、学生社团等建团相结合;突破过去只建班级注册团支部的静态模式,转变为静态班级注册团支部与动态区域性活动团支部建设相结合,做到“多种模式结合,多重交叉覆盖”,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无盲区。同时,加强对“一体两翼”工作格局的探索和实践,加大高校团委和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为主的“两翼”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促进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工作和活动上与高校团组织进行密切配合和有效补充。如上海交通大学团委通过成立社区团工委、楼栋团总支、楼层团支部,建立起社区团工委——楼栋团总支——楼层团支部的一整套组织体系;在社团,通过设立社团中心团总支、以社团为单位建立团支部的组织架构,建立起一套以社团支部为主体,中心团总支为上层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模式。目前,全校108个学生社团已有92个学生社团申请并成立了团支部,支部覆盖率达85%。通过楼栋、社团使活动功能覆盖到每一位同学,同时,还针对各类型的学生群体巩固、调整和建立相应的团支部,如建立研究生实验室团支部、未就业学生团支部、延期毕业学生团支部,真正形成“多重覆盖、不留空白”的团组织建设机制。
2、班级形式仍将长期存在,团组织通过强化自身建设深化与团员青年的联系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依然有70—80%的大学生是通过班级组织起来的,大学生的行政、教学管理等日常事务也是通过班级这一形式组织实施的,因此,目前通过班级建团仍然是高校的主要建团形式,并将长期存在。然而,班级团组织功能的弱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加上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工作活动时有重合,造成部分班团活动的消极竞争,进一步弱化了班级团支部的作用。为改变这种状况,强化班级团支部建设,进一步发挥好班级联系、覆盖团员青年的作用,各高校团委进一步明确班级团支部的主要职能,积极整合团委和班委的班子力量,整合班团的工作资源,理顺班团组织的工作职能,有的高校团委还为班级团支部的活动提供专项“团建改革基金”进行支持。复旦大学团委则将班级团支部作为工作的突破点,在全校300多个班级团支部中开展创建“示范团支部”的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基层的创造力,给团支部搭建一个舞台,给团支部一个驱动力,让班级团支部从碌碌无为或者自娱自乐的状态中走出来、活起来。一个个“示范团支部”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发挥出良好示范效应和规模效,使班级团支部加强了与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
(三)企业领域的情况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团的组织设置带来影响,团组织通过建立青年工作协调机制来加强工作力量
在传统企业形态中,企业团组织都处于同级党组织直接领导下的党政工团这一行政架构里。同时,企业的团组织还要受上级团组织的工作领导。但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后,其管理日趋法制化,且利益最大化这一企业内生目标逐步外现,成为企业行为决策的最终标准。因此,企业团组织的存在依据受到挑战,团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以来,许多企业团组织被撤并,团干部力量被削减,团组织在很多企业事务上不便于介入,尤其是在基层企业的最基层,改制后的车间,甚至班组分工更细、任务更重,有的还兼有“三班倒”,这对于团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如团总支、团支部的设置及团总支和团支部书记人选的选定都需要作重新的权衡和调整等。团的工作能否纳入企业管理考核范围,直接决定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参与面和直接效果。针对这些情况,企业团组织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从培养青年人才和培育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共青团对企业综合利益的贡献率,不断巩固、调整和发展现有阵地。在组织架构方面,则依托党政力量建立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等青年事务协调机制,使团组织的工作环境得到优化,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团组织设置困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企业团员青年流动性增强,团组织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形态实现有效覆盖
一方面,随着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企业职工呈现高流动性,企业青工队伍逐步萎缩,许多青工流出企业,同时,也有许多外来务工青年流入企业。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如建筑公司、航空公司等,由于工作需要,造成团员青年的流动性大,分散度高。再一方面,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中散见一大批团员青年,但其人事材料都由人才中心管理。从企业团组织联系覆盖团员的情况看,有的企业团组织规模不断缩小,建制从团委萎缩到团总支再到团支部,最后甚至一个团员都不剩;有的企业流动团员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企业原有团组织的规模;有的企业有团组织到团员青年无法集中,无法开展活动;有的企业则有团员,但团员找不到团组织。为此,企业团组织尝试研究如何通过行业联系、资产联系等方式实现建团,以有效覆盖团员青年,如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人才中心、国资大股东等实现建团工作;加强对流动团员的梳理和制度规范,进一步明确对各类流动团员的管理办法,根据团员流动的特点,以“哪里有团员,哪里就有团支部”为原则,建立相应的临时团支部。如建工集团团委依托工程建立项目团支部,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后解散,再根据新的工程建立新的项目团支部;电气股份公司团委设立流动团员联络站,把流动团员管理统一纳入公司全体团员的管理体制。
