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之学校观》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之学校观》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之学校观》读后感 1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危难的旧中国,陶行知先生以其伟大的胆识,崇高的师德,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外国经验,进行现代教育的探索。陶行知先生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极富时代价值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成为近代后期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时隔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再次打开陶行知教育思想这座绚丽的宝库时惊奇地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那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顿感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伟大和魅力。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1926年写的《我之学校观》一文,启发我对学校教育的本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一、明确学校教育的责任,为学生一生健康成长负责。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所有教育人的毕生追求。然而,我们在认识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时,诚然没有陶先生思考的那样深刻。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陶行知的话语一针见血,直白地表达出学校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历史作用。
纵观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经历了学校教育这一阶段,在每一个人的后续发展中,无不留下学校教育的印记。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差生’是学校教出来的”。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全面,但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校“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
作为一名学校主要领导,脑子里始终要记住“学校的势力不小”这句话,时刻担当学校教育的重大责任。我们既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全局思考学校的.发展,又要站在每一个家庭的角度思考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要努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使学校教育“能叫人做龙”、“能叫人多活几岁”。
二、坚持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学生具备改造社会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所以陶先生提出了“学校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观。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我们的信条》里明确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教法学法做法合一”等主张。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明确提出五项培养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所要坚持的的素质教育就要像当年陶先生所倡导和实践的“生活教育”那样,“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黍稷下功夫”。
“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如果以陶先生的“学校观”标准来评判现在的学校,那大多可谓“不死不活的学校”。不是吗?现在许多学校过分突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想尽办法追求分数,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由此必然引发办学方向的偏差,学校又如何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我之学校观》文章简短,语言质朴,让人一看就懂,但却涵盖了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今天的教育人,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坚持素质教育,为民族的未来负责,努力办好学校,让学生终身受益。
《我之学校观》读后感 2
《我之学校观》这篇文章,虽然我没有具体的文本信息来直接引用或分析,但可以基于这个题目探讨一般性的读后感。这个标题暗示了作者对于学校、教育理念或体系的个人见解和反思,这样的文章往往蕴含着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对未来教育的憧憬,或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读这类文章,读者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感受或收获:
启发思考:优秀的教育观念文章能够激发读者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它可能促使读者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足够关注个体差异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共鸣与反思:如果作者的观点与读者自身的经历或想法产生共鸣,这会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即使观点不同,也能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考虑多元化的教育视角。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文章可能会描绘一个理想的教育图景,比如强调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终身学习等理念,与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应试教育压力、教育资源不均等现象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如何缩小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思考。
行动的激励:了解到作者对于理想学校的构想后,读者可能会受到鼓舞,想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推动教育改革,无论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还是作为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或是作为政策制定者推动教育政策的优化。
价值重估:阅读此类文章也可能促使读者重新评估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之学校观》这样的文章,通过作者的个人视角和深度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和讨论现代教育问题的平台,鼓励大家不仅要做教育的接受者,也要成为教育改革和进步的推动者。
《我之学校观》读后感 3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意义与形式不断被重新定义,阅读了《我之学校观》,我不禁对学校——这个知识传递与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更强调了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启迪以及品德的塑造。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学校不应是单纯的信息接收站,而应是一个激发学生潜能、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思考与创新的舞台。
文中提及的学校环境,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布局与美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我深感共鸣,一个鼓励探索、容许失败、尊重多样性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试错过程中成长,培养出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书中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诠释,让我尤为印象深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思想的对话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更需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蒙者,引导他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分析、评价,形成独立见解。
《我之学校观》强调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非批量生产标准化人才。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与差异,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阅读这篇假设的`文章,我对学校的认识从单一的知识殿堂扩展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关乎学术成就,更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教育是一项终身事业,而学校则是这一旅程中不可或缺的起点。我期待着未来教育能更加贴近人的本质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我之学校观》读后感 4
《我之学校观》,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应该和许多老师的想法一样,如果是一名校长谈起学校观,理论性可能更强,也更深刻一些。对这篇文章,我读了不止两遍,但最终还是只能从教师的角度来浅谈“学校观”。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一个孩子自幼儿园入园开始就似一张白纸,之后会接受不同学段的学校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其上面描绘。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点,孩子们在入校之前,可能已经接受了幼儿启蒙教育。如果再有良好的幼小衔接培训,那么孩子们可能适应性会更强一些,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尽快融入小学生活。但是,实际上幼小衔接现在我们做的还很有局限性,甚至从没有开始过。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一校之内,一人之身,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文中说:“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短短三句话,陶先生就道尽了一所“好”学校的责任之所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孩子来讲,健康也是能够学习,拥有良好道德的基础。城里学校,体育课可能搞得如火如荼,学生也得到了较好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的健康锻炼。相对来说,农村学校就会显得薄弱一些。农村标准化学校,也难免可能会存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体育专业老师配备不足;办学理念受限,课程开设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当然,还有一些非标准化的教学点,连最基本的跑操场地都没有,又怎么会有真正的阳光体育课呢?所以,久而久之,这样一类学校,还是会完全倾斜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体魄的锻炼。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从最初读的《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我们就知道,“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若无学生,焉有学校?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融入孩子的队伍,保持一颗童心,走进学生心里,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更多的可能是关乎专业教学工作,只知道根据已有的校规校纪去做好本职工作,没有着手切实参与学校管理的经验,所说的也非常肤浅,甚至完全没有真正的涉及到“学校观”。应该如文中所说:情愿送亲子弟子入校求学,是打心里认可的“好学校”。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起点。学校教育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知识素养保障,“学校观”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艺术。
【《我之学校观》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家人之我的爸爸作文10-27
乡村学校之教育实习总结11-25
远足,我之愿望作文07-18
我的物外之趣作文10-22
小学作文之我的小狗12-06
初中作文之我错了11-28
我的“书城”之游作文11-21
我的世博会之游作文04-06
我的命运之绳作文08-16