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尼采》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尼采》读后感1
尼采(1844-1900),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生命已经俨然站立在二十世纪的地平线上;而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与立场的不同,人们对其毁誉不一,对他的思想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不仅如此,尼采的思想由于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因此常常遭到误解,以至于波达赫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
笔者认为,凡是那些对尼采思想的褒扬抑或是极力的批判,都可以不加理会。作为一名读者,最重要的是你从其中汲取到了什么。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尼采,你只需要你心中的尼采。
在读了丹尼尔的《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与尼采的《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善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等著作后,我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重估一切价值体系
尼采说,“人们既不相信我的话,也不了解我,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业将我事业的伟大性和我同时代的渺小性之间的悬殊,明白地表现出来了。”于是他便允诺去完成最后一件事——“改良”人类。正如他所说的“我没有建立新的偶像,我只希望旧的偶像们了解所谓赋有人类双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尼采一生崇尚的是古希腊精神,对基督教精神则嗤之以鼻)。打倒偶像非常接近我的工作,打倒偶像然后对一切价值体系重新评估。”
对一切价值体系重新进行评估,这是对现代性与一切业已存在并且牢不可破的社会意念、价值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批判和颠覆。这场重估运动成了尼采思想和“文明”之间的针锋相对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战争。瞧,这个叫尼采的人,这个离经叛道者正在试图摧毁一切清规戒律。
这似乎是一种极端性的反抗,用自身的自由思想对抗社会意志。尼采抛弃了那令其不屑的过往的历史,理智也被随之摈弃,取而代之的是意志的抗争,尼采打算用狂热、敏锐和梦幻般的目光将旧的道德体系杀死在那温床之上,当然,他的双手也是强硬而熟练的,几乎被他自己赋予了颠倒乾坤的本领,那么,对一切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立马便变得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然而,重估一切价值体系是对是错呢?正如我们看见的一样,但凡存在的并非是完全合理而正确的,业已存在的旧的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存在着的一切表象都是值得审视并依靠自己进行甄别。笔者认为,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是每个个体的权利,也是个体在人生路途中的义务,因为只有如此,一个人才不至于在俗世中迷失掉了自我与灵魂。
《尼采》读后感2
自从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卡米耶德兰穆以一个果敢的手势打破了巴士底狱,自从那个像男孩般瘦弱的律师罗伯斯比尔让国王和教皇在他的法令飓风前颤抖,自从矮个子少尉波拿巴拿破仑凭一把宝剑任意修改欧洲疆界,眼望星空,历史冲过新世纪门槛。
正当十八世纪的伟人们都在弥留之时,毁灭也对那些刚刚跨进十九世纪门槛的诗人、精神斗士、解放心灵者举起了屠刀,从未有过如此不屈的鲜血浸渍神的圣坛。
这个偷听并打破诸神谎言的预言家,善妒的诸神没有杀死他,却使他处于无穷无尽的混沌梦境中,他的唇依然能开启,他衰弱的身体还能感受日耳曼民族的土地,他的目光还能无神地飞掠出窗外,却再也不能从抽动的嘴角冒出波浪般沉重而激情的思想。
英雄的风景中没有天空,宏大的演出中没有观众,只有众人的缄默在寂静中颤抖。
宽阔的前额刻满了沉思的皱纹,深深的眼眶下闪烁着鹰的敏锐,皮肤紧绷的脸上凝聚着超人的意志,残暴的罗马勇士般的髭须悲壮地盖住严肃的下颔,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博兰登堡上手握缰绳、持着锋利权杖的女神。
这个受尽折磨的人充满感激地用他伟大的颂歌感谢磨难,因为它使生活于他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更新,一种发现,充满意义。所有认识来自痛苦,病痛永远使我们追问根源,而快乐倾向于迟钝、无知的满足,在痛苦的面前,心灵的土壤被开垦了,有了耕种的空间。
他陶醉于短暂的健康之中,他觉得健康应当是世界的意义,生活的目的,大地的尺度,一切价值的标准,现在他以高涨的激情,热烈的颂歌,生命的色彩高高挥舞着权力意志的旗帜,语言带着原始的力量从他话语的每个毛孔中流淌出来。
不论是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还是其他哲学家,都从未有震撼人心的感觉,他如横扫的风暴,充满急剧的掉头,撒下对于伪善、教堂僧人、艺术谎言、爱国空话以及任何一种使人丧失良心的麻醉品,因此他的认识就像激越的血液,颤抖的神经,堆积成一部充满激情的心灵史。
诚实,纯洁,这是我对尼采的评价,这个反道德的人身上积聚了如此优秀的品质,不能不使人惊讶。人们平时作为精神生活酵素来冷静地感受自己所成为的美德,这是穷人的美德,是乞求的象征,是奴隶的烙印,是冷漠甚至惰性的魔鬼——阴暗的幽灵,在尼采身上却像音乐给予人一种享受,他对于真实的热爱,壮丽的超越,雄浑的行板上升为壮阔的庄严。对于他来说,强度意味着一切,内容并无意义,对于他能去考察的地方也必须想去看,而绝不可出自一种多愁善感的宽容、胆怯,而顾左右,言其他。尼采作为哲学家,就像艺术家一样不寻求结果,不追寻那凝固在大理石上僵死的定局,他只有形而上的风格,一种道德上的人的风格,并且保持着成为真实和保持真实的强烈意志。
他的伟大不在于建立了一种体系,而只是给出了一种气氛,一种自由、强健的空气。大自然在向更高形式进发时,否定自身,从而表现为地震,海啸,暴风,每个时代也同样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力来反抗共同性和道德的腐朽。
重要的是永远具有活力,而不是永远活着,所有他反叛过的都似乎在那独一无二的形象中找到了情感的深度,生命的广度。
《尼采》读后感3
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才读到一半,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份给心理咨询师,给普通大众,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这是一部既有小说娱乐性,又有咨询教科式条理的书。