二、团支部在联系覆盖团员青年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各领域团组织联系覆盖团员青年的现状中反映出一些问题,经过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虽然许多问题带有全局性,在处理和解决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但从团支部是团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和全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来看,当前基层团支部的活力明显不够,在联系覆盖青年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一)团支部的覆盖方式与团员流动情况不相适应
1、体制外领域流动团员集聚,但建团困难,团支部无法覆盖
体制外领域主要指各类“两新”组织,其中的团员数量众多,除了在流动中流失的一大批团员,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团员,这些团员分布散、成分复杂、流动性很大。在“两新”组织中建团的.工作已开展多年,但成效还是不显著,建团率还很低。据统计,20xx年团内口径能够统计到的14—35周岁青年数约为304万,而市统计局统计的18—34周岁青年就达317万。目前,仍有大量的团员青年找不到团组织,而已建立的各类区域性团支部对团员青年的联系覆盖面还不是很广。
2、体制内部分领域团员的活动时间、空间变化大,团支部覆盖有困难
体制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团员的流动性也在加大,无论是地区、高校,还是企业,无论是哪种机制的转变,都造成团员活动时间、空间的不一致,使团支部很难去统一开展活动,由此应运而生各类以“化整为零”或“动态组合”方式组成的团支部,力争消除时间、空间带来的限制。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得到很好的总结推广。
(二)团支部的职能定位与客观能力不相适应
1、团支部工作要求面面俱到,但实际难以保证实现
对团支部工作的要求太全面是导致团支部战斗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团支部是直接联系团员青年的一线单位,上级团组织的所有工作要求都汇集到团支部,使团支部应接不暇,疲于应付而无法细致入微地开展服务团员青年的工作。而实际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团支部的职能并不相同,如机关团支部、企业团支部和学生团支部,其工作侧重点有着显著的差异,可在组织职能上却没有做过区分。
2、团支部工作重点不突出,导致团支部竞争力较弱
基于团支部工作要求的面面俱到,许多团支部在工作中往往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整体工作缺乏特色,因此与其他青年组织、青年团队相比竞争力较弱。如高校中的班委、企业中的青年突击队、共青团号、社会上的各类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经常显现出强于团支部的活动能力和影响能力。
3、团支部干部精力分散、动力不足,工作热情较低
团支部的团干部基本上都是兼职的,精力较为分散,加之工作要求的分散、活动竞争力的低下,许多团支部干部工作动力不足,信心受到打击,认为在团支部岗位得不到锻炼,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直选工作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团支部干部的工作动力,但还需对团支部的要求、职能、重点进行梳理,对团支部干部进行工作培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团支部干部的工作热情。
(三)团支部的运作机制与工作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1、团支部的社会化运作程度较低,活动范围较局限
由于团支部能够调配的工作、活动资源十分有限,且大多是非独立的建制,对单位团委的依赖性较大,自我进行社会化运作的意识、能力都较低,因此,其活动范围一般较为局限。在“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团支部的“单位性”使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团员青年的凝聚力程度都较低。
2、团支部的民主参与程度较低,团员意识较为淡薄
团支部中的团员除了支部委员会成员,大多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在一般情况下,通常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或可称为一个“观众”,因此,长此以往造成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团支部工作较为淡漠,甚至对团员身份产生麻痹感。一些活跃的团支部往往是团员发动得好的团支部,团员都把团支部当成自己的家,但团员的这种主动参与团支部工作的热情缺乏机制性的动力保障。
三、团支部活力建设的若干影响要素分析
以上这些分析可能并没有穷尽当前团支部存在的所有普遍问题,但还是揭示了团支部活力建设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也促使课题组对构成团支部活力的要素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找出对策,活跃团支部建设,使团支部更好地发挥联系覆盖团员青年的作用。
