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读后感
《秘密》读后感1
说到《秘密》,就不得不说我的一位老朋友,虽然和她已经失去联系很久了,但我依然还记得当年她极力向我推荐电影《秘密》时的情景,她说在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不断想到我,因为我总是强调自己生活中的无奈:没钱,身体差,没人爱,没工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反驳说,这本来就是事实啊。她说即使是事实也不应该一直挂在嘴巴上。我说不挂在嘴巴上就不是事实了吗?她沉吟一会,说,你还是看看电影吧。
从此,我开始接触到了“吸引力法则”。
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是不是从那时起开始受益,但我的人生确实慢慢的有点不太一样了。我记得我那时候计划过我的生活:有稳定的收入,有自己的电脑可以用来写作,有看不完的书,还要有个伴侣。去年我遇到一个女孩,我对她说我已经实现了前三个愿望,有了工作、有了电脑、也有看不完的书——这个“看不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美好的负担,因为我会源源不断地接到出版社找我约新书的书评。唯一没有实现的愿望,就是还没有找到我的伴侣。女孩听完我的话后说,那么我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如何。当我拥女孩入怀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一切真的是很神奇。
当我再一次看《秘密》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爱情来得有点晚,那是因为我虽然相信我的爱情会来,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会很“困难”,于是,我对爱情的吸引也变得很困难。还好,因为我的信念比较坚定,最终,幸福还是如约而至。
吸引力法则确实很神奇。不过,正是因为有人把它的神奇之处过分夸大和简化,使得一些人对其要么不理解,要么会把它当成迷信来鄙视。实际上,就连《秘密》这本书本身也有些简化和夸大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只要向宇宙发出信号,表达出你的希望,宇宙就会反馈给你。这样的说法有点类似阿拉丁神灯之类的神话故事。《秘密》一书中也确实引用到了阿拉丁神灯的故事来为吸引力法则证明,不过这对那些怀疑论者可能只会更加深他们的怀疑。他们会用各种“理性”思维来反驳吸引力法则,当然也包括不时抬出“神话里都是骗人的”这杠大旗。太理性的人从来都不相信有奇迹,于是奇迹也就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这倒不是“信某哥得永生”的那种信奉哲学,而是如果你认为某件事确实不会发生,你自然也就不会为之努力,于是最后当然就不会得到希望的结果。这就好像一个人来到宝藏的门口,别人告诉他只要喊一声“芝麻开门”就会得到财富,但因为他不相信他就是不喊,那么芝麻也自然就永远也不会给他开门。
其实吸引力法则没那么玄,它很好理解。如果你心心念念都为一件事,那么最后你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它。我说“在某种程度上”,指的是看你的心念是正还是负。比如,你心里想的一直是一个姑娘,但你总是为之痛苦,那么你得到的就一定会是一份痛不欲生的爱情。当然,爱情是个特例,因为这东西总是有各种说不清的因素。我们来说事业,因为这个方面最容易证明吸引力法则的存在。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巴菲特,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投资;乔布斯之所以成为乔布斯,则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科技。如果一个人一直致力于发财,那么他时时刻刻都在琢磨哪里有发财的机遇;而一个人一直想升官,则他关注的自然是如何向上爬;同样,一个人一心想当作家,那么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写作的素材。这些“一心”为某件事发送能量的人,基本上都会成功。而我们大部分的凡人,关注的可能只是菜价上涨了子女成绩差了单位里别人比自己的资金拿得多了等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于是我们收获的也只有鸡毛蒜皮的烦恼。反馈给我们的不是宇宙,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
