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时间:2021-06-02 20:40:12 家作文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八篇

  导语: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说的话就是:“吃饭没呀?”这让外国人惊讶不已,中国人怎么就对吃如此情有独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八篇,欢迎借鉴!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八篇

  一: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家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家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家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家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家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家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家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家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

  二: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安子”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安子”就是樱桃,我家乡的土话,所以我已经叫习惯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段浓浓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老家就有两棵安子树,是爷爷在我5岁的时候种的。我已经忘了爷爷当初种下时树的模样,只记得我家的树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经攀到了两层楼的窗户。

  5月,当安子长得橙黄,却还不是火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学丢下书包就往后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条凳过去,站到上面,粗鲁地把枝条拉下来,采到一颗就递给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别家的不同,颗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树上有毛毛虫,不过我们哪会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们就一股脑儿往嘴里送,然后“噗”地把核吐出来,抹抹嘴,笑着看看对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节,果实红得像要烧起来,有些甚至连皮都绽开了,露出里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争着要上去采,爷爷走出来,一边告诫我们别急,一边找出一架梯子,支在墙壁上,然后由我们扶着,他提着篮子爬上去。

  爷爷采了满满一篮子的安子,鲜红鲜红的。我们抹抹早已流到嘴边的口水,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们,笑笑说:“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过了会,爷爷从篮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里,我们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分给邻居吃啊。”“为什么要分给邻居吃,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我和弟弟去抢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爷爷再上去给你们采。”

  后来,因为家里要造房子,地基不够,那两棵安子树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争许久,终究没能如愿。那天放学后,我们看见两棵安子树已被砍倒在地,叶子蔫了,只剩下几颗未被采摘的红红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挂在枝上。

  现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想念老家那两棵高大的安子树,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热心的邻居们会准时在安子成熟的季节给我家送来安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大碗装着,红扑扑,别提有多诱人了。而直到这会儿,我们才终于明白爷爷当年的用意——安子树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终究是大家的。

  因为,我们都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味道在舌尖,因为安子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三: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舌尖上的巴彦淖尔作者-----牟如丽

  “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肥草美赛江南”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家乡巴彦淖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的位置上,母亲河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则捧出丰富的物产回馈家乡人,勤劳质朴的巴彦淖尔人利用家乡的特产和对美食的爱好,做成了许多特色美食。

  猪肉烩酸菜。每逢年下,农闲下来的人们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杀猪节了,我们这里俗称“杀猪事宴”。因为家家户户都杀猪,轮着请吃杀猪菜,喝酒,就像一个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这个时候,是城里人最羡慕的时候,谁家有农村的亲戚,就成群结队的开着车赶着去吃杀猪菜。杀猪菜是用猪的槽头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经过两三个小时精心炖制而成的。猪槽头就是猪脖子上的肉,刚褪干净的猪肉,切成两三寸厚、一指长的块放在锅里来回翻炒,为的是把里边的油脂通过高温逼出来,炒至金黄时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烹炒,然后加水放入酸菜,用木头等硬柴火熬。两三个小时之后,揭锅一看,那颜色金黄诱人,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夹一口放嘴里,酸菜的酸香味和猪肉的入口即溶刺激着你的味蕾,顿时让你食欲大增,酒足饭饱后再用滚烫的开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还有一样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陕西人就凉皮,也有就酿皮的。但陕西的味道比起我们这的那里差远了。走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面精的小铺,走进去,调一碗,闻着那味就让你直咽口水。稍稍发黄的面皮,配以像蜂巢一样到处是窟窿眼的面精块,然后用醋和酱调制的汤,加上用胡油炝炒的葱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黄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咸菜调还有几味调料,拌匀了,辣椒油的红润,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热的夏天来一碗,真可谓是消暑的极品美食!

  面精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营养洗出来,让后放到开水锅里用特制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块了,那可真是面的精华啊!不过因为当地人都爱吃面精,所以现在人们都改用机器去蒸,省去了许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妈妈掉的面精,因为纯正,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还有许多特色美食,铁锅焖面、烤羊肉串、铁锅烩菜……勤劳朴实的巴彦淖尔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传承者巴彦淖尔的文明!

  四: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萍乡,这座古老的小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美景和美食,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小小美食家,我来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美食吧。

  来过萍乡的人都知道萍乡人善于吃辣更不怕辣,虽然我不太吃辣,但不能阻挡我对萍乡美食的热爱。萍乡小炒肉、冬笋炒腊肉、上栗手撕狗肉、莲花血鸭、源滨小河鱼和豆腐、辣炒田螺和龙虾,这些以辣为主的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萍乡的家常菜,也是萍乡人的最爱,到萍乡人家里做客都会品尝到这些美味,相信吃过的人都会大赞好吃,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恨不能多吃三碗饭。

