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领导致辞

时间:2022-11-20 11:18:10 致辞致谢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致辞很是熟悉吧,有些致辞超出了某种仪式本身的约束,上升到议论说明更广泛的问题就兼具了演讲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致辞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校毕业领导致辞,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1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感谢大家早晨7点就来到神圣的奥林匹亚音乐广场,共同见证和分享这场美好而庄严的西南政法大学20xx届学生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

  今天,20xx年6月28日,山城重庆雨季中难得的阳光灿烂,西政校园朝气蓬勃,预示着一切美好正徐徐展开,同学们的未来生活一定充满阳光!

  我谨代表樊伟书记、代表学校,首先向西南政法大学20xx届4495名本科毕业生、1743名硕士毕业生、78名博士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恭喜大家学业有成,成为最新鲜的西政学士、西政硕士或西政博士!

  同时,向各位学生家长、家属道一声辛苦!你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国家、为民族培育英才,含辛茹苦,今日初尝回报!还要特别向各位老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研究生导师,真诚地道一声感谢!你们一片丹心,耕耘四季,今天收成美好,桃李芬芳!

  在这个离别的夏日,西政校园流行曲是同学们原创的《SWUPL旧时光》:

  “论道中,天地间,持法济世,荡涤方圆;

  踏千山,扬风帆,一声正,薪火传……”

  我必须为同学们点赞!不仅为你们的才华,更为你们浓厚的西政情怀,点赞!

  西南政法大学建校近70年,一级又一级学生来到,一届又一届学子离开。时代加速变迁,科技迭代发展,校园旧貌换新颜,但西政人的凝聚力从未改变,西政人的社会担当从未改变,西政学子对母校的情感从未改变!

  每一所大学都有不同的气场,而西南政法大学的气场与众不同。这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西政精神,即: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

  西政精神十六字“珍言”,是西政人文历史的积淀和凝练,见证着西政近70年的春华秋实;西政精神,在西政人的血液里流淌,在西政人的骨子里生长,激励着一代代西政学子无问西东,勇敢前行。

  西政精神十六字“珍言”,已经成为西政人扬帆远航的压舱石,已经成为西政人奋勇向前的发动机,已经成为西政人顺境时的警醒钟、挫折时的指南针。

  今天,西南政法大学20xx届毕业生即将离开山城,行千里、致广大,我想与大家重点分享西政精神之“和衷共济”。

  中国司法史上第一人,“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最早提倡“和衷”,即有才者团结如钢;春秋时期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世的晋国大夫叔向,倾心砥砺“共济”,即有德者不离不弃。

  新时代是一个分享的时代。一个能分享的人,必定是一个幸福的人。知识上的分享,有助于从互动中共同受益;合作中的分享,有助于营造更舒心的氛围。要襟怀坦荡,不要小肚鸡肠;要与人为善,不要以邻为壑。心宽则路远,分享是为人大气的表现。因此,西政人相信,懂得分享的人是有福的,必将芳华永驻。

  新时代是一个和合的时代。一个有归属的人,必定是一个美好的人。合则利,合则惠,合则兴。“和合”理念就是要相互补台,而非相互拆台;要相互包容,而非相互猜忌;要相互支撑,而非相互鄙视。“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因此,西政人相信,懂得和合的人是快乐的,必将芳华永驻。

  希望同学们深刻感悟“和衷共济”之要义,努力在西政精神的指引下,成为新时代美好西政人。

  ——西政精神指引我们与家人美美与共。美好西政人,当善待家人,与家人和衷共济。家庭是个人事业拼搏奋斗、诗意栖居的港湾,大事业从小家庭起步。修身、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礼记》有言:“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人生在世,更多的是关爱、共生和共赢。请同学们牢记:美满的婚姻,就是通过造就对方来成就自己;最好的尽孝,便是父母以你为傲;你的美好,便是家庭的美好。同学们当用真爱和真诚去经营自己的人生,要努力成长为家人依靠和仰仗的大树,不要加入长大而未成人的“啃老族”。我衷心祝愿各位同学,与家人美美与共,都能拥有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家庭!