当然,专注也未必就一定会有收获,就像中国文坛专注于文学创作的人很多,但真正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只有莫言一人。但反过来说,如果莫言不专注文学,那么他是绝对不会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在这里,我用的是一个比较功利的说法。《秘密》这本书里所举的例子也都非常功利化。但有些时候专注于一些事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收获。尤其是当我们关注于那些能让我们快乐和幸福的事情时。如果我们永远关注我们的匮乏、残缺、阴暗、疼痛、肮脏、烦恼,那么即使有阳光和鲜花,我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美好。相反,如果我们一心向上,一心向善,一心向美,那么我们就会增加内心的高度、强大,和愉悦。这就是所说的正能量。只有正能量才能吸引正能量。吸引力法则,就是看你选择面向阳光还是面向阴暗。
当然,人生这个航程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即便是我们完全相信吸引力法则,也终究有不如意的时候。但只要我们把好心中的舵,一直向着积极的方向,人生的航程就一定会向着精彩。
《秘密》读后感2
在各级各类的幼儿教育杂志上经常能看到蒙台梭利的名字,在专家教授的讲座中也常能听到蒙氏教育的力量之神奇。我有幸拜读了堪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现代最有权威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举世公认最了解儿童,最懂儿童教育的教育大师蒙台梭利的《儿童的秘密》,这是一部深刻揭示儿童心灵奥秘的震撼性著作。
虽然作者生于十九世纪,然而她对儿童的热切关注,细微的观察,使得她真正了解了儿童,了解了儿童的需要。她所教育的儿童没有被强行要求去达到某种智力成就,而是借助感官教具得到了探索的钥匙。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对生命力的研究之上的,这是一种完美的创造力。她觉得儿童像所有其他鲜活的有机体一样,要经过连贯的发展阶段。她把这种发展阶段称为“敏感阶段”,在敏感期里,儿童对获得某些知识和技能表现出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求。
我现在所面对的小朋友,正处于敏感期:好奇、好模仿、个性强。他们需要爱,因为爱能使儿童以一种敏感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他所处环境中的的那些特征。这个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自我实现阶段,需要我们为他们敞开大门,他们需要自我创造,从不存在到存在;从潜在能力到实际行动的过程中,他们是简单的。他们不会装腔作势。因而我们应为他们创设一个不受约束、适宜他们的环境,这样,他们就会自然得到发展,并提示自己的内心秘密。
从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看待,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也知道了作为一个老师,
必须研究自己的缺陷以及自己的坏脾性,而不是过分迷恋于“儿童的坏脾性”,迷恋于“纠正儿童错误”的方式,只有先洗清自己眼中的沙粒。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书中还告诉我们“发怒是一大罪恶,它会制约我们并使我们难于理解儿童”。
不是吗?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会为一些言行而发怒,可能有时还会觉得发得理直气壮,这也许就是缺少对儿童的细微的观察,缺乏对他们需求的了解所至吧,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教育者必须摒弃暴虐,去除内心的傲慢与怒火。
《秘密》读后感3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宝葫芦真是一个宝贝,我要是有一个宝葫芦该有多好啊,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当把整本书读完以后我的想法就变了,我认为,宝葫芦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更多的也许是讨厌和烦恼吧!
