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谈经典的魅力与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在意义的范畴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谈谈经典的魅力与意义,希望能帮到大家!
作为一个思想的载体,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厚智慧沉淀。从文化和历史上看,各个民族都已经形成很多著作,并不是每一部著作都能成为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选择的。今天被我们称之为经典的著作,都是经过历史长时期大浪淘沙后的成果。
经典从古代传到现在,大多已逾千年历史,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仍然在不断显示其思想中蕴含的永恒魅力。经典作为一种历史智慧的载体和集锦,也构成了任何一个新时代文化创作的原点。所以,经典之所以会不断吸引我们去回顾,事实上也是因为每个时代的文化创作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要以已有的文化积累作为出发点的。
从一定意义上经典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谈到智慧,就应当把它同一般的知识加以区分。自文字出现以后,人类所生产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说在不同层面上都包含了某种方面的知识。但知识和智慧并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知识是对某个具体领域的一种把握,而智慧往往超越了知识所具有的限度。今天我们所学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每一个领域都有它自身的限度,但智慧提供了对人、宇宙和人生的一种整体理解。如果我们单纯着眼于知识的话,我们会认为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诸如孔子、柏拉图等,在某些像物理、化学等具体知识层面上,也许还没达到今天一般大学生甚至中学生的水平。但从智慧层面来看,这些大思想家通过天才的直觉、洞察、洞见,体悟到人生、宇宙中深邃的真理,我们却往往并不具备这种体验。所以,智慧和知识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智慧凝结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今天我们研究经典,在某种意义上是把以往思想家们所走过的智慧之路再领略一遍,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取代的。我们通过阅读经典来面对思想家本身,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深入体悟,这就是智慧探索之路,这也是我们重新提倡经典的意义和必要性所在!
从文化演化来看,我们处在一个商品物化浪潮推涌而来的时期。它让我们获得了物质的巨大满足,而忽略精神的需要,更让我们失去深入思考获得智慧的机会,比如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种双刃剑。然而,我们又处在需要开创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关头。时代在不断呼唤着具有智慧的人才。这种人才,并不是仅仅拥有、掌握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的人,他需要大智慧。在这个意义上,通过阅读经典,领略思想家们的智慧之路,把握思想家们在以往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深层智慧,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
同时,我也想说说阅读经典涉及到的三个问题:
一、学和思的统一问题。孔子很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学和思的关系。所谓学,它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一种接受和掌握。我们现在说学习在课堂里,但其实学校里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接受、掌握前人或者同时代人创造的已有知识的过程。然而思相对于学,更多和一种创造性的思考相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学和思的统一,就表现为接受掌握已有知识文化成果,和在这之后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的结合。所以,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面临如何将了解以往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智慧和我们在新的背景下创造性的思考结合起来的问题!
二、理解和评判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会面临一个理解文本的问题。以中国的经典为例,古代我们用文言文表达,到现在很多字意思已经发生变化,所以现代人首先面临如何理解、准确把握文言文的问题。而西方经典从英文或其他国文字翻译成中文,同样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更需要另外一种文意、语义的把握。而更深入下去理解,就涉及到观念的把握。按今天的视角来看,经典分别属于如哲学、历史、教育、经济等等一些专业领域,那么这些经典是不是只表达了专业领域的观点?它展示的又是怎样一种深层智慧?和上面所说的“思”相联系,这就产生一个评判的问题。理解主要是了解以往思想家们思考的内容,而评判就需要站在更高高度上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思考的结果,看看它们在今天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所以,如果说理解是“若乎其中”,那么评判就是“出乎其外”。而对于经典,我们既要“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
三、个人思考和群体交流的关系问题。个人的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表面化的活动,它需要立足于每一个个体的独立阅读之上,这是一个基础。交流也必须以独立的思考理解来作为基础。但每一个个体的理解、视野受制于他的背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更透彻地去理解经典文本,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群体交流更像是一种思想启迪和激发,通过互相的讨论、对话、交流,可以使彼此都得到一份启迪。一些可能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通过交流、通过互相批评、讨论之后,会将问题引向一个更深入的层面。所以个人的阅读与思考,和群体之间的一种讨论,两者互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去阅读经典,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经典不是一次、两次阅读就可以完事大吉的,一部经典是很耐读的。每一次阅读,我们都会读出新的味道,因为我们在每次阅读时,都会有新的知识背景、新的视野产生,这也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个格言对我们阅读经典依然是有作用的。
愿我们在阅读经典中体会到智慧的魅力和意义。谢谢!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1998~2000)。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
坦言失败的魅力经典励志故事
1925年,大作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只是小学毕业,闯入上海文坛时间虽不长,但颇有名气。
名气毕竟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了原班的学生之外,慕名而来听课的人也很多。面对台下座无虚席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慢慢平静下来,并开始讲课。可原先准备好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仅仅在10分钟内就讲完了。
同学们自然纳闷:这离下课时间还早呢,剩下的时间该怎么办?
很有自知之明舶沈从文,没有天南海北地信口开河来硬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道: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这句老实的“坦言失败”的话刚刚写完,立刻赢得同学们善意和原谅的欢笑与掌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无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
坦言失败的真诚,当然不是随机应变的智慧,但它具有比智慧更加诱人的魅力。有些凭借随机应变的智慧难以收场的局面,坦言失败的真诚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其划上都能接受的句号。
【谈谈经典的魅力与意义】相关文章:
谈谈留学的目的与意义08-19
谈谈幸福作文05-12
谈谈工作的的哲理句子10-27
谈谈我的理想作文02-22
谈谈乐学的作文01-14
谈谈对延迟退休的看法04-24
谈谈超级月亮的心情句子08-02
谈谈霸气高考励志语02-18
谈谈父母离异作文范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