1、使团支部具有活力的结构要素分析
团支部作为团的一个战斗单位,从结构设置上看,应具备灵活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否则将陷入僵化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共青团组织行政权威的弱化来看,团支部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覆盖程序应该首先是活动覆盖,然后是工作覆盖,最后是实现组织覆盖,即一般应以活动为先导,以服务为核心,以最终实现“组织化”为目标。从实现团的基层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全覆盖要求看,团支部对团员青年的覆盖应当允许交叉性,对团的职能的体现应当突出针对性和互补性,所以,应大力推进团支部的活动与组织管理有机结合、适当分离的模式。从管理结构上看,团支部应该是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这种结构将使团支部的工作更具效率和参与率,能更好地帮助团员坚定“组织人”的观念。
2、使团支部具有活力的资源要素分析
团支部资源的缺乏是制约团支部活力的重要因素。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团的各类资源原本就较为短缺,在基层一线团支部,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且又很难靠团支部自身去圆满解决,因此而成为一个制肘的要素。解决资源渠道问题,首先必须由面上的团组织承担起责任,多方争取并形成资源调配机制。其次,必须构建一个能够方便地实现资源调配,快捷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将成为增强团支部活力的资源保障平台。最后,还必须争取更多的保证团支部活动的物质、资金和政策。
3、使团支部具有活力的成员要素分析
团支部的成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团干部特别是团支部书记,二是团员。对团支部成员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团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团支部书记的来源要实现多渠道,要尽量把最合适的人选推举到团支部书记的岗位;其次,对团支部书记要加强发展导航,要把团支部书记队伍作为团干部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以培养;第三,通过能力提高和作风锤炼使团支部书记具备强烈的“以团员青年为本”意识。
二是团员对团支部工作的参与。团员是团的队伍中的最小细胞,团支部具备活力的基础必定是团员具备了活力,或是带动了团员的活力,要让每个团员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而不是“一位事不关己的观众”。从团队管理的原则来看,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承担了团队中的一份职责后,才能对这个团队负起责任,增强团队意识。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和激发团员的民主参与意识,并建立起团员民主参与团支部工作和管理的制度规范。
三是团支部书记和团员的关系。团支书和团员的关系应该是适应扁平化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优点包括四点:其一,这种方式对团支部书记的要求高,锻炼大,有助于团支部书记在管理能力上进阶;其二,为每个团员提出了为团组织尽义务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团员的组织观念和模范意识;其三,为每个团员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舞台,有利于扩大团支部书记后备人选的选择面;其四,淡化了干部群众观念,更符合群众工作内涵,使每个团员都以团支部为自己的组织,有利于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
四、进一步加强团支部活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团的思想凝聚,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影响
团支部的核心职能是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灵魂;思想上的凝聚是牢固的凝聚,也是长远的凝聚。团支部要从青年的思想实际出发,以青年耳濡目染的基本事实为依据,以真理的力量、真实的逻辑、真诚的态度感染青少年,做到春风化雨,内化于心。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典型示范、体验教育、实践参与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帮助青少年在典型激励下收获感悟、在真实体验中自我教育、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提高。
1、进一步增强团员意识教育工作
一要注重为团员的成长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二要注重扩大团员对团工作的民主参与,提高团员对团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三要注重倡导适合团员特点的仪式教育、团日活动和志愿活动,要求团员做到“唱团歌、举团旗、戴团徽”,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
2、进一步创新联系团员青年的形式
要多角度思考联系团员青年的多形式,既要实现把党政工作中心和青年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又要实现使青年喜闻乐见,更要通过现代化、社会化手段,如:网络、手机短信等,最大程度地吸引团员青年参与。
3、进一步加强团支部书记、委员直选工作