从这个故事中,我发现什么事都是要用你的劳动的成果换来,不能要不劳而获的东西。就拿这个宝葫芦来说吧,当你觉得你要什么有什么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很开心、很快活,可是当你发现这些东西是偷来的时候,你心里又会怎么想?不劳而获的东西在你的面前你会吃吗?所以,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贪图小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贪图小利的人,这本《宝葫芦的秘密》的书,正告诉了我们,不能要不劳而获的东西,要用自己的劳动而换来的成果才是最珍贵的。有了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成果,才知道劳动的辛苦,就不会把别人的劳动不当回事了。“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宝葫芦偷了东西我若接受了,也就等于是我偷了东西,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坏毛病。
通过这本书和我的生活结合起来,我发现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如果只靠别人,自己也会变得懒惰,变得依赖别人,变得不爱动脑筋,生活中基本技能也不会了。我们应该多动脑、勤动手,学习上开阔思维,做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这些道理,受益匪浅。
《秘密》读后感4
对于书中的内容可以置疑,可以选择不读。但最起码能不能不要用自己自以为是的言论去妄断,什么邪教,什么无用论,随便下定义去评价不会显得你很有判断力,做人还是要谦虚一点,这世上本就不是你认为对就是对的,对于不理解的东西你可以沉默,但胡乱不过脑子话还是别说了,多看看书吧,别跟风瞎黑。
没实践过的谁都没有资格去定义它对或不对,希望大家有时间的好好读读,有些东西你目前不理解不代表它就是错的,好多东西都被限制在个人的局限性,希望阅读本书的人能谦虚一点,柔软一点,去尝试理解书中的观点,并慢慢的去消化,去思考,而不是说我看完了,就觉得这书写的都是假的,告诉大家显得你很独立思考。
说话也好,做人也好客气一些,不是你读了几本书,所有道理你就懂了,那些大家先生们也没像有些人口气这么大。
能看就看,不能看就别看,大家感兴趣的好好看看,别被有些人带偏了。
《秘密》读后感5
翻开书,第一课《动物的秘密》。前一段时间在另外一本动物认知书中都学习过了,这次我可要考考他了。我指着小动物问他:“这个是什么啊?”晗晗不假思索地说:“咩咩羊……奶牛。”呵呵,小家伙答对了!我又指着小鸡问他,他也说对了。紧接着他指了指小鸡图案下面的“鸡”,问我:“妈妈,这啥?”我习惯性地回答:“鸡妈妈!”只见晗晗小脑袋一歪,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不是鸡妈妈,是小公鸡!”哈哈,这下子该虎妈脸红了,因为自己马虎,没仔细看,居然把公鸡看成是母鸡了。虎妈赶紧承认错误:“哦,是小公鸡啊,妈妈看错了!”瞧瞧,我家小宝贝辨别力多强啊,都能指出妈妈的错误了,不错,妈妈表扬你一个!我在宝贝的额头上了亲了一下,并伸出大拇指夸夸他:“目,晗晗真棒!”
看见小公鸡了吗,妈妈都认错了!
接下去又看了《球类大世界》和《我的幼儿园》之后,妈妈给宝贝商量了一下去洗脸、洗手和洗脚,然后再到床上去看书。洗手的时候,宝贝也是开心地跟着妈妈哼唱着“洗呀洗呀洗白白,舒肤佳香皂少不了……先手心后手背”。
洗干净之后我们就回到床上继续我们的开心读书之旅了。
《秘密》读后感6
这几天我利用业余时间看了《菲斯的秘密》,这是由法国作家简·弗朗西斯·夏伯丝撰写的一本描写儿童与上辈如何沟通相处,人与人如何建立亲密友爱关系的书。十二岁的男孩米奇,听闻母亲的祖母——菲斯,要来家里生活,而且这个已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还要和自己住同一个房间,很是不情愿。菲斯到来后,米奇强忍着许多菲斯的生活习惯给他带来的不便,同时也发现了菲斯的'秘密——记录了她六十年生活的日记。米奇偷看菲斯的日记,了解了菲斯的人生经历,从开始的讨厌变得越来越喜欢菲斯。
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动。读到这本书的重要点时,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一下,惊讶于菲斯的生活经历居然这么神奇。假如我是菲斯,经历她所经历的一切,我应该不会像她那样冷静的面对,我会被这一切吓呆的。假如我是米奇,我也许不会偷翻她的箱子,即使偷翻了箱子,也不会偷看她的日记。可是这样我就失去了了解菲斯的机会,就不会从讨厌菲斯到喜欢菲斯,和菲斯成为朋友。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她的外表,要看她的内心,并感受她的经历,才能彻底的了解她。我也要多和上辈交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经历,和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不觉得孤单。
《秘密》读后感7
童年,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年龄,也让许多人对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为它离我们遥不可及。《童年的秘密》是玛丽亚.蒙台梭利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她仍然强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儿童敏感期的发展规律,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打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身为人母的我深有感触,不得不承认儿童在一定时期是成人的老师。