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小说中尼采疯狂爱上至美的路·莎乐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爱,又背叛了他的爱,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会全然不记得。尼采,路·莎乐美和好朋友雷组成“毕达哥拉斯三人组”,结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伤害,陷入绝望。路·莎乐美觉得愧疚,找到布雷尔,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分析师,霸气“要求”他治疗尼采的“绝望症”。布雷尔无法抵挡路·莎乐美的灼灼魅力,答应她去治疗那个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尔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尼采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布雷尔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糟糕至极:职业倦怠,婚姻失血,爱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他的心灵。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个地吞噬掉。同时,他发现,他被他的这个“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种子,都会在思想上快速成长为青葱的树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隐隐感到这个人可以帮他解惑,他不想尼采离开,提出了“请帮助我”的请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为诱饵,研究并治疗尼采的偏头痛。然而之后一度,完全变成了尼采作为心理医生医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为真,留了下来。(当然,从后面的内容看,尼采所以留下来或许并不全是因为布雷尔求助的说辞,还因为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独”,但是他内心同样渴望融入到一个圈子里,渴望有人递给他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被认同,被看见,被接纳。只是他的骄傲,“100多年后,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读懂我的哲学”的骄傲,不容许他吐露自己内心深处平常百姓的欲望。人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巨细无靡地渗透在这本书里。)从此,两个人从开始的暗暗角斗,到惺惺相惜,到彼此疗愈的艰难的相伴之旅。
本书中,除了对人性的温和的剥析之外,更处处藏着心理学论和心理咨询的技巧。
布雷尔初见完全不配合的尼采的时候,他在诊室里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蕴藏着值得心理咨询师们好好咀嚼的“话术”。当咨询师面对一个不信任你,完全不配合的来访者的时候,怎样说才能让他留下来,张开口,敞开心扉。起初,布雷尔无疑是失败的,或者几近失败的。若不是尼采突发疾病,布雷尔大概也只能遗憾放他离开了。这里面作者毫不隐瞒作为咨询师的无助,和普罗大众一样的血肉之躯的不耐烦,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以及和尼采的关系每有一点起色的时候的小窃喜,这个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哈哈,人性啊!在别人身上看到类似的失落,失败,痛苦的时候,自己的失落,失败感,痛苦好像被分担了一部分。
尼采用自己的理论剖析布雷尔的困境,对妻子的淡漠,对眼前生活的倦怠,对贝莎的爱恋。在这部分里,尼采把自己对路·莎乐美的愤怒“移情”到了贝莎身上,用“那个瘸子”称呼她。甚至蔑视诋毁所有女人。其实这部分移情的源头,远不在路·莎乐美,而在他早年生活中的那些“无情又冷淡”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妈们。因此他对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乐美之前,他从未允许自己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所以当他被路·莎乐美野蛮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后又感到被背叛的时候,他所受到的打击会以怎样的排山倒海之势侵蚀了他。他复用否定对方,贬低对方的阻抗模式保护自己。这部分尤见心理学理论:“儿子和妈妈(主要抚养的女性)的关系,是将来他和异性关系的模板”的影子。
当布雷尔说出自己的婚姻,事业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时候,尼采鼓励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义疗法的应用。也映射出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凡是不被允许的,迟早都要补回来。布雷尔幼年曾被认为“前途无可限量”,可是他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深深地遗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蔑视毁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欲望就得以释放。
在帮助布雷尔忘掉贝莎的过程中,尼采应用的治疗技术,有认知疗法(对贝莎的爱恋其实对衰老等的恐惧,贝莎只是一个依附的形体,一个幌子而已,并非一个单纯的女人的魅力。);应用过“厌恶疗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对话,等等。但是,作者没有把挖掘的脚步停于此,而是透过费罗伊德的深度催眠更进一步地探向着人性更深的层面。
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一,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一,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催眠状态里,布雷尔挣脱了让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缚,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贝莎,去拜访他一直记挂的伊娃,去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然而,结果却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处,看着贝莎用和对他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的新医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几乎分毫不差。