对团支部书记的产生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团内民主,让最广大的团员共同参与,让最有热情、最有公认度的团员成为团支部书记和委员,使团支部书记和委员成为团员向往的锻炼岗位。
(二)加强团的组织凝聚,扩大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组织建设是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基础和依托。要分类、有序、积极地推进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通过工作和活动使“社会人”成为组织影响的人,通过社团、自组织的骨干等使“社会人”成为组织联系的人,最终通过建立团组织使“社会人”真正成为“组织人”。要坚持一手抓新兴领域,一手抓传统领域;一手抓覆盖面的扩大,一手抓内在活力的增强,积极主动地以多样化的联系方式和多层次的组织形式应对青年群体结构和时空分布的变化。
1、进一步建立健全团的组织体系
当前急需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团的组织体系,因地制宜地从实际出发,既巩固、调整传统领域团员青年联系覆盖方式,又积极探索开创新兴领域特别是体制外团员青年的联系覆盖新方式。构建起一个“同心圆”组织体系,即:以团的组织为核心,以各类青年社团、青年中心为内环,以各类其他青年组织、青年“自组织”、网络虚拟组织等为外环的多层次组织体系。
2、扎实推进团支部自身建设
一要研究、跟踪一些团支部建设的个案,在不同领域、类型中抓出示范的典型,让典型团支部说话、引路。既要抓典型出生率,也要抓存活率、成长率,应有持久性,不是昙花一现。二要通过建立一套活力标准,为团支部创建起一个导向作用。要注重以长效机制和敏感指标来体现标准,既要有定性标准也要有定量标准。团支部活力建设重在推广,要通过总结基层、提炼方法,分类指导、分层管理,整合资源、寻求后台,激励争优、发展导航,形成一套可推行的项目和方法,进而推广。
(三)加强团的服务凝聚,为团员青年提供有效帮助
有效、深入的服务是团组织凝聚团员青年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一方面,团组织要贴近青年、贴近实际地开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强化资源配置,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此外,还要理顺青年事务管理体制,把青年事务管理纳入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范畴,用公共财政、社会政策等执政资源满足青年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努力改变团内资源“横向分隔、纵向衰减”的现状,建设面向青少年、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以个性化的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
1、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要建设好一个资源共享、交流通畅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特别要根据团支部的工作特点和资源需求情况,设立相关的资源支持项目和系统,使信息平台成为全市团支部的工作大后台,而地区、大企业集团和高校等团组织应建设好相应的对接中平台,这样,每个团支部才能成为团的工作前台。
2、进一步加强社会化青年服务网络构建,加快青年卡(电子团员证)发行
在构建好团的组织体系和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抓紧构建社会化的青年服务网络,使团员能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组织的存在和服务;同时,通过青年卡(电子团员证)的发行,使团员能在用卡(证)的时候感受到团组织和团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为团支部活力建设提供良好的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
(赵国强、张雳、王宏舟、刘玉祥、翁志华、宋宗德、卞炯、俞双)
领导点评
团支部活力建设是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团支部要具备活力,有赖于完善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支持体系;团支部具备了活力,才能通过其有效作为来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更广泛、深入的联系覆盖,实现对团员青年的“组织化”凝聚。
课题组集中了团市委组织部和地区、企业、高校团委的力量,通过对团支部这个团组织“细胞”的详实调研和全面分析,把团支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思考、研究和推进,提出了通过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凝聚、组织凝聚和服务凝聚来增强团支部活力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扩大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联系和有效覆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加强对课题成果的转化,推出一批切实可行的工作项目,扎扎实实地为团的各个“细胞”提供支持、激发活力,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为最终实现共青团组织的全面活跃作出更大的贡献。
——团市委副书记王宏伟
【增强团支部活力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团支部经费申请报告11-08
小学调研报告06-02
教育调研报告03-09
酒店调研报告01-30
空气调研报告01-27
撰写调研报告01-13
药店调研报告06-24
宜家调研报告06-22
调研报告范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