  ——西政精神指引我们与团队甘苦与共。美好西政人,当善待同事,与团队和衷共济。在世界杯足球赛场上,没有永远的冠军,却有经久不变的定律,那就是:配合完美的团队始终是赛场的佼佼者,而一盘散沙的'团队注定溃不成军。同学们走上社会,应当坚持“成己为人,成人达己”,尽快融入团队朋友圈。请同学们牢记:要善于感悟与新同事合作之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要善待你遇到的人,或许有朝一日他就会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少纠结于团队给了自己什么待遇,多反省自己为团队做了多少贡献。我衷心祝愿各位同学,与团队甘苦与共,都能拥有和谐的团队与美好的事业!

  ——西政精神指引我们与母校荣辱与共。美好西政人,当为实现母校持续发展繁荣的“西政梦”而群策群力。学校现有的成就,离不开历代西政人协力同心、风雨同舟。沙坪坝校区历史厚重的壮志路、继业岛、东山大楼、七十二家,渝北校区郁郁葱葱的“七九香樟”“八零花园”“八一桂苑”,竞相争艳的“岭南红樱”“齐鲁丹若”“豫园月季”,无不见证着西政的人和、心齐。请同学们牢记,离开母校后,即由西政学子升格为西政校友,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为西政代言,因此,一定要有西政人的身份意识,要时时处处呵护母校荣光,要让你们安身立命的工作单位“用了都说西政好”!我衷心祝愿各位同学,与母校荣辱与共,都能永远让母校以你们为骄傲!

  ——西政精神指引我们与天下忧乐与共。美好的西政人,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万众一心。不久前,西政校友、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庭长裴显鼎大法官,应邀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毕业典礼上致辞,号召青年们不仅要立志做“无愧时代的中国人”,而且要立志做“造福人类的地球人”。西政人身在大国,胸有大爱,遵循大道;西政人心系天下、志存高远,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一直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请同学们牢记:以和衷共济的人生态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高度,为民族复兴、为人类进步,贡献西政人的智慧和力量,这是西政人应有的大格局。天下美好,西政人便美好。我衷心祝愿各位同学,与天下忧乐与共,都能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今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顶天立地的“千年伟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曾把自己称为求知路上“不知疲倦的旅行者”。1837年,19岁的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开篇写道:

  “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象是表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在这样的转变时机,我们感到必须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今昔,以便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

  同学们!你们今天就处于马克思所讲“这样的转变时机”,我希望同学们,在科学上求真,在伦理上求善,在艺术上求美,成为新时代真善美并举的美好西政人;我相信同学们,都能牢记西政校训“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成为新时代德法兼修的美好西政人;我祝愿同学们,毕生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成为新时代芳华永驻的美好西政人!

  最后,让我们迎着朝阳欢送同学们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在西政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创造各自的人生辉煌!

  祝福同学们!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2

  比尔·盖茨(BillGates,1955~):出生于美国西雅图,曾就读于西雅图的私立湖滨中学,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大三辍学,与同窗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推出了DOS和Windows,成为世界首富。

  尊敬的Bok校长、Rudenstine前校长、即将上任的Faust校长、哈佛集团的各位成员、监管理事会的各位理事、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有一句话我等了三十年,现在终于可以说了:"老爸,我总是跟你说,我会回来拿到我的学位的!"

  我要感谢哈佛大学在这个时候给我这个荣誉。明年,我就要换工作了……我终于可以在简历上写我有一个本科学位,这真是不错啊。

  我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感到高兴,你们拿到学位可比我简单多了。哈佛的校报称我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成功的辍学生",我想这大概使我有资格代表我这一类学生发言……在所有的失败者里,我做得最好。

  但是,我还要提醒大家,我使得斯特夫·鲍尔莫(SteveBallmer)也从哈佛商学院退学了。因此,我是个有着恶劣影响力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被邀请来在你们的毕业典礼上演讲。如果我在你们入学欢迎仪式上演讲,那么能够坚持到今天在这里毕业的人也许会少得多吧。

  对我来说,哈佛的求学经历是一段非凡的经历。校园生活很有趣,我常去旁听我没选修的课。哈佛的课外生活也很棒,我在英国的拉德克利夫(Radcliffe)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每天我的寝室里总有很多人一直待到半夜,讨论着各种事情,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从不考虑第二天早起。这使得我变成了校园里那些不安分学生的头头,我们互相粘在一起,做出一种拒绝所有正常学生的姿态。

  拉德克利夫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那里的女生比男生多,而且大多数男生都是理工科的。这种状况为我创造了最好的机会,如果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可惜的是,我正是在这里学到了人生中悲伤的一课:机会大,并不等于你就会成功。