他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贝莎之前对他的种种依恋,种种表达,原来都是痉挛之后大脑迷糊的症状而已;他跑去拜访伊娃,没想到曾经说过“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给他一个拥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时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难堪,剪掉蓄了几十年的胡子,他发现衰老已经很明确的占据了他脸上的每一个细胞。岁月的痕迹,只有书写没有擦除。在催眠状态下,他听到了玛蒂尔德的愤怒,决绝和委屈,他看见自己对孩子们的深爱和不舍。他想等他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找到一条回到孩子们身边的路。到时候,如果有人阻挡了他前往孩子们身边的路,他“将成为一把战斧。将披荆斩棘,砍出一条通往他们的路”!他也看到,在内心深处,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个像玛蒂尔德的女人”,他爱她!醒来后,他的目光不肯须臾离开他的妻子,在厨房里,在结婚十四以后,他说:今天,我决定娶你!这一次,是他自己的决定,同样的婚姻,同样的生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开启了全新的繁盛。
催眠,让布雷尔和真正的自己相遇,让他明白“永劫回归”,享受所有才是最好的生活。
聆听布雷尔的疗愈回归经历,尼采的情感是复杂,或许有失落,又释然,也有羡慕。他讲到他一个梦:有八块石头围在一起烤火。他道出自己其实有多么迷恋路·莎乐美野性的美丽,他有多么希望自己的书有很多读者,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的追随者,能够广为传播,他多么希望也有一个温暖的居所,不必颠沛流离,八块石头里的一块,有伙伴,有陪伴,有温馨。尼采哭了!读到这里,心中关于书名的才得以开解。原来,全书都在为尼采哭泣做铺垫,做努力。当尼采哭泣的时候,压力释放了,疼痛消失了,生活治愈了。心中淤积的眼泪都是落在幸福之花上的酸雨啊!
读完此书,想对那些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人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女人,让眼泪再飞一会!流出来的是眼泪,卸下心头的是负担。
也想对所有父母说:把生命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吧!人生没有胜负,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为自己的生命做选择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的话,在他弥留之际,回光返照的清醒中,估计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活过!作者:子渔
《尼采》读后感4
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
每个人都是不忠实的,每个人都无法踏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框架,同样,也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框架。而每个人必须在承认这种限制的前提下,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但,每个人又都是狭隘的,人们都无法踏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终其一生,从未观看到自己,却只看到了别人,而且还是自我以为的看到。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面具,自从有了社交,并进入了社交的圈子,就开始不停的变换面具,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圈,从而达到自我以为的满足,成就。而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那张脸。
每个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思考,或许这就是一场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赎。
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思考,思考无法逆行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是无能的,无用的。就像人死了,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
我在故我思,人之所以可以思考,是因为存在,但又何为存在?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样思考?有效思考?
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放弃,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放弃?而如何存在?怎样活着?为何思考?怎样死去?应该是人生的四大主题吧!
《尼采》读后感5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 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尼采》读后感6
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书中找到"哭泣"的原因。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
跟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犹豫着,尼采开口了。"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
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他奉献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伤疤的同时感应着对方。他的谨慎、体贴、隐忍,使得两个隔绝的心最终踏起了和谐的鼓点。复杂、丰富而敏感的内心呀,坚强的在痛苦、悲怜、无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抛弃,最终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后重生。
书中处处呈现诗意而铿锵有力的言语,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实践、领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长磨砺中凝练出来的呢?
【《尼采》读后感】相关文章: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01-06
尼采的锤子读后感06-15
尼采经典名言03-08
尼采语录集04-02
尼采名言摘录01-06
尼采名言整理01-23
关于尼采名言02-20
尼采励志名言04-15
尼采的名言名句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