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无题》 赏析

时间:2023-10-07 14:53:39 晓丽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林徽因《无题》 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徽因《无题》 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题

  林徽因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昨天的人

  怎样有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赏析:

  这首诗,首先出现的意象是静,接着是季节、春天,最后是眼前的景象山和小河流,体现了作者的心灵和情思处于静极而动的状态中,而她的内心却在这一刻是满怀着希望、理想与梦,而这一切只和一个人有关,只是那个人究竟是谁?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诗歌鉴赏

  从形式方面去分析这-首无题诗

  这首无题诗是一首西洋诗的十四行诗(Sonnet)。它由两个四行节(quatrain)和一个六行节(sextet)组合而成。表面看它与标准的意大利Petrachan-十四行诗相似,但押韵方式又与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相近。所以这种形式的十四行诗似乎较为罕见,可说是标准的意大利Petrachan十四行诗与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的混合变体。

  从内容方面去探讨这首无题诗

  先看第一一个四行节,首先出现的意象是静,接着是季节-春天,最后是眼前的景象山和小河流。在溶溶的一-片寂静中站立在醉人的春风里,面向着小山和小河流,那是何等悠闲与雅致?也许只有那拥有“完全诗意的信仰”的人方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诗情与妙意!只有那纯粹性灵终不泯灭的人才会更深邃地照察出内中的奥妙与和谐!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已一-去不复返,所以诗人会问“什么时候才能有” 。究竟是怎样的---片静?而诗里面的山和小河,流是什么地方的山?什么地方的小河流?又究竟是哪一- 个春天?居然会让诗人久久不能忘情?这第-一个提问在整首诗的诗意发展上扮演了“起”的角色,让我们看看第二个、四行节怎样承接着诗意的发展向前推进。

  紧紧承接着溶溶立在春风中,天地万物竟像是处于一个寂然不动的绝对宁静而默然的世界里,然而诗人的心灵和情思却处于一种静极而动的状态中,她的内心在那一刻是满怀着希望、理想与梦,于是她穿越过初春的新绿,她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已被响在耳际的喁喁细语般的诗歌所盘据着,最后她登上了古城的城楼,在城楼上那一-声声的钟响悠扬地飘来,划破了那一片静,她凝神地聆听着这醉人的钟声。然而那已是遥远的年代的事儿了。在这“承”的四行节的诗句中,她用了一个“更”字来显示出诗人久已未曾聆听那一声钟响了,所以她问了“什么时候还能那样”再听一次,那怕是生命中最后的一次。

  诗意继续向前急转至“转”和“合”, 这也是一个四行节再加上一个两行节。首先出现的意象是心,上面的一静一动似乎都统摄于一心,很像只是一心之自我舒卷!当心灵不为丝屑的俗念所沾滞时,人的审美的本能便不泯灭, 纯粹美感的神奇便终能充分地实现!这静,这春风,这山,这水-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与古城的城楼以及飘向城楼.上的那声钟响默默地不期然地淹入了诗人的性灵,最终是心即是景、景即是心而心景一如!纯粹美感的神奇就在这心景一如的当下而态分地自我实现。

【林徽因《无题》 赏析】相关文章:

李商隐《无题》的原文及赏析01-20

《无题》译文及古诗赏析07-21

酒泉子·无题原文及赏析12-14

《无题》全诗意思及赏析04-14

高考语文无题原文翻译及赏析04-21

无题二首原文及赏析02-26

无题二首原文及赏析(荐)02-27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原文及赏析03-06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