  我在哈佛最难忘的回忆之一发生在1975年1月。那时,我从宿舍楼里给位于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的一家公司打了一个电话,那家公司已经在着手制造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我提出想向他们出售软件。

  我很担心,他们会发觉我是一个住在宿舍的学生从而挂断电话,但是他们却说:"我们还没准备好,一个月后你再来找我们吧。"这是个好消息,因为那时软件还根本没有写出来呢。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夜以继日地在这个小小的课外项目上工作,这导致了我学生生活的结束以及通往微软公司的不平凡旅程的开始。

  不管怎样,我对哈佛的回忆主要都与充沛的精力和智力活动有关。哈佛的生活令人愉快,也令人感到有压力,有时甚至会感到泄气,但永远充满了挑战性。生活在哈佛是一种吸引人的特殊待遇……虽然我离开得比较早,但是我在这里的经历、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在这里发展起来的一些想法永远地改变了我。

  但是,如果现在严肃地回忆起来,我确实有一个真正的遗憾。

  我离开哈佛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平等。人类在健康、财富和机遇上的不平等大得可怕,它们使得无数的人们被迫生活在绝望之中。

  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我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

  但是,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或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我离开校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在这个国家里有几百万的年轻人无法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知道发展中国家里有无数的人们生活在无法形容的贫穷和疾病之中。

  我花了几十年才明白了这些事情。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在与我不同的时代来到哈佛的。你们比以前的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是怎样的不平等。在你们的哈佛求学过程中,我希望你们已经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个新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怎样最终应对这种不平等以及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讨论的方便,请想象一下,假如你每个星期可以捐献一些时间、每个月可以捐献一些钱,你希望这些时间和金钱可以用到对拯救生命和改善人类生活有最大作用的地方,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对梅林达(Melinda)和我来说,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将我们拥有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梅林达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里面说在那些贫穷的国家,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麻疹、疟疾、肺炎、乙型肝炎、黄热病,还有一种以前我从未听说过的轮状病毒,这些疾病每年导致50万儿童死亡,但是在美国一例死亡病例也没有。

  我们被震惊了,我们想,如果几百万儿童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且他们是可以被挽救的,那么世界理应将用药物拯救他们作为头等大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价格还不到一美元的救命药剂并没有送到他们的手中。

  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我们对自己说:"事情不可能如此,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它理应是我们努力的头等大事。"

  所以,我们用任何人都会想到的方式开始工作,我们问:"这个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去?"

  答案很简单,也很令人难堪。在市场经济中,拯救儿童是一项没有利润的工作,政府也不会提供补助。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让市场更好地为穷人服务,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一种更有创新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果我们可以改变市场,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利润,或者至少可以维持生活——那么,这就可以帮到那些正在极端不平等的状况中受苦的人们。我们还可以向全世界的政府施压,要求他们将纳税人的钱花到更符合纳税人价值观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既可以帮到穷人,又可以为商人带来利润,为政治家带来选票,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种减少世界性不平等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个任务是无限的,它不可能被完全完成,但是任何自觉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将会改变这个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乐观的。但是,我也遇到过那些感到绝望的怀疑主义者,他们说:"不平等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就存在,到人类灭亡的最后一天也将存在——因为人类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在乎。"我完全不能同意这种观点。

  我相信,问题不是我们不在乎,而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做。

  此刻在这个院子里的所有人,生命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时刻,目睹人类的悲剧,感到万分伤心。但是我们什么也没做,并非我们无动于衷,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做是有效的,那么我们就会采取行动。

  改变世界的阻碍并非是人类的冷漠,而是世界实在太复杂。

  为了将关心转变为行动,我们需要找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估后果,但是世界的复杂性使得所有这些步骤都难于做到。

  即使有了互联网和24小时直播的新闻台,让人们真正发现问题所在,仍然十分困难。当一架飞机坠毁了,官员们会立刻召开新闻发布会,他们承诺进行调查、找到原因、防止将来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但是如果那些官员敢说真话,他们就会说:"在今天这一天,全世界所有可以避免的死亡之中,只有0。5%的死者来自于这次空难。我们决心尽一切努力,调查这个0。5%的死亡原因。"

  显然,更重要的问题不是这次空难,而是其他几百万可以预防的死亡事件。

  我们并没有很多机会了解那些死亡事件,媒体总是报告新闻,几百万人将要死去并非新闻。如果没有人报道,那么这些事件就很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即使我们确实目睹了事件本身或者看到了相关报道,我们也很难持续关注这些事件。看着他人受苦是令人痛苦的,何况问题又如此复杂,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人,所以我们会将脸转过去。