记得初为人母时,我只在医院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当妈妈时的喜悦与兴奋,也连同严重的睡眠不足掺杂的。身体的虚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听到孩子的哭闹又是那么揪心,于是一个个日日夜夜的陪伴,让孩子与我渐渐熟悉起来。孩子三四个月时,只要我换一件衣服,她都会一边吃着母乳,一边仔细观察,小手还不停的触摸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孩子四个多月时的一天,我打算洗头,于是,孩子的姑姑帮我照看一会儿,长长的头发,洗起来费时又费力,孩子一边看一边在旁边玩耍,总算洗好了。这时,孩子也饿了,我抱起孩子准备喂奶,谁知,孩子充满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无论怎样哄就是不停地哭,盯着我的脸,越哭越凶……家里一直都没有什么陌生人,也很安静,怎么回事呢?姑姑观察半天试探着说:“你把头发扎起来试试,她是不是不熟悉你头发披散下来的样子?”我赶紧把头发扎起来,孩子望着我的脸渐渐平静下来,在我的怀里安静地吃着母乳……
当时谁曾想到,一个小小的婴儿,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辨别力,一个小小的有异常态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应。可见,外部的秩序感已经早早地植入她的内心,不得不承认,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儿打败了,而且我败得是那么开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感觉的秩序可以分为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说的外部秩序,是儿童的敏感期的表现之一。儿童敏感期还有许多表现,如果成年人能及时发现,认真培养他们的能力,儿童必定会像雨后的春笋般茁壮成长,愿你我共勉!
《秘密》读后感8
听说这本书已经很久了,翻开尘封已久的《秘密》,通读之,不知所云,再,略有所悟。
伟大的作家郎达?拜恩以及《心灵鸡汤》的作者坎菲尔、《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葛瑞博士、励志演说家哈里斯、卡耐基传人普科斯等,阵容可谓强强联合,他们在为我讲述一个秘密:吸引力法则。刚开始阅读内容感觉作者在虚夸吸引力的伟大,通读静思之,我才对自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才知道问题是什么,什么是相信,才知道自然所蕴藏的奥秘所在。如果相信书中所言,那么就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凡是你想的,就是你要的!凡是你说的,就是你要的!凡是你做的,就是你要的!你就是宇宙的主人。”用自己顽强的自信心去主宰这个宇宙,不要怀疑,不要动摇,相信它,要求它,得到它。全书集成功学、财富学、心理学于一身,揭露了在自然界存在的强有力的黄金法则,并清晰的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个法则为自己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阅读《秘密》,感到人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逃避而不是问题本身,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要改变你的状况,首先必须改变你的想法”,做到如此,成功离我们就不远了。其实,人生本无所谓“秘密”可言,但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经验和规律。《秘密》的价值就在于总结、概括、阐明了那些经验和规律对人生的某种作用,并以可信的例子说服人们重视它们、相信它们、实践它们。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能在心中想着你所想要的,并且让他成为你的主要思想,那么你就会把它带进你的人生。”那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光彩的人生,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就如同书中所说:“找到我们主要的思想或者心态,并把它作为一块强有力的磁铁,同类相吸,就是法则。其结果必然是:心态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呼应的状态。”相信:“生命最伟大的秘密就是吸引法则”、“你的思想会变成实物”那么你一定会有拥有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这个人生也是一个充满爱的人生,在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书中所说:“爱的感觉是你所能发出的最高的频率,你所感受和发出的爱越大,所掌控的力量也就越大。”如果能把每个思想都裹上厚厚的爱,爱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那么你的生命就会转变,你的思想就会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吸引与之同频的东西,把你心中所想,把你的困惑,你的感恩,写下来,视觉化它,不断的强化你想拥有它的思想,那么你就会吸引你期望的好的东西,你就会拥有它,那么人生将会发生奇迹。