  当然,除了这些菜肴外,萍乡还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小吃,像萍乡炒粉、萍乡米面、艾米古、米豆腐、霉豆腐、扣糯等美食都备受当地人的欢迎。就拿艾米谷来说吧,我奶奶最拿手了,我们全家去乡下摘下新鲜的艾叶,拿回家先用大火蒸煮30分钟煮出汁,然后将艾叶与面粉和起来,放入蒸锅,出炉即可使用。纯天然制作,老少皆宜,我一次能吃四五个呢。妈妈喜欢吃百年老店杨胡子米面和北桥的搓菜炒粉,爸爸喜欢吃姥姥做的霉豆腐,爷爷喜欢吃香甜的扣糯……你们看了是不是也直流口水了。

  差点忘了还有我们小朋友喜欢的萍乡零食:花果、盐果子、萍乡凉水、酸枣糕等等。暑假的时候我自己还和奶奶试着做过凉水,放蜂蜜、姜水、醋等,凉凉的好吃极了;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一些用橙皮、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治疗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小朋友看了是不是嘴馋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吧,我被里面的美味所折服,我想要如果萍乡能有一个美食入选其中该有多好。我长大后无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味道!因为我深爱着我的家乡——萍乡!

  五: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旁边桌子上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个不是一下夹起好几根面,往张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满嘴油光光的,丝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几分钟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被他们连渣都不剩的一扫而光,齿间存有的余香,时不时地还砸吧着一下嘴,真叫“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中国,走出国门!

  六: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远方的朋友,你一定不了解我的家乡——泰兴吧,今天我就当一次导游向你介绍介绍。我的家乡泰兴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个美丽而又富饶的鱼米之乡。

  今天我重点介绍一下泰兴的美食。如果你能来泰兴游玩,我们热情好客的'泰兴人少不了用一种我们当地的“土咖啡”招待你,那就是我们这老少皆宜、家家户户都喜欢的粯子粥。粯子粥是由元麦粉熬制而成,在投上少量的碱后,粥表面会浮着一层红黏膜,口感清爽可口。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很多人家一大早就熬制一大锅粯子粥,解暑消渴、酣畅淋漓的感觉几乎胜过任何饮料,民间俗语说得好:“粯子粥灌灌,养得像胖倌”,所以泰兴人没有不喜欢喝粯子粥的。

  当然,如果光用粯子粥招待贵客不免寒碜,我还会让你品尝一下远近闻名的黄桥烧饼。黄桥烧饼外脆内酥,馅料丰富:肉松啦、火腿啦、鸡丁啦、虾米啦……应有尽有,保准会让你吃得满口生香。黄桥烧饼不仅好吃,还曾为新四军立下汗马功劳呢。

  如果你不喜欢清淡的饮食,我还可以带你去品尝一下我们这里的宣堡小馄饨。一大碗香喷喷的宣堡小馄饨端上桌,你一定会惊诧于馄饨皮子的纤薄,几乎如同透明的纸张,吹弹可破,馅料精致实惠,是由五花肉绞碎成茸后,加入生姜末、葱末、糖、盐、味精、酱油、油渣末搅拌均匀,口感鲜美无比,你一定会垂涎三尺。

  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泰兴的四季分明、特产丰富,一年四季中,热情好客的家乡人会用不同的美食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除了粯子粥、黄桥烧饼、宣堡小馄饨,还有闻名遐迩的曲霞蟹黄汤包、刘陈猪四宝、新市复烧饭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你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我的家乡作客吧!

  七: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滚滚黄河,流经历史悠久的开封。坐落于黄河中下游的开封,不仅有各种美丽的传说、名胜古迹,还有各色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

  与其说是美食,不如说是特色小吃。开封的鼓楼夜市可谓是全国闻名。

  “灌汤小笼包子”这个词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它在开封特色小吃当中高居榜首。其做法既不同于南方汤包,也不同于天津狗不理,而是把事先调好的肉馅放入独特配方制成的包子皮中,待上笼蒸他个10几分钟后,一笼美味的开封小笼包子就呈现在您的面前。“先开窗,后喝汤”,这是吃开封小笼包子的口诀,当口感细腻的小笼包子全都进入您的口中,您就会感觉到“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真不愧是开封小吃的NO。1。

  开封的小吃五花八门,除了小笼包子,还有甜而不腻的花生糕、有筋筋道道的桶子鸡,还有辣的过瘾的兴盛德花生,而最让我放不下的是另外两种小吃——板羊肉和炒凉粉。夏夜,在鼓楼夜市来一份不管是炒的还是调的,颤颤的凉粉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而薄薄的肉、冻、筋混在一起的板羊肉更是令众多外地食客欲罢不能。

  说到这里,你对开封的特色小吃一定有所了解了吧?怎么样,你快流口水了吧?当然,开封的小吃远远不止这些,来开封看看、尝尝吧,我代表开封人民欢迎你们的到来。

  八: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八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幸福02-12

舌尖上的鸡蛋09-12

舌尖上的故乡经典散文11-24

舌尖上的唐朝历史故事08-02

舌尖上的月亮散文随笔08-2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5-29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分析07-06

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这么火英语美文08-17

春天在舌尖上跳舞的写景美文09-25

舌尖上的中国-端午节(法语阅读)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