  就算我们真正发现了问题所在,也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接着还有第二步:那就是从复杂的事件中找到解决办法。

  如果我们要让关心落到实处,我们就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如果我们有一个清晰可靠的答案,那么当任何组织和个人发出疑问"我如何能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能采取行动,我们就能够保证不浪费一丁点儿全世界人类对他人的关心。但是,世界的复杂性使得很难找到对全世界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有效的行动方法,因此人类对他人的关心往往很难产生实际效果。

  从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解决办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定目标、找到最高效的方法、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新技术、同时最聪明地利用现有的技术,不管它是复杂的药物,还是最简单的蚊帐。

  艾滋病就是一个例子。总的目标,毫无疑问是消灭这种疾病;最高效的方法是预防;最理想的技术是发明一种疫苗,只要注射一次,就可以终生免疫。所以,政府、制药公司、基金会应该资助疫苗研究。但是,这项研究工作很可能十年之内都无法完成。因此,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使用现有的技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设法让人们避免那些危险的行为。

  要实现这个新的目标,又可以采用新的四步循环。这是一种模式,关键的东西是永远不要停止思考和行动。我们千万不能再犯上个世纪在疟疾和肺结核上犯过的错误,那时我们因为它们太复杂而放弃了采取行动。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乐观的。但是,我也遇到过那些感到绝望的怀疑主义者,他们说:"不平等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就存在,到人类灭亡的最后一天也将存在——因为人类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在乎。"我完全不能同意这种观点。

  我相信,问题不是我们不在乎,而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做。

  此刻在这个院子里的所有人,生命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时刻,目睹人类的悲剧,感到万分伤心。但是我们什么也没做,并非我们无动于衷,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做是有效的,那么我们就会采取行动。

  在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法之后,就是最后一步——评估工作结果,将你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经验传播出去,这样,其他人就可以从你的努力中有所收获。

  当然,你必须有一些统计数字,你必须让他人知道,你的项目为几百万儿童新接种了疫苗。你也必须让他人知道,儿童死亡人数下降了多少。这些都是很关键的,不仅有利于改善项目效果,也有利于从商界和政府得到更多的帮助。

  但是,这些还不够,如果你想激励其他人参加你的项目,你就必须拿出更多的统计数字。你必须展示你的项目的人性因素,这样,其他人就会感到拯救一个生命对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家庭到底意味着什么。

  几年前,我去瑞士达沃斯旁听一个全球健康问题论坛,会议的内容有关于如何拯救几百万条生命。天哪,是几百万!想一想吧,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让人何等激动,现在你要把这种激动再乘上几百万倍……但是,不幸的是,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最乏味的论坛,乏味到我无法强迫自己听下去。

  那次经历之所以让我难忘,是因为之前我们刚刚发布了一个软件的第13个版本,我们让观众激动得跳了起来,喊出了声。我喜欢人们因为软件而感到激动,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让人们因为能够拯救生命而感到更加激动呢?

  除非你能够让人们看到或者感受到行动的影响力,否则你无法让人们激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同前面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我依然是乐观的。不错,人类的不平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将来同过去是不一样的。

  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出新的革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去终结那些极端的贫穷和非恶性疾病的死亡。

  六十年前,乔治·马歇尔也是在这个地方的毕业典礼上宣布了一个计划,帮助那些欧洲国家的战后建设,他说:"我认为,困难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报纸和电台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事实,使得大街上的普通人极端难于清晰地判断形势。事实上,经过层层传播,想要真正地把握形势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歇尔发表这个演讲之后的三十年,我那一届学生毕业,当然我不在其中。那时,新技术刚刚开始萌芽,它们将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小、更开放、更容易看到、距离更近。

  低成本的个人电脑的出现,使得一个强大的互联网有机会诞生,它为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我们可以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共同工作。这就大大加快了革新的进程,发展速度简直快得让人震惊。

  与此同时,世界上有条件上网的人只是全部人口的1/6。这意味着还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人们没有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中来。那些有着实际操作经验和相关经历的聪明人却没有技术来帮助他们,将他们的天赋或者想法与全世界分享。

  我们需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使用新技术,因为这些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类将因此可以互相帮助。新技术正在创造一种可能,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大学、公司、小机构、甚至个人,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能够评估他们努力的效果,去改变那些马歇尔六十年前就说到过的问题——饥饿、贫穷和绝望。

  哈佛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全世界最有智力的人类群体之一。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还能够再做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哈佛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智慧用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

  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

  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世界性的饥荒……清洁水资源的缺乏……无法上学的女童……死于非恶性疾病的儿童……哈佛的学生有没有从中学到东西?