我想,许许多多的别人正是和我一样——信心不足,但却努力追求美好。我们都在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梦想在奋斗,并为之不惜远离亲人,远走他乡,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还在坚持……在《秘密》一书中作者介绍了三个创造奇迹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书中所说:“三个法则:思想—变成—实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要求、相信、接受。多么的言简意赅,找到自己心中所想,向宇宙自然索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拥有它,接受并享受拥有带来的美妙体验,简单的六个字却蕴藏了人生成功的秘密,很可能我们需要用我们的一生才能慢慢的体悟并领会于心。
《秘密》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城的秘密——吸引力法则。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唯心的论述,然而,我想郎达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我们都要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认真的面对每一件你所在意的事情,这才会成功。《易经》中也有言:“天助自助者”。可以理解为:上天会帮助那些自己努力奋斗的人。我想,如书中所说,首先,你要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你才能去向宇宙要求,最后,你才能真正的拥有并享受它。我想,少一些抱怨,多一分承担;少一些懒散,多一分专注;少一些偏执,多一分宽容,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想要的事情上,这样我们才会成功,才会真正的成功。
《秘密》读后感9
《兰心的秘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仙女的帮助下,小女孩兰心如愿以偿地将父母变成了小矮人,因为他们总和她唱反调。而且他们还在按二分之一的比例继续缩小——如果他们不对她顺从的话。可他们太小了,雨夜,兰心找不到庇护,弄破了手指,没人给她包扎。而她的“小父母”差点被猫吃了。兰心感到了恐惧和孤单,幸好这时候,仙女的纸落在她脚边。只有吞下魔法糖,才能让父母变回来,而且之后就得听父母的话。不过,后来兰心把这个秘密告诉了父母,父母帮她解决了难题。
我觉得让兰心有了惩罚父母的念头是因为他们不够关心孩子。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了,或者父母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或者他们认为孩子的想法是错的,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虽然兰心惩罚父母的做法可以发泄心中的委屈,但结果往往会让人后悔。好在兰心及时悔改,才没有让自己的父母消失,让自己的家庭破碎。这样一来,兰心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而父母又不会只和她唱反调,这真是个美好的结局。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情况。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订《快乐童话》。我回家告诉了妈妈,本以为她会很赞成,没想到她却说:“干嘛非要订书啊,不是可以向同学借吗?”我满心委屈,可妈妈还在喋喋不休:“认真读好自己的书就好了,不用读那么多的闲书……订一本书就要这么多钱,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赚钱有多辛苦啊?”听着听着,我心里更恼火了。“那我不订了还不行吗?这么啰唆,烦死了!”我“嘭”的一声关上了房门。最终,我还是没订成心爱的《快乐童话》。在心底里遗憾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我明白,其实妈妈是爱我的,爱有时有很多种表达的方式:鼓励是爱,警告也是爱;呵护是爱,斥责也是爱;沉默关怀是爱,喋喋不休更是爱!
《秘密》读后感10
当我一看到《菲斯的秘密》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菲斯是本书的主人,是那个小男孩。当我捧起书仔细阅读时才知道菲斯是一个八十八岁的老奶奶。这也增加了我的好奇心,使我一章章阅读下来。
米奇是住在纽约市一个普通家庭的男孩。当母亲告诉他祖母要来家里住,而且和他一个房间。更可怕的是要在他们家“一直住到死”。米奇心里很不高兴。米奇无意间发现菲斯的四本日记,日记中讲述了菲斯六十多年的许多事情,了解了菲斯不一样的生活。米奇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菲斯。两人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会有老的一天,只有我们尊重父母,我们的后代也会尊重我们。
【《秘密》读后感】相关文章:
秘密读后感08-06
秘密花园的读后感04-30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27
童年的秘密的读后感08-08
海底的秘密读后感03-29
共同的秘密的读后感11-30
《秘密花园》读后感03-03
秘密花园读后感想06-02
《秘密花园》读后感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