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泰戈尔的《榕树》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03-24 10:45:06 赏析 我要投稿

泰戈尔的《榕树》原文及赏析

  故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在长大后,不管我们会去到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记拿跟妈妈一样把我们抚养长大的故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泰戈尔的《榕树》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榕树

  泰戈尔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那小小的孩子,

  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cháo)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

  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

  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象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zhān)。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

  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

  他想作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

  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

  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

  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赏析:

  在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涞游去。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与榕树须臾不离。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概念整合理论下《榕树》的解读

  《榕树》以第二人称“你”称呼榕树,将榕树人格化。诗的前两句:“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构建了这样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一是以榕树为代表的大自然,其中包含榕树的位置、外貌、特点、根系和与榕树为伴的鸟儿等;二是以孩子为代表的人类世界。两个心理空间选择抽象出类属空间,大自然和人类世界都具有生命力,分别诉说着彼此的故事。同时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将各自的特点选择投入至整合空间进行了整合,产生层创结构。榕树就如人类的母亲和家乡一般,几十年过去了依然驻守着自然原来的巢穴;榕树的蓬头是鸟儿栖息的巢穴,而鸟儿长大后会选择离开飞向远方,这里榕树的蓬头是母亲和家乡的胸怀,是孩子居住、生活、成长的港湾,而当孩子长大后,孩子会因为家庭、事业等原因选择远方;榕树的回忆化作母亲和家乡的思绪,孩子的根在母亲和家乡这里。

  在连续的发问后,诗人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画面。“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呈现出妇人池边汲水,水镜浮动后孩子眼中的榕树。此时榕树不单单是一种树木,而被赋予了人的特征。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一个是榕树的心理空间,包含着榕树的所有特点;一个是熟睡人的心理空间,熟睡人的状态全然在此空间内。两个心理空间选择投射至类属空间,榕树水中影子晃动的形态和熟睡人醒来时挣扎的状态的相似性,而同时两个心理空间将各自的特点投射至整合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层创结构,即大榕树的镜影具有了熟睡人挣扎的特点,将孩子的想象与儿时的玩伴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孩子童年中与大榕树形影不离的感情。继而日光、波光融为一体形成概念整合的一个输入心理空间,人的活动行为则形成另外一个输入心理空间,两个空间通过选择性投射、抽象、整合等认知活动产生出层创结构,日光透过大榕树照耀到波光中,泛着闪闪金光,这样的画面在孩子的思维中更为形象地转化为阳光在波光中跳舞,母亲在编织花毡,此时,榕树继续萦绕孩子的思绪,折射出孩子母亲和家乡在其童年时光中留下的点滴。看着鸭子在芦影中嬉戏觅食,榕树在池塘边静静地欣赏,孩子的思绪开始奔跑。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泰戈尔著;郑振铎译,2007:121)多么美妙的想象,孩子和榕树整合在一起。一个心理输入空间是大自然和它的生灵,一个是人类世界和他的生命。两个空间通过过滤、选择性投射、整合产生层创结构,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面,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孩子想成为一缕清风,穿过榕树细数的枝条;想成为榕树的影子,彼此须臾不离;想成为鸟儿,筑巢于榕树,日日相守;想成为鸭子,即使嬉戏游弋,也逃不过榕树的影子。这榕树是诗人童年的玩伴,是诗人往昔记忆中的符号,是诗人寻根溯本的信使,而这榕树正是母亲和故乡的化身。孩子对于榕树的回忆、深思和幻想是诗人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与眷恋。

【泰戈尔的《榕树》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佳人原文及赏析08-22

《春宵》原文及赏析10-15

《池上》原文及赏析10-15

《梅花》原文及赏析10-15

阴雨原文及赏析10-15

《东坡》原文及赏析10-15

《深院》原文及赏析10-15

别离原文及赏析12-13

南湖原文及赏析11-19

《乌衣巷》原文及赏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