  那些世界上过着最优越生活的人们有没有从那些最困难的人们身上学到东西?

  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我的母亲在我被哈佛大学录取的那一天,曾经感到非常骄傲,她从没有停止督促我去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在我结婚的前几天,她主持了一个新娘进我家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她高声朗读了一封关于婚姻的信,这是她写给Melinda的。那时,我的母亲已经因为癌症病入膏肓,但她还是认为这是又一次传播她的信念的机会。在那封信的结尾,她写道:"对于那些接受了许多帮助的人们,他们还在期待更多的帮助。"

  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力期待我们作出贡献。

  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你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信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发现困难所在,找到解决它们的途径。

  不要让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要成为一个行动主义者,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在座的各位毕业的同学,你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当你们离开哈佛的时候,你们拥有的技术,是我们那一届学生所没有的。你们已经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不平等,我们那时还不知道这些。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要是你们再弃那些你们可以帮助的人们于不顾,就将受到良心的谴责,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你们就可以改变那些人们的生活。你们比我们拥有更大的能力,你们必须尽早开始,尽可能长时期坚持下去。

  知道了你们所知道的一切,你们怎么可能不采取行动呢?

  我希望,三十年后你们还会再回到哈佛,想起你们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所做出的一切。我希望在那个时候你们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仅仅是你们的专业成就,更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与你们毫不涉及的人们,你们与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人类。

  最后,祝各位同学好运。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3

各位同学:

  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接受学院指派的这个艰巨的任务,代表老师们和大家交流一下此刻的心情。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毕业典礼是一场通过仪式。代表着你们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通过仪式上照例会有一些象征磨难的符号帮大家忆苦思甜,教师代表讲话应该就属于这个种性质文化表演。为了减少你们的痛苦,我会尽量快一点。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教师这个职业,从秋季开学为起点,以夏季毕业时为终点,周而复始。刚送走你们,马上就要开始招收明年的学生,9月迎来新的学生——你们中的不少人并没有真正离开,过两个多月又会在开学典礼上再见。对于教师来说,迎来送往已经成为日常工作,心里很难再有什么波澜。不过当看到毕业生们穿着学位服在校园各个角落、带着灿烂的笑容精益求精地寻找一个完美的拍摄角度时,总让我们也能分享到青春的气息——即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依然乐观开朗,充满希望。

  尽管不是我的风格,照惯例,作为曾经的老师在这个场合总还要装作不放心的样子谈点嘱托和希望。

  一百多年前,无视周围人的劝告,独自去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梭罗写道:“我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年,从我的长者那里,我还没有听到过一点有价值的忠言,或者哪怕是诚挚的忠言。……这里是生活,生活的大部分是我没有尝试过的实验;他们尝试过了,但对我来说却毫无用处。如果我有任何我认为有价值的经历,我敢断定,我的'导师们从来不曾谈及。”

  这段话我经常拿来警示自己。因此,我在这里不打算再谈专业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些教师该说的话,在课堂上已经说得够多了。过去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多数是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但是今天整个信息环境和传媒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闻学院的毕业生里,不从事新闻生产的人,甚至主要工作是防止记者“捣乱”的人已经超过了当记者的人。与此同时,新闻工作本身也在发生革命,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正面临挑战。你们正在经历的是前人未曾经历过的传播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教师还能够给你们什么建议呢?

  梭罗在刚才那段话里提到了一个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最可贵的精神——独立思考。教师的产品有两个:只有几个人会看的论文和活蹦乱跳的学生。我常常在思考:学生究竟从我的课堂学到了什么?当然布置的文献自然是最终也没有看完。那些人名和理论恐怕课程结束后也被忘光了。

  然而如果你真正认真阅读这些研究,相信你能够体会什么是不畏权威,成一家之言。如果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大家能够潜移默化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习惯,那我们就交出了一个合格的“产品”。不过,这个产品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等于拥有运用这种能力的勇气,在这样一个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下,个人常常势单力薄。希望你们在丧失勇气时,能想到大学课堂上得到的这些经验。多读好书,勤于思考,从大处着眼,超越局部得失,敢于尝试,另辟蹊径。我想这也许是大学能够给你留下的最好的纪念品,也是你和大学精神保持联系的最佳途径。

  希望你们走出校园后依然如此。去年有个报纸的评论员点评了中国各大高校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引起不少争议,也给他的自媒体带来了可观的点击量。他给人大新闻学院学生的评语还算客气:“专业、深刻、严谨而无趣”。前面三个词大家笑纳了,“无趣”估计很多人难以接受。最近这位新闻人在新的“妄议”中对“无趣”做了补充说明,说“严谨而无趣”是一个好品质,它是轻佻浮躁的反义词。如果他对人大新闻的同学们多一点了解,相信他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我看到的是人大新闻学院学生的兴趣太多,有的甚至耽误了学业。尽管作为老师我们的职责是告诫学生以学业为重,不过大部分老师内心是欣赏这种学生的。荷兰学者赫伊津哈说,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类大部分创造都是游戏精神的产物。游戏中的人摆脱了世俗的功利目的,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心态在今天是稀缺品。如今的世界为个人的游戏与趣味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就像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给自己的兴趣留出时间,玩出水平,甚至把它作为你的事业。可以严谨,但永远不要无趣。

  今天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已经日益多元,仅仅强调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已经不能涵盖所有就业去向的要求,但是从新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正义感,这就是涂光晋老师在今年的“最后一课”里说的:“今后无论你身处何方,身居何职,要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正义感不仅是对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不正义事件的愤怒,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身边的不正义有所行动,包括敢于对插队的人说一声“请排队”。

  说是离开,其实不少同学并未走远。走出校门的同学,希望你们经常回来看看。这里有中国最好的新闻传播教育资源,欢迎你们回来继续深造,总结你们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如果你们的钱多到花不完,欢迎回来捐给你的师弟师妹;如果没有继续求学的打算也没有花不完的钱,也可以回来参加读书会,参加学院为大家安排的同学聚会,找老师聊聊天,我可以请你喝咖啡,中午还有北区三层教师餐厅的自助餐。总之,人大新闻学院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我可能说得太多了。今天是你们的日子,经过这个仪式,你们就正式毕业。从这里出去,你们的身份就变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我代表教师向你们表示祝贺!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4

  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的成功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价是损害他人。

  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

  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

  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

  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

  过去、现在、将来,能够完全知道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只有自己;

  世界很多文化借助宗教信仰来指导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为;

  而对无神论者——也就是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小难大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

  这不是:

  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缚、自怜;

  而是:

  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

  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我祝愿:

  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不要问我如何做到,50年后返校时告诉母校你如何做到: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5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对毕业生而言,今年的六月,就是一部剧。散伙饭、谢师宴、毕业照、毕业旅行,还有世界杯,是每一集的主题,当然,也偶有“断片”。今天是农历夏至,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的转折点,也是你们人生的转折点,我们从三环里的法大,来到三环外的首体,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政法大学20xx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共同见证你们人生中的又一重要时刻,这注定“令人难忘”!首先,我代表学校向顺利完成学业的全体20xx届毕业研究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帮助你们成长成才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年前,为你们在新一号楼前露天举行开学典礼的场景,我还记忆犹新。时光荏苒,转眼就迎来了你们的毕业典礼。原曾料想,三年后的今天可以在学校自己的礼堂为你们举行毕业典礼,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未能如愿,不得不跨越三环,借首体一地来办。你们可能会问:“还有这种操作?”我的回答是:“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但大家也不要太挑剔,这比露天举办还是好一点,“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咯”。

  三年来,我们不仅一道见证了国家发展日新月异、高歌猛进,而且我们一同目睹了法大的进步和办学成就:比如,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法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比如,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学科获A+结果,并列全国第一;比如,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肯定。65年来,学校培养了20多万名毕业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年来,同学们坚定信仰、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在法大并不太大也不完美的校园里,增长了学识、丰富了阅历、提升了智慧、强健了身心,收获了师生情、同学谊,有的同学还“转角遇到爱”。

  三年来,同学们吃腻了食堂,吃遍了外卖,有的同学每天喊着减肥,体重却一路飙升;还有同学每天喊着健身,却不迈出宿舍一步。据说,还有人玩着“抖音”刷微博。无论你们经历了什么,你们都成长了。洗去了三年前的青涩和稚嫩,收获了今天的自信、睿智和意气风发。从你们的精气神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平和而喜悦、萌动而阳光。

  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今天毕业典礼之后,你们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在这启航时刻,我很想同大家再做一次思想交流。培根曾在《论青年和老年》一文中这样评价过青年:“青年人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的确,青年意味着纯真、意味着热情、意味着活力、意味着际遇,也意味着未来,但青年有时难免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心浮气躁、行事轻率、好走极端。青年人该如何扬长避短呢?培根建议,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作为你们的校长和老师,在你们临行前我想送给你们的寄语和祝福是,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精于自我管理,做到自律、自省、自爱、自信,不断超越自我,成就精彩人生。

  一是保持自律,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我约束。自律其实是一种通过对自己情绪和思维的控制,来达到主动行动的能力。自律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自律展现着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一个健康成长、获得成功的人,一定离不开其内化于心的善良、言行一致的修养、尊重他人的自尊和没有监督的自律。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往往容易受习惯和诱惑的影响,或者是被他人的思想观念所扰,几乎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这句话讲得对,有时不是你自己做得不够好,缺的只是坚持。请你们记住,不要放纵自己,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时间长了,自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胡适先生在1932年告诫当时的毕业生时,就提醒他们“毕业之后,堕落的方式很多,第一条便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这种堕落在今日同样值得我们高度警惕!自律之路,注定艰辛。但也只有真正做到自律的人,才会最终让人望尘莫及,给人更多的感动。

  二是学会自省,定期同自己内心对话。《论语》讲“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劝学》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自省一直是中国人德行修养的标准之一,它能解决我们思想的问题,帮助我们“看得透、不自困”。毕业之后,走进社会,由于角色的多样化,你们需要处理好、平衡好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的各种事务,这对你的精力和智慧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尤其在经济迅猛发展、价值多元的社会里,现实会冲击或动摇你追求梦想的初心,使你感到困惑和迷失。这个时候,你不妨停下忙碌的脚步,找个与自己独处之所在,静静聆听先贤哲人们跨越时空的声音,审视过往的生活。拿我自己来说,当我静思时,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一书并刻在其墓碑上的那句名言就能深深触动我:“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作为法大学子,你们一定要始终牢记“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精神,胸怀“经国纬政,法治天下”“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初心梦想,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打扫你的`灵魂、扶正你的三观、振奋你的精神,努力培养纯朴的情感和高洁的操行,以优良的品德去赢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就。

  三是懂得自爱,用爱去感知眼前的幸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师长,在期待你们飞得更快更高更远的同时,还希望你们不要飞得太累。你们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透支健康。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理性和平地看待人生的宠辱得失,尤其要学会坦然面对挫折。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特别是面对挫折,要有波澜不惊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吃一堑,长一智”,用蕴含在挫折中的教训指导人生,使人生获得超越。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在拼搏奋斗的同时,要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只有以爱惜自己为开始,才有机会和能力去关爱身边的亲友,甚至温暖每一个在你生命中遇见的人,用爱驱散生活中的“雾霾”,过上真正负责而幸福的人生。

  四是充满自信,在新时代尽情绽放自我。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更是一个崇尚青春理想、鼓励青春奋斗的时代。党的十九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绘就了清晰蓝图,也为广大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舞台。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大舞台上的主角,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应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真正干出一番“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的事业!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同学们,人生路漫漫,不怕走得缓,就怕不愿干,但见异思迁迷,半途而废残,随波逐流乱。你们一定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瞄准目标、静心沉潜,自强不息、久久为功,不断突破平台期、开拓新境界,把创业最终落实在“奋斗”两个字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同学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但我坚信,今日的别离是为了明日更好的重逢!在演讲的最后,我想用李宗盛的一句歌词为你们壮行:“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为了更好的未来拼命努力,争取一种意义非凡的胜利,成功的意义在于超越自己”。希望同学们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带上“自律、自省、自爱、自信”四个嘱托,在新的人生征程上且行且修炼,不断地去遇见更加强大、更加美好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我对你们充满了期待!

  再次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祝福你们前程似锦、一生幸福!我和法大永远爱你们!

  谢谢大家!

【名校毕业领导致辞】相关文章:

学校领导走访名校的考察报告08-13

名校毕业致辞08-04

不是名校毕业找好工作的方法04-30

名校校长毕业致辞08-03

名校校训大全02-17

世界名校校训精选04-28

名校校训集锦05-05

读名校名言12-28

考察名校体会范文02-25

名校文化